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_电解与极化作用2
高考化学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 重点难点

§8.1 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电解定律
二、Faraday电解定律
理论用电荷量为:
Q zF 2 96500 C mol 1 0.152 mol 2.9104C
实际用电荷量为:
Q(实际) 2.9104 C 3.0104 C 0.96
通电时间为:
t
Q(实际) I
3.0 10 4 C 2.0C s1
§8.1 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电解定律
二、Faraday电解定律
解:电极反应为:
Ni2 2e Ni(s)
镀层中含Ni(s)的质量为:
10 10cm2 2 0.005cm8.9g cm3 8.9g
按所写电极反应,析出8.9g Ni(s)的反应进度为:
8.9g 58.69 g mol 1
0.152 mol
引言
电化学热力学 (第九章 可逆电池的电
动势及其应用)
电
化
学
电化学动力学 (第十章 电解与极化作
用)
引言
引言
正极
原 电
负极
池
电动势(热力学) 放电快慢(动力学)
电解液
物理动力学
引言
一、原电池和电解池
正极:电势高的极称为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负极:电势低的极称为负极,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阴极:发生还原作用的极称为阴极 阳极:发生氧化作用的极称为阳极
§8.1 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电解定律
一、原电池和电解池
类型 电解池 原电池
阳极
正极 负极
阴极
负极 正极
§8.1 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电解定律
一、原电池和电解池
电极反应的规律 阳离子在阴极放电,阴离子在阳极放电 阳离子放电顺序:K+ Ca2+ Na+ Mg2+ Al3+ Zn2+ Fe2+ H+ Cu2+ Fe3+ Ag+ 难→易 阴离子放电顺序:F – SO42- OH- Cl- Br- I- S2- 金 属(除Pt、Au外)难→易 阳极可溶
物理化学下

根据迁移数的定义:
表明离子迁移的速率越大,所承担运载的电量的比例越大。 根据离子迁移率的定义,
t + = U + / (U + + U - ) t - = U- / (U + + U - ) t+ + t- =1 表明迁移数大的离子对运载电量的贡献越大。
离子的电迁移率反映出离子在一定电场条件下的定向移动的快慢程度; 迁移数反映出离子承担运载电量的比例; 离子的电迁移率越大,该离子的迁移数就越大; 总之:
§ 8.2 离子的电迁移率和迁移数
电解质溶液在电场中如何导电? 阴离子向阳极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离子的电迁移 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离子浓度在迁移过程中发生怎样的变化? 把电解质溶液分成本体区域和电极区域(阳极区域和阴极区域): 在溶液本体区域内任意位置无论正、负离子的迁移,都会有相邻位置
原电池
化学能
电能
电解池
溶液的导电性 ——— 第八章内容;
电极电势的产生 —— 第九章内容;
外加电动势与可逆的偏差——第十章内容
电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电化学测试 pH、电导、离子选择电极(直接测定离子浓度) 、 电位滴定、 电导滴定、极谱分析、库仑分析、电化学传感器
2、电化学工业 电解(冶炼、精炼)、电镀、化学电源(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 电催化、电合成反应
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称为电导率,单位是 S • m-1 ( 或Ω-1 • m-1 ) κ = 1/ρ
G= κA/l 电导率的物理意义是指长 1m、截面积为 1m2 的导体的电导; 电导率值越大,说明该导体越容易导电。
电化学 第8章 金属电极的阳极过程

图8.1 金属的阴阳极极化曲线第8章 金属阳极过程8.1 金属阳极溶解8.1.1 概述化学电源、电解冶炼、电镀工业等都广泛地使用可溶性金属阳极,它往往要求金属阳极能够正常的溶解。
金属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的阳极过程是由许多步骤组成的(阴极过程逆过程)。
从位置因素考虑金属的边角处先溶解。
包括金属晶格的破坏、电子转移、金属离子水化(或络合)等,并由对流、电迁移、扩散等方式使它们离开电极表面,用图表示如下:一般金属离子的水解过程速度很快,不会成为控步,金属晶格的破坏、电子转移步骤往往是控步。
