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简

合集下载

对敦煌汉简一条简文两个问题的理解_谢璞

对敦煌汉简一条简文两个问题的理解_谢璞

对敦煌汉简一条简文两个问题的理解谢璞1张俊民2(1.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上海市201800;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兰州市730000)关键词:敦煌汉简三节泉都地名摘要:敦煌汉简少而散的特点,使资料本身缺少互堪、互参的机会,致一些问题难以理解,其中简143的“三节”、“泉都”两个地名就是如此。

或言而不当、或略而不言。

前者是属于宜禾都尉辖区的一个地名,后者则是王莽时更西汉“煎都”所致。

“节”的确认对于汉代敦煌史地的认识是一个重要补充。

KEY WORDS:Dunhuang wooden strips Sanjie Quandu Place namesABSTRACT:The discovery of Dunhuang wooden strips is distinctively sparse and scattered.Thus it is hard to compare textual evidence piece by piece,which further scales up the difficulties of some literature issues.The most notorious example is place name like sanjie and quandu in strip No.143.Previous studies either misinterpret this term or even just ignore it.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first one represent the name of a place belonging to Yihe duwei,and the second one was originally called jiandu in Western Han Dynasty but changed during the Wangmang era.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erms provide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al geology of Dunhuang during the Han period.敦煌汉简原本是指汉代敦煌地区出土的简牍,只是由于数量和时间的原因,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我们仍称为“悬泉汉简”,并未归入敦煌汉简,而实际上它也属于敦煌汉简。

敦煌研究院藏汉代简牍

敦煌研究院藏汉代简牍

敦煌研究院藏汉代简牍作者:魏丹梁旭澍来源:《敦煌研究》2020年第04期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藏有三组汉代简牍,可辨识有墨迹者87枚,除第一组17枚早年已发表外,第二、三组的图版及释文属首次公布。

残断严重,完整者较少,初步判断含有简、牍、觚、楬、削衣等,涉及常见的簿籍、历日、品约、私记(私信)等文书内容,对于汉代简牍和早期敦煌史的研究会有帮助。

关键词:敦煌研究院;汉代;简牍中图分类号:K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0)04-0106-08Abstract:There are three groups of Han dynasty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in the Dunhuang Academy, 87 pieces of which can be identified with ink mark. The images and texts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groups have been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except that all the 17 pieces in the first group was published in early years. Due to the serious mutilation and less integrity,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se slips include bamboo slips, wooden slips, gu, jie and xiaoyi in terms of forms, involving common account books, calendars, laws and regulations, private records(private letters)and etc. They might be helpful for studying the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and early Dunhuang history.Keywords:Dunhuang Academy;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敦煌研究院自1949年至今,通过征集、受捐等方式共获得106枚简牍,其中有墨迹简牍87枚,全部入藏于下属二级机构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敦煌汉简考释拾遗

敦煌汉简考释拾遗

敦煌汉简考释拾遗**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自主科研项目“汉代丧葬文献写本特征及其礼俗研究”、湖北省教育 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楚简与楚文化研究——以名物制度为中心” (13zd001)的资助。

(D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第2页。

② 本文第一条至第八条简号均沿用《敦煌汉简》。

③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第240页。

④ 张德芳:《敦煌马圏湾汉简集释》,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第518页。

⑤ 白军鹏:《敦煌汉简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242页。

下文简称“《校释》”。

陈晨【摘 要】敦煌汉简残简数量较多,備文释读还存在一些可以继续讨论的地方。

我们在已有研 究的基础上,对敦煌汉简的若干文字提出了新的释读意见,如简546的“华”、简828的“镜敛”、 简1078A 的"勾”、简1453的“複”、简1550的“丹”、简1593的"枚”、简1906的“雄”、简 1916 - 2的“裾”等。

【关键词】敦煌汉简;文字;考释【作者简介】陈晨,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出土文献。

(湖北 武汉 430223)“敦煌汉简”是指20世纪初以来在河西疏勒河流域汉代烽燧遗址中陆续出土的简牍,因最先发 现于敦煌而名之。

自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境内发现第一批汉简以来,百余年 间,敦煌及其附近地区又有多批次、数以万计的汉简出土。

敦煌汉简的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汉代西 北边郡的社会状况及河西疏勒河流域的边塞事务提供了重要参考。

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 敦煌汉简若干文字的释读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一 释“华”大奴华丿元年七月食麦二石七斗。

(546②)简文“华”字原文写作《敦煌汉简》释为“莘”,③《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改释为“笔”,④《敦煌汉简校释》认为改 释“亦可疑”。

