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魅力——洛阳桥的传奇
洛阳桥作文

洛阳桥作文洛阳桥作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洛阳桥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洛阳桥作文1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
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
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
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六年时间才建成。
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
桥上两边有扶栏。
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许多创新。
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
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
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
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
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
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
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
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
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
海丝魅力——洛阳桥的传奇

海丝魅力——洛阳桥的传奇故事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同分享的是:海丝魅力——洛阳桥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
在我们泉州的洛阳江上,有一座闻名中外的洛阳桥。
它历史悠久,气势宏伟,是我国宋代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桥,她留下许多古老的传说,它接通了万安渡,使来往行人安全通行;它接通了闽北陆路通道,使南来北往的货物畅通无阻,它促进了泉州古代经济的繁荣,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丽的光彩!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荒村古渡,名叫“万安渡”。
这里水深浪急,常有风浪和水怪作祟。
有一天,渡船行驶到江中,忽然水怪浮出水面,顿时狂风呼啸,小小的渡船眼看就要被吞噬,突然,从空中传来:“蔡大人过江,休得无礼!”水怪听到听音就逃跑了。
旅客们十分惊奇,谁是“蔡大人”呢?船上有一位孕妇,丈夫姓蔡,她想:肚子里的孩子一定是非凡人物,便暗自许愿:将来教他在洛阳江上修建一座大桥。
妇人回家后生了个男孩,取名为蔡襄。
蔡襄从小聪明懂事,长大后,母亲便把坐船的经过说给蔡襄听,并叮咛儿子要实现她造桥的夙愿。
蔡襄把母亲的嘱咐默默记在心里,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不久,蔡襄到皇宫做官,皇帝很喜欢知识渊博的蔡襄,便把他留在身边。
每天蔡襄心里惦记着母亲的夙愿,却又感到苦恼:老是呆在皇宫里,什么时候才能到泉州建桥呢?有一天,蔡襄陪皇帝赏花,他看到蚂蚁在爬,灵机一动,就用蜂蜜在路边的一颗芭蕉叶上写了“蔡襄、蔡襄,泉州作官”八个字。
不一会,蚂蚁纷纷爬上芭蕉叶吃蜜汁。
皇帝发现后感到惊奇,望着芭蕉叶上的字迹脱口念道:“蔡襄、蔡襄,泉州作官”!蔡襄一听连忙跪在皇帝面前说:“谢主隆恩”。
皇帝一惊道:“朕只是念叶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便把母亲20多年前许愿造桥的事告诉皇帝,皇帝被他的真诚打动了,就任命蔡襄到泉州当知府,知府就是相当于现在泉州最大的官。
洛阳桥作文

洛阳桥作文洛阳桥作文(精选28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洛阳桥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洛阳桥作文 1 要说我家乡——泉州,最让人引以为傲的地方,那肯定是被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福建桥梁状元”的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历时六年建成。
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
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安静的白龙,横卧在宽阔的江面上。
然而只要你略微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来。
洛阳桥因建桥处水潮湍急,工程非常艰巨。
为此先民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水下长堤。
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形成了“船”形桥墩,不但颇具特色,而且利于分水。
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州人才开始采用。
这还不够,为了巩固桥基,他们还在桥下养殖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其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牢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才智。
为了纪念洛阳桥——这一伟大的桥的建造者——蔡襄,桥上还刻有他的雕像云云。
说到蔡襄,妈妈还给我讲了一个关于他建这座桥的传说,请听我娓娓道来。
传说从前,江底住着很多妖魔鬼怪。
一日,有一巨船过此,江底的龟、蛇掀风起浪,眼看巨船就要翻了,船中旅客吓成一团。
突然,空中传来人语:“船上有蔡姓贵人,不可作怪”。
话音刚落,江上风浪骤停,平静如初。
事后人们知道,船上果然蔡氏夫人,正有孕在身。
这夫人感谢神灵,拜天许愿:“儿如长大,必建桥江上,以利行旅。
”后来这小儿,便是赫赫有名的状元蔡襄。
他从小就聪明,当母亲把这事告诉他时,他就默志不望,发誓若有显贵之日,必尝还母亲心愿。
这一传说为洛阳桥增添神秘色彩。
【高一作文】洛阳桥真美 家乡的桥作文1500字

