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车间的平、立面布置
第八章车间管路设计

二、管道布置设计中的基本要求
• 化工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I)必须符合PID图、进出装置的管道应与界区
外管道连接相吻合; • (2)确定管道与自控仪表及变送器等的位置,并
不与仪表电缆碰撞; • (3)管道与装置内的电缆、照明灯分区行走; • (4)管道不影响设备吊装及安全设施; • (5)管道应避开门、窗和梁; • (6)管道布置应保证安全生产,满足操作,维修
直径表示。 • 管径和壁厚的确定:计算后圆整。
第八章车间管路设计
第八章车间管路设计
8.4管路布置设计
• 一、管道敷设的种类* • 管道敷设方式可以分为地面以上架空敷设和地面以下敷设两大
类。 • (1)架空敷设 • 架空敷设是化工装置管道敷设的主要方式,它具有便于施工、
操作、检查、维修以及较为经济的特点。 • 架空敷设大致有下列几种类型。 • a)管道成排地集中敷设在管廊、管架或管墩上。 • b)管道敷设在支吊架上,这些支吊架通常生根于建筑物、构筑
第八章车间管路设计
• b)管沟敷设。 • 管沟可以分为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两种,前
者整个沟体包括沟盖都在地面以下,后者 的沟壁和沟盖有一部分露出在地面以上。 管沟内通常设有支架和排水地漏,除阀井 外,一般管沟不考虑人的通行。与埋地敷 设相比,管沟敷设提供了较方便的检查维 修条件,同时可以敷设有隔热层的、温度 高的、输送易凝介质或有腐蚀性介质的管 道,这是比埋地敷设更优越的地方。
物,设备外壁和设备平台上。 • c)某些特殊管道,如有色金属、玻璃、搪瓷、塑料等管道,由
于其低的强度和高的脆性,因此在支承上要给予特别的考虑。
第八章车间管路设计
(2)地下敷设
• a.埋地敷设。
八、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八、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1、施工现场现状及施工准备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按照建设部15号令《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的要求和城市建设管理的有关法规,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现场,协调各专业管理和各项施工活动,控制污染,创造文明安全的施工环境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的施工秩序进行一系列管理工作。
总平面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施工进度的快慢、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和体现我公司管理水平的高低,根据相关规定及现场施工管理,我方在做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时充分考虑到以下因素:既要满足施工,方便施工管理,又要能确保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和环保的要求;不能顾此失彼。
根据施工区域划分,在招标文件允许的施工用地范围内布置,避免扩大用地范围,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分期进行施工场地规划,将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程度降至最小;将现有场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施工布置整洁、有序,同时做好施工废水净化排放、防尘、防噪措施,长期安排两名施工人员进行道路清理及施工区域卫生,全力创建文明施工工地。
场地布置还将遵循“三防”原则,消除不安定因素,防火、防水、防盗设施齐全且布置合理。
各种材料,成品,半成品,机械设备的堆放位置应与施工平面图相符。
确保场内道路畅通,满足施工对材料堆放场地的要求,尽量减少二次搬运和场内运输。
符合施工现场安全用电规范要求。
施工现场已经具备施工条件,施工范围为招标文件、图纸及工程量清单的全部内容。
会同各有关单位做好现场的移交,接收工作,重点是施工测量放线点,施工场地等。
安排好施工道路,施工出入口。
