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导学案

合集下载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九课 一步之遥导学案(无答案) 教科版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九课 一步之遥导学案(无答案) 教科版

第九课一步之遥3.激情参与,大胆展示;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防微杜渐、过则勿善改的思想,培养“知耻近乎勇”的生活态度,追求健康的生活。

【学习重点】掌握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

课前准备:双色笔、课本、配套练、导学案2. ①违法的含义?②违法行为的种类与所应负的法律责任?③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3.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与区别?(完成课本89页的探究表)4.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5.我国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形式及法律惩处犯罪的意义?6.如何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我思考,我收获,合作中学习,合作中成长!)1.将下列制裁种类的序号按轻重程度相应地填入框内。

A.死刑 B.有期徒刑 C.拘役 D.管制 E.无期徒刑 F.行政罚款轻()→()→()→()→( )→( )重2.将下列行为按关系填入方框内。

A.违法行为B.严重违法行为C.一般违法行为D.刑事违法行为E.民事违法行为F.行政违法行为3.中学生张某原来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后来,跟社会上有流氓行为的人来往,逐渐变得无心学习、不交作业、经常旷课,有时还偷拿同学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的批评教育。

但他并没有接受教训,还经常在社会上偷窃少量财物、参与赌博等。

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

一天晚上,他趁李大娘的儿子出差未归,持刀爬进李大娘家。

企图盗窃财物,被李大娘发现后,把李大娘打昏在地,偷走了现金1000元,经人民法院审理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三年。

(1)张某的哪些行为属于违反校纪效果的行为?(2)张某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3)张某的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4)张某有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5)我们青少年应从中起去什么教训?【课堂检测】(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1.我国法律制裁中最为严厉的一种是()A.违宪制裁 B.行政制裁 C.民事制裁 D.刑事制裁2.犯罪是违法行为的一种,下列关于犯罪的基本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社会危害性,违反了法律,应受到一定的处罚B.具有很强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民法,应依法受到制裁C.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行政许可法,应依法受到制裁D.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依法受到刑罚处罚3.成语“亡羊补牢”提醒人们()A.有了过错就要加以掩饰 B.人人都会有过错,有了过错不要紧C.有了过错就要加以改正 D.有了过错无所谓。

第九课 一步之遥 教案

第九课 一步之遥 教案

第九课一步之遥教案1.教材分析第九课《一步之遥》通过青少年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引导青少年认识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违法乃至严重违法犯罪的过程。

区分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不同,介绍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对违法犯罪的制裁。

但是,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不是本课的最终目标,区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培养自律的意识。

对于青少年而言,防微杜渐是最好的方法,有错即改,远离违法和犯罪。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

(2)了解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了解犯罪的三个特征以及我国的刑法体系,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过程与方法:运用案例分析、学生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鼓起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

(2)学会依靠家长、老师和朋友的帮助,抵制不良诱惑。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为做知法、用法、守法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学生情况分析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抵御诱惑的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而诱惑和犯罪密切相关。

对于违法犯罪,他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却很模糊,尤其是中学生比较容易冲动,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很多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在一时冲动之下酿成严重后果,有的甚至在上囚车后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错。

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九课 一步之遥导学案(无答案) 教科版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九课 一步之遥导学案(无答案) 教科版

第九课一步之遥【学习目标】1.增强责任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2.培养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掌握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概念,认识违法犯罪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难点】1.违法的种类以及受到的制裁,犯罪的基本特征。

2.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行为的发展过程给我们的启示。

【学法指导】1.认真预习第九课,读懂教材,用红笔勾划出本课的基本知识、主要问题等,构建基本框架。

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学案。

2.针对完成的导学案交流与自纠,记忆主要基础知识,针对导学案上的重点、疑难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点评、质疑。

【学习流程】第一环节:自主学习,知识在线1.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到刑事犯罪,只有。

