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电解与极化作用
10章-电解与极化作用

13. 2 分(4934)4934已知φ (Fe2+/Fe)= -0.440 V, φ (Cu2+/Cu) = 0.337 V,在25℃, p 时,以Pt 为阴极,石墨为阳极,电解含有FeCl2(0.01 mol·kg-1)和CuCl2(0.02 mol·kg-1)的水溶液,若电解过程不断搅拌溶液,且超电势可忽略不计,则最先析出的金属是______。
15. 2 分(4890)4890采用三电极装置研究超电势时, 一般采用鲁金毛细管, 其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采用搅拌其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2 分(4920)4920在锌电极上,H2的超电势为0.75 V,电解一含Zn2+的浓度为1×10-5 mol·kg-1的溶液,为了不使H2(g) 析出,问溶液的pH 值应控制在__________ 。
已知25℃时,φ (Zn2+/Zn)= -0.763 V 。
18. 2 分(4884)4884从能量的利用上看,超电势的存在有其不利的方面。
但在工业及分析等方面,超电势的现象也被广泛的应用, 试举出二个利用超电势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5 分(4908)4908某含有Ag+,Ni2+ ,Cd2+ (活度均为1)离子的pH = 2 的溶液,电解时, H2与各金属在阴极析出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φ (Ag+/Ag)= 0.799 V,φ (Ni2+/Ni)= -0.23 V,φ (Cd2+/Cd)= -0.402 V 。
H2在Ag 上超电势η=0.20 V,在Ni 上, η=0.24 V,在Cd 上, η=0.30 V)20. 5 分(4951)4951当锌、铜分别从摩尔浓度的水溶液中沉积时,最小析出电势是多少? 当浓度都是0.01 mol·dm-3时, 相应析出电势是什么? 设活度系数均为1 。
电解与极化作用小结

(A)都溶解
(B)Fe(s)不溶,Cd(s)溶解
(C)都不溶解
(D)Fe(s)溶解,Cd(s)不溶
答 (B) 设构成电池 Cd(s)|Cd2+||Fe2+|Fe(s)
则 电池反应为 Cd(s) + |Fe2+ = Cd2+ + Fe(s)
E
=
EO
−
RT 2F
ln
a(Cd 2+ ) a( Fe2+ )
解:
(1)
ϕ Cd 2+/ Cd
+
RT
F
ln
a Cd
2+
= −0.403 +
RT ln 0.01 = −0.4621V 2F
ϕ Cu 2+ / Cu
=ϕO Cu 2+ / Cu
+ RT F
ln
a Cu
2+
= 0.337 +
RT ln 0.02 = 0.2868 V 2F
仍不会有 H2(g)析出,问溶液的 pH 值应控制在多少为好? 已知 H2(g)在 Zn(s)上的超电势为 0.72V,并设此值与溶液浓度无关。 (设 γ±=1)已知: ϕ O (Zn2+/Zn)=-0.7628V .
解: φ(Zn2+/Zn)= ϕ O (Zn2+/Zn) -RT/2F×ln 1/a(Zn2+) = -0.8811 V
例题 12 298K, pO 下,以 Pt 为阴极,电解含 FeCl2(0.01mol·kg-1)和 CuCl2(0.02mol·kg
-1)的水溶液。若电解过程中不断搅拌,并设超电势可略去不计,已知ϕ O (Fe2+/ Fe)
物理化学期中-第十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考研试题文档资料系列

第十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一、选择题1、金属活性排在H 2之前的金属离子,如Na +能优先于H +在汞电极上析出,这是由于( )(A )φ(标准)(Na +/Na)<φ(标准)(H +/H 2) (B)φ(Na +/Na)<φ(H +/H 2)(C)η(Na)<η(H 2) (D)H2在汞上析出有很大的超电势, 以至于φ(Na +/Na)>φ(H +/H 2)2、用铜电极电解CuCl 2的水溶液,在阳极上会发生( )(A ) 析出氧气 (B )析出氯气 (C )析出铜 (D )铜电极溶解3、Tafel 公式η=a+blgj 的适用范围是( )(A)仅限于氢超电势 (B)仅限于j 约等于零,电极电势稍有偏差的情况(C)仅限于阴极超电势,可以是析出氢,也可以是其他(D )可以是阴极超电势,也可以是阳极超电势4、极谱分析中加入大量惰性电解质的目的是( )(A ) 增加溶液电导 (B )固定离子强度(C )消除迁移电离 (D )上述几种都是5、当发生极化现象时,两电极的电极电势将发生如下变化( )(A )φ平,阳>φ阳;φ平,阴>φ阴 (B)φ平,阳<φ阳;φ平,阴>φ阴(C)φ平,阳<φ阳;φ平,阴<φ阴 (D)φ平,阳>φ阳φ平,阴<φ阴6、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滴汞电极的( )(A)电阻(B)浓差极化的形成 (C)汞齐的形成 (D)活化超电势二、填空题1、已知φ(标准)(Fe 2+/Fe)=-0.440V,φ(标准)(Cu 2+/Cu)=0.337V,在25℃,标准 大气压时,以Pt 为阴极,石墨为阳极,电解含有FeCl 2(0.01mol.Kg -1)和CuCl 2 (0.02mol.Kg -1)的水溶液,若电解过程中不断搅拌溶液,且超电势可忽略不计,则 最先析出的金属是————2、在锌电极上H 2的超电势为0.75V,电解一含Zn 2+的浓度为1*10-5mol.Kg -1的溶液,为了不使H 2(g)析出,向溶液的pH 值应控制在————已知25℃时φ(标准)(Zn 2+/Zn)=-0.763V3、以Cu 为电极电解1mol.Kg -1CuSO 4溶液(pH=3),则在阴极上的电极反应——-——————————阳极上的电极反应——————————。
物理化学(第五版傅献彩)第10_电解与极化作用

无电流
ϕ可逆
= ϕy Ag+ |Ag
−
RT F
ln
1 aAg+
有电流
ϕ不可逆
= ϕy Ag+ |Ag
−
RT F
ln
1 aAg+ , e
η阴
= ϕ可逆
− ϕ不可逆
=
RT F
ln aAg+ aAg+ , e
>0
aAg+ , e < aAg+ ϕ不可逆 < ϕ可逆
阳极上的情况类似,但 ϕ不可逆 > ϕ可逆
的金属先在阴极析出,这在电镀工业上很重要 例如,利用氢的超电势,控制溶液的pH,实
现镀 Zn,Sn,Ni,Cr 等
25
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发生还原 (1) 金属离子 的物质: (2) 氢离子 (中性水溶液 aH+ = 10−7 ) 判断在阴极上首先析出何种物质,应把各 种可能还原的物质的电极电势求出来(气 体要考虑超电势,金属可不考虑超电势)
2H+ + 2e- = H2
ϕ可逆
=ϕΟ H+ |H2
− RT 2F
ln
pH2 / p Ο a2
H+
= −0.059pH = −0.414V
ϕ不可逆 = ϕ可逆 −η = −0.414V − 0.584V = −0.998V
Zn2+ + 2e- = Zn
ϕ可逆
=ϕΟ Zn2+ |Zn
− RT 2F
1 ln
=−
RT 2F
ln
aH2 a2
H+
−ηH2
设 pH2 = p Ο
电解与极化作用

阳极,r: Zn ir:Zn
Zn2++2eZn2++2e-
带电程度不同,ir 时Zn上多余正电荷 ∴ ir,阳>r,阳
由此可见:
(1) 电化学极化的原因:当I≠0时,电极上的电化学反
小结: 1. 当外加电压小于分解电压时,形成的反电动势与外加电压对 抗,电流很小 2. 在达到分解电压时,电解产物的浓度达到最大,氢气和氯气 压力达到大气压力而逸出,此时的反电动势最大Emax 3. 再继续增加外加电压E外,电流就直线上升,电流I=(E外-Emax)/R 4. 当外加电压等于分解电压时,两极的电极电势就是氢气和氯气 的析出电势
例如:只有控制溶液的pH,利用氢气的析出有超电 势,才能使得镀Zn、Sn、Ni、Cr等工艺成为现实。
氢气在几种电极上的超 电势图。可见在石墨和 汞等材料上,超电势很 大,而在金属铂,特别 是镀了铂黑的铂电极上, 超电势很小,所以标准 氢电极中的铂电极要镀 上铂黑。
影响超电势的因素:电 极材料,电极表面状态, 电流密度,温度,电解 质性质,浓度以及溶液 中杂质等
Tafel公式的理论解释
H+的放电机理 (1) H+从本体溶液扩散到电极附近 (2) H+从电极附近的溶液中移到电极上 (3) H+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放电---电化学步骤 (a) H+ + Me + e- ----Me-H Volmer反应 或 H2O + Me + e- ----Me-H + OH(b) H+ + Me – H + e- ----Me + H2 Heyrovsky反应 (4) 吸附在电极上的H原子化合为H2 Me – H + Me-H ---- 2Me + H2 Tafel反应(复合脱附步骤) (5) H2从电极上扩散到溶液内或形成气泡逸出
207-223 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

为了不使 H2 析出,问溶液的 pH 值应控制在多少为好?
