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第一课时教学提纲
最新-初二上册语文《三峡》教案【优秀3篇】

初二上册语文《三峡》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这里是勤劳的编辑帮大家整编的初二上册语文《三峡》教案【优秀3篇】。
《三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导语: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
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板书设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三峡》教案篇二●教学目标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
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像,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设计导人新课大屏幕以长画面作衬底,展示《长之歌》配乐歌词,师生同唱《长之歌》。
长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向往。
三峡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三峡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这是三峡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三峡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第 1 篇【学习目的】《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媚的景色。
3、揣测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学习重点】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二课时【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者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优秀教案】一、三峡体面,感受引读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是啊,漂亮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纵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
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奇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宏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板书课题和作者)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1、读一读: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⑶学生放声朗读,体味感受赞叹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略无阙处(毫无)⑵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⑶夏水襄陵(漫上)⑷不见曦月(阳光)⑸或者王命急宣 (有时)⑹虽乘奔御风 (这里指疾驰的马)⑺不以疾也 (认为,觉得 )⑻绝周谳多生怪柏 (险峻的山崖或者山峰)⑼素湍绿潭 ( 急流的水)⑽飞漱此间 (冲刷)⑾良多趣味 (很)⑿属引凄异 (连续;延长)⒀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⒁林寒涧肃 (寂静)3 、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写出了三峡两岸群山连绵不断的特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隐:动词,遮蔽。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月:日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译: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不能看见太阳或月亮。
第四段: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晴初霜旦: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
肃:肃杀,凄寒。
译:每到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显出一片清寒寂静。
“林寒涧肃”写出了三峡秋季的寂静、凄冷的特点。
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
高猿:高处的猿。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连缀。引,延长。
译: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悲凉。
译:如有君王的命令急需传达,有时早上(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奔:动词作名词,指奔驰的快马。
疾:快。
译: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这么快。
“虽乘奔……疾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三峡水势什么特点?
对比、夸张。写出三峡夏季水流之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三峡》第一课时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借助注释,梳理文章意思,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重点
1、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借助注释,梳理文章意思,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第一课时

