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50、60年代散文第一节50、60

合集下载

五六十年代散文

五六十年代散文

2.秦牧
发挥知识和联想的魅力,偏重在 叙事中言理,以理趣取胜。 广东澄海人。1919-1992。 最早写杂文,后来写散文也有杂 文的格调,主张“一根思想的线 串起生活的珍珠”。代表作《艺 海拾贝》、《土地》、《潮汐和 船》、《花城》、《社稷坛抒情》 等。

《社稷坛抒情》


北京的中山公园有社稷 坛——介绍社稷坛用途—— 介绍社稷坛的风景+作者 的联想:中国文化观念; 古代的思想家;国土的统 一。 最后想到一个历史悠久的 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 豪的一件事。我们又恰恰 生逢其时。
《土地》

谈泥土——土地在古代 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用 故事举例),联想—— 劳动者为了土地进行斗 争——岛屿上的战士守 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土地在人民手里的变 化。——肯定党的领导。
秦牧散文的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 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 情性于一体。 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 。“说 开去”的方式。 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 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荔枝蜜》

儿时不喜欢蜜蜂—— 荔枝蜜的味道好,想 去看蜜蜂——才知道 蜜蜂是勤劳的生灵— —许多农人就像蜜 蜂——梦见自己成了 蜜蜂。
《泰山极顶》

上泰山看日出——没 看见日出——看到了 祖国的大好河山雄伟 壮丽——我们看到了 更加辉煌的日出—— 中国
杨朔散文的特点




1)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等。 2)注重诗境的创造,常在谋取"情"的新意 上做文章。 3)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采取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 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4)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 艺术魅力。 模式:景、物——人——理、情——点题

第二十七章50、60年代散文

第二十七章50、60年代散文





2.山水意识的恢复 碧野《天山景物记》、叶圣陶《记 金华的两个岩洞》、秦牧《社稷坛 抒情》、菡子《黄山小记》 3.自我生命体验的表露 万全《搪瓷茶缸》、吉胡洪霞《吉 鸿昌就义前后》、老舍《养花》、 丰子恺《敬礼》


(三)1957-1966 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散文集:杨朔《海市》、《东风第 一枝》,秦牧《花城》、《潮汐和 船》,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 《倾吐不尽的感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樱花 赞》,吴伯萧《北极星》,曹靖华 《花》
第二十七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一、 50年代、60年代散文创作分期 (一)1949-1956 通讯报告空前发展,成为创作的主要实 绩 1.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巴金《生活在英 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 《鸭绿江南北》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思考题: 如何认识政治对50年代、60 年代散文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杨朔
秦牧
刘白羽
一、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原名杨毓 瑨。 解放后曾任中国 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 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 大会党组常委。“文革” 开始后,杨朔被中国作 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 斗对象。1968年8月3日 吞服安眠药自杀。


2.报告文学成为一支劲旅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 禄》、《祁连山下》、《小丫 扛大旗》


3.杂文的复苏 邓拓《燕山夜话》 艺术特色: 短小精悍、针对性强 犀利明快、机智幽默,熔思想性、知 识性、文学性于一炉 “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 一格”(老舍语)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2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一、“文化大革命”概述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此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文艺事业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江青、康生等在60年代初期策划批判了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与文艺观点,抓了所谓的‚个别问题‛。

1966年初形成并在同年4月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以中共中央名义批发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推动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把一场文学灾难上升为政治灾难,成千上万人受到牵连。

‚文革‛期间,江青等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臹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戏曲改革成果,封为‚革命样板戏‛。

他们还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等理论。

文艺界变成了专臸主义的一统天下。

50年代、60年代小说50年代、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一、历史题材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短篇有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也取材于解放战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四章 50-60年代散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四章 50-60年代散文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升华意境升华意境??四杨朔散文产生模式的主要原因四杨朔散文产生模式的主要原因时代的产物??11时代的产物??22作家自身的局限作家自身的局限四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11从作家的气质和质诗人气质散文散文诗诗??刘白羽刘白羽??刘白羽刘白羽战士战士战士散文散文散文武器武器武器战士散文武器??秦牧秦牧学者学者散文散文无所不谈无所不谈??22从艺术手法来看从艺术手法来看??11选材选材??杨朔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 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 刘白羽 征意义的事物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丰富多彩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触类旁通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杨朔——清新委婉
《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 三千里江山》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3、诗化期 1959~1966年 1959~1966年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 体的格调, 雪浪花》、《荔枝蜜》、 》、《荔枝蜜 体的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 茶花赋》 《茶花赋》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 刚健绚丽 刘白羽 秦牧——自然亲 秦牧——自然亲 讲究文采。 切,讲究文采。 (4)抒情 一座园林 一团烈火 一座花城
参考书目: 、沈义贞《 参考书目:1、沈义贞《中国当代散
文艺术演变史》 文艺术演变史》 2、李小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 李小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
二、十七年散文的审美特征
1、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选材上以“时代精神”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第四章 50、60年代散文