解:若 E(Zn2+|Zn)>E(H+|H2),则 Zn(S)析出而 H2 不能析出.
即: -0.763V+ 0.5916V lg10−5 >-0.05916V pH-0.75V 2
pH>2.72.
例 3 25°时,用 Zn 电极作为阴极,电解 a±=1 的 ZnSO4 水溶液。
( ) 阳极
H2O ⎯⎯→ 2H+
aH+
+
1 2
O2
(g
)
+
2e−
E阳,析出
=
E O2 H2O H+
+
RT 2F
ln
a2 H+
+O2
= 1.23
V+ RT 2F
ln (0.01)2
+ 0.5
V = 1.612
V
( ) E分解 = E阳,析出 − E阴,析出 = 1.612 + 0.17 V=1.782 V
(1)已知,水溶液为中性,则 Zn2+在 Zn 的平衡电极电势 Ee(Zn2+|Zn)及 H2 在 Zn 电 极上析出的平衡电极电势 Ee(H+|H2)各位多少?
(2)又知在某一电流密度下,H2 在 Zn 极上的超电势为 0.7 V,则 H2 在 Zn 上实际析出 的电势 EH2=?
(3) 若 Zn 在 Zn 电极上的超电势可忽略不计,则上述电解过程中在 Zn 极上优先析出的 是什么?
E 分解=E 可逆+△E 不可逆+IR 2.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主要有哪几种?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极化现象有何不同? 答:产生极化作用的主要原因是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电解时,电流密度愈大,超电 势愈大。外加电压也要增大,所消耗能量越多。原电池放电时,有电流在电极上通过,随着 电流密度增大。由于极化作用,正极比可逆电视愈来愈小,负极比可逆电势愈来愈大,原电 池的电动势逐渐减小,它所能作的电功逐渐减小。 3.什么叫超电势?它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降低超电势的数值? 答:把某一电流密度下的电势 φ 与 不可逆 φ 可逆之间的差值称为超电势,超电势产生的原因 有,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及电解过程中,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或其他物质,从而 对电流的通过产生阻力(电阻超电势),在外加电压不大的情况下,把溶液剧烈搅动可以降 低浓差极化,但由于电极表面扩散层的存在,不可能把浓差极化完全除去。除此之外,还可 以加入去极化剂和减小体系的阴值 R 来减低超电势的值。 4.析出电势与电极的平衡电势有何不同?由于超电势的存在,使电解池阴、阳极的析出
第十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

电解与极化作用一、简答题1.什么叫极化作用?什么叫超电势?极化作用主要有几种?阴、阳极上由于超电势的存在其不可逆电极电势的变化有何规律?2.在电解过程中,阴、阳离子分别在阴、阳极析出的先后次序有何规律?3.电化腐蚀主要有哪些类型?在盛水的铁锅中,为什么在水周围比在水下的部分先生锈?4.以Pt 为电极电解Na 2SO 4水溶液,在两级的溶液中各加数滴石蕊试液,在电解的过程中两极区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5.当电流通过下列电解池时,判断有哪些物质生成或消失,并写出反应式。
(1)碳为阳极,铁为阴极,溶液为氯化钠;(2)银为阳极,镀有氯化银的银为阴极,溶液为氯化钠;(3)两铂电极之间盛以硫酸钾溶液。
6.电解ZnCl 2水溶液,两极均用铂电极,电解反应如何?若均改用锌电极,结果又如何?两者的分解电压有何差异?二、计算题1.用金作阳极,镍作阴极,电解 1.0 mol·dm -3H 2SO 4溶液,求:分解电压为多少伏?(O 2在Ni 上的超电势η(H 2)=0.4V ,O 2在金上的超电势η(O 2)=0.53V ,在298K 时φø [O 2/H 2O ,H +]=1.229V)。
[答案:V (分解)=φ(阳)-φ(阴)=1.899 V ]2.用Pt 电极电解CuCl 2溶液,通过的电流为20A ,经过20min 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Cu ?(2).在阳极上能析出多少体积的298K ,100kPa 下的Cl 2(g)?[答案:(1)m=0.2009kg ;(2).V(Cl 2)=0.0031m 3]3.298K 时电解含两种金属离子的盐溶液)1,01.0(12=⋅=±-γkg mol b FeCl 和)1,02.0(12=⋅=±-γkg mol b CuCl 。
若电解过程中不断搅拌溶液,超电势忽略不计。
试问:①何种金属首先析出?②当第二种金属析出时,第一种金属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为多少?[答案:① Cu 先析出;②2910214.42-⨯=+Cu a ]4. 在411CuSO kg mol -⋅及42102.0SO H kg mol -⋅的混合液中,使铜镀到Pt 电极上。