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的深渊。

2.违法的含义: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

3.违法的分类:根据违犯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为、违法行为和行为,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可分为和4.违法受到的制裁分类:分别应受到制裁、制裁、制裁和制裁。

5. 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6. 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7.“过则勿惮改”,告诉我们:如果成长中有了过错,一定要。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展示质疑1.未成年人身上的不良行为有哪些?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并说说他们的区别和联系?2.犯罪的基本特征?3.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区别、联系?4.惩罚犯罪分子的目的?5.青少年如何远离违法犯罪?第三环节:归纳整理、知识升华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违法行为是多样的。

根据这些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类别,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 )①违宪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民事违法行为④刑事违法行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2.下列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 ( )A.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B.犯罪不一定违法,但违法必定犯罪C.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必定违法 D.有一般违法行为,一定会发展成犯罪3.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不良行为来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1%,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音像制品的占31.9%。

一步之遥 导学案

一步之遥 导学案

八年级上思品No: 17 主备人:初审人:复审人:授课人:第周星期第组学生预习评价:整理评价:第九课一步之遥第1课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教学目标】1、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态度。

2、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明白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掌握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概念,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我国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以及法律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的关系。

【知识回顾】我们如何抵制身边的不良诱惑?【自主学习】1、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距离只有“”。

2、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和。

和是一般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

3、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我国规定了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即、、、和。

其中,适用范围最广泛的是。

【合作探究】认真预习教材,读材料,思考问题。

导学点一:小林和小华是某中学八年级学生,由于网络游戏的诱惑,无心学习,老师多次教育仍不悔改,而且还由迟到、早退发展到逃学、旷课。

只要有钱,他俩一定会拿去网吧消费。

为了有钱上网,他俩由开始的自己省钱发展到主动找钱,多次向低年级同学强行索要财物。

后来甚至发展到入室行窃,而且盗窃财物数额较大。

最后,他俩为了弄到更多的钱,持刀抢劫一位老大爷,并将大爷砍成重伤。

1、请分析小林和小华的行为,其中哪些是不良行为?2、以上案例中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也称违法行为,那么违法的含义是什么?3、以上案例中哪些是违法犯罪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5、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导学点二:案例一:上海一位19岁的女大学生在一家超市遭搜身后愤然起诉。

上海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在10日内登报向女大学生赔礼道歉,并赔偿2.5万元精神损失等费用。

案例二:八年级学生赵某无心学习,多次手持刀具抢劫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九课 一步之遥(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 教科版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九课 一步之遥(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 教科版

第九课一步之遥(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运用案例分析、学生小组讨论、自我反省等活动方式,让学生明确勿以恶小而为之,要防微杜渐。

2、能力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的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法制观念,自觉守法,健康成长。

重点难点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改正不良习惯,知法、守法、护法。

教法选择案例分析、探究交流课型新授课前准备搜集案例、制作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时数第 2 课时备课总数第 20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本情景剧《偷苹果》,其他同学观察思考,⑴偷苹果是小事吗,为什么?⑵如果你当时在场,会怎样做?⑶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导入新课。

二、案例的启示小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一天,他玩纸飞机的时候把教室的灯打碎了,按照校规要赔偿 50 元钱。

从哪里弄这 50 元钱呢?小江犯难了,几个同学给他出主意:同学都有钱,不如劫一点钱吧。

于是他们开始合伙劫同学的钱,最后他们的团伙发展到了 12 人。

最终,小江因为抢劫罪被判 8 年有期徒刑,其他人也分别被判刑。

三、寻找生活中的“小恶”:1.公然违反校规,对自己不约束,自私;2.随意破坏纪律;3.考试作弊,欺骗;4.抄袭作业5.迟到早退组织指导表演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小恶”会变成“大恶”。

要从克服“小恶”开始防微杜渐,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学生分角色表演,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小江为什么会从一名优秀生变成罪犯?小组交流发言通过让学生讨论并总结身边的不良行为,使学生明确这些看似有些“司空见惯”的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政治学习巩固资料6.不想学习,只想着轻松享乐;7.和外校不好的学生来往;8.打架,逞强好胜;9.爱占小便宜;10.在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则。