按施工现场总平面图布置图布置施工平面;安排好生活、办公场所,材料堆场,成品、半成品仓库等用地。
积极与建设、监理单位就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面接洽。
在保证工期的前提下,尽量结合场地周围环境,以方便施工,节省投资,最大程度减少占地和对交通干扰为原则,分区布置。
根据现场施工总体安排及交通运营的需要,充分利用规划用地界,施工临时用地以满足施工生产和现场管理为主,少干扰既有道路交通。
车间布置设计PPT课件

6.具有车间设备一览表和车间定员表。
6
1.2车间布置设计的内容
1.车间厂房的整体布置设计 2.车间设备布置设计 3.绘制车间布置图
7
8
9
10
11
1.3车间布置设计的原则
1.车间布置设计要适应总图布置要求,与其它车 间、公 用系统、运输系统组成有机体。 2.最大限度地满足工艺生产包括设备维修要求。 3.经济效果要好;有效地利用车间建筑面积和土 地;要为车间技术经济先进指标创造条件。 4.便于生产管理,安装、操作、检修方便。 5.要符合有关的布置规范和国家有关的法规,妥 善处理防火、防爆、防毒、防腐等问题,保证生 产安全,还要符合建筑规范和要求。人流货流尽 量不要交错。 6.要考虑车间的发展和厂房的扩建。 7. 考虑地区的气象、地质、水文等条件。
17
1.6设备布置图的绘制
设备布置图中视图的表达内容主要是两部分,一 是建筑物及其构件;二是设备。
(1)设备布置图平面图,对于较复杂的装置或有多 层建筑、构筑物的装置,仅用平面图表达不清楚 时,可加绘剖视或局部剖视图。
(2)对于有多层建筑、构筑物的装置,应依次分层 绘制各层的设备布置平面图,各层平面图均是以 上一层的楼板底面水平剖切所得的俯视图。
1、集中布置 2、分散布置
注意:尽可能采用露天化布置 (省基建投资,加快基建进度,降低防火防爆等 级,安全,易改扩建等)
26
2.1车间整体平面设计
1)直通管廊长条布置
27
2)L形、T形管廊布置
28
2.2厂房平面布置 化工厂房平面型式的选择原则:
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下尽量力求简单, 力争美化,同时要按照建筑规范要求。
1.2车间的平、立面布置

(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车间布置设计内容及程序
根据初步设计的审查意见,对初步设计进行修改、 完善和深化。 任务:
1 确定设备管口、操作台、支架及仪表等的空间位置; 2 确定设备的安装方案;
3 确定与设备安装有关的建筑和结构尺寸; 4 确定管道及电气仪表管线的走向等。 主要成果:
施工图阶段的车间平面布置图和立面布置图。
。但平台长度不大于8m的甲类防火平台和 ≯ 15m的乙
、丙类平台,可只设一个梯子。
25
第二节 车间设备布置设计
一、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的内容 二、车间设备布置的要求
26
第二节 车间设备布置设计
• 教学内容: 理解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的内容,设备布置 应满足生产工艺、安装检修、土建及安全、 卫生的要求,以及工艺设备竖面布置的原 则。
要减少操作人员在不同楼层间的往返次数。
31
2、设备排列方法
设备排列方法 根据厂房宽度和设备尺寸确定。 宽度不超过9m的车间:一边为设备
另一边作为操作位置和通道
操作位置和通道
设备在厂房内的排列方法
32
2、设备排列方法
中等宽度(12~15m)的车间:布置两排设备。 集中布置在厂房中间,两边留出操作位置和通道。 分别布置在厂房两边,中间留出操作位置和通道。
>800
>500
>500
≥ 700 1200~1500 700~900
35
1
≥7
3、操作间距
>700
>500
>b+400 b
1000~1200
<2000
>650
800~1000 ≤ 900 ≤ 900
l+300 l
第8节生产车间工艺布置

13
2、车间布置设计的有关参数
厂房建筑有关门窗、楼梯、地坪等的规定下一章介绍。 设备之间或设备与墙之间的净间距大小,设计者应根据设备大
小、车间布置要求、设备上连接管线的多少、检修的频繁程度 等各种因素,结合生产经验具体确定。
效玻璃面积参考表”可知。 ❖ 食品工厂采用的窗一般有侧窗和天窗两大类。使用侧窗和天窗采光
称为混合采光。在侧窗采光中,还规定了“深度系数”,即厂房的 进深L与富高h的比值,食品厂房:L/h ≤ 4。
17
(5)采暖、保温、通风
❖ 在食品生产车间或工段,有时从生产工艺角度需要考虑采暖 或保温,或从冬季车间内的生产条件出发需要设置采暖或保 温设施。
12
1、车间布置设计的有关技术
