地球上生命的起源_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通过合作、分 析资料等主 动学习活动 获得关于化 学进化论研 究状况的认 识,并体会科 学推测需要 确凿的证据。 材料按照时 间顺序排列, 使学生在阅 读过程中体 会科学研究 和人的认识 是逐步深入、 不断发展的 过程。
了解我国在 探索生命起 源问题上的 重大成就。
-可编辑修改-

总结
小结本课内容。
依照板书回忆本 思维方法总
研 究 生 命 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有机生命体的演化过程 课所学,体会科 结
起 源 的 意 中具有很多的偶然性。并不是有这种环境,有这 学探究的主要过 情感提升

种形成条件,就一定能产生生命。有人曾经比喻 程。
说,生命起源就好比是游泳池中散布的金属、橡 体会生命产生的
胶、汽油等在一阵台风后组装成一辆奔驰车。因 艰难,形成爱护
此我们可以想像,这个生命起源的过程是非常艰 地球,珍爱生命
难而幸运的。我们不能奢望地球上第二次的生命 的观点。
起源,所以,希望我们大家能够一起爱护我们的
地球,珍爱每一个生命。
第三章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问题:生命如何产生?
假设:化学进化论
(生物) ← (严整结构)← 生物大分子← 有机小分子←无机小分子
回忆以前的知 识,思考并回答 问题
小组活动:阅读 并分析资料,筛 选证据。 (分析每个证据 分别支持了该假 设的哪个阶段) 思考 回答问题
了解我国在探索 生命起源问题上 的重大成就。
由于缺乏相 关化学知识, 化学进化论 对于学生理 解起来有困 难。这个环节 使学生利用 已知建构新 认知,突破难 点。
单、分子更小的物质是什么? 板书:生命←类似细胞的结构←有机大分子←有 机小分子←无机小分子 给出多分子体系这个概念,介绍这个假说是目前 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是 1924 年奥巴林首先提出的,称为化学进化论。 播放视频《最初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 Q:上述过程是我们做出的假设,如何让这个假 设有说服力? T: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筛选出合 适的证据来支持这个假设。 根据资料,进行提问: Q:(1)原始地球是什么样的?能提供哪些无机 小分子? (2)原始地球的状况是科学家自己看到的吗? (不,是科学推测) (3)科学家是凭什么进行推测的?(地质学研 究成果) (4)有什么样的证据能证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 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市可能 实现的? (5)关于米勒实验的问题 (6)哪些证据能够支持从有机小分子形成生物 大分子是有可能的? (7)关于生物大分子能形成类似细胞的结构的 证据有哪些? (8)原始生命可能是在什么时间形成的? (9)资料中缺少哪个阶段的证据? 从阅读资料中提取出关于我国成就的内容进行 展示。 图片展示: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 核酸分子图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下)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中的第一节的内容。

谈到生物的进化,自然要先探讨有关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可以说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本节的内容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一定开放性和伸缩性,这无疑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资料向学生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几种不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生命起源的知识一直是学生感兴趣、想探索的一个问题。

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关于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却不甚清楚。

所以,让学生课前分组进行了材料的收集,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科学的认识生命的起源。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关于生命起源的有关假说。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难点:“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学重点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教学难点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地球上最初有没有生命?最早的生物是怎样的?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样出现呢?其实这些问题我们虽然无法通过亲眼观察或模拟实验得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前人的实验或现有的资料来了解几亿年前的地球。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生物的进化。

我们先来一起探究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二)出示学习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学生阅读教材51页的科学方法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推测?2、推测需要哪些要求?二、学生阅读教材51—52页的资料分析,讨论下列问题:1、地球上生命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2、你能总结出生命的起源有几种说法?3、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的不同?4、你认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4、米勒的实验装置几个部分各模仿了原始地球的哪些条件?5、根据米勒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做出怎样的推测?6、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部分有机物,可以作出什么推测?三、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讲解四、学生阅读教材53页的内容,了解原始地球和原始海洋以及原始生命的形成的过程。

