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最新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课内阅读》专项精品试卷 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训练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32分)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 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9分)(1)等闲:__________ (2)浑:_________ (3)清白:__________2. 读诗句,完成练习。
(16分)(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石灰的前身——石灰岩需要经历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重重磨难才能变成石灰,面对这个过程,石灰岩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石灰岩的______________。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体现出的石灰岩的形象,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灰吟》是一首( )。
(3分)A. 送别诗B. 山水诗C. 咏物诗4.《石灰吟》一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情操。
(4分)二、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18分)人总是要死的,但( )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或( )。
”为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 按原文填空,并在“”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8分)2. 画“____”的句子中的两个“死”字分别表达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死”字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______之情,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等词语;第二个“死”字表达了对剥削、压迫人民的人的_______之情,可以换成“_______”等词语。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 第1单元 课内阅读、类文阅读 复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有答案解析)【课内阅读】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选文所描写的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________和______,作者对它们进行了______(详写略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这句话把腊八粥比作______ ,写出了熬腊八粥的材料______。
②透过腊八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年。
A. 团圆喜庆B.福寿满堂C.五谷丰登D.财运亨通(3)对文中画“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的喝的用的一切”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B.“万象更新”写出了人们筹备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新的气象C.这句话详写了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D.这句话通过写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说明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4)对课文中的“京味儿”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全能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全能训练(含答案)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碗水我们村后是密密的树林。
阳光透过树阴,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
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叫“一碗水”。
这眼从石缝里浸出的泉水虽然小到只有一碗,可是一年到头都不会干涸。
有趣的是,它总是满满的一碗,既不浅下去,也不浸出来。
你可以一口气把它喝干,它呢,又会不紧不慢地浸得满满的。
小小的泉水虽然只有一碗,可是我们很喜欢它。
我们上山割草或者采蘑菇,一定到这里歇息、喝水。
我们来到树阴下,坐在石礅上,吃着各自带的午饭:粑粑、团饭,或者架起柴烧洋芋……你吃一点我的,我吃一点他的。
树叶卷成的“杯子”里盛满清清的泉水,像大人一样举杯高呼:“干杯!”有时候,我们会看见小松鼠来喝水,看见喜鹊来喝水,看见一群竹鸡来喝水……你信不信,就连蝴蝶、蜜蜂也会来喝水!我们躲得远远的,不惊动这些树林里的小主人。
你看,小松鼠竖着尾巴,小眼睛那么亮!它喝一口水,很快地用爪子擦擦嘴,“吱吱,吱吱!”好像说:“好甜,好甜!”山喜鹊飞来的时候,爱在那棵青松上停一停。
有一只先飞下来,“鹊,鹊鹊鹊!”它在招呼同伴:“快,快来呀!”山喜鹊都飞下来,在泉水边跳着,潮湿的沙地上,留下了它们的爪印。
哟,潮湿的沙地上,有很多的爪印,有的像竹叶,有的像梅花……这“一碗水”,老人们说它是一眼灵泉。
难怪鸟儿们喝了它的水,唱得那么动听;小松鼠喝了它的水,显得那么机灵;村里的娃娃喝了它的水,一个个是那样聪明。
啊,它是大山的乳汁,它的水真甜!(1)这眼泉水为什么叫“一碗水”?(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一碗水”的样子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
(3)文中写道:“潮湿的沙地上,有很多的爪印,有的像竹叶,有的像梅花……”想象一下,这些爪印是哪些动物的?(4)你觉得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训练(含答案)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第一课《北京的春节》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下划线画出中心句,并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守岁”有两重意思:岁数大的人_____________;年轻人___________。
(4)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你又体会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片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请画出人们在这天都做些什么?(2)“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从这话中反映了淳朴善良、________的民族心理特征和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课内阅读专项附答案

专题四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第三到六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万象更新:。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A.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意思的递进D.表示插说3. 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是。
4.大人们也紧张是因为。
5. 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二、阅读《腊八粥》第一到八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合拢——()浓稠——()搅拌——()好奇——()2.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这两个词语可以是、。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选文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八粥受所有人喜爱。
B. 选文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C.“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D.“塞灌”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4.选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的?..5.小朋友,你喜欢吃腊八粥吗?写一写你吃腊八粥的心情吧。
..三、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十五夜: .尽: .2.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诗人,诗中描写的景物有、、、、、等,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3.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
()(3)“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4.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地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5.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很多,再写两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吧。
..四、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节选)第一到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 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含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专项训练(一)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使弈秋诲.二人弈 _____________ (2)非然.也 _____________(3)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 (4)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句中“之”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 (2)一人虽听之. _________(3)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 (4)虽与之.俱学 _________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使/弈秋/诲二人弈B.思援/弓缴/而射之。
C.为/是其智/弗若与D.通国/之善/弈者也4.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学弈这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教,教授。
(2)这样。
(3)引,拉。
(4)因为。
2.(1)的。
(2)指弈秋的教导。
(3)它,指鸿鹄。
(4)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3.A4.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5.说明了同样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结果就会不同,所以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言之有理即可)(二)北京的春节(节选)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课外阅读。
风雨中的菊花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
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
”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
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
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
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
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
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
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
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
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考点练习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考点练习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发明家马力在三星小学。
同学们都称马力为“小发明家”。
马力是个富有想象力的小女孩,她的小发明故事真的很多呢!温岭地处(chùchǔ)浙江东南沿海,一到夏季经常断电断水。
马力就想:能不能利用温岭海洋性气候的风力和白天的太阳能来解决断电问题?能不能利用屋顶集雨来解决抽水马桶用水问题?她觉得在房屋建筑设计时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实施“风雨光环保一体建筑设计”计划,既能解决断电断水问题,又能节约能源。
几天后,一个美妙的构思就这样产生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想法付诸实践。
一向追求完美的小马力总是苛(kēkè)求做到最好,光草图都不知道画了多少张。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这一设计荣获“环保杯”金点子小学组一等奖。
你瞧,在小马力设计的节能屋顶上,安装了一只小型风力发电机,它能把风能转化为电能;屋顶上再安装一个太阳能接收器,利用太阳能来照明、煮饭、洗澡;还有一个屋顶储(chǔzhǔ)水池,可以用雨水来冲抽水马桶。
屋顶节能,大人设计师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地处______(chùchǔ)苛______(kē kè)求储______(chǔ zhǔ)水池(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想象——______ 发明——______ 考虑——______(3)因为______,使马力有了“风雨光环保一体建筑设计”的想象。
(4)马力的“风雨光环保一体建筑设计”是怎样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2. 课内阅读。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採)药。
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骗)了产药的(明名)山。
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
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段断)药(性姓)和药(效校郊)。
(1)写出把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2)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部编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第三到六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万象更新:。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插说
3. 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是。
4.大人们也紧张是因为。
5. 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
.