以电化学步骤为例:()根据“微观可逆”原理,由于多价金属离子还原过程中往往是第一个电子还原步骤最慢,因此在阳极溶液过程中是失去最后一个电子的步骤最慢,即为控制步骤。
(为表观传递系数)显然, 即阳极的表观传递系数较阴极大。
对应的极化曲线如右图。
8.1.2金属阳极溶解的影响因素1、 金属本性的影响。
金属阳极溶解的条件为: 可能性,速度视大小而定。
(典型:氢氧反应生成水,热力学上没问题,但必须提供一定能量后反应才会发生)即只要电极位高于金属的平衡电位与过电位之和即可发生电极的溶解。
:热力学参数,表示反应的可能性。
越小,反应越容易进行。
一定时,大,则 小,小,则大。
注:这里高、中、低与氢过电位金属无关。
(上述过电位是指在一定电流密度下的相对大小,而氢过电位是指时的过电位)2、 溶液组成的影响即浓度C 、络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卤素等)的影响。
这里主要介绍阴离子的影响。
1 阴离子对阳极反应的影响比对阴极反应的影响大溶液中阴离子浓度记为,一般为卤素或等。
此时(单电子为例)=1、2、3之中的某一正数。
不仅影响电位,还可以以一定的反应级数参加反应。
这说明与金属表面上的金属形成了表面络和物。
2 并不是所有的阴离子都能加速阳极过程。
如果生成的表面络合物可溶,则使金属上的键变弱,容易使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从而加速电极过程;而有些阴离子则无此能力,在表面上吸附后阻化了反应的进行。
电解与极化作用习题及答案

电解与极化作用习题及答案电解与极化作用习题及答案电解和极化是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电化学、电解池和电池等领域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电解和极化相关的习题,并提供相应的答案,帮助读者巩固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习题一:什么是电解?请简要解释电解的过程。
答案:电解是指在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通过外加电压使溶液中的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电解过程中,正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解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习题二:什么是极化?请简要解释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
答案:极化是指在电解质溶液或电解池中,极板表面产生的电荷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两个: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会向电极移动,导致电极表面聚集正负离子;同时,电极表面的化学反应会导致电极上生成一层物质,阻碍离子在电极表面的移动,从而引起极化。
习题三:电解铜(II)硫酸溶液时,正极和负极上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
答案:正极上发生的反应是Cu2+离子还原为Cu金属,反应方程式为:Cu2+ + 2e- -> Cu负极上发生的反应是水分子还原为氢气和氢氧根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H2O + 2e- -> H2 + 2OH-习题四:在电解银氨溶液时,正极和负极上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
答案:正极上发生的反应是Ag+离子还原为Ag金属,反应方程式为:Ag+ + e- -> Ag负极上发生的反应是水分子还原为氢气和氢氧根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H2O + 2e- -> H2 + 2OH-习题五:电解池中,正极和负极上的电子流动方向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答案:在电解池中,正极上的电子流动方向是从电解质溶液向电极流动,负极上的电子流动方向是从电极向电解质溶液流动。
这是因为正极是氧化反应发生的地方,需要电子供给;负极是还原反应发生的地方,需要电子接受。
习题六: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对电解过程有何影响?请简要解释。
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解答

