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激活古村落

合集下载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演讲稿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演讲稿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在此发表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演讲。

乡村振兴是我们党的重要决策,是关系到亿万农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伟大事业。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对我们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成果。

今天,我想就我们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做一些分享。

首先,我们要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设备的应用,让农民的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让农民体验到更高质量的农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我们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增收。

其次,我们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现在许多地方农民转产和发展农业产业存在一定困难,例如:使用的技术不够先进,资金不充足等,从而对乡村振兴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们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一些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优化村庄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民更好地从事农村产业。

最后,我们要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培养乡村新人才,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

而文化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历史和传统,让人们更加爱好乡村。

我们要发挥好文化旅游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农村的文化和美丽之处,帮助农村发展。

总之,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农民是乡村振兴最核心的力量,而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也都在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让美好的乡村走向更加美好和繁荣的未来。

谢谢大家!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各位朋友们: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到亿万农民福祉及国家未来的大事业。

作为广大农民的一员,我感到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表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演讲。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发展逐渐变得滞缓,在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荒废的村庄。

红色旅游景点游玩体验分享感受

红色旅游景点游玩体验分享感受

红色旅游景点游玩体验分享感受红色旅游景点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有幸游玩了几个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深深体验到了红色旅游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分享我的游玩体验和感受。

第一站,我来到了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丰宁坟。

丰宁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点,是一座红色纪念碑。

在这里,我亲身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精神。

丰宁坟矗立在山顶,青山环抱,纪念碑上刻着无数英勇战斗的革命烈士的名字,读着这些名字,我不禁被深深打动。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坚强和伟大,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第二站,我来到了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的黄石公园。

黄石公园是中国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驻地,也是革命先烈们的落脚点。

在这里,我亲眼见到了红军的壮丽事迹:红军游击队的训练场地、战壕,还有红军长征时的营房遗址。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苦的岁月。

我想象着红军在这里生活的艰难,他们在山林中行军的困苦,深感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第三站,我来到了位于湖南省耒阳市的湘西苗族瑶族自治州。

这里是党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发源地之一。

在游玩中,我穿越苗家古村落,了解到了革命前辈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的艰辛历程。

古村落里的老屋、老街,无不展现着革命岁月的记忆。

这里还有博物馆展示着红军中华英雄儿女的英勇事迹,让人肃然起敬。

湘西民风淳朴,苗寨的歌舞表演让我流连忘返。

在这里,我充分体验到了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

红色旅游景点游玩体验丰富多彩,不仅可以感受革命事业的伟大,也可以深入了解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

这些景点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荣耀和奋斗的理念。

在这些景点里,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痕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英雄们的无私和牺牲的精神。

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也让我对红色旅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红色旅游景点以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汕尾市为例

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汕尾市为例

DOI:10.19995/10-1617/F7.2022.12.030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汕尾市为例彭佳烯 涂先青 朱洋阳 张倩男(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广东广州 510320)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红色文化旅游,汕尾市作为全国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近年来,当地在保护开发红色资源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并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着力打造汕尾红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文化魅力。

但在此过程中,汕尾市依然存在着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科学合理有效的问题。

宣传推介手段落后、红色旧址闲置率高、红色建筑受损严重等难点堵点严重制约了其资源优势向社会经济效益转化的效率。

本文通过对汕尾革命老区的调查分析,找出了汕尾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汕尾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科学有效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对策本文索引:彭佳烯,涂先青,朱洋阳,等.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展经济,2022(12):030-032.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新的高潮,国家日益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发布了《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广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重点项目库》,为保护和宣传红色文化提供了财政支持。

汕尾作为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亦是广东省唯一的全国性革命根据地,革命遗址遗迹数量全省居首,是一个承载着浓厚红色记忆的全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建立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地方,是海陆丰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杨其珊的家乡,包括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革命领袖在内的一大批革命先辈都曾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

韶山冲景点介绍

韶山冲景点介绍

韶山冲景点介绍
韶山冲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境内,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以下是韶山冲景点的介绍:
1. 韶山冲风景区:韶山冲风景区是韶山冲的核心景区,主要包括韶山冲生态公园、韶山冲红色革命文化园和马家冲红色文化园。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秀丽的自然景观,感受到红色革命的浓厚氛围。

2. 韶山冲古村落:韶山冲古村落保存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传统的韵味。

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古村落的古街巷,欣赏古民居和古宅院,感受古老时光的气息。

3. 韶山冲红色旅游线路:韶山冲是毛泽东同志的故里和故居所在地,游客可以参观毛泽东同志的出生地、红船和红军广场等重要红色革命遗址,了解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革命经历。

4. 韶山冲溶洞:韶山冲溶洞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溶洞景区,洞内石笋、钟乳石、石花等溶洞景观独特壮观。