.
二、阅读《腊八粥》第一到八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合拢——()浓稠——()
搅拌——()好奇——()
2.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这两个词语可以
是、。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选文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八粥受所
有人喜爱。
B. 选文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C.“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D.“塞灌”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4.选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的?
.
.
5.小朋友,你喜欢吃腊八粥吗?写一写你吃腊八粥的心情吧。
.
.
三、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十五夜: .
尽: .
2.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诗人,诗中描写的景物
有、、、、、等,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3.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写出
了萧瑟苍凉之景。
()
(3)“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
落人间。
()
4.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地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
.
5.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很多,再写两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吧。
.
.
四、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节选”第一到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闻所未闻: .
2.鲁滨逊从船上搬下的东西有()
A.笔、墨水、纸
B.罗盘、地图
C.日晷、望远镜
D.猫、狗
E.内衣
3.鲁滨逊用笔、墨水和纸非常节省是因
为
.
4.鲁滨逊为什么说“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
5. 鲁
滨逊在没有找到墨水、笔和纸之前是怎样计算日期的?
.
.
五、阅读《匆匆》第二、三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空虚——()伶俐——()
2.把课文补充完整。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
太阳他有脚啊,地
挪移了;我也跟着旋转。
于是——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的
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3.第三自然段是按照()顺序,用()修辞手法来描写时间匆匆的。
A.事情发展顺序
B.时间顺序
C.空间顺序
D.比喻
E.排比
F.拟人
4.作者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
5.小朋友,读了选文,你有什么感想?
.
.
六、阅读《那个星期天》第六、七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永不罢休,永不停止。
()
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
2.“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
”这是一个句,把比
作,写出了作者心情。
3.母亲发现“我”无声哭泣的表现是,写出了母亲
心情。
4.“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
”“光
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
.
5. 你是怎样评价作者的母亲的?
.
.
七、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第二十到二十八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机智——()怒气冲冲——()
2.“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一种伟大的力量”指的是。
3.选文中有有段对父亲外貌的描写,其中“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父
亲,“平静而慈祥的脸”体现了父亲。
4.为什么父亲“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
.
5.从选文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
八、阅读《为人们服务》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把课文补充完整。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的说过:人固有,或重于,或轻
于。
2.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3.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是因为他是。
4.说说你对“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的理解。
.
.
九、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下面的练习。
1.把下面的文言文补充完整。
一儿曰:“我以,而日中时。
”一儿曰:“我以,而
日中时。
”
2.翻译句子。
孰为汝多知乎?
3. 读
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你是
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的?
参考答案
专题四部编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一、1.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2.B 3.孩子们忙乱,大人也紧张。
4.
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5.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二、1.并拢粘稠搅和新奇 2.垂涎欲滴迫不及待 3.C 4.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
写。
5.略
三、1. 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都。
2.唐王建地树乌鸦露水桂花月亮 3.(1)
×(2)√(3)√(4)√ 4.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来表达思念之情。
5.
略
四、1.指听到了从来没听说过的事情,也形容该事物非常罕见。
2.A B C 3.要用它们来记录事
情,而且这些鲁滨逊不会制作 4.因为目前岛上只有他一个人。
5.用刀子在一个大柱子上刻字:“我于1659年9月30日在此上岸。
”把它做成一个大十字架,在这个方柱的两边,每天用刀子刻一个斫痕,每七天刻一个大一倍的斫痕,每一个月刻一个再大一倍的斫痕。
五、1.充实笨拙 2. 斜斜的太阳轻轻悄悄茫茫然洗手吃饭默默 3.B EF 4. 因为面对逝去的日子,作者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所以不禁流泪落汗。
表达了作者对飞逝的时光感到紧张和无奈。
5.略
六、1. 永无止休一声不吭 2.比喻声音时光的脚步 3.焦急又无奈 4.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进她的怀里,一边亲吻我一边道歉愧疚 5.母亲是爱孩子的,但又因为生活的琐事而忽略了孩子。
七、1.机敏火冒三丈 2.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3.遭受了严刑拷打对“我们”的爱 4.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还有就是不让我们担惊受怕。
5.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终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员。
八、1.司马迁一死泰山鸿毛 2.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3.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4.这个队伍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九、1. 日始出时去人近远也日初出远近也 2.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4.说明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