《三峡》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峡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并了解其地理位置和特点。
2.掌握相关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够简单描述三峡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
3.培养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三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介绍。
2.三峡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
3.三峡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相关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
2.三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三峡的美丽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了解三峡的大致印象,并谈论他们对三峡的了解和期待。
2. 新知讲解(20分钟)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三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包括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大坝的基本情况等内容。
同时,讲解并介绍三峡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包括瞭望台、远观山水等,让学生对三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 听说训练(30分钟)结合教材第一课时的对话内容,进行听说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录音材料,让学生能够听懂并模仿对话中的表达方式。
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分角色进行对话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在对话中运用所学表达方式进行交流。
4. 合作学习(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三峡的自然景观或文化底蕴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出有关该景观或底蕴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报告。
5.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和重视自然环境,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对话和小组合作,全方位培养了学生关于三峡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教学的引导,也培养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完整)《三峡》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把握文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知三峡之美,体会作者欣赏大美山水,与自然山水为知己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三峡景物特点。
2.引导学生感知三峡之美,体会作者欣赏大美山水,与自然山水为知己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诗歌,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图片1),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三峡)自古以来,三峡就被喻为长江的珠冠。
文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没有哪一方山水胜景,能像三峡这样把历朝历代的文化宗师巨匠深深吸引,使这里在千百年中,一直有星光闪耀的人物不顾山高水险,在这里流连高歌,休憩沉思。
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独特的魅力。
二、诵华章,释文意1、找学生试读课文,师生共同检查学生课前是否将文字障碍扫除.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自己有没有读错的字音,注意句子停顿、语气、语调等。
3、学生自由朗读。
4、译读课文师:要想把文章读得声情并茂,首先得理解文章的意思,课前老师已经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现在请各小组代表结合本组讨论记录汇报交流情况(若有本组未理解的地方,先主动请某个小组帮助解决 ),其他小组加以评价。
1、小组朗读代表先朗读本组在字词句翻译方面的收获,在小组发言代表做交流汇报,其他小组点评.2、小组解决不了的,可请其他小组帮忙。
3、老师提问重点字词、句子,帮助学生加强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师预设(书下没注释的重点词句):(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3了解作者郦道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4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三峡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
2.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3学会欣赏山水散文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
3.2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三峡之美。
1.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2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峡吗?能谈谈三峡给你的印象吗?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三峡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三峡哪些自然景观?它们有什么特点?3.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5.挖掘内涵5.1教师提问: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7.作业布置7.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描绘三峡自然景观的短文。
7.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郦道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板书设计1.三峡的自然景观:山高、水远、峡窄、滩险2.课文结构:总分总3.表现手法:对比、夸张、拟人等4.情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教师:“同学们,你们眼前的这些壮丽景色是我国著名的长江三峡,你们知道它在哪里吗?它有哪些特别之处呢?”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问。
《三峡》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山亭区翼云中学“以学定教,分层提高”教学案学科语 文备课时间主备人王伟伟主讲人授课班级包组领导课题 《三峡》11. 反复诵读,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学习2. 品读探究,揣摩文章的正侧面描写和动静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目标3. 细读揣摩,感受三峡风光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 川之美的情怀。
重难点 重点: 1. 反复诵读,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主备人教学设计思考调整一、赏风光,创情景——走进三峡1.播放三峡风光图片,学生赏析,初步感知三峡。
观看之后,教师:那么三峡具体指哪三峡?各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展示,师补充。
★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奉节,东至湖北宜昌,全长 204 公里。
自西至东依次是:西陵峡、巫峡、瞿塘峡。
★ 2:瞿塘峡最短、最险峻;巫峡曲折、幽深秀丽;西陵峡滩多 自 水急。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峡简介和地理简略图,引导学生主 感知三峡。
.2 教师导入课文: 千百年来, 三峡以它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 吸导 引着古今无数的文人骚客诗 (文)兴大发, 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学生齐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 学 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游记散文《三峡》 ,跟着作者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那无限的风光。
(板书:《三峡》 郦道元)3.走进作者及作品教师:谁来介绍一下作者及其作品?(预习展示)★ 1:郦道元(约 466—— 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 zhu ō)县 (今河北省涿县 )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 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
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 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 2:《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 作者已不可考。
由于它记叙简略, 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 使原 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
《三峡》第一课时教案

26.三峡
主备人
邵伟华
备课时间
2014
第一课时
备课组长签名
教研组长签名
教学内容
个性化备课
教
学
目
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重点掌握“略无、奔、清荣峻茂、良、属引”等词语,进而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三峡的美。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三峡的美。
3、理解点的词语。
预设:自三峡七百里、自非亭午、阻绝、或、虽、良多、长啸、凄异、
哀转久绝
3.展示交流:
第1.2、3、4组分别负责翻译一到四段。
第五负责一二段的理解、第六组负责三四段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应该怎样翻译文章:
1.课文下面的注释
2、根据语境去推测,如“奔”“长啸”
3.遵循“六字法”
六、当堂达标:
《高效课堂》里基础积累2.3、4。
教
学
反
思
出示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积累文中重要词语的读音及解释;
2.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课文。
三、自学自测:
(一)、自学导航:
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他是我国___杰出的___家、___家,他所著的《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第3段: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第4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男生齐读前两段,女生齐读后两段。
5.全班齐读。
四、讨论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自主翻译,查工具书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在书中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教案第一课
时
第26课《三峡》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难点: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手段
美读,赏析,小组研讨
四、教学课时
2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
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2.难点: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导入: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以及长江三峡的风光辑录片,学生观看后,教师导入: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
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
这节课,让我们随着郦道元的脚步,回到1500年前,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吧。
【二、目标引领】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三、意义建构】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
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
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
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
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①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
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
“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四、巩固提升】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回顾小结】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
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
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六、检测反馈】
一.解释下列实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略无阙处
3、重岩叠嶂
4、自非亭午夜分
5、不见曦月
6、至于夏水襄陵
7、沿溯阻绝
8、或王命急宣
9、虽乘奔御风
10不以疾也
11素湍绿潭
12回清倒影
13绝巘多生怪柏
14飞漱其间
15清荣峻茂
16良多趣味
17睛初霜旦
18林寒涧肃
19属引凄异
20空谷传响
21哀转久绝
22故渔者歌曰【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三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