游客可以在洞内探险,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总之,韶山冲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景点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红色革命的历史底蕴。

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探析的国内外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探析的国内外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探析的国内外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

首先,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能够激活农村旅游资源。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国家,各地有着众多的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和革命英烈纪念地。

通过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农村地区,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推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其次,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此外,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还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将红色文化带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实现红色文化的活态传承。

第三,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农村地区资源丰富,但传统农业收入有限,单一经济模式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通过开发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农村地区可以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总之,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农村旅游发展、传承红色文化和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未来,需要加强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专业人才,提升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农村振兴与红色文化旅游的良性循环。

[材料一]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

[材料一]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

[材料一]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材料一]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材料一]ㅤㅤ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吕梁红色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赜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吕梁红色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赜

DOI :10.19299/ki.42-1837/C.2024.03.0182024年第3期总第221期·观察思考·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吕梁红色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赜冯改花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山西省吕梁市紧密围绕红色康养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积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康养产业体系。

吕梁生态环境良好、红色文化厚重、资源禀赋突出,其红色康养产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足。

为此,要在推动吕梁红色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策略上下功夫,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统筹规划、加强品牌营销、建设红色康养示范小镇,形成“以红色促进旅游、以康养带动旅游”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助力打造吕梁红色康养高地。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文化;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项目:2022年吕梁市科技计划项目“吕梁山红色文化康养带高质量发展开发路径研究”(2022SHFZ34);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山西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SSKLZDKT2023202);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思政理论课专项)“革命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一体化建设研究”(2022JGSZZL016)。

作者简介:冯改花,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讲师(山西晋中030600)。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4)03-0077-0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山西省吕梁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把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吕梁还是一片红色热土,庄严肃穆的革命旧址、星罗棋布的红色遗迹等,是新时代激励吕梁儿女最好的精神营养剂。

因此,推进“红色文化+康养”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守好文化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扎实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也有利于为吕梁产业发展布局优化实现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红嫂故里的“红农旅”蝶变

红嫂故里的“红农旅”蝶变

编辑:郑勇********************红嫂故里的“红农旅”蝶变文/ 赵德鑫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这是电影《沂蒙颂》中的主题曲,也是沂蒙红嫂祖秀莲救治八路军战士郭伍士事迹的真实写照。

当年故事的发生地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沿着红嫂标记的历史坐标,坚守“一位好红嫂、一名好战士、一个好故事”的精神内涵,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红嫂故事是俺们村的魂”10月14日,尽管气温日渐下降,大山深处的桃棵子村却因红色旅游热闹非凡。

院东头镇桃棵子村的红嫂祖秀莲,是沂蒙红嫂中的典型代表,也是第一位被写进临沂历史大事记的红嫂。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来到沂水县,以祖秀莲勇救八路军伤员郭伍士、郭伍士辗转八年寻找祖秀莲认母报恩等故事为原型,创作了小说《沂蒙山的故事》和《红嫂》。

“当年我问郭大爷为啥不回山西要来俺们这个穷山沟,郭大爷说老奶奶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一定得报恩呐!”时隔50年,桃棵子村村民张在俊仍然记得自己小时候与郭伍士的一段对话。

“俺父亲和郭伍士都是退伍军人,两家人关系很好,后来俺姐姐嫁给了郭伍士的儿子,成了儿女亲家。

”在张在俊家开办的“金萌农家乐”门口,专门贴着两张祖秀莲与郭伍士的老照片。

今年国庆假期,张在俊家的农家乐最多时一天招待了30桌客人,许多客人都愿意在大门口听张在俊讲红嫂的故事。

在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桃棵子村党支书张在表正和村干部一起擦拭馆里的展台。

他告诉记者,村干部们会定期去纪念馆和故居里打扫卫生,举行宣誓活动,“红嫂故事是俺们村的魂,我们要传承好红色基因。

”红色旅游拔除山村“穷根”桃棵子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但因地处偏远、山道崎岖,土地贫瘠、45第12月 下半月刊干旱缺水,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生活贫困,是国家级贫困村。

2012年,沂水县确定了“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景沂水”的工作思路,并把院东头镇作为全域旅游的示范点进行重点打造。

曾在桃棵子村当了14年村党支书的院东头镇人大副主席张在召告诉记者,当时的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探讨以及外出学习,确定了以红色文化引领,结合青山绿水、传统古村落特色,打造“红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旅游激活古村落——广汇集团帮扶常山庄村旅游扶贫纪实沂蒙革命老区是沂蒙抗战中心,儒文化发祥地,诸葛亮故里。

近年,在旅游扶贫开发上,山东沂蒙老区人民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扶贫脱贫攻坚之路。