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本章要求:1.了解分解电压的意义,要使电解池

第十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本章要求:1.了解分解电压的意义,要使电解池不断工作必须克服哪几种阻力?2.了解什么是极化现象,什么是超电势?极化作业有哪几种?如何降低极化作用?3.了解电解的一般过程及应用,特别是有关电解分离提纯方面的应用。
4.了解金属腐蚀的类型以防止金属腐蚀的常用方法。
电解池:使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当一个电池与外接电源反向对接时,只要外加电压大于该电池的电动势E ,电池中的反应逆向发生,原电池就要变成电解池,要使电解池继续正常工作,外加电压要比电池电动势E 大很多,这些额外的电能一部分用来克服电阻,一部分用来克服电极的极化作用极化作用:当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势偏离其平衡的现象,且该过程是步可逆过程。
§10.1 分解电压在电池上外加一个直流电源,并逐渐增加电压,使电池中的物质在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称为电解。
如电解HCl 水溶液阴极: ).(()p g aH e H H 222→+-++阳极:).(p g Cl e Cl 222→--- 总反应: )()()(p P aq Cl H HCl 222+−−→−电解 分解装置P118图10.1,并绘制电流─电压曲线。
由P118图10. 电流─电压曲线可看出:① 当开始加外电压时,还没有)()(g g Cl H 22和生成,P=0 电路中几乎没有电流通过。
② 当稍增大外电压,电极表面有少量)()(g g Cl H 22和产生,其压力虽小,却构成了一个原电池,产生了与外加电压方向相反的反电动b E 由于压力很小,低于大气压力,产生气体不能离开电极自由逸出,而是扩散到溶液中消失,此时此时就需要通入极微小的电流使电极产物得到补充,相当于图1─2段。
③ 继续增大外电压,电极时上)()(g g Cl H 22和继续产生,当22cL H P P 和等于外界大气压力时,电极上开始有气泡逸出,此时反电动势b E 达到了最大值MAX b E 而不在继续增加,若此时继续增大外电压,则电流急曾,如图曲线2─3段直线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析出 阳,可逆 阳
3、极化曲线的测定
超电势或电极电势与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称
为极化曲线,极化曲线的形状和变化规律反映了电化
学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
测定超电势的装置
如右图所示:
A
电极1为待测电极,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电流-电压曲线
二、分解电压的测定
当外压增至2-3段,氢 气和氯气的压力等于大
气压力,呈气泡逸出,反电
动势达极大值 Eb,max。
电
E外 Eb,max IR
流 I
再增加电压,使I 迅速增 加。将直线外延至I = 0 处,
得E(分解)值,这是使电解 池不断工作所必需外加的
最小电压,称为分解电压。
(2)电化学极化
以铜电极为例: 电极反应进行缓慢
作为阴极:则由外电源输入阴 极的电子来不及消耗,即溶液 中Cu2+不能马上与电极上的电 子结合,变成Cu,结果使阴极 表面积累了多于平衡状态的电 子,导致电极电势比平衡电极 电势更小。
-
- 电源 +
e-
+
e-
Cu
Cu
CuSO4
电解池
作为阳极:类似的,作为阳极时,会使阳极表面的电 子数目小于平衡状态的电子,导致电极电势比平衡电 极电势更大。
Ag ,Ag
-
RT F
ln
1 c,e
c,e c0
阴,不可逆 阴,可逆
c'
扩散层
在浓度梯度作用下(ce’ < c0)Ag+向 电极表面的迁移
阴极浓差极化的结果是阴极电极电势比可逆时变小。
(1)浓差极化
阳极: Ag Ag++e , v扩<v反,c0 < ce`
阳,可逆
Ag ,Ag
-
RT F
有时人们也利用这种极化,例如极谱分析 就是利用滴汞电极上的浓差极化进行的。
(2) 电化学极化
电极反应总是分若干步进行,若其中一步反应速 率较慢,需要较高的活化能,为了使电极反应顺利进 行所额外施加的电压称为电化学超电势(亦称为活化 超电势),这种极化现象称为电化学极化。
简而言之,电化学极化是在电解过程中,由于 电极反应进行缓慢,而引起的电极电势偏离平衡电 极电势的现象。
(1) 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是在电流通过时,由于电极反应的反应
物或生成物迁向或迁离电极表面的缓慢,而引起电极附