⑤该字似可释为“华”,常见于汉简。

敦煌汉简词义札记

敦煌汉简词义札记
《 说文・ 食部 》 : “ 饥 ,毅 不 熟 为饥 ” “ 矮 ,饥 也。” 《 晏子春 秋 ・ 外篇 上八 》: “ ( 景公 )谓晏子 日: ‘ 此 何 为 而 死 ? ’晏 子对 日: ‘ 此鲮 而 死 。 ’ 公 日 :
关 内侯 者 更 名 日 附城 ,凡 数 百人 。 ”又 “ 业 以省 费 为 功 ,赐 千 里 ,艰 水 草 。 ( 1 4 8 ) 爵附 城 。 ” 《 翟 方进 传 》 : “ 还 ,封 谭 为 明告 里 附城 。 ” 【 赋 钱 】税 钱 。
可 , 亦 不 足 以 干 治 。 (1 6 8)
( 1 0 )己未,卒齐候 ,口口口 口平旦 时,表 一通。 E l
十 ,有 治理之 义 。 《 公羊传 ・ 隐公 元年 》 : “ 何 成 乎 食 时,表一通 。 E l鲕时,表一通。 ( 】 3 8 5 ) 公 之 意 ? 公 将 干 国而 反 之 桓 。 ”何 休 注 ; “ 干,治也 。”
【 干 治 】 治理 。
也 。” 《 汉 语 大 词典 》收 录 了 “ 馁 饥 ”,释 为 “ 饥饿 ” 。 【日食 】指 吃 上 半 天 饭 的 时候 。古 人 一 天 吃 两 顿 饭 , 上 半 天 叫 “日食 ”, 下 半天 叫 “ 铺时”。
( 4)足以相 当,所谓 惠而不费,故敢 白。即于法令 不
【 附城 】 爵位 的 一 级 。 与关 内侯 同等 。
( 1 )车 师前 附城诩 行侯 事 ,诩 兄 子外亡 ,朔 当代 。
( 8 4)
王莽之后, “ 恭 ( 共 )奴 ”改 回 “ 匈 奴 ”,沿 用 至 今 。
【 饥 矮 】饥 饿 。
( 2 )始 建 国 天风 口年 正 月 丁 己 朔 丁丑 , 戊部 将 军 、 纯

汉简书法居延汉简的发现与整理

汉简书法居延汉简的发现与整理

汉简书法汉代筒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

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

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

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文字到了汉代,即由篆到隶这个阶段,在文字发展史上是一次革命,一次巨大的进化,在书法史上更是如此,它对后来书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郭沫若说:“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使便具有艺术风味。

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

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法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

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

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

”这就说明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发展了它的书法艺术。

到了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书体,证明了两汉时期书法艺术之繁荣昌盛、同时文字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统治阶级加以提倡有关。

在汉代的法律中规定选用吏官要“以六体试之”,可见书法在统治阶级政治生活中具有了法律的重要性。

字写的好坏与知识分子们的升迁进退有很大关系。

到了东汉灵帝刘宏更大为提倡书法艺术。

历史记载,“灵帝好书。

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

”可见书法在上层建筑领域界是何等的重要。

另外,汉代立碑之风大兴,这也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使书法家们英雄有用武之地。

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也愈来愈高了。

西汉时的隶书和秦代的隶书是相因袭的。

《居延汉简》中的大部分字,形态用笔变化很大。

有的生辣雄动,属于古朴的隶书,有的草率急就,自由开放,成为章草的范畴,有的是篆意较浓的秦隶,有的是形态飘飘的分书,还有的开始向真书转化。

综观诸类简书、形体纷繁,百花争艳,各具特色。

敦煌汉简书法研究报告

敦煌汉简书法研究报告

敦煌汉简书法研究报告
敦煌汉简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汉字书法作品,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主要介绍了敦煌汉简的出土情况、造像特点以及其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

敦煌汉简是在20世纪初在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批
文物,共计约50万件。

这些汉简上的文字大多是汉代的简化字,书写形式独特,针式书法占主导地位。

敦煌汉简的出土不仅填补了汉字书法史的空白,也为研究汉字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敦煌汉简的造像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敦煌汉简的文字形态简单,造型工整,筆势流暢,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其次,敦煌汉简的书写方式多样,既有横线书写,也有竖线书写,表现出多种风格和变化。

再次,敦煌汉简的用笔轻盈、流畅,给人一种简洁而又有力的感觉。

最后,敦煌汉简的字形规整,每个字的结构都非常平衡,显示了古人的精细工艺和造型感。

敦煌汉简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敦煌汉简的出土使人们对中国古代书法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敦煌汉简的简洁、流利的笔画风格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许多书法家从中汲取灵感,加强了对笔画技法的探索与创新。

再次,敦煌汉简的造型特点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字体设计和布局方式,使书法艺术更加精致和美观。

总之,敦煌汉简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其独特的造型特
点和书写方式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敦煌汉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和传承,并从中汲取灵感,为书法艺术的创新做出贡献。

敦煌汉简词义札记

敦煌汉简词义札记

语言本体研究odern chinese M33XIANDAI YUWEN2013.09敦煌汉简词义札记□曹小云 邢会娟摘 要:敦煌汉简的语料价值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说,敦煌汉简可以补正《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书证等方面的缺失。