红色村庄,风光不再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常山庄是沂蒙革命老区当年的革命中心堡垒。

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曾经说过:“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

”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境内发生的孟良崮战役尤为著名。

这里曾诞生过“沂蒙母亲”王换于、红嫂明德英、少女梁怀玉、妇救会长李桂英等。

迟浩田曾来这里寻找当年救过他的红嫂。

陈毅则说,他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常山庄坐落在半山腰上,三面环山,山上盛产的青石是常山庄石墙、石屋、石街的主要原料……祖祖辈辈住在常山庄的人,只能依靠一条长2公里的土石路出入村庄。

秋收时,地里的收成要一筐筐背回村里。

想去集上换点生活用品,得挑着担子,走几十里崎岖山路。

这还不算什么,要说最愁的事,就是吃水难。

村里有句老话,“常山庄不嫌脏,洗脚水下面汤”,因为挑一担水要到几里地外。

常山庄村共有453户1356口人,人均五六分地,人均年收入不过五六百元。

没有地种,没有来钱道儿,村里人蹲街头抽烟打扑克……在常山庄,有一句话说的最多:“孙子没人看,看孙子没饭吃。

”因为年轻人熬不住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虽然地少,也得有人种,老人就只能撇下孙子,下地干活。

民企领头,南村致富广汇集团是沂南县城中村南村社区成立的集团企业,是一家涵盖文化传媒、旅游度假、餐饮服务、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安装、物业服务、物流仓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广汇集团雄厚的实力源于山东省人大代表、南村社区党委书记、广汇集团董事长李凤德敢为人先的魄力和企业家的眼光。

2005年沂南县委、县政府在界湖镇实施“能人带动建强村”战略,请出“能人”李凤德,带着资产回村做了界湖镇南村社区的村官。

那时南村90%村民生活仅够温饱。

李凤德毅然挑起当家人重担,上任后,大刀阔斧,依托南村紧靠县城的地理优势,提出“以企强村、发展工业”战略,构建“项目支撑、工业领航”的实体经济发展格局,走“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

很快,李凤德通过多种出资形式组建了星港房地产公司,创办了山东泰都建筑安装公司、山东正壮饲料厂等集体企业,使南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到富到强。

仅仅五年时间,就将南村社区打造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3亿元,实现年产值18.6亿元,社区集体收入1.26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56万元,将曾经“垫底”的城中村,打造成了农村建设示范村。

携手穷村,华丽蜕变沂南县是传统农业县,“十二五”期间全县有125个贫困村、11万贫困人口,脱贫压力很大。

2007年,电视剧《沂蒙》在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拍摄并在全国热播,给沂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县委县政府决定以此为契机,以实践“沂蒙精神”为主线,果断决策以常山庄村为核心,建设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为主要载体的“沂蒙红嫂文化旅游产业园”,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的产业优势,发展红色旅游,帮助西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面对常山庄村集体收入薄弱,无力进行旅游开发的状况,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以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行红色旅游合作开发的优惠政策和办法。

2008年10月,县领导亲自找到李凤德,提出由全县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南村社区与重点贫困村常山庄村结成帮扶对子,到常山庄村开发建设,做企业精准扶贫的样板。

广汇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果断决策,首先立足常山庄村成立了山东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确定了永久性红色文化影视基地、党性教育基地、乡村旅游景区“四大基地”,以文化产业效应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

“四大基地”建设紧紧与自然景观、历史文物遗存、红色景点连结在一起,丰富红色旅游内容,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教育群众引导社会的作用,增加游客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度。

在规划建设中,第一要素就是注重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特色浓郁的村容村貌成为旅游扶贫生金造银的“聚宝盆”。

设计中,从项目引进、景点打造、景区管理、到资本融合、利益分配,都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一方面引进前沿的规划理念与运营项目,同时考虑项目的运营能尽可能吸纳当地村民参与,项目收益最终可让当地村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而实现旅游扶贫的真正目的。

在开发建设中,为安置因建设影视基地而搬迁的村民,广汇集团确定了整体搬迁思路,累计投资8000万元,按照“两心、两轴、四组团”的布局结构,在山村旁边按照新农村标准建设了占地160多亩,综合服务中心、红色休闲娱乐广场、医疗卫生所、垃圾中转站等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常山庄社区,将全体村民全部妥善安置到整齐划一、配套完善、宽敞明亮的新房里。

农民搬迁后,依托旧村庄进行旅游开发。

为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夯实红色文化基础,李凤德组建起专门小组,负责挖掘沂蒙山区红色资料、革命故事。

然后在12处农家院内,建成了以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胡玉萍等百位红嫂事迹组成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

接着,又建起了有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204位将帅,刘少奇、谷牧等80多位高级干部事迹简介与照片的《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以及反映党政军民建设与巩固发展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