第八章电解质溶液上一章下一章返回1.柯尔拉乌希经验公式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柯尔拉乌希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的重要性何在?答:柯尔拉乌希经验公式:,适用于强电解质水溶液,浓度低于0.01mol·dm-3的稀溶液。
根据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可以从相关的强电解质的Λ∞来计算弱电解质的Λ∞。
或由离子电导数值计算出电解质的无限稀释时摩尔电导。
2.电导率与摩尔电导概念有何不同? 它们各与哪些因素有关?答:电导率κ是:两极面积各为1m2,并相距1m时,其间溶液所呈的电导;而摩尔电导是在相距1m的两电极间含有1mol溶质的溶液所呈的电导,摩尔电导用Λm表示Λm=κ/c,电导率κ与电解质本性有关,与温度有关,与电解质浓度有关;摩尔电导与电解质本性有关,与温度有关,与电解质浓度有关。
3.为什么用交流电桥测定溶液的电导? 为什么用1000H z(即c/s,周每秒)频率测定溶液的电导? 为什么在未知电阻的线路上并联一电容? 测准溶液电导的关键是什么?答:用交流电流测溶液的电导,可以避免电解作用而改变电极本性,并且可以消除电极的极化作用。
用1000Hz的交流频率可防止电极上的极化作用,并可用耳机检零。
并联电容是为了消除电导池的电容的影响。
测准电导的关键是在各接触点均接触的条件下,电桥平衡,正确检零。
4.当一定直流电通过一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时,在阴极上析出金属的量正比于:(1) 金属的表面积; (2) 电解质溶液的浓度;(3) 通入的电量; (4)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的速度。
答:(3).5.在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实验中,其结果是否正确,最关键是决定于:(1) 界面移动的清晰程度; (2) 外加电压的大小;(3) 阴、阳离子迁移速度是否相同; (3) 阴、阳离子的价数是否相同。
答:(1)6.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时,作为溶剂的水电离为 H+、OH-离子,为什么一般不考虑它们的迁移数?影响离子迁移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因为水中H+与OH-的浓度甚低,K sp=10-14,其迁移数极小,不考虑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2020-2021高中化学竞赛第6章电解与极化作用课件

E(不 可 逆 )(阳 )(阴 )
显然分解电压的数值会随着通入电流强度的 增加而增加。
8.2 极化作用
极化(polarization)
人卒惟子患 过无河志,,意有在志吃无帅有。当不成电者。极上无电流通过时,电极处于平衡状态,
不让怕自路 己远的,内就心怕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着短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
影响超电势的因素很多,如电极材料、电极表面 状态、电流密度、温度、电解质的性质、浓度及溶液 中的杂质等。
氢气在几种电极上的超电势
Tafel 公式(Tafel’s equation)
早在1905年,Tafel 发现,对于一些常见的电极反 应,超电势与电流密度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如下的 定量关系:
ablnj
用搅拌和升温的方法可以减少浓差极化,但也可 以利用滴汞电极上的浓差极化进行极谱分析。
极化的类型
根据极化产生的不同原因,通常把极化大致分为 两类: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
(2)电化学极化 电极反应总是分若干步进行,若其中一步反应
速率较慢,需要较高的活化能,为了使电极反应顺 利进行所额外施加的电压称为电化学超电势(亦称 为活化超电势),这种极化现象称为电化学极化。
种对平衡电势的偏离称为电极的极化。
极化的类型
根据极化产生的不同原因,通常把极化大致分为 两类: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
(1)浓差极化 在电解过程中,电极附近某离 子浓度由于电极反应而发生变化,本体溶液中离子扩 散的速度又赶不上弥补这个变化,就导致电极附近溶 液的浓度与本体溶液间有一个浓度梯度,这种浓度差 别引起的电极电势的改变称为浓差极化。
金属腐蚀分两类: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复习题及解答

RT ln a zF
7.在公式 ΔrGm =-zE F 中,ΔrGm 是否表示该电池各物都处于标准态时,电池反应的 Gibbs 自由能变 化值?