【高一作文】洛阳桥真美家乡的桥作文1500字高一作文:洛阳桥真美洛阳桥是位于我家乡的一座古老而美丽的桥梁。
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道城市的名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洛阳桥跨越在悠悠的黄河之上,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拥有着浩瀚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洛阳桥以其优美的雕刻和精湛的建筑工艺成为了黄河文化的象征之一。
洛阳桥全木结构,采用榫卯结构,没有钢筋混凝土。
根据史书记载,洛阳桥建于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尽管历经沧桑,但是洛阳桥每一块木头经过的时间,都是岁月沉淀的见证。
站在洛阳桥上,远处是蔚蓝的天空和广袤的黄河,近处是繁忙的船只和漫过土地的麦浪,仿佛有一种力量把人吸引过去,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美。
洛阳桥的雕刻非常精美,桥上镶嵌着一块块石头,石头上刻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和文字,有的是图案,有的是故事,有的是诗词。
这些雕刻既是对古人匠人智慧的传承,也是对黄河文化的一种展示。
洛阳桥的桥面宽敞平坦,两侧有栏杆,人们可以在上面漫步、观景、交谈,畅享黄河风景。
夏天的时候,洛阳桥两侧的杨树繁茂,树荫下遮天蔽日,给人们带来了凉爽和心旷神怡之感。
桥上有很多人在这里散心,特别是黄昏时分,桥上时常会有情侣相拥着走过来,在洛阳桥上留下美好的回忆。
洛阳桥是我家乡重要的文化景点,更是黄河文化的见证者。
它连接着岸边的两个城市,连接着不同的人群,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连接着历史和现实。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黄河的浩渺和壮丽,也能够看到古代文明的辉煌和智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逐渐减少。
洛阳桥也不例外,曾经热闹的桥头已被商业化的广告牌所取代,桥上的游客也越来越少。
这让我非常担心,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好洛阳桥的文化价值。
我希望能够呼吁更多的人们重视和保护洛阳桥,让它成为我们家乡的瑰宝。
我们应该在洛阳桥上设立文化宣传牌或者专人讲解员,让更多的人了解洛阳桥的历史和文化,让它恢复昔日的热闹和吸引力。
泉州洛阳桥的典故

泉州洛阳桥的典故
泉州洛阳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座古老的石桥,也是中国著名的古桥之一。
它坐落在泉州市洛江区,横跨洛阳江,连接两岸。
这座桥始建于唐朝,后来经过多次修缮,至今仍然保持着其原始的风貌。
关于泉州洛阳桥的典故,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其中一个传说与桥的修建有关。
据传,在修建洛阳桥时,当时的官府为了使桥梁更加牢固,采用了“种蛎固基法”,将牡蛎种在桥基上,利用牡蛎的生长特性来加固桥基。
这种方法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也显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另一个传说与桥的名字有关。
据传,泉州洛阳桥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兽叫做“洛”,它从遥远的北方来到泉州,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峰耸立,形似一只大龟,于是它就将龟背上的山峰命名为“洛阳峰”。
后来,为了方便两岸人民的往来,人们在洛阳峰上修建了这座石桥,并将桥命名为“洛阳桥”。
除了这些传说之外,泉州洛阳桥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典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古代,洛阳桥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好地方,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出自这里。
同时,它也是商贾云集的地方,曾经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这里,商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贸易活动,交流文化思想,促进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泉州洛阳桥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石桥,它见证了
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发展历程,也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和商贾贸易的历史记忆。
如今,它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观。
丝路之光耀古今作文(精选10篇)