(四)、总结反思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巩固练习1、原始的地球大气与现在的空气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别,那时的大气成分主要是()A、水蒸气、氨、甲烷等B、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C、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D、水蒸气、氧气、氮气等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A、小分子有机物B、大分子有机物C、小分子无机物D、原始生命3、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A、原始大气B、原始海洋C、陆地上D、大气层中4、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氨基酸的科学家是()A、爱因斯坦B、米勒C、爱迪生D、牛顿5、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A、氨B、水C、氧气D、氢6 、生命起源的过程是()A、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B、有机物——无机物——原始生命C、无机物——原始生命——有机物D、原始生命——无机物——有机物7、米勒的实验证明了()A、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原始生命B、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有机物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D、原始生命起源于外星球(六)作业布置完成绩优学案55页练习题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二、原始地球三、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2知识目标1、分析资料,认知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2、讨论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成分有什么区别;能力目标1、分析资料,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推测,概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学说)的大致过程;2、分析有关科学证据,作出科学的推测判断;3、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科学评价与推测判断。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基本理论。

2. 让学生理解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

3.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理论。

2. 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 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的详细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理论和过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第一章:生命的定义与特征1.1 生命的定义1.2 生命的特征第二章: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理论2.1 原始地球环境2.2 化学进化论2.3 智能设计论第三章: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3.1 生命的起源过程概述3.2 生命的起源过程详细解析第四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4.1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的关系4.2 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机制第五章: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5.1 生物分类与生物多样性5.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六、生命的起源与地球科学6.1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6.2 地球生命的宜居条件6.3 地球科学在生命起源研究中的应用七、天体生物学与生命起源7.1 天体生物学的概念7.2 宇宙中生命的可能性7.3 地外生命探索的进展与挑战八、生命的奇迹与生命科学的未来8.1 生命的奇迹:极端环境中的生命8.2 生命科学的未来:合成生物学与人工生命8.3 生命科学的伦理与责任九、实验与探究:模拟生命起源9.1 实验设计:从无机物到有机物9.2 实验操作: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环境9.3 结果分析与讨论:探索生命起源的可能性10.1 生命的起源:一个未解之谜10.2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命的定义与特征: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特征是探讨生命起源的基础。

学生应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并能够区分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篇一」1.化学起源学说1)概念: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变化,逐渐演变为原始生命2) 四个阶段(1)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①原始大气:甲烷、氨、水蒸气、氢气、硫化氢和氰化氢等是由火山喷发的气体形成。

