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的区别《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一、从诗歌的总体风貌看, 唐诗和宋诗气象迥异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 形成于“潮平两岸失, 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 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 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 抱负满怀, 纵情欢乐, 傲岸不驯, 大气磅礴, 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 美妙奇异, 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 感时伤世, 深沉博大, 沉郁顿挫, 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 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 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 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 刻意求工求新, 尤其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注重诗文的法度, 在创作上体现为诗文的“终始”、“关键”和“开合”, 体现为句法的严谨和押韵的严密。
同为悲春伤秋之作,唐人杜甫,与宋人晏殊就表现了不同的气象出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中秋月》晏殊一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同样是写“悲”, 宋诗是“悲凉”, 而唐诗则是“悲壮”。
二、从表达方式来看, 唐诗主抒情, 宋诗则重在揭示蕴涵在诗歌形象之中的理趣唐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所追求的是人生的辉煌,漫游名山大川的豪迈,行走江湖,执剑仗义的豪爽。
解析唐诗宋词的特点

解析唐诗宋词的特点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璀璨的时代,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
它们在创作手法、主题表达和艺术形式上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闪烁的明珠。
本文将对唐诗和宋词的特点进行深入解析。
一、唐诗的特点1.形式规整:唐诗以五言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每首诗由四句组成,字数严格控制,形式规整美观。
这种形式的限制对于诗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创作的动力。
2.节奏流畅:唐诗在押韵上追求平仄的谐音和呼应,使得诗歌在读起来流畅自然。
同时,唐诗的句子长度相对较短,语言简练,使得节奏更加鲜明。
3.意境深远:唐诗强调意境的表达,追求意象的凝练和细腻。
通过少言直指,或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描绘,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美的滋味。
4.借古讽今:唐诗时常借古为喻,通过描绘历史典故,投射现实世界的景象,既能使诗意更加深刻,又能寓意于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宋词的特点1.语言通俗:相较于唐诗的高度凝练,宋词注重表达的贴近生活。
宋词的语言通俗易懂,直抒胸臆,质朴自然,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透露情感:宋词注重表达情感,以描绘人间的爱情和生活为主题。
词人通过对细腻的情感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于情感的共鸣,使得词作更具感染力。
3.意境细腻:宋词在意境的创造上偏向柔美、含蓄,通过极富艺术感的描写手法,刻画出含蓄、委婉的意境。
这种细腻的意境给人以舒适和愉悦感,让读者流连忘返。
4.音乐性强:宋词多用于曲调,注重词曲的搭配和配合。
宋词的词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流畅婉转,通过音乐与词的结合,使得宋词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生动。
三、两者的共同点和区别1.情感表达:唐诗和宋词都注重情感的表达,但唐诗侧重于哲理和抒发,而宋词更加强调情感的直抒胸臆。
2.艺术表现:唐诗追求意象的细腻和意境的深远,更加鲜明而雄浑。
宋词则更注重贴近生活,注重音乐性和细腻的意境的刻画。
3.主题内容:唐诗常常探讨人生、自然、历史等更宏观抽象的主题,而宋词则更多关注于人情世故、爱情和生活等更具体的主题。
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唐诗与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诗歌时期,它们之间有很多的风格差异。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一、意境和情感
唐诗注重意境的营造,多从大自然、人生哲理等主题出发,以简洁而深远的言语表达出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而宋诗则更注重人情世故,情感多从现实生活、行文经理等主题出发,在细致而精湛的描绘中表达出浓郁的感情和心情。
二、风格和语言
唐诗的风格多为清新淡雅、朴实自然,语言简练、含蓄而婉约。
宋诗的风格则多为凝练、深沉、雄浑,语言则更为细腻且有更强的形象感。
三、艺术手法
唐诗注重意境的抒发,借助于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营造诗歌的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诗强调意象和气势,借助于声、色、味等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来刻画形象,增加氛围感和视觉效果。
总之,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是由于不同时代及其社会背景、
思想观念、文学形态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它们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珍贵财富。
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对比研究

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对比研究唐代和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其中唐代以其雄浑豪放的诗歌而闻名于世,而宋代则以其细腻婉约的词曲而独树一帜。