四、结合两张社会调查统计图明辨是非: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年龄还小,即使犯罪也不会被判刑;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不犯大错,犯点小错也没什么关系。

一步之遥上

一步之遥上

1、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 ①民事违法行为 A、①②③ ②行政违法行为 )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 ④违宪行为 D、①③④
③行政违法行为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A、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C、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①必须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③有错不改可以发展成大错
B、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D、是道德所不容的行为 ) ②许多犯罪行为是从犯小错开始的 ④青少年要依法律己 C、①③④ D、①②④
你自学了课本,初步完成了预习学案,请你谈谈最主要的困惑有哪些?
任务 1、违法行为的定义:
探 究 重 点、突 破 难 点:

任务 2、违法行为的分类以及与之相应的法律制裁: 违法行为的类别 受到的法律制裁



任务 3、犯罪的定义:

任务 4、犯罪的基本特征:
任务 6、惩治犯罪分子的重大意义:
任务 5、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预 习 案
1、违法是指不履行_________的义务或者做出_______的行为,违法要承担__________。 2、违法行为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行为, 即违犯宪法的行为。 3 、 刑 事 违 法 行 为 又 叫 做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 犯 罪 的 最 本 质 特 征 , __________________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犯罪应该受到_______处罚。 4 、 不 良 行 为 、 一 般 违 法 行 为 与 犯 罪 行 为 之 间 有 着 __________ 。 不 良 行 为 可 能 发 展 为 ___________;严重不良行为已属___________,离犯罪仅有___________。 我 的 疑 惑

一步之遥教案

一步之遥教案

<<一步之遥 >>教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欣赏故事,导入新课师讲故事:临近河岸的一片村庄,为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

农民们偶尔发现了蚂蚁窝,不以为然。

可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河水从蚂蚁窝渗透出来,继而喷射,最终决堤了。

请你回答: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生自由回答。

师归纳导入,出示课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二、学海导航,出示目标:学习目标1、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2、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掌握违法、犯罪的概念及犯罪的特征,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

3、认识我国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及法律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学习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学习难点: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三、根据提纲,自主学习:(一)自学课本85—87页上边“探究”等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大错大恶是由____发展而来的。

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____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____。

(2)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____的深渊。

(二)自学课本87—90页“活动”部分。

1、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违法?根据违犯的法律,违法行为应怎样分类?其中哪些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2)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3)分析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请填下表。

2、完成下列填空:(1)违法是指不履行________或做出________的行为。

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____违法行为、____违法行为、____违法行为和____行为。

(2)____违法行为和____违法行为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3)____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即____。

犯罪是指具有_______、______并依法应受____的行为。

(4)犯罪的基本特征:①犯罪是________的行为,________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②犯罪是________的行为,________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犯罪是________的行为,_______是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

9课《一步之遥》教案

9课《一步之遥》教案

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第九课一步之遥第1课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明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之间的区分。

运用案例说明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到犯罪,只有“一步之遥”。

第二层次:通过案例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概念、特征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以及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社会危害性、违法性和应受处罚性三个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层次:着重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处罚方法上的不同进行对比说明,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行为所应受到的法律制裁,理解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就不同。

理解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第四层次:让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或“少年法庭”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法律程序意识,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意识。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知道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的概念,认识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以及法律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演化为犯罪行为。

学生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很模糊。

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对不良行为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预防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在所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

很多学生认为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并不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本部分是比较抽象的法律常识,学生较难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之遥导学案第九课一步之遥(导学案)班级: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2、知道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的概念;3、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4、知道我国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形式以及法律惩处犯罪的意义。