第四章   50、60年代散文
• 1.十七年时期的散文注重对崇高美的追求 。
• 2.十七年的散文重再现,轻表现。
第二节 杨朔散文创作
一.作家生平与创作概 况
• 1. 生平简介 • 杨朔(1913——
1968)他原名杨毓 瑨,字莹叔,1937 年后改用现名,山 东省蓬莱县人。 • 十七年散文三大家 之一.
• 1938年发表了反映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 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 脉》。还写了一些通讯,结集为《潼关 之夜》。
二、魏巍散文的分类:
• 1.通讯报道。 • 《谁是最可爱的人》,代表了魏巍散文创
作的鲜明特色。 • 2.抒情散文。 • 如《依依惜别的深情》、《我的老师》等

• “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 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 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 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 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中 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 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一生一世的眼泪,都 倾洒在今天!”
• 《泰山极顶》 • 《香山红叶》 • 《茶花赋》 • 《雪浪花》 • 《荔枝蜜》
• 第四类,歌颂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深情厚谊的 。
• 《印度情思》 • 《樱花雨》 • 《埃及灯》 • 《宝石》 • 《蚁山》 • 《生命泉》
三、杨朔散文思想特点与不足
• 1.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在杨朔的散文中占有最重要 的地位。
• 当我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潮影响,投入革命的激流,冲 入战斗的搏斗,我有了崇高的理想与信仰,我受到血 与火的锻炼,我的情感思想变了,美的观点也变了。 自然,不是旧的一切都抛弃了,而是经过了扬弃,我 所爱的,我所写的,就不同了。于是,我的经历、我 的修养、我的人格、精神、气魄,熔而为一,成为我 的风格。一道万里长江,古今诵咏者何止万千,“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一境界,“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境界,我写长江 自不敢跟人比,但我写长江激流勇进之美,这是我所 得之长江,我所爱的长江,我的长江之美。

12.50、60年代的散文创作

12.50、60年代的散文创作
“形散神不散” :“形散”指的是散文写作中“运笔如风,不拘成法, 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神不散”指的是“中心明确、紧凑集中”, 要有一束“自己精神的思想红线”。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散文写作中“虽 然运思落笔似不精心,但却字字玑珠,环扣主题,形似‘散’,而神实不 散”。(196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生平与创作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青年时代开 始参加进步革命活动。1937年12月到达延安,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杨朔出生在蓬莱有名的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学熏陶, 因此,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42年延安文艺座 谈会以后,他深入矿山、部队和农村,创作了一批反映战争年代 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中篇小说《帕米 尔高原的流脉》、《北线》、短篇小说集《大旗》、《月黑夜》 等。五十年代初期,杨朔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写下了长篇小说 《三千里江山》,通讯报告集《鸭绿江南北》、《万古长青》等, 为此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其中 《三千里江山》是杨朔唯一的长篇小说。1954年,杨朔从朝鲜回 国。开始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中 国的书记,常驻埃及开罗。从这个时候开始,专心致力于散文创 作,不仅较早地提出了“诗化”散文的主张,而且在其后十几年 的时间里,一直努力实践这个主张,写下了一批抒情散文,将自 己推上了当代散文领域的巅峰。1968年8月3日,由于受到林彪、 “四人帮”的残酷迫害,杨朔不幸辞世,终年55岁。
这时期艺术散文的通病是:1)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 实之间发生背离,不敢或不愿正视现实;2)“非我化”,散文家用“政治的 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3) “模式化”。从某种意义上看,十七年的散文作者也可以说只有寥寥几人: 几位名家的作品成功后立即成为模式,供大量作者翻版复制。最典型的是 “杨朔模式”。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七、课后拓展
• 1.知识点: • ⑴、本时期抒情散文的创作特点 • 2.思考题: • ⑴、思考本时期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 ⑵、思考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一、杨朔及创作简介
•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1939 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到延安。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 杨朔起初从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疮山》、《三千 里江山》,中篇小说集《洗兵马》、《红石山》、《望南 山》、《北线》、《帕米尔高原的流派》、《绵锈河山》、 短篇小说集《月黑夜》、《北黑线》。 • 50年代初期,他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到1956年, 他先后有《戈壁滩上的春天》、《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海天苍苍》、《厦门港的风浪》、《香山红叶》、《印 度情思》等作品问世,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园地中的地位。 • 到了60年代,杨朔散文渐趋成熟。《荔枝蜜》、《茶 花赋》、《雪浪花》、《樱花雨》等是杨朔散文风格形成 时期的代表作。出版的散文集有《亚洲日出》、《万古长 青》、《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海市》、 《生命泉》,《杨朔散文选》等。
• 这一历史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走过了一条艰难 而曲折的道路。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翻滚不停的 时代风云,冷热不定的政治气候,躁动不安的人情世态, 都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别是散文中得到反 映。 • ①1950-1957.6,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及抗美援朝为抒 情散文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领地。 • ②1957年-1958年,急风暴雨般的政治斗争减弱了抒情 散文的发展,严重伤害了作家的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 1. 用理想情怀掩盖复杂的社会矛盾。 • 2. 用政治形态代替文艺形态,以致于曲解了内容 与形式、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 3. 有些作品跟形势、赶浪头,贴政治标签,借以 “突出主题”、“强化主题”。 • 4.有些作品为求时髦,以致于胡编乱造,贻害读 者。这种错误的创作倾向严重地干扰了散文的发 展。