关键词:汉语词汇史 汉代 敦煌汉简 《汉语大词典》两汉简帛文献中多见新词新义,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及大型历史语文辞书编撰有重要价值,我们曾对张家山汉简和敦煌悬泉汉简的词汇作过初步探讨。

本文对敦煌汉简的词汇略作讨论。

一是探讨敦煌汉简中为《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目,二是补充见于敦煌汉简而《汉语大词典》未收的义项,三是依据敦煌汉简提前《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的时代。

工作用书据199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礽蘘等所著《敦煌汉简释文》。

【附城】爵位的一级。

与关内侯同等。

(1)车师前附城诩行侯事,诩兄子外亡,朔当代。

(84)(2)始建国天凤囗年正月丁己朔丁丑,戊部将军、纯据里附城。

(99)《汉书•王莽传》:“臣请诸将帅当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

奏可。

于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当赐爵关内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数百人。

”又“业以省费为功,赐爵附城。

”《翟方进传》:“还,封谭为明告里附城。

”【赋钱】税钱。

(3)出赋钱四百五十六。

(693)《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引唐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

”过晚。

传世文献中汉代已见。

如《汉书•成帝纪》:“减天下赋钱,算四十。

”【干治】治理。

(4)足以相当,所谓惠而不费,故敢白。

即于法令不可,亦不足以干治。

(168)干,有治理之义。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干国而反之桓。

”何休注:“干,治也。

”干、治同义连用。

《汉语大词典》收录此词,释为“谓干练而有治才”,始见书证引《宋史•刘综传》:“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谓干练而有治才”的义项当由“治理”转喻而来。

敦煌汉简王骏幕府档案的草书文字

敦煌汉简王骏幕府档案的草书文字

敦煌漢簡王駿幕府檔案的草書文字The Running Style Calligraph of Dun-Huang Han-Jian of Wang-JunMu-Fu File書畫藝術學系專任教授林進忠Chin-Chung Lin摘要本文主要析論《敦煌漢簡》所刊的一批草書簡牘文字,總共148枚的<王駿幕府檔案>相關資料,都是民國六十八年在甘肅省敦煌馬圈灣遺址發掘出土,是新朝王莽天鳳四年(西元17年)西域征戰失敗撤兵暫駐玉門候官所留之物,文字內容可與史籍所載對應參證。

結合草書簡牘記述情事與出土位置地望關係、文書性質與發送署記等,可以瞭解它們主要是文書幕僚的相關文稿、檔案及私記書函,依其草書寫法習性等亦可知是多位書手之作。

由書法的用筆與結體、書風,呈顯出西漢時期草書高度發展與應用的實況,是研究漢代草書演進歷史極為貴重的墨跡史料。

【關鍵字】漢代、草書、章草、漢簡、敦煌。

12003造形藝術學刊一、前言民國六十八年九月中旬至十月初,在甘肅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西北95公里的馬圈灣漢代烽隧遺址,考古發掘出土1221枚簡牘,現已列入「敦煌漢簡」中。

本文所析論的草書簡牘文字便是馬圈灣出土之物,所謂的「王駿幕府檔案」簡牘資料,刊載於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於1991年6月刊行,簡稱《敦》。

主要討論的草書簡牘共有148枚木簡。

在《敦煌漢簡》所刊簡號為40~56,59~175,180~182,195,205~206,969~976。

其書寫的年代為西漢末年王莽新朝天鳳三、四年(西元16、17年)之際。

草書文字的書寫表現是本文主要析探的重點,必須藉由簡牘內容、文書性質、書手的草書寫法習性等統合考察。

從書寫的年代背景而言,這批草書簡牘文字的書寫情況,對於西漢草書的源起發展、教育推廣、應用表現等相關問題探索,都是極具意義的珍貴史料,其書法的體勢與形質風尚,更是解明漢代草書發展成就與價值最重要的具體實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市和酒泉市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

统称敦煌汉简。

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1世纪),其中以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早期简居多敦煌汉简总数约 2300余枚,为7次发掘采集所获敦煌汉简的形制大致与居延汉简同,主要有简、牍、觚、楬、封检等。

敦煌汉简中官、私文书居多。

官文书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品约、符、传、例行公文及各式簿籍,私文书有买卖契约、书信等。

诏书以玉门花海出土的遗诏字数最多,全文凡 133字,抄在一件木觚上(同一件木觚还有其他简文79字),内容完整,未见于史籍。

律令有捕律、“击匈奴降者令”等。

捕律涉及对放弃亭守、投降、杀降者的处分,“击匈奴降者令”涉及斩首捕虏论功拜爵赐金钱的具体规定敦煌汉简中还有《苍颉篇》、《急就篇》、《力牧》、《九九术》、历谱、医药方及有关相善剑刀、相马的书。

历谱中保存较好的有元康三年(公元前63)和神爵三年(公元前59)历谱。

敦煌汉简的内容多与屯戍有关。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根据简文的记载恢复当时的烽燧系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