【使用说明】1、结合学习目标,认真研读教材85-96 页,独立勾画课本基础知识,并做好问题标注。

2、认真完成学案,并记录个人疑难,以备课上讨论。

3、小组长要做好对成员的督促和指导,保证按时高质量完成导学案。

4、学案中的问题要认真思考,积极讨论。

你问我答:、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受不良诱惑?2、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诱惑有哪些?3、如何拒绝“黄毒”的诱惑?4、如何拒绝不良诱惑?预习案1、违法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或者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

根据违犯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和。

2、犯罪是指具有严重、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的行为。

3、违法犯罪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性质,我国制定了四种法律制裁,即违宪制裁、、民事制裁、和。

4、完成表格一般违法犯罪区别社会危害性情节轻微,危害性不大违法性触犯刑法应受处罚性承担刑罚以外的法律责任联系二者联系密切,一般违法行为极有可能发展为犯罪行为5、防微杜渐,无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

6、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只有一步之遥。

如果经常犯小错误,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的深渊。

7、惩治犯罪分子有何重大意义?8、请你谈谈你对“过则勿椫改”的理解。

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写下来:探究案一、辨析:1、“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气死公安,难倒法院。

” 2、有人认为:拾到遗失物品不还是理所当然的,大不了是个道德问题,用不着法院判决。

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二、分析说明:XX年,某城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进行了调查统计,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

材料一:从现有的不良行为看,经常吸烟者占69.7%,经常喝酒的占60.06%,有打架行为的占57.58%,有旷课行为的占49.86%,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08%,上课携带管制刀具的占41.6%,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音像制品的占31 .96%。

材料二:从犯罪类型看,抢劫罪居于首位,占51.79%;其次是q####j 罪,占19.01%;此外还有故意杀人、敲诈勒索、绑架等罪名。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二中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行为?这两种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应得到哪些启示?蓝海拾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第九课训练案一、单项选择1.在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违法行为的是:A.某学生违反中学生守则B.某学生损害他人名誉 c.某人损坏他人财物D.某人打伤他人身体2. 18岁的刘某,在一次乘坐出租车时,对司机实施抢劫,并打伤了司机,刘某的行为是:A.行政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c .犯罪行为D. —般违法行为3.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这个俗语是说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往往源自日常生活的:A.不良习惯B.—件小事c .偶尔看了一本“黄色”书籍D.偶尔犯了一次错误4 .欠债不还,拾到遗物归自己,这种行为属于:A.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 .民事违法行为D.犯罪5.下列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A.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B.犯罪不一定违法,但违法必定犯罪c .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必定违法 D.有一般违法行为发展下去一定会犯罪6.下列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的是:A.欠债不还B.违反交通法规c .抢劫D.贩卖毒品7.某县公安局接到一商店被盗的报警后不及时出警,导致盗贼携赃款逃脱,该店将县公安局告到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县公安局赔偿该店经济损失万多元。

该县公安局的行为属于:A.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D.工作失误&初中生陈某因经常敲诈同学的小额钱财,曾被公安机关拘留15天,但他仍执迷不悟,不思悔改,后又因持刀抢劫他人的钱财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这一材料说明:A.—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于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不同B.—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c.陈某的前后行为都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应受到行政处罚D.陈某的前后行为都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法处罚9 .青年罗某在公交车上谎称自己得了“非典” ,造成满车乘客的恐慌,个个争先恐后挤下车,结果罗某被公安机关拘留。

罗某的行为是A.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B.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c .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D.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为0.中学生小徐在踢足球时将自己的一个“随身听”放在球场边,踢完球后忘记带走,被同学小罗拾得。

小徐得知后去找小罗索还,但小罗却以自己拾得为理由拒绝返还。

小罗的行为:A.触犯了我国刑法规定,是犯罪行为B.是违法行为,因为他拒绝履行我国民法规定的义务c .是应受行政处罚的行为D.是不道德的,但不违法1.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相对较小,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因而称为:A.刑事违法行为B.犯罪行为c .一般违法行为D.民事行政违法行为2.王家父子因家庭琐事经常发生争执,父亲一怒之下,用砖块砸向儿子腿部,将儿子打成重伤。