50、60年散文

50、60年散文

三、50、60年代散文创作的问题
• 一、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 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 • 二、“非我化”,也就是说:作为“我” 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 我”性之间的对立。 • 三、“模式化”。
第二节
秦牧、杨朔、刘白羽散文创作
•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县人。 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星下集》、《贝 壳集》、《花城》、《艺海拾贝》(文 艺随笔)、《潮汐和船》、自选集《长 河浪花集》和《秦牧散文选》,《长街 灯语》、《花蜜和蜂刺》、《睛窗晨 笔》、《语林采英》、《秋林红果》等
4、以文化“现代化”为核心的“西方热” 消退民族化、大众化运动勃兴,散文由 多元的横向借鉴转向单一的纵向继承。 “延安散文”转型的原因:它在特殊的政 治、历史、地理环境里产生,抗战烽火、 时代巨变、民族意识高扬,导致了上述 散文创作观念与实践的巨大变革。 “延安散文”的转型影响十七年散文:这 种背景和“改天换地”的政治气氛,决 定了建国后“颂歌散文”和“政治散文” 的流行。
• 总体特点:极具政治煽情性,风格过于 单一呆板,易给人带来审美疲倦
具体特征: 1、取材——壮美的画面、壮丽的祖国、战 斗英雄 2、结构——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框架 3、语言——文词瑰丽、句式铺排、笔墨酣 畅;节奏强烈、色彩浓郁、音调高亢 问题:主题重复、单调;政治激情过度高 昂,“小我”逐渐膨胀为“大我”—— 阶级、国家,集体情感淹没个体人生体 悟
• (二)、杨朔散文的弊端 1、 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2、 单调的结构方式 • 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 (三段式)
• 刘白羽(1916- )北京人。代表作:通讯报告 集《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对和平宣誓》, 报告文学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 散文集有《红玛瑙集》,《刘白羽散文选》。 散文作品结集的还有《红色的十月》、《芳草 集》、《海天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严峻斗争中去,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以一个战士的热情,去歌颂社会主义的新生活。在《日出》中,作者在飞机上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阳飞跃而出,从而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们是早晨上六点钟的太阳”。
第三、豪放雄浑而不失蕴藉深邃,壮美热烈而不失飘逸清幽,大开大合而不失精雕细刻。
第四章
第一节50、60年代散文概述
一、散文创作历程
1、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
主要实绩表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等;二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华山的《童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萧乾的《万里赶羊》等。
2、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如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红玛瑙集》、巴金的《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的《樱花赞》,吴伯箫的《北极星》、碧野的《情满青山》,方纪的《挥手之间》、峻青的《秋色赋》等。
二、经验教训
这个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
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
(二)创作特色
第一、刘白羽的散文顺应着时代脉搏的跳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刘白羽的融文创作经历了数十年探索的道路,写出《日出》的1958年,是其创作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刘白羽写的几乎都是报告文学,依然保持着他40年代战地通讯明快热烈的作风,实际上是迅速及时反映社会变革的文艺通讯。在此之后,他转向抒情散文,从原来泥实于描述事实,转而抒写自己热烈的情怀。
第五、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像和老朋友们在林中散步,或者灯下谈心那样的方式,在文章中,从来不回避流露自己的个性,总是酣畅淋漓地保持自已在生活中形成的语言习惯”。他注意运用抑扬顿挫的音节和一连串的排比句,构成了声情并茂的语言气势。他擅长运用譬喻,点染和增强语言表达的色调与效果。尤其在《艺海拾贝》中,他通过贴切生动的譬喻,把复杂深刻的文艺思想和各种艺术规律说很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强。从语言技巧这方面来说,这是这些文艺随笔曾经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之一。
报告文学体现出时代感、新闻性和歌颂性,与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结合的特征。
报告文学直接服务于政治和政策倾向逐显端倪。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雷加的《三门峡截流记》、田流的《忠心耿耿》、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祁连山下》等。
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北京晚报》开辟的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些传说、故事、轶闻和知识趣谈,新颖、奇异,怪诞,使知识题材本身具有喜剧色彩,因而使散文产生了情趣性和幽默感。
第四、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寓控制与放纵。