丝路之光耀古今作文(精选10篇)丝路之光耀古今作文篇1四方流水涌到大漠黄沙,八面山脉连上青藏高原。
它们像古树之根联系着这地球。
而这水这山间有着这样一条路,一道通往未来的丝绸之路,一带盛世与繁华,一路足迹与风沙。
梦中黄沙漫漫,荒漠的一支支驼队,带着汉唐的文明产物迈向未知的国度。
茶,众山之巅的流水将你送向四海八荒,书写着一片树叶的传奇佳话;丝绸,一路经历多少古老城邦?泥沙泯灭不了你曾经的盛世辉煌;陶瓷,由高温铸就的中华,带着千年文明融入世界之林。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一杯温水,揉开这“绿叶红镶边”的皱叶,散发出的香甜气味融进这水,红唇微启,轻抿一口这迷人的茶水,一缕茶香,一丝清甜,划过舌尖的是江南的青山绿水和缥缈,是大漠的落日孤烟,豪情壮志,是蜀道扪参历井的高险,抚膺长叹的震惊。
口中的是古茶树顶尖新芽翻炒后的醇香,封存后重归天地的渴望。
“啜苦咽甘,茶也。
”这揭开了华夏茶文化那古老又神秘的面纱。
有多少人数尽文章,只为寻找那划过舌尖的一瞬茶香?一条古道,打开了中华味蕾的大门,一本游记,让千万人开始向往这东方大国。
丝绸的朦胧,源于江南。
“山有扶苏,濕有荷华。
”云雾环绕青山,哼一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的农家小调,许一段“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感人誓言。
丝绸的力量,源于大漠。
黄沙在空中肆意狂舞,像舞女的水袖的一搏一收。
她卷走了敦煌飞天,轻沾了地中海的水,让尼罗河的圣水流到东亚,将印度的佛教引入中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炎黄的子孙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日出塞的勇士。
丝路上的黎明百姓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路驼铃的清响。
轻轻地刷开泥灰,那一凹一凸的陶瓷纹路标志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华夏的泥土历经了高温与锻造,景德镇的匠人们使精卫女娲后裔西王母在瓷上涌现,让牡丹青花梅兰松竹菊染在其中。
龙是权,凤是尊,有八仙过海之盛况,也有夸父逐日之英勇。
泉州寻梦海丝古城巷遇作文800字

泉州海丝文化作文800字篇1我的家乡是美丽幽静的九日山。
这里草木茂盛,鸟语花香。
春天,花朵们争奇斗艳,树木吐露新绿。
一年四季,松柏常青。
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你猜对了,我是一块石头,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在这九日山上,漫山遍野都分布着我的兄弟姐妹们。
自从有文人墨客游览登山之后,我的生活、我的生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一阵笑声,一群人来到了我们的家。
我们高兴极了,心想:我们的家终于来客人了!于是那草、那树都绿了起来,花儿们露出了笑脸,红的、白的、粉的、紫的……整个山谷姹紫嫣红,欢迎客人们的到来。
走在前面的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蔡襄,他们边游览边赋诗,一时兴起,就在我的兄弟姐妹们的身上题诗了。
一块石头因为这些登临题诗,这些景迹题名,这些游览留名,还有一些修建纪事而有了生命。
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好事成双,“刺桐”(今泉州)是古代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居主导地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作为东西洋间国际贸易网的东方支撑点,占有重要独特的历史地位,是当时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1104年,泉州官员为航海船只举行祈风典礼。
那一天,大到朝廷官员,小到平民百姓,都聚集在我的家九日山,他们准备了无数的瓜果贡品祭祀海神通远王,祈求海神保佑这些往来东西洋间贸易的船只一路顺风,出入平安。
祭祀完毕之后,一群人登临九日山,欣赏无边的美景,并且在我们身上记录下了这些事迹。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的家乡一如既往地占据终于的地位,特别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让全家乡、全泉州、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知道了我们灿烂的家族史。
家乡的娃娃们开始学习本土的历史,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络绎不绝,他们研究着我们身上的历史,也不得不感叹着我们这些神奇的石头——拥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品格、淡泊的态度。
其实这也是我们南安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泉州海丝文化作文800字篇2闽南文化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一直流传到现在。
世界非遗洛阳桥作文