父亲的这种行为是A.父教子的行为B.教育方法不当c .违法行为D.犯罪行为3.公民陈某一天夜晚对一名妇女实施抢劫,被路人抓获,并扭送至派出所,在法院审理时,陈某辩说:“我什么也没抢到。

”但仍被判刑。

此案说明A.法院错了,陈某没抢钱不是违法行为B.法律具有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作用c .公民应提高自我保护能力D.陈某的行为只是一般违法行为4.张某购买陶瓷时打破了该店的一个清代花瓶。

张某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是A.确认花瓶的所有权B.恢复花瓶原状c .赔偿陶瓷店的损失D.向陶瓷店老板道歉5.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行为属于A.—般违法行为B.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c .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D.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16.从法律的角度看。

“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古语提示的道理是:A.必须依法制裁违法犯罪B.犯罪往往是从一般违法开始的,我们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c .违法必然走向犯罪D. —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联系二、多项选择题.目前,各种网站良莠不齐,有的充斥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容易使未成年人误入歧途。

学生张某自从迷上网上聊天后,结识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荒废了学业。

家长和老师怎么劝也不听,最后发展到离家出走。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A.生活中处处有诱惑,未成年人无法摆脱B.不良诱惑影响学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c .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拒绝不良诱惑D.要学会拒绝,坚决不上网2.有多少青少年因吸毒误入歧途,一发不可收拾,结果悔之晚矣。

“千万不要尝试毒品,只要有了第一次,就会恶魔缠身,难以摆脱! ”这是吸毒青少年的忠告。

针对上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避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控能力B.吸毒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具体表现c.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韵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D.能够明辨是非,懂得毒品危害的人就一定能够拒绝毒品3.王传根是独生子,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自小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双亲的疼爱。

上初中后,经不住诱惑,沉迷于黄色网站和光盘。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竟发展到同他人拦路抢劫、q####j ,不到16 岁就被判刑。

这一典型事例告诫我们:A.人如果一味追求低级趣味,发展下去极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B.要远离电脑和网络c .应该遵纪守法,防微杜渐D.要学会善于抵制各种不良的诱惑4.犯罪行为必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却不一定是犯罪行为。

‘判断一个人是否犯罪,要看他的行为是否:A.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违反刑事诉讼法c .触犯刑法D.应受刑罚处罚5.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拒绝交还失主的行为:A.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B.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c .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D.别人无权干涉6.正读初中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 ,但是自从结识了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开始小偷小摸,继而发展到偷盗同学家的财物,最后在行窃时被当场抓获。

这说明:A.青少年要依法律己B. —个人如果法制观念淡薄,就很容易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c .一般违法与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D. —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多项选择.王传根是独生子,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自小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双亲的疼爱。

上初中后,经不住诱惑,沉迷于黄色网站和光盘。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竟发展到同他人拦路抢劫、q####j ,不到16 岁就被判刑。

这一典型事例告诫我们:A.人如果一味追求低级趣味,发展下去极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B.要远离电脑和网络c .应该遵纪守法,防微杜渐D.要学会善于抵制各种不良的诱惑2.犯罪行为必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却不一定是犯罪行为。

‘判断一个人是否犯罪,要看他的行为是否:A.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违反刑事诉讼法c .触犯刑法D.应受刑罚处罚3.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拒绝交还失主的行为:A.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B.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c .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D.别人无权干涉4.正读初中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 ,但是自从结识了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开始小偷小摸,继而发展到偷盗同学家的财物,最后在行窃时被当场抓获。

这说明A.青少年要依法律己B. —个人如果法制观念淡薄,就很容易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c .一般违法与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D. —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三、判断分析题有人说: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严重,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不应负法律责任。

错题改正区我的错题题号:我的错题分析及正确解法:我的改进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