本文将对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进行对比研究。
一、意境表现唐代诗以其广阔的意境表现而著称。
在唐代诗中,常常可以看到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登高所带来的壮丽和宏伟。
而宋代词则更注重细腻的意境表现。
宋代词往往以描写微小的事物来表达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来传达情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些细腻的描写和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了词曲的婉约和柔情。
二、情感表达唐代诗以其豪放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唐代诗人常常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直接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而宋代词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隐晦的表达。
宋代词人常常通过含蓄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欢情不可抗,离别那堪把。
一年三百六十日,关东赴戍多阻卡。
”这些含蓄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深入思考和感受到词曲中的情感。
三、文化背景唐代与宋代的文化背景也对诗歌和词曲的艺术表现特点产生了影响。
唐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人墨客众多,社会风气开放。
唐代诗人常常以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宋代则是一个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时期,文人墨客的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宋代词人常常以个人情感和私人经历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结起来,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有所不同。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创作时期,两者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进行对比赏析。
一、艺术风格特点1. 唐诗的艺术风格唐诗以写景为主要特点。
唐代的诗人们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各种意象和形象的描写,给人以极强的感受力。
他们追求形象的艺术表现,通过具体的描写手法,力求将景物形象化、生动化。
同时,唐诗的艺术风格也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表现,注重诗句的朗朗上口和韵律的和谐统一。
2. 宋词的艺术风格宋词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
宋代的词人们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词的写作风格更加自由灵动,不再受到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严格约束。
宋词更注重音乐性与意境的表达,通过巧妙运用词牌、对仗和押韵,使词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表现手法对比1. 描写手法唐诗以具体形象描写为主,注重表现景物的外在形态与特征。
常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句更加鲜活生动。
宋词注重抒发内心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
2. 音韵表现唐诗追求和谐的音乐感与韵律感,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排布,使诗行更加抑扬顿挫。
宋词更加注重对词牌名曲的使用,通过对仗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使词的音乐感更为突出。
三、意境营造1. 唐诗的意境营造唐诗注重对景物的形象化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刻画出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壮丽,营造出宏伟壮丽、奇崛迷人的意境。
2. 宋词的意境营造宋词侧重于写人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创造出温婉、细腻的意境。
同时,宋词也注重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主题情感相互烘托,使意境更加鲜明。
四、艺术价值对比1. 唐诗的艺术价值唐诗以其雄浑大气、自然真实的描写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宋词的艺术价值宋词以其细腻婉约的艺术表现和清新明快的音乐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明珠。
宋词与唐诗的文化差异

宋词与唐诗的文化差异宋词与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重要流派,虽然它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风格、表达手法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宋词与唐诗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风格差异宋词多以写景抒怀为主题,注重细腻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感受。
其中,女子词、农村词和山水田园词是宋词的三个主要流派。
这些词作注重语言的细腻和情感的表达,以近似白描的方式呈现美的意象。
而唐诗则更加注重意象的转化和意境的表达,在表现手法和用词上更为简练而有力,以豪放的气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
二、题材差异宋词的题材广泛而多样,可以涉及个人的感情经历、社会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等。
情感描写是宋词的一大特点,往往能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细腻情感。
唐诗的题材也很多样化,但更多关注国家政治、民生百态、自然山水等方面。
唐诗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壮丽的山水风景,也有社会动态和文化变革的抒发。