❖ 厂房平面、立面布置,需按生产车间的组成和工艺要求 以及建筑本身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综合考虑。生产车间的形
式要有利于设备的排列、管线的缩短,便于安排进出口位置和交通,有较 多可供自然采光和通风的墙面。厂房的高度及柱网布置,应根据设备布置 要求确定,同时要尽可能符合建筑模数制的要求,以充分利用建筑结构上 的标准预制构件,节约建筑设计与施工力量。
一般定位标准是以建筑物中心作为定位基准线的,设备管口方位及 大小。 操作平台示意图,主要尺寸和台面相对标高。 吊车及吊梁的平面位置。 地坑、地沟位置、尺寸及地坑、地沟相对标高。 吊装孔、预留孔的位置和尺寸。 辅助室、生活室的位置、尺寸及室内设备器具等示意图和尺寸。 26
剖视图
剖视图是在厂房建筑的适当位置,垂直剖切后绘出的立面剖视图, 以表达在高度方向设备安装布置的情况。
在平面图中必须表示清楚各设备的安装位置,下水道、门窗、各工 序及各车间生活设施的位置,进出口及防蝇、防虫措施等。
课件金属压力加工车间设计车间平面布置及立面尺寸

8.2 车间立面布置
根据工艺要求拟定车间旳工艺高度和全部设备 工作面高度,为建筑设计者进行厂房剖面,立 面设计提供参数,并为设备基础和安装提供根 据。
8.2.1 车间工艺高度旳拟定
吊车轨面标高(H)—— 地面(±0.0)至吊车轨道面旳高度。 其取决于设备高度,检修和操作所需要旳空间, 吊车类型及被吊物件旳尺寸,车间通风及照明要 求和车间投资等。 当H↑,厂房越高,通风照明条件越好,投资↑。
8.2.1 车间工艺高度旳拟定
在车间吊车要越过旳最高设备高度已知情况下则:
8.1.2 车间平面布置内容
8.1.2 车间平面布置内容
中间库面积 (F) 计算
F = ATK/q
式中: A——该机组平均日产量, t/天; T——生产周期时间,天; K——主设备与各精整设备产量不平衡系数; q——单位面积平均堆放量 t/m2, 取成品库1/2。 实际上,中间仓库钢材旳储存量能够考虑按轧机3~5天旳平均日产量 计算。对于合金钢厂可按轧机旳8~10天旳产量计算。有色金属中间 再制料堆放天数为2~3天,面积利用系数为0.40
靠主跨厂房旳一侧。 4)生产设备旳间距除了考虑工艺要求外,还要考虑安装操作、
检修等要求。 5)轧制中心线布置应考虑确保操作侧有足够旳操作空间.
8.1.2 车间平面布置内容
6)设备离厂房旳两端和两边柱脚应留出一定距离,以便吊运, 安装,检修。
7)操作室,生活间,控制室等辅助设施应尽量布置在两跨之间 或两端。
8.1.2 车间平面布置内容
2) 直线横移式——与(1)类同,利用管材自由滚动, 多用于管材车间及型材车间旳冷床布置。
(完整word版)工厂车间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临时道路布置

(完整word版)工厂车间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临时道路布置工厂车间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临时道路布置本文档旨在提供工厂车间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临时道路布置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工厂车间平面布置工厂车间的平面布置是为了最大化生产效率和人员流动性而设计的。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考虑因素:1. 工作流程:根据生产过程的不同,将车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安排相应的设备和工作台。
合理的工作流程可以提高工人的效率和协作能力。
2. 物料流动:确保原材料和成品的流通和储存顺畅。
分析物料流动路径,安排合适的存储区域和物料处理设备,以最小化物料移动和时间浪费。
3. 人员流动:安排足够的通道和紧急出口,并确保车间的布局符合安全标准。
合理的人员流动可以避免拥堵和事故发生。
4. 通风和照明:考虑车间内的通风和照明需求,为工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合适的通风和照明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态度。
临时设施布置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需要安装临时设施来满足工厂的临时需求。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临时办公室:如果需要额外的办公空间,可以设置临时办公室。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并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家具。
