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组诗的第一首写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画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
“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声震云天,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
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次句即续写射,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组诗的第三首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
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
雁飞而且高。
是由声音觉察到的。
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
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
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
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
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
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
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
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
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
“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
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译文及赏析答案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译文及赏析答案导读:《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代: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将军在夜色中连忙开弓射箭。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注释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
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赏析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塞下曲六首(其二)

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清人吴乔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言甚妙。
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炼,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
卢纶-塞下曲·其二

三一文库()〔卢纶:塞下曲·其二〕*篇一:卢纶《塞下曲六首(其二)》高考诗歌鉴赏卢纶《塞下曲六首(其二)》鉴赏古诗鉴赏01311403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塞下曲·其二》赏析

《塞下曲·其二》赏析《塞下曲·其二》赏析7篇《塞下曲·其二》赏析1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韵译】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赏析】《塞下曲》系由汉乐府《横吹曲辞》中的《出塞》《入塞》衍变而来,内容多写边塞战事。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开元二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赏析——塞下曲(卢纶)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塞下曲(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边角。
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鉴赏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之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注释:1、天兵句:谓中原朝廷军队出发往北方遥远的边疆。
天兵,即官兵。
下,发;进。
荒,即荒服,距京城很远的地方。
2、胡马南饮:胡人南侵的委婉说法。
3、从:任随;任凭。
4、衔恩:即感恩。
这里指感皇恩。
5、月氏:也作月支,古代西域城国名。
见《汉书·西域传》。
这里泛指西北边境诸胡。
译文: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简析:此诗写戍边将士的爱国思想。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封建时代的爱国往往与与忠君相关联。
这首诗的爱国思想就是通过“衔恩”来体现的。
“衔恩”是全诗之眼。
首二句写胡汉交战。
三四句写因衔恩不惧百战。
五六句写因衔恩宁愿餐雪寝沙。
七八句写希望破敌国,除边患,使天下高枕无忧。
创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塞下曲六首(其二)·赏析·卢纶