三、表达手法差异宋词注重情感的抒发和细腻的表达手法,常常运用对比、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达到情感的张力和感染力。
唐诗则更偏向于意境的营造,借助描写手法和意象的运用,使读者产生深厚的思考与共鸣。
唐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往往通过几个简短的词句,就能刻画出一个深入人心的景象。
四、文化内涵差异宋词在文化内涵方面,更注重个体的情感、人生哲理和社会关系的表达。
宋代社会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都市文化的繁荣使得宋词对个人的情感体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比之下,唐诗则更注重宏大的历史背景、国家的命运和文化的传承。
唐代是中国文化最繁盛的时期之一,唐诗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宋词与唐诗在风格、题材、表达手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宋词追求情感的表达和个体的体验,强调精神内化与文化自觉;而唐诗则更多表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重思想的宏观抒发和文化的传承。
两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古代诗词宝库。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分析与比较》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分析与比较一、背景介绍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它们在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比较。
二、唐诗与宋词的异同点1. 撰写风格•唐诗: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为主要特色。
•宋词:注重细腻感人、抒发情感为主要特色。
2. 主题内容•唐诗:以咏物、咏史、咏怀和山水田园等多样化主题为核心。
•宋词:注重表达个体情感,以爱情、离别、思乡为常见主题。
3. 表现手法•唐诗:多采用对仗、象征等修辞手法,行文简洁扼要。
•宋词:善用描写细节和意象,追求音韵美和意境的极致。
三、明清小说的特点与风格1. 叙事方式•明清小说以长篇小说为主,较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特定的叙述手法如插叙、回忆法、婉约变幻等。
2. 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明清时期社会经历了剧变,小说作品中倾向于表现社会生活,民间风俗,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观念。
•关注人性善恶、命运安排以及个体与家族之间关系等问题。
3. 主题特色•多元化的题材包括爱情、冒险、侠义、历史传记和神怪等。
•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之一,承接了唐宋文学的创作传统,并在细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有所突破。
四、对比分析1. 影响力与地位唐诗和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均占据重要地位;而明清小说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并成为世界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2. 表现手法与目标读者唐诗和宋词注重言简意赅地表达情感,面向的读者群体相对较少,主要面向有文化素养的士人阶层;明清小说则更倾向于通俗化、大众化,吸引了广泛的读者。
3. 文学风格与时代背景唐诗宋词反映了盛唐和宋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状态;明清小说则展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历史背景、思想观念和文艺状况。
五、结论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闪耀的明星。
它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各自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
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对后世影响来看,我们不能低估这些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唐诗和宋词的艺术魅力和影响

唐诗和宋词的艺术魅力和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而唐诗和宋词无疑是最著名的两种文学形式之一。
两种文学形式都为中国文化贡献不少,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从唐诗和宋词的特点、艺术魅力以及影响等方面为大家介绍这两种文学形式。
唐诗的特点和艺术魅力唐诗是指唐代诗歌,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因其意境深远、行文简洁而备受推崇。
唐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形式的简洁明了,通常会采用四句或八句为一首;其次是意境深远,通过形式化的写作手法来表现深刻的思想,以及揭示人类生命的普遍性。
唐诗用丰富多彩的意象,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李白的“庐山谣”描述了他坚定不移的志向;杜甫的“登高”则表达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此外,“背景即文化”也是唐诗的另一个魅力所在。
唐诗在反映社会风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等方面,不仅展现了唐代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承。
例如,孟浩然的“登科后”描绘了唐代科举制度之苦,而他的“登高”描述的则是唐代文人对士族的憧憬和向往。
唐诗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东亚地区,唐诗被广泛地传播和阅读,对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此外,唐诗的翻译和传播也对西方文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很多西方著名的诗人,如福楼拜、高乃依、艾略特等,都曾经将唐诗翻译成他们的母语,从而使唐诗文化延伸到了西方的文学领域。
宋词的特点和艺术魅力宋词是指宋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发展往往跟随着宋代文化的繁荣一起进行。
宋词的一大特点是“以意为主、兼重形式”,它并不像唐诗那样追求结构的完美,而是更加注重情感表达。
