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陈谌设喻答客问刘义庆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②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上有万仞④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注释】①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大哥是陈元方。

②家君:,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则尊称别人的父亲。

③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

④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1)请根据你的文言积累,将注释②补充完整。

(2)课堂上,师生就选文的词义展开了讨论。

请补全他们的对话。

小语:积累文言词汇,可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当斯之时”和“逝者如斯夫”两句中的“斯”都是“________”意思。

小文:但是如果遇到没有学过的词,如“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怎么办呢?老师:你可以借助古汉语工具书,根据具体语境,查找正确义项。

小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荷”有三个义项:①hé 莲;②hè 肩负,扛;③hè 承担,蒙受。

“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选哪个选义项呢?小文:根据文意,选用第________义项,读音是________。

老师:遇上没有学过的词,还可以根据积累的成语来判断意思。

如“桂树焉知泰山之高”中的“焉”,可以联想到成语“________”,从而判断它的意思是________。

小语:谢谢老师!原来学文言字词有这么多方法,太好了!(3)陈季方和陈元方一样善辩。

阅读全文,分析陈季方应答的妙处。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诸葛亮,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精品】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答案】(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

“故”:从前或原来。

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⑶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浏览练习【1 】一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类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前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阎(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写.抄写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日夜忘寝食,唯念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起源基础因是:( )3分 A.欧阳修愚蠢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阎士人家大方借书D.欧阳修耐劳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多诵前人篇章.(2)唯念书是务.二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缺少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异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豪杰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4.扼要剖析魏王是个如何的人.(3分)5.“捉刀”传播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拟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4分)[推敲]传奇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迟疑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解释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方推敲字句,重复揣摩.例:重复推敲/推敲词句.[捉刀]6.用“人不成貌相,海水不成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适当?为什么?(3分)7.用匈奴使的眼力,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述.(4分)只见那床头捉刀人,三浏览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负也.”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9.翻译下列句子.(6分)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10.《郑人买履》告知我们什么道理?(4分)11.探讨:文中“之”字共消失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随意率性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感化.(只许可答复三个)(6分)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四浏览下面文段,答复12——14题(14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来岁,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克不及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成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成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8分)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作者分离举“贫者”“富者”的例,采取的是一种________办法,如许写,是为了解释人之为学,症结在____________.(4分)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15分)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斯,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狂暴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5.联合辞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斯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16.翻译下列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有名的画家.诗人,其根起源基础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六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题(10分)(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18.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吾欲之楚.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19.(6分)①用一个成语归纳综合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示?答:七浏览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题(13分)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边,席上食菱,并壳进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本地货,此坐2强不知认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20.懂得文中加点词语,完成标题.(6分)(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热也去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夫菱生于水而曰本地货,此坐强不知认为知也.22.浏览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认为知”的意见. (3分)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浏览练习参考答案1.C 2.D 3.多读前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念书.4.他狡猾,怕本身形陋,叫人扮本身招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新闻;他残暴,怕匈奴使对本身晦气,派人追杀.5.曹操叫崔琰代替本身接见匈奴青鸟使,本身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青鸟使:“魏王何如?”答复说:“魏王雅望异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豪杰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他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6.不适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边幅上看出“此乃豪杰也”的;而“人不成貌相”经常应用在外表上看不出,现实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蔼势,就是佳作.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本身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本身的座位上.10.这则寓言讥讽了那些处事过于逝世板,只信教条,讲情势,不信任现实的人,告知人们做事不克不及过火拘泥情势,要重视现实.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12.①边疆.②到.③反而.④所以.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4.比较,立志.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不雅:不雅看16.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离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同伙了.”17.略.言之成理即可.18.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19.①背道而驰或各走各路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认清尽力偏向.假如行为与目的完整相反,即使有很多长处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20.(1)吃(2)除失落.去失落21.菱角发展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发展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症结词:曰,本地货,强,知)22.略.言之成理即可.。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____dān dān míng屠大窘奔倚________相向目似________(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 ②并驱如故________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其一犬坐于前(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jiǒng;yǐ;眈眈;瞑(2)神情;原来;看;打洞(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

B是:这是。

C言:话/认为。

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杯弓蛇影乐广①尝有亲客,久阔②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③听事④壁上有角,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

②久阔:久别不见。

阔,阔别,离别,疏远。

③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④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乐广尝有亲客尝:曾经(2)广问其故故:原因(3)既饮而疾疾:生病(4)沉疴顿愈愈:治愈,恢复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乐广猜想杯中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示例]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或:凡事应作调查研究,千万不要见到一点行迹就疑神疑鬼。

)附参考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病顿时好了。

(二)按图索骥伯乐《相马经》有“隆颡①跌日②蹄如累麴③”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检,拾。

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③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④宁读书如故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不”:通假字词,同“否”。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的“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子: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七年级上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无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无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无答案)七上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甲】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

既还谢家,意大不说。

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

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

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选自《世说新语》贤媛篇【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说篇1.结合甲、乙具体内容分析谢道韫的形象。

2.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甲】篇为何放在《世说新语》的“贤媛篇"中?【丙】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篇3.丙篇中陈元方对父亲友人无礼,且言语颇多,为何丙篇不放在《世说新语》的言语篇中而放在方正篇中?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二、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问学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3分)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

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4分)[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

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4分)只见那床头捉刀人,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6分)(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9、翻译下列句子。

(6分)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6分)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14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8分)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4分)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15分)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16、翻译下列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题(10分)(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6分)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答: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题(13分)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6分)(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热也去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3分)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1、C2、D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

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

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12.①边境。

②到。

③反而。

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4.对比,立志。

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16.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17.略。

言之成理即可。

18、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

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20、(1)吃(2)除掉、去掉21、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

(关键词:曰,土产,强,知)22、略。

言之成理即可。

三、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A B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答案:一、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二、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 2.C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三、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