三个纪念馆,共有24个展室,1千多幅照片,上百件历史文物,30组雕塑,40尊石碑。

在此基础上,又组织人员整理出版了《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歌集》等书籍,制作了反映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斗争与发展的《光影·沂南》3D电影纪录片。

建起《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网站》,并与齐鲁拍客、798视觉在线摄影网站合作进行对外宣传。

从2009年开始,广汇集团累计投资5.4亿元,立足“红色”古村风貌和“绿色”山乡生态,建成总占地面积3000余亩,由“古山村”、“古县城-沂州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乡梦影视服务中心”、“沂蒙红色写生基地”、古辕道具有限公司六部分组成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由于风貌古朴,特色浓郁,短短几年时间,昔日没有路、没有水的常山庄村,已变成集影视拍摄、红色旅游、党性教育、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可同时接待1200人食宿、日可接待游客2万人、5部影视剧同时拍摄的主题型文化生态旅游区和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至今,已先后拍摄了《沂蒙》、《红高粱》、《铁道飞虎》等160多部影视剧,成了远近闻名的“山村好莱坞”、全国著名的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和美术院校写生基地。

2011年被确认为“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2012年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获评“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2014年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获评“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2015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自开业以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接受红色教育和浏览参观的游客超过300万人次。

景区对外地游客也具有很强吸引力,团队游客、自驾游散客每天络绎不绝,综合效益非常可观。

借旅强村,文化先行基地的建设推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周边村民搞起了红色餐饮、红色商品、农副产品销售,就连自家生产的蔬菜、瓜果等也都就地转化成旅游消费品,附加值升了好几倍,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比原来翻了好几番。

基地安置当地农民就业210人,就业率提高了40%。

基地带动了相关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目前已发展有“农家乐”、特色农业、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生产销售等300多家个体企业,2000多名周边村民常年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景区建设等工作,每天人均收入近百元。

常山庄村村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5600元提高2015年的30000多元。

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把荒芜贫瘠的山地流转给景区,获得每亩每年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周边的多个贫困村,也通过发展玩具和草柳编旅游纪念品等加工项目,解决了8000多名常年赋闲的家庭妇女、老年人的就业问题,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

苹果、冬枣、车头梨等各类季节性果蔬采摘园已发展到40000多亩,亩均为百姓增收1万元。

红色旅游的发展带给常山庄村民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生活条件的根本改善。

自2009年起县里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修建了17公里的沂蒙生态大道、投资8000万元修了25公里的红色旅游专线,2013年又重修336省道,并开通了往返于县城和常山庄村的专线公交,为旅游发展和当地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

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改变了山区贫困群众的生活,开阔了视野,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快速发展,诸如煎饼、粮食酿酒、大碗茶、草编等百姓家中寻常的物品,都成了游客竞相购买的旅游商品。

当地的车头梨的售价也由以前不到2元一斤提高到现在游客亲自采摘5~15元一斤,既节省了劳动力还提高了价格,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农民快速脱贫致富。

常山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十二五”期间的242户减少到10户,基本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

“有水吃,有路通,有活干,有钱挣”,村民刘存厚用“四有”说出了他对常山庄天翻地覆变化的切身感受。

58岁的村民陈见学说,以前一人不到一亩地,年收入难过千元。

现在在景区当保安,每月收入1500元;妻子在景区做保洁,每月也能挣1200元。

65岁的陈红利在影视基地里的一处工地打零工,一天有100多元的收入,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2009年,陈红利一家没花一分钱住进了新房。

“路修好了,水也弄到家了,秋收时方便多了。

”陈红利说。

如今陈红利的两个孩子都住进了新社区,闲不住的老两口,没事就往影视基地跑,看着老乡当群众演员赚钱,他们也跃跃欲试。

“没有影视城带来的好处,俺也搬迁不了,日子哪能这么舒心?”说起这些,陈红利就满脸幸福和自豪。

谈到未来规划,广汇集团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总裁李熙鹏说:“下一步,要将常山庄周边的贫困村新立村农业观光采摘与特色民宿做起来,让游客有的玩,有的吃,有的住,让贫困村民拓宽致富路子,彻底脱贫。

”如今的常山庄村是资源生态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谐美、创新引领美。

山城相映、山水相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常山庄村独具风情。

走在风光秀美的路上,一个转身,就会碰到明星大腕,“山村好莱坞”、“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美誉名不虚传。

新的常山庄村重新焕发了活力,年轻人都回到了村里,外面的世界不再能诱惑他们。

用游客的话说:“居住在常山庄村,幸福指数一定爆表了!”后记: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沂南县依托底韵深厚的红色资源,以文化为内涵、以市场为导向,趟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新路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