塞下曲六首(其二)·赏析·卢纶塞下曲六首(其二)·赏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和张仆射之作写《塞下曲》六首,本书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写的是射猎,着意赞美将军勇力。
本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记载,汉大将李广善射猎,在为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过诗中所讲的这样一次经历。
“林暗草惊风”,写将军射猎场所处的地理环境。
天色已经很晚,密林中一片幽暗,一阵阵风刮来,草木被风吹得一片散乱。
这句环境描写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其中的“惊”字,写得非常传神,因为右北经常有老虎出没,深密的丛林里最容易老虎隐藏。
而恰逢此时是黄昏,正是老虎活动的时候。
所以,风吹草动,好像老虎突然间就从丛林中窜出,所以,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内心非常紧张,高度警惕。
正因为天色晚,风吹草动,所以有“将军夜引弓”,将军埋伏在草丛中看到草动,以为是老虎便果断地射箭,稳健而有力。
这里没有写射箭的过程而是写拉弓的过程,反映了将军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神情。
那将军射箭结果如何呢?下边诗人就写到“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二天早晨,将军寻找猎物,结果发现,箭并没有射中老虎,竟然插进了石棱中。
此句一出顿时令人惊叹不已,竟然能将箭射入石头中,这该有多大的力量啊!这侧面反映了将军力量之大。
这曲折的一笔,使诗文充满了戏剧性,奇妙有趣味,耐人咀嚼。
这首五绝小诗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将军射猎的整个过程。
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结局出人意料,让人寻味无穷。
【后人点评】清人潘德舆:诗之妙全以先天神运,不在后天迹象。
……卢纶“林暗草惊风”,起句便全是黑夜射虎之神,不至“将军夜引弓”句矣。
(《养一斋诗话》卷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解题】 原诗共六首,此处选其中第三首。
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时卢纶正被 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并超拜户部郎中。
张仆射:指张建封,时为徐州刺史、 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
贞元十三冬,张建封 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
十四年春,建封将还镇,特赐诗。
张建封当时有《塞 下曲》,但原诗已佚,卢纶此组诗即为和作。
前首写将军的武艺,用《史记·李 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故事 。
后首写战争胜利和艰苦。
两诗语言精练, 剪裁巧妙, 意境含蓄, 耐人寻味。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1、此首又见钱起集中。
2、单于:见高适《燕歌行》注。
3、将:率领。
轻骑(ji):轻装快速的骑兵。
4、大雪:西北边地八月即下大雪,故雁飞与大雪同时。
【译文】 密林幽暗, 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 他奋臂拉开了强弓! 天色破晓,他去寻找那支白色羽箭,箭头竟深深地扎进了石棱之中。
【全诗鉴赏】 在大历诗坛上,卢纶以其气势雄壮刚健、基调昂扬豪放的边塞诗而卓立于 “大历十才子”之中。
他曾有过军队的生活经历, 做过军队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 元帅府的判官,因此,他的边塞诗生活气息很浓,有盛唐那种雄浑的气象, 令 人读后振奋不已。
1/6
这组《塞下曲》(又题作 《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第二首, 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边将军形象。
诗的内容取材于 《史记·李将军列传》 。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有一次外出打猎, 误将草 丛中的一块大石头认为是老虎, 一箭射去, 因用力过猛,连箭尾都陷进石头中 了。
诗人巧借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加以点染, 仅仅通过射虎中石这样一 个典型的情节,将军的勇武以及诗人的赞美便尽在其中了。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场景, 即林边、暗夜、风吹草动。
深山密林本是猛 虎的栖身之所, 加之时值夜晚, 光线幽暗, 耳边只听得风吹草木“唰唰”声, 草 木披纷处, 隐约可见一庞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状,此景此况, 怎不叫人猛吃一 “惊”?这里,诗人仅用一个“惊”字,既写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紧 张的气氛。
一“惊”之后, 胆小的人说不定会掉头夺路而逃,而诗人笔下的将 军却是从容不迫, 很有把握地搭箭“引弓”, 奋力射向猛虎。
上下两句一紧一松, 张弛有度, 使人在一 “惊”之后, 又受到将军镇定自如的神情的感染, 临危 而不致变色,遇险而不会慌乱。
倘若真是猛虎来袭, 可以断定, 在如此勇武善 射的将军 “引弓”之后, 其必死无疑。
后二句, 作者省略了当时在暗夜中将军的活动情况, 将时间跳跃到次日清晨 ( “平明”)。
将军搜寻猎物, 才发现 “夜引弓”后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原 来是有 “惊”无险,射中的并非猛虎,而是一块状如猛虎的石头,并且箭杆尾 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已“没在石棱中”。
其膂力之大,射向之准, 令人叫 绝! 这其中尽管有夸张的成分, 浪漫的色彩, 但从艺术的真实这个角度来说, 令人不能不信服: 这是一位如同汉代名将李广一样武艺超群、 胆量过人的守边将 军。
短短二十个字, 能塑造出如此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已殊为不易, 而诗人的意 图恐怕还不止于此。
诗人之所以赞美将军, 更是为了赞美这支由将军率领的守边 部队。
强将手下无弱兵,将军如此勇武,士气自然高昂,作起战来, 自然能勇 往直前,所向披靡。
这是一支有信心、有力量击败任何来犯敌人的军队,从诗人 塑造出的高大威武的将军形象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鉴赏】 首句写夜猎之环境:幽暗的深林,一阵狂风刮过,茂密的草丛忽然惊动。
一 个“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将军的警惕。
次句写射虎:将军 在夜里, 拉开了强劲的弩弓。
这里不写射虎而只写“引弓”,是准备发射的动 作,既写出将军临 险镇定、从容的神态,又表现将军敏捷、气势昂扬的作风。
后二句写意外发现:翌日天 晓,去寻找白色的羽箭,哪里是老虎,只见箭镞, 没入一块蹲着的大石缝中。
此诗极力 赞美将军的神武。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令 人惊异,令人感叹,使人读后深感其曲折而极 富情趣。
这神话般的夸张,给此 诗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读来如饮醇酒,韵味无穷。
2/6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