Θ
Θ
Θ
答:在公式 ΔrGm =-zE F 中,ΔrGm 表示该电池各物都处于标准态时,在 T,p 保持不变的条件 下,按电池反应进行 1mol 的反应时系统的 Gibbs 自由能变化值。 Θ 8.有哪些求算标准电动势 E 的方法?在公式 Θ Θ 中, E 是否是电池反应达平衡时的电动势?K 是否是电池中各物质都处于标准态时的平衡常数? 答:求算标准电动势 E
Θ
ΔrGmΘ =-ZEΘF=ΔrHmΘ-TΔrSmΘ
E r H =-zE F+zFT m T p
(5).稀的 HCI 水溶液中,HCl 的平均活度因子 Y±; Θ 电池:Pt|H2(p )|HCl(m)|AgCl(s)|Ag(s) Θ + 净反应:H2(p ) + AgCl(s) = H (aH+)+Cl (aCl-) +Ag(s)
1 d A n kc A a dt p 若A为理想气体,则有 A A RT
aA P
rc
rp
1 dpA k p pAn a dt
1 d A 1 1 dpA p kc A a dt a RT dt RT
可逆卿一定电流密度下每个电极的实际析出电势等于逆电势加上或减去电极超电势?超电势使得电解池的阴阳两极随电流密度的增大阳极更正阴极更负?外加电压变大消耗电动增多?而原电池的阳极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变小阴极的电势增大总体上原电池的电动势减小所作的电动减小从能量消耗上讲无论原电池或是电解池极化作用都zefzft为负值则表示化学反应的等是不利的但超电势也可以利用?如极谱分析?就是利用浓差极化来分析的一种方法
第八章电解冶金及有关功能材料的制取

第八章电解冶金及有关功能材料的制取第一节电解制取金属及合金材料的重要意义和电解冶金的分类金属和合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一般都是以化合物存在金属冶炼与合金材料的制取是必不可少的。
金属化合物还原为金属的两种方法:①热还原法,用还原剂如碳、氢、镁、钠在一定温度下把金属化合物还原为金属;②电解法,包括电解提取(或称电解生产)、电解精炼以及粉末金属的制取。
电解法制取金属的优点:①还原能力强,用还原剂方法不能还原的活泼金属如钠,电解是其惟一的制备方法;②不用还原剂,引入杂质较少,可获纯度较高的金属;③与火法冶金相比,水溶液电解放入大气中的烟尘和废气较少,有利于环境保护。
因此,已有不少金属采用电解法进行生产或精炼。
电解冶金:分为水溶液电解和熔盐电解两种。
水溶液电解大多数是电解金属氯化物或硫酸盐,电流效率高、操作条件简单。
熔盐电解制取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金属、铝、钛等活泼金属。
在有机溶剂电解液中也可电沉积某些活泼金属及合金。
金属电沉积:包括金属电解提取、电解精炼和粉末金属的制取,电镀。
电解提取:矿物经化学处理,制成氧化物或盐类,进行电解以制取金属。
例如电解提取铜,其主要流程为铜精矿焙烧→焙烧产物(氧化铜、硫酸铜)的稀硫酸浸出和净化→硫酸铜溶液→电沉积铜。
电解时使用不溶性阳极,氯化物溶液常用石墨(或钛钌阳极)阳极,硫酸盐溶液常用铅或铅合金阳极。
电解精炼:利用电解方法将含有杂质的金属进行提纯。
把被精炼的金属作阳极,欲制取的纯金属或不被电解液腐蚀的其他金属作阴极,在适当的电解液中进行电解。
阳极上电位正于被精炼金属的杂质仍然留在电极上或成为粉末状沉淀,称为阳极泥。
其他电位比被精炼金属更负的杂质金属,则与被精炼的金属一起溶到电解液中,但只有被精炼的金属才能沉积在阴极上。
例如铜的电解精炼以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电解液为酸性硫酸铜溶液,在阴极上析出纯铜。
电解制取金属粉末:在粉末冶金、有机合成等方面都要用到金属粉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2
1
E分解
电压E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电流-电压曲线
分解电压的测定
当外压增至2-3段,氢
气和氧气的压力等于大 气压力,呈气泡逸出,反电
动势达极大值 Eb,max。 再增加电压,使I 迅速增 加。将直线外延至I =0处,得 E(分解)值,这是使电解池
电 流 I
3
2
1
不断工作所必需外加的最 小电压,称为分解电压。
第八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
9.1 分解电压 9.2 极化作用
9.3 电解时电极上的反应
9.4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腐
8.1 理论分解电压