宋词通常均是七绝或七言绝句,用较短的诗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内涵。
宋词的魅力在于它富含文学与音乐的相融,使得宋词的声音和心情深深地刻入你的内心。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长恨歌》、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依旧被人们传诵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关键词】:唐诗宋词诗体与词体继承性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宋词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诗宋词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一类是怀古诗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感,有沉郁的美;二类是咏物诗词。
托物言志,有隐喻的美;三类是写景诗词,借景抒情,有自然的美;四类是战争诗词,戍边征战,有悲壮的美;五类是行旅闺怨诗词,旅途艰辛,有凄楚的美;六类是送别诗词,折柳相送,有深沉的美。
一首首诗词充满美感,给人以美的启迪。
唐诗和宋词,在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也有所不同,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
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
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2、外部形式的差异:句式、句法、韵律、对仗,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
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典型的语言艺术,词是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诗来说,词的语言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5、风格的差异:诗庄词媚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
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
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外,与此前的民间歌谣并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主要是采用那种简单、质朴、直率的表现方法。
到中晚唐文人开始实验填词以后,就像一切民间文学向文人的文学的转变一样,词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带有了文人的因而也是更艺术化的色彩(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例如少了质朴和直率,但这比竟是次要的)。
最早实验词的创作的白居易、刘禹锡,尤其是后来大量进行词的创作的温庭筠、韦庄等,他们本就是唐的重要诗人,他们的加入,必然地会把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种种技巧,带到词的创作中来。
另外,五代、宋的词作者,也几乎都是诗人,他们一面作诗、一面填词,唐诗的各种技巧自然就会融汇、渗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使词的创作更加精美。
实际上,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稍稍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论到这种继承性,这里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宋诗与宋词都继承了唐诗这一遗产,那么,为什么宋诗的成就远在唐诗之下,亦不及宋词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诗与词不同的体式是造成
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说是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打一个也许不十分恰当的比喻:唐诗的创作艺术好比是一种专利,宋诗人把这种专利拿来制作同一种东西,尽管他们并非完全没有创造、没有革新、没有增补,但是他们制作的毕竟是诗,是同一种东西,因此,这些东西一上市,就会被人窥见雷同处、摹仿处、剽窃处,被人控告侵犯了唐人的专利。
正国为此(当然还会有别的原因),宋诗就希望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例如诗的议论化和散文化等,但不幸的是,这些东西新则新矣,但却或多或少地违背了诗的艺术规律。
但宋代的词人则不同,虽然他们也继承了唐诗的创作艺术,但是,他们制作的却是另一种东西,是长短句的词,尽管明眼人也能窥见它们之间的某种继承关系,但这却不会被人视为侵犯了专利。
有一种也许较为极端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宋词中也有很多摹仿、点化、甚至照搬唐人的诗句的,这种情总如果出现在宋诗中,是万万逃不掉蠹鱼之讥的。
但它出现在宋词里,情况却大不一样,由于词的长短句式的不同框架、不同的韵味,却仿佛给唐人原句注入了新的生命。
当然,我们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
前面我们说宋词继承唐诗的创作艺术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
它最大的新,就是它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也打破中国古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的“言长”的艺术特性,就主要是由其句式、韵律及其所带来的其他艺术技巧所造成的。
其次,它之“新”还表现在它的“诗余”功能上、它的“诗余”题材的选择上。
这种新的功能与新的题材选择,与它特定的体式、句式相结合,又带来了宋词一系列新的东西,例如它委婉、倾诉式的抒情韵味、细腻而多层折的描写、对内心生活更细腻而深入的把握、装饰设色的艺术、轻丽婉约的风格等。
这种种之新,就造成了宋词与唐诗很不相同的面目。
对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王国维有一段虽然简约而不失精当的论述,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这段评述,可以说包含了笔者以上所言宋词之“新”,包括了它的体制、它的功能、它的题材特点等。
小结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
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
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