近溶液浓度和本体溶液浓度有差别,使电极电势对其可
逆值发生偏离。
阴极:Ag++eAg, v扩 < v反, ce , < c0
c0
Ag +
Ag
阴,可逆
Ag ,Ag
-
RT F
ln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0
阴,不可逆
(3) 电阻极化
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上会生成一层氧化物 的薄膜或其它物质,从而对电流的通过产生阻 力,称为电阻极化。若以Re表示电极表面上的电 阻,I代表通过的电流,则由于氧化膜的电阻所 需额外增加的电压,在数字上就等于I Re 。金属 钝化时,电阻极化很明显。但是这种情况不具 有普遍意义。
2、超电势
在某一电流密度下,实际发生电解的电极电势 不可逆 与可逆电极电势 可逆 之间的差值称为超电势。
阳极上由于极化使电极电势变大,阴极上由于极 化使电极电势变小。
为了使超电势都是正值,把阴极超电势 阴 和阳 极超电势 阳 分别定义为:
阴 (可逆 不可逆 )阴 阳 (不可逆 可逆 )阳
阴,析出 阴,可逆 阴
在有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势偏离可逆电势 值的现象称为电极的极化。
1、极化的原因
极化的原因:当有电流流过电极时,在电极 上发生一系列的过程,并以一定的速率进行,而 每一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阻力(或势垒),要克 服这些阻力,相应地各需要一定的推动力,表现 在电极电势上就出现这样那样的偏离。
根据极化产生的不同原因,通常把极化大致 分为三类: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电阻极化。
E(理论分解 ) E(可逆)
二、分解电压的测定
使用Pt电极电解HCl的 水溶液,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逐渐增加外加电压, 由安培计G和伏特计V分别 测定线路中的电流强度I 和 电压E,画出I-E曲线。
在电解池中进行的反应是:
阴极:2H H 2e H2 g, pH2 阳极:2Cl Cl Cl2 g, pCl2 2e
显然分解电压的数值会随着通入电流强度的增加而 增加。
§10.2 极化作用
一、极化作用
当电极上无电流通过时,电极处于平衡状态, 这时的电极电势分别称为阳极可逆(平衡)电势和阴极 可逆(平衡)电势
可逆(阳),可逆(阴)
在有电流通过时,随着电极上电流密度的增加, 电极反应的不可逆程度越来越大,其电势值对可逆 电势值的偏离也越来越大。
ln
1 c0
阳,不可逆
Ag ,Ag
-
RT F
ln
1 ce
ce c0 阳,不可逆 阳,可逆
Ag +
Ag
c'
c0
扩散层
在浓度梯度作用下
ce’>c0Ag+向溶液迁移
阳极浓差极化的结果是阳极电极电势比可逆时变大。
浓差极化的消除
浓差极化是由于扩散慢引起的,一般采取 加快扩散速度的方法可以降低浓差极化引起的 超电势,如用搅拌和升温的方法可以减少浓差 极化,但不可能完全消除浓差极化,因为静电 作用及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在电极表面始终存 在双电层。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章
第十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
§10.1 分解电压 §10.2 极化作用 §10.3 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10.4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的钝化 §10.5 化学电源 *§10.6 电有机合成简介
§10.1 分解电压
一、理论分解电压
理论分解电压 使某电解质溶液能连续不断发生 电解时所必须外加的最小电压,在数值上等于该电 解池作为可逆电池时的可逆电动势。
3
2
1
E分解
电压E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电流-电压曲线
二、分解电压的测定
三、实际分解电压
要使电解池顺利地进行连续反应,除了克服作 为原电池时的可逆电动势外,还要克服由于电极上 反应的不可逆,即电极极化效应所产生的电位降, 以及克服电池电阻所产生的电位降。这三者的加和 就称为实际分解电压。
E(分解) E(可逆) E(不可逆) IR
二、分解电压的测定
外加电压很小时,几乎
无电流通过,阴、阳极上无
H2 (g) 和Cl2(g)放出。
随着E的增大,电极表面
电 流
产生少量氢气和氯气,但压 I
力低于大气压,无法逸出。
3
所产生的氢气和氯构成了
原电池,外加电压必须克服这
反电动势Eb,继续增加电压, I 有少许增加,如图中1-2段
2
1
E分解
电压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