理论分解电压 使某电解质溶液能连续不断发生
电解时所必须外加的最小电压,在数值上等于该电
解池作为可逆电池时的可逆电动势
E (理论分解 ) E (可逆)
分解电压的测定
氢气在几种电极上的超电势
金属在电极上析出时超电势很小,通常可忽略不 计。而气体,特别是氢气和氧气,超电势值较大。 氢气在几种电极上的超电 势如图所示。可见在石墨和汞 等材料上,超电势很大,而在 金属Pt,特别是镀了铂黑的铂电 极上,超电势很小,所以标准 氢电极中的铂电极要镀上铂黑。 影响超电势的因素很多,如电极材料、电极表面 状态、电流密度、温度、电解质的性质、浓度及溶液 中的杂质等。
显然分解电压的数值会随着通入电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8.2 极化作用
极化(polarization) 当电极上无电流通过时,电极处于平衡状态, 这时的电极电势分别称为阳极平衡电势 E (阳,平) 和阴 极平衡电势 E (阴,平) 。
在有电流通过时,随着电极上电流密度的增加, 电极实际分解电势值对平衡值的偏离也愈来愈大,这 种对平衡电势的偏离称为电极的极化。
当 z 1 z2 z 3
E 0.41V
RT 7 E ln10 zF
E 0.21V E 0.14V
8.3 电解时电极上的反应
电解的应用 阴极产品:电镀、金属提纯、保护、产品的美化 (包括金属、塑料)和制备 H 2及有机物的还原产物等。
阳极产品:铝合金的氧化和着色、制备氧气、双 氧水、氯气以及有机物的氧化产物等。
RT 1 E (Fe |Fe) E (Fe |Fe) ln 6 0.617V zF 10
2+ 2+
这时组成原电池的电动势为 0.204V,是自发电池。
腐蚀时阴极上的反应
(2)耗氧腐蚀 如果既有酸性介质,又有氧气存在,在阴极上发 生消耗氧的还原反应:
O 2 (g)+4H + 4e 2H 2 O RT 1 E (O 2 |H 2 O,H ) E ln 4 4 F aO2 aH +
负 极 曲 线
正 极 曲 线
E可逆
电位
电解池中两电极的极化曲线
氢超电势
电解质溶液通常用水作溶剂,在电解过程中,H+ 在阴极会与金属离子竞争还原。
利用氢在电极上的超电势,可以使比氢活泼的金
属先在阴极析出,这在电镀工业上是很重要的。
例如,只有控制溶液的pH,利用氢气的析出有超
电势,才使得镀Zn,Sn,Ni,Cr等工艺成为现实。
金属的防腐
(4)加缓蚀剂 在可能组成原电池的体系中加缓 蚀剂,改变介质的性质,降低腐蚀速度。 (5)制成耐蚀合金 在炼制金属时加入其它组分, 提高耐蚀能力。如在炼钢时加入Mn,Cr等元素制成不 锈钢。
常见的电解制备有氯碱工业、由丙烯腈制乙二腈、 用硝基苯制苯胺等。
8.4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腐
金属腐蚀分两类: (1)化学腐蚀 金属表面与介质如气体或非电解质 液体等因发生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称为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作用进行时无电流产生。 (2)电化学腐蚀 金属表面与介质如潮湿空气或电解 质溶液等,因形成微电池,金属作为阳极发生氧化而 使金属发生腐蚀。这种由于电化学作用引起的腐蚀称 为电化学腐蚀。
+
E 1.229 V
设 aO2 1, aH+ 107 , 则 E (O2 |H 2O,H + ) 0.816V
这时与 E (Fe2+ |Fe) (-0.617V)阳极组成原电池的电动 势为 1.433 V 。显然耗氧腐蚀比析氢腐蚀严重得多。
金属的防腐
(1)非金属防腐 在金属表面涂上油漆、搪瓷、 塑料、沥青等,将金属与腐蚀介质隔开。
电解水溶液时,因 H 2 或 O 2 的析出,会改变 H + 或 OH 的浓度,计算电极电势时应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8.3 电解时电极上的反应
金属离子的分离 如果溶液中含有多个析出电势不同的金属离子,可 以控制外加电压的大小,使金属离子分步析出而达到分 离的目的。 为了使分离效果较好,后一种离子反应时,前一种 离子的活度应减少到10 7 以下,这样要求两种离子的析出 电势相差一定的数值。
使用Pt电极电解H2O
电源
,加入中性盐用来导电,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V G
逐渐增加外加电压,
由安培计G和伏特计V分
别测定线路中的电流强
度I 和电压E,画出I-E曲 线。
阳极
Pt
阴极
分解电压的测定
分解电压的测定
外加电压很小时,几乎 无电流通过,阴、阳极上无 H2气和氧气放出。
电 流 I