2. 临时休息区域:为员工提供合适的休息和用餐区域。
确保这些区域与车间区域分开,以提供一个舒适和安静的环境。
3. 临时储存区域:如果需要临时储存额外的物料或产品,可以设置临时储存区域。
根据物料的特性和数量,选择合适的储存方法和设备。
临时道路布置在设置临时设施和车间后,可能需要合适的临时道路布置来确保人员和物料的顺畅流动。
以下是一些要点:1. 编排交通流:根据实际需求和临时设施的位置,规划合适的交通流向。
确保道路宽度足够容纳人员和设备的移动。
2. 标识和指示:在临时道路上设置合适的标识和指示牌,以引导人员和指示前进方向。
确保标识清晰可见,以避免混乱和事故发生。
3. 安全考虑:将安全措施融入临时道路布置中。
例如,设立防护栏或减速带,以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第八章车间的平、立面布置

四.设备布置的要求
2.安装对设备布置的要求:
(1)考虑设备按装、检修所需的空间和面积。 (2)要考虑设备能顺利进出车间。 (3)对楼上设备要考虑设置吊装孔。 (4)考虑设备检修、拆卸以及运送物料所需的 起重运输设备。
四.设备布置的要求
•3..建筑对设备布置的要求:
• (1)笨重设备和会产生很大振动的设备应设置 在底层。 • (2)布置设备应避开建筑物的柱子和主梁。
3厂房的布置
(1)厂房的平面外形
“L” “∏”
(2)厂房的柱网布置 框架型 混合型
(3)厂房的宽度
单层厂房不超过30米(5跨)
多层不超过24米(4跨)
一般宽度:9m
12m
15m
14.4m
18m 24m
厂房的高度
一般不低于4.5m,高温有毒环境应注意层高,同时应注 意大樑的高度
四.设备布置的要求
1工艺对设备布置的要求
仓库
配电
控制室
六. 安全、卫生、防腐蚀及其他问题
1.车间的采光。
2.车间的通风。 3.车间的取暖。
4.车间防火、防腐、防静电。
七.车间布置的方法和步骤
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性质、专业要 求划分生产、辅助、生活区域。
2.进行草图设计,1:100比例,(绘制厂 房或车间的建筑平面)。 3.按工艺划分工段或工序。 4.在工艺区域内进行模型或塑料模片设计, 得到满意方案后,绘制车间平面布置图。 5.同时进行辅助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安排。 6.搞多套方案比较。
独立布置 成列布置 成组布置 沿建筑物或框架布置
本章思考题
• 1.车间设备布置要考虑哪些问题? • 2.工艺对设备布置有哪些要求? • 3.设备布置图的图样有几种? • 4.在设备布置图中标注设备定位尺寸, 以什么为基准?(以平面图、立面图分 别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
1
项目
泵与泵的间距
净安全距离m
不小于0.7m
2
3
泵与墙的距离
泵列与泵列的距离
不小于1.2m
不小于2.0m
4
5 6 7 8 9 10
换热器与换热器的距离
起吊物品与设备最高点距离 塔与塔的间距 控制室、开关室与炉子之间的距离 操作台梯子的斜度(一般情况) 操作台梯子的斜度(特殊情况) 工艺设备与道路间距
独立布置 成列布置 成组布置 沿建筑物或框架布置
本章思考题
• 1.车间设备布置要考虑哪些问题? • 2.工艺对设备布置有哪些要求? • 3.设备布置图的图样有几种? • 4. 在设备布置图中标注设备定位尺寸, 以什么为基准?(以平面图、立面图分 别说明)。
四.设备布置的要求
• 2.安装对设备布置的要求:
(1)考虑设备按装、检修所需的空间和面积。 (2)要考虑设备能顺利进出车间。 (3)对楼上设备要考虑设置吊装孔。 (4) 考虑设备检修、拆卸以及运送物料所需的 起重运输设备。
四.设备布置的要求
• 3..建筑对设备布置的要求:
• ( 1 )笨重设备和会产生很大振动的设备应。
不小于1.0m
不小于0.4m 1.0----2.0m 不小于15m 不大于45° 60° 不小于1.0m
(4)考虑设备互换使用的可能性。
( 5 ) 设备安排要考虑管路走向,走直线,少弯路。 要 有堆放原料,中间产物,产品的空地。
( 6 ) 注意劳动保护,传动设备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 (7)留有扩建或扩产余地。
(4)了解其他专业对车间 布置的要求。