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缺少氧气②米勒的模拟实验A过程:B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2)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大分子物质各种小分子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缩合和聚合形成大分子物质(3)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分子体系(4)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生命起源的最关键一环,约距今36亿年前生命起源需要三个条件:①物质条件②能量条件③一定的场所温度降低后形成了原始海洋-----生命的摇篮【作用: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安全的场所(避免受到宇宙射线和紫外线的伤害);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含有丰富的有机物,不含游离的氧(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2.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4.其他几种生命起源学说自然发生学说、神创说、生物发生说、宇宙发生说、生命起源来自太空5.科学的推测包括:确凿的证据、严密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练习】1、科学家米勒是()A、法国人B、美国人C、英国人D、德国人2、关于原始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火山喷发形成B、不含氧C、由水蒸气、氨、甲烷等组成D、温度比现在的大气温度要低3、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A、温泉B、岩层C、原始大气D、原始海洋4、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主要原因是()A、水中有氧B、许多生化反应离不开水C、水是营养物质D、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5、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过程中,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A、太阳的辐射能B、物质氧化分解提供的能量C、新陈代谢释放的能量D、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提供的能量6、原始的生命形成于地球形成后的()亿年A、10B、40C、80D、1007、下列各项是原始大气中所没有的是()A、氢B、水C、氨D、氧8、原始生命形成过程中,保护原始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主要靠()A、喷射的火山B、原始大气C、原始海洋D、原始陆地9、原始生命的摇篮是()A、原始陆地B、原始海洋C、原始大气D、土壤10、下列各项不是原始大气的成分的是()A、水蒸气、甲烷B、甲烷、氨气C、水蒸气、氨气D、氧气、二氧化碳11、在生命起源的初级阶段,水蒸气、氨和甲烷等气体在雷电、紫外线和高温的'作用下形成了A、原始生命B、微生物C、简单有机物D、单细胞生物12、米勒实验证明了()A、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B、地球上的生物来自宇宙C、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D、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13、原始生命起源的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A.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B. 有机物→无机物→原始生命C. 无机物→原始生命→有机物D. 无机物→有机物→原始大气14、原始生命的营养方式和呼吸方式是()A.自养、有氧呼吸B.异养、无氧呼吸C.自养、无氧呼吸D.异养、有氧呼吸15、从陨石中含有能够生物体所需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A.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上B.在地球上形成并被带到地球以外C.在宇宙的任何一个星球上合成D.在宇宙的任何一个星球上形成生命16、如图所示为美国学者米勒设计的一个模拟装置,将装置内的空气出形成真空,然后模拟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将甲烷、氨气、氢气等气体从(a)泵入玻璃仪器内,再把B中的水煮沸,使水蒸气驱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然后在A内放电7天,经(b)冷却后,产物沉积在C中,产物经检验含有包括氨基酸在内的多种有机物。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人教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人教版
2.生物进化的证据:检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的证据的理解,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列举和描述这些证据,以及它们如何支持生物进化的观点。对于不准确或不完整的答案,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3.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检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的理解,确保他们能够准确解释其价值,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生存的依赖性。对于不准确或不完整的答案,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命起源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命起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5.创新与实践: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方面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
6.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过程,学生将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生命。
内容逻辑关系
2.生物的进化②:学生将学习生物的进化过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证据,如化石和生物遗传学。他们将了解到生物进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习到一些关键的词汇,如“进化”、“化石”和“遗传学”。
2.新课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过程;
3.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
4.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制作生物进化树,展示生物的进化过程;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过程,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选择:
1.物质中,在原始大气中没有的是( )
A 烷 B氨 C 氧气 D 水蒸气
2.根据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实验获得的证据,可以推测( )
A 原始地球条件可以形成简单的有机物 B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C 甲烷、氨、氢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 D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中,下列各阶段已经得到了科学实验证实的是( )
本节内容对生命起源的观点介绍较少,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使学生体验到自我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信息,提高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比较感兴趣,而且通过课外阅读和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地球上生物的起源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是学习本节的优势。然而,学生的推测和想象能力还不够,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分析”,楷体字及技能训练,训练学生推测和想象能力,明确合理的推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生:化学起源学说。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生物体的有机物,生命的起源是从无机物开始的这一说法就被证实了。在化学起源学说中提出了生命进化的大致过程是:
无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 有机大分子 原始生命
(达成教学目标1、3)
巩固练习:(5’)
课后的技能训练:运用证据进行逻辑推测。
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教学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教具
流程
新课引入:(2 ’)
师:同学们,我们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那时候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天空中电闪雷鸣,或赤日炎炎,与现在的环是怎样出现的呢?关于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为关注,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争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个热点——生命的起源。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教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教案§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教学重、难点: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有多大年龄了?人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二、新授如何得知生物是怎么样变化的?确凿的证据㈠科学推测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㈡资料分析p47资料分析1.2.3.讨论:①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何区别?②你认为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吗?为什么?③根据米勒等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怎么样的推测?④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由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测?分析讨论:①原始大气成分:h2o、h2、nh3、ch4、co2、h2s现在大气成分:n2、o2、co2、no2、等最大区别:有无氧气②没有,因为高温、高热、辐射太大等。

③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形成完全有可能。

④其他星球也存在生命物质;也有类似原始地球状态。

㈢技能训练p50技能训练㈣生命起源米勒实验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原始大气高温紫外线简单有机物地球降温与水蒸气原始海洋凝结成雨水流入江河原始生命10亿年后,有机物形成三、练习p51 1.2.3.讨论:阅读p51《科学、技术、社会》谈谈各自看法。

四、作业完成课课练相应练习板书:§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确凿的证据科学的.推测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联想的想象原始大气高温紫外线简单有机物地球降温与水蒸气原始海洋凝结成雨水流入江河原始生命10亿年后,有机物形成§3.2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目标: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的平均寿命大致是多少?地球已有多少历史?如何研究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二、新授㈠资料分析①化石:生物的遗物、遗体和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②化石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出现地层较古老地层┅┅┅┅┅┅┅┅┅┅┅┅较晚近地层③始祖鸟被覆羽毛,有翼,嘴呈喙状同鸟类特征前肢末端有指,指的末端有爪,有牙齿同爬行类讨论分析:①资料1比较化石的研究方法,资料2仔细观测化石的形态结构特征,资料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差异性,比较亲缘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

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

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

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

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

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

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

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

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

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

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

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
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

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

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

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

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

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

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

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

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

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

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

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

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

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

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课后记: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

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

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这样设计是依据如下论述:“由于所有的科学概念均依赖于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所以从原则上讲,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

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定律等科学核心概念已经经过了广泛的证实,因而在他们被检验过的那些领域似乎不大容易发生变化。

在那些数据尚不完整,理解尚不充分的领域(例如人类进化的细节和全球变暖问题),新的证据一旦出现很可能要导致现有概念的变化或当前冲突的解决。

在信息依然支离破碎的情况下,科学概念不完整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过这也是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

”(引自《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9~12年级)
课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