随着E的增大,电极表面 产生少量氢气和氧气,但压 力低于大气压,无法逸出。 所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构成了 原电池,外加电压必须克服 这反电动势,继续增加电压, I 有少许增加,如图中1-2段。
E (阴,不可逆) E (阴, 平) (阴) E (阳,不可逆) E (阳, 平) (阳)
极化曲线(polarization curve)
超电势或电极电势与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 为极化曲线,极化曲线的形状和变化规律反映了电化 学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1)电解池中两电极的极化曲线
(2)原电池中两电极的极化曲线 原电池中,负极是阳极,
正极是阴极。随着电流密度的
增加,阳极析出电势变大,阴 极析出电势变小。由于极化, 使原电池的作功能力下降。 但可以利用这种极化降 低金属的电化腐蚀速度。
极化曲线(polarization curve)
η阳 j(电流密度)
E可逆 -ΔE不可逆
η阴
腐蚀时阴极上的反应
(1)析氢腐蚀
+
酸性介质中 H+在阴极上还原成氢气析出。
RT aH2 E (H |H 2 ) ln F aH+
+
H e 1 H 2 (g) 2
aH2 1, aH+ 107 , 设
E (H+ |H2 ) 0.413 V 则
铁阳极氧化,当 a(Fe2+ ) 106 时认为已经发生腐蚀,
(2)金属保护层 在需保护的金属表面用电镀或 化学镀的方法镀上Au,Ag,Ni,Cr,Zn,Sn等金属, 保护内层不被腐蚀。
金属的防腐
(3)电化学保护 1.保护器保护 将被保护的金属如铁作阴极,较 活泼的金属如Zn作牺牲性阳极。阳极腐蚀后定期更换。
2.阴极保护 外加电源组成一个电解池,将被保 护金属作阴极,废金属作阳极。 3.阳极保护 用外电源,将被保护金属接阳极, 在一定的介质和外电压作用下,使阳极钝化。
RT 1 E (H |H) ln H2 F aH+
+
8.3 电解时电极上的反应
阳极上的反应子,如 Cl , OH 等,(2)阳极本身发生氧化。 判断在阳极上首先发生什么反应,应把可能发生 氧化物质的电极电势计算出来,同时要考虑它的超电 势。电极电势最小的首先在阳极氧化。
8.3 电解时电极上的反应
电解时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阴极上的反应 发生还原的物质通常有(1)金属离子,(2)氢离子 (中性水溶液中 aH 107 )。
+
判断在阴极上首先析出何种物质,应把可能发生还 原物质的电极电势计算出来,同时考虑它的超电势。电 极电势最大的首先在阴极析出。 RT 1 z+ z+ E (M |M) E (M , M) ln zF aM z+
在某一电流密度下,实际发生电解的电极电势 E (不可逆) 与平衡电极电势之间的差值称为超电势。 阳极上由于超电势使电极电势变大,阴极上由于超电 势使电极电势变小。 为了使超电势都是正值,把阴极超电势 (阴) 和阳极超 电势 (阳) 分别定义为:
(阴) E (阴, 平) E (阴,不可逆) (阳) E (阳,不可逆) E (阳, 平)
E分解
电压E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电流-电压曲线
实际分解电压
要使电解池顺利地进行连续反应,除了克服作
为原电池时的可逆电动势外,还要克服由于极化在
阴、阳极上产生的超电势 (阴) 和 (阳) ,以及克服电 池电阻所产生的电位降 IR。这三者的加和就称为实 际分解电压。
E (分解) E (可逆) E (不可逆) IR E (不可逆) (阳) (阴)
氢气在几种电极上的超电势
Tafel 公式(Tafel’s equation)
早在1905年,Tafel 发现,对于一些常见的电极反 应,超电势与电流密度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如下的 定量关系:
a b ln j
这就称为Tafel 公式。式中 j 是电流密度, a 是单位 电流密度时的超电势值,与电极材料、表面状态、溶 液组成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是超电势值的决定因素。 b 在常温下一般等于 0.050 V 。
极化的类型
根据极化产生的不同原因,通常把极化大致分为 两类: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 (2)电化学极化 电极反应总是分若干步进行,若其中一步反应
速率较慢,需要较高的活化能,为了使电极反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