(5)车间中所采取的劳动保护,防腐蚀措施要符合规范。 (6)人流、物流要分开,不要交错。
三. 土建对布置的要求
• .厂房的安排: (1)集中安排
• (2)独立安排
• .厂房的层数: (1)单层结构
• • • (2)多层结构 (3)单层与多层 结合结构
三. 土建对布置的要求
八.车间平面布置图的绘制
1.绘制车间建筑平面布置图,注明车间边墙轮廓线,门窗 位置,楼梯位置,柱网间距和编号。 2.按 1:100 比例绘制设备俯视外形尺寸,置于确定位置, 并注明设备名称和位号。 3.以建筑的定位轴线为基准,对设备定位并注明定位尺寸。 4.确定设备的管口方位 5.确定操作平台的位置并注明尺寸。 6.注明工作吊车和吊车梁的位置及尺寸。 7.地坑、地沟的位置和尺寸。 8.其他设施的位置及定位尺寸。 9.注写标题栏、注明图名、图号。
3.厂房的布置: (1)厂房的平面外形 L 型、 T 型、 长方形、 л型等 (2)厂房的柱网布置 框架型、 混合型 (3)厂房的宽度 单层厂房不超过 30 米(5 跨) 多层厂房不超过 24 米(4 跨) 一般宽度:9 米、12 米、14.4 米、 15 米、18 米、24 米。 一般跨度:6 米 走道 2.4~3.0 米
• ( 3)设备不应布置在建筑物的沉降缝和伸缩缝。
• (4)设备不应布置在楼梯、大门和窗前。
五. 车间的辅助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布置
• (1)辅助设施集中布置在车间的某个区域。
• (2)生活设施按厂房或车间的南北区域安排。
(人员经常在此活动的场所应置于南边,不经常活动在北边)
总图位置 1:500
分析室 工 具 间
上
P203
R201A
R201B
C
P201
V102 P202A
P101
V103 P202B
B
P202C
F101
P202D
A
1 2 3 4
V201B
▽+7.00
E207B
E207A
E104
E105
▽+3.50
R201B V205 V103 V206
P202D
P202C
P202B
P202A
P101
▽-0.20 A B
第八章
车间的平、立面布置
一. 车间的平、立面布置的依据
1.常用的设计规范和规定 2.基础资料 (1) 工艺和仪表流程图。 (2) 物料衡算数据及物性数据。 (3) 设备一览表。 (4) 公用设施及其规模。 (5) 车间定员表。 (6) 总图与规划设计资料及厂区总平面布置图。
版权所有, 1997 (c)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0.00
C
九单元设备布置
1泵
集中成一直线,单排或双排 基础高于地面150mm,四周考虑排液沟和冲洗排水沟 重量较大的泵和电机应设检修的起吊设备,一般置于室内
2压缩机
应靠近相关的工艺设备,进出口管线尽可能短、直 应布置在专用的压缩机厂房内,厂房内应设吊车 基础应考虑隔振,与厂房的墙、基础脱开
3塔设备
4.厂房的高度 一般不低于 4.5 米,高温、有毒环境应增加层高。 同时应注意大樑的高度
四.设备布置的要求
1. 工 艺 对 设 备 布 置 的 要 求 :
(1) 满足工艺流程顺序,要保证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连续 性。 (2) 相同类型设备尽可能布置在一起。 (3) 设备与设备之间按规定留足间距、留有操作空间,便 于操作、维修。
仓库
配电
控制室
六. 安全、卫生、防腐蚀及其他问题
• 1.车间的采光。
• 2.车间的通风。 • 3.车间的取暖。
• 4.车间防火、防腐、防静电。
七.车间布置的方法和步骤
• 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性质、专业要 求划分生产、辅助、生活区域。
• 2.进行草图设计,1:100比例,(绘制厂 房或车间的建筑平面)。 • 3.按工艺划分工段或工序。 • 4.在工艺区域内进行模型或塑料模片设计, 得到满意方案后,绘制车间平面布置图。 • 5.同时进行辅助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安排。 • 6.搞多套方案比较。
.
•
二.车间布置要点
1.车间的组成:
• (1)生产区域(包括原料、成品仓库)
• (2)公用、辅助区域
(自控、动力、配电、通风、采暖、机修)
•
(3)生活、管理区域
(休息、卫生间、更衣、办公室、食堂)
.二.车间布置要点
• 2. 车间布置要考虑的问题:
(1)最大限度地满足工艺生产和主要设备的安装维修要 求。 (2)有效的利用车间建筑面积和空间。 (3)要考虑车间的发展余地。 (近期集中、远期在外、有内向外、有近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