世界非遗洛阳桥作文
《洛阳桥,那独特的魅力》
嘿呀,今天咱就来说说这洛阳桥。
这洛阳桥啊,可是世界非遗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专门跑去看洛阳桥。
到了那儿,哇,那桥可真长啊,感觉一眼都望不到头。
我就沿着桥慢慢走,脚下的石板路呀,有点凹凸不平,但就是这种感觉,特别真实。
阳光洒下来,照在桥上,那光和影交织在一起,好看极了。
走着走着,我看到桥边上刻着好多字,应该是以前的人留下的吧。
我心想,这得是多少故事呀。
然后我就趴在那儿看,嘿,还真挺有意思呢。
看了老半天,都差点忘记继续往前走了。
到了桥中间,风吹过来,特别舒服,带着点海水的味道。
我忍不住伸开双臂,感受着那风拂过我的脸庞,就好像这座桥在跟我打招呼一样。
我看着周围的景色,海水波光粼粼的,远处还有船只在行驶,那画面,真的好美。
最后我走到了桥的另一头,回头再看看这洛阳桥,心里满是感慨。
这洛阳桥啊,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更像是一个时光的见证者,见证了那么多的岁
月变迁和人间故事。
它就静静地在那里,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等着人们去发现,去感受。
以后啊,我肯定还会再来,再来好好感受这洛阳桥的美。
这就是洛阳桥,充满魅力的洛阳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丝魅力——洛阳桥的传奇故事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同分享的是:海丝魅力——洛阳桥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
在我们泉州的洛阳江上,有一座闻名中外的洛阳桥。
它历史悠久,气势宏伟,是我国宋代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桥,她留下许多古老的传说,它接通了万安渡,使来往行人安全通行;它接通了闽北陆路通道,使南来北往的货物畅通无阻,它促进了泉州古代经济的繁荣,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丽的光彩!
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荒村古渡,名叫“万安渡”。
这里水深浪急,常有风浪和水怪作祟。
有一天,渡船行驶到江中,忽然水怪浮出水面,顿时狂风呼啸,小小的渡船眼看就要被吞噬,突然,从空中传来:“蔡大人过江,休得无礼!”水怪听到听音就逃跑了。
旅客们十分惊奇,谁是“蔡大人”呢?船上有一位孕妇,丈夫姓蔡,她想:肚子里的孩子一定是非凡人物,便暗自许愿:将来教他在洛阳江上修建一座大桥。
妇人回家后生了个男孩,取名为蔡襄。
蔡襄从小聪明懂事,长大后,母亲便把坐船的经过说给蔡襄听,并叮咛儿子要实现她造桥的夙愿。
蔡襄把母亲的嘱咐默默记在心里,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不久,蔡襄到皇宫做官,皇帝很喜欢知识渊博的蔡襄,便把他留在身边。
每天蔡襄心里惦记着母亲的夙愿,却又感到苦恼:老是呆在皇宫里,什么时候才能到泉州建桥呢?
有一天,蔡襄陪皇帝赏花,他看到蚂蚁在爬,灵机一动,就用蜂蜜在路边的一颗芭蕉叶上写了“蔡襄、蔡襄,泉州作官”八个字。
不一会,蚂蚁纷纷爬上芭蕉叶吃蜜汁。
皇帝发现后感到惊奇,望着芭蕉叶上的字迹脱口念道:“蔡襄、蔡襄,泉州作官”!蔡襄一听连忙跪在皇帝面前说:“谢主隆
恩”。
皇帝一惊道:“朕只是念叶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便把母亲20多年前许愿造桥的事告诉皇帝,皇帝被他的真诚打动了,就任命蔡襄到泉州当知府,知府就是相当于现在泉州最大的官。
蔡襄一到泉州上任,就到万安古渡视察,贴出要建洛阳桥的告示,还变卖了家里160多亩地,捐献给洛阳桥,蔡襄造桥的诚心,感动了神仙,他们也帮助蔡襄度过一个个难关,当地的人民也自发捐资造桥,经过6年的艰辛,浩大工程的洛阳桥终于建成了。
同学们,听到这里,大家一定对蔡襄感到敬佩,也一定为泉州有这样的“海上丝绸之桥”感到骄傲吧!是呀,洛阳桥不但造型美观,还凝聚了我们泉州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国古代造桥史上的重要发明。
我们是新时代的泉州人,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一员应该怎么做呢?我想我们现在要做就是,学习蔡襄勤奋学习、立志建桥的决心,学习他机智勇敢、敢拼敢赢的精神,学习他一心为民、办实事的胸怀。
同学们,让我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为繁荣“东亚文化之都”,让泉州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泉州,建设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