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他结构作品往往是由小及大,由点到面,由近及远,波及出去,再反馈过来,回到思考问题的基点上。甚至往返数次,强化创作信息量。作者思考某一个问题,常常是由此“说开去”,随着思想的跳跃,越过时空界限,旁及别的事物,或由另一事物再“说开去”,从而给人以启迪。
从美学风貌上看,他的散文追求的是热烈美,有阳刚之气。于哲理思索中含深沉,于感情抒发中露豪迈,于布局谋篇中显潇洒,于征辞选字中见绚丽。他也写过一些婉约,缠绵的散文,但这改变不了其散文的总体形象。
第二,刘白羽是一位爱唱赞歌的作家。其作品显露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风格的基本特征
第一、散文xx,哲理性强。
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如《古战场春晓》,就是一篇思想深邃的艺术散文。作者来到反帝的古战场三元里,凭吊怀古,见景生情,由现实联想到历史,通过沉痛的反思,既讴歌了三元里人民的斗争精神,又歌颂了今日的三元里的旧貌换新颜。
思考题:
1、当代散文创作得失谈。
2、十七年散文创作,是否呈现了周作人“美文”的创作宗旨?
表面上,十七年的散文作者是众多的个人,而实际上,在这些单个作者之后,却存在着一个真正的“作者”,它通过单个作者之手,写出大同小异的文本。
它是?
第四章第二节xx、xx、xx
一、xx
(一)生平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山东省蓬莱县人。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曾辗转西北各地和华北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转入晋察冀野战军,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从1938年开始,杨朔陆续发表了一些通讯特写、小说和散文。抗美援朝期间,曾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3)。还著有通讯特写集《鸭绿江南北》(1951)、《万古长青》(1954)。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文革中杨朔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78年《杨朔散文选》出版。
第二、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被读者称作知识的“花城”。
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这是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就其散文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来看:既有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神学,又有化学,裁培学,花卉学,园林学,气象学,旅游学,动物学,还有民俗学,文字学,占卜学,地理学,国际学等。所涉及的知识,既广博,又丰富。他常常寓理论于闲话趣谈之中,寓哲理于剖析事理幽微之中,寓寄托于宇宙奥秘之中,寓逸情于花鸟虫鱼之中。
在语言上,重复运用一些壮语和比喻,本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用多了,味道则渐渐减退。他疏于修辞,语言纪较冗繁,个别行文表述不够清晰,难免失却散文艺术语言应有的洗练与清通。
三、xx
(一)生平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
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第一个倡导“大散文”概念,提出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的主张,走一条“以知识为文”的道路,创造了一种“海阔天空论”的散文体。
第三、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比起同时期的散文作家,秦牧的审美原则更注重张扬散文的艺术个性和幽默。他张扬散文的艺术个性。他的大多数散文,虽然是知识性的杂感、随笔、短论,但仍属杂文的性质,多少继承了五四以来杂文的一些传统和某些杂文的笔法。
局限是:散文思想内容过于时代化;刻意追求诗境;艺术表现上有雷同倾向;缺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二、xx
(一)生平
刘白羽(1916-):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人民文学》主编等职。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和《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
状物取神,阐幽发微,从中寄托生活的哲理,叙说作者的典型情绪和感受,深沉的哲理思索,豪情壮意的抒写,以及不拘一格、脱口成章的抒情基调,仍不失为毫放的一面。
结构精到,错落有致,“好的结构,应当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四起”。
他的笔下,有的是以对照的手法制造波澜,时写历史,时致。《日出》中写了五幅关于日出的画面,先引用海涅散文和屠格涅夫小说中两段描写日出的文字,接着记述自己两次在日出胜地想看日出又未能如愿的情景,如此欲扬故抑、一抑再抑之后,造成了读者的心理悬念和文章蓄势之后,最后作者才从容不迫地把自己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奇景,推至读者的面前,产生了异峰突起的美感。
他的词语运用,词式习惯都服务于感情的渲泄。他常常运用形态幅度大的动词,呼之砰然,声色鲜亮的形容词。他往往将词义相近,各具特征的词语排列一起,似滚珠跳动。他善于将长短句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作品有一种大江过峡时的壮观气势。
弊端:
过多的政论难免会削弱散文的形象性,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产生繁冗之感;执着地强调散文是“壮丽生活的赞歌”、“战斗生活的号角”,把自己的散文创作完全纳入政治宣传的思维模式,太多的豪言壮语和政治议论削弱了散文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那些紧跟时代、歌颂“三面红旗”的作品更打上了历史烙印。
(二)xx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性。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