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小学)

合集下载

小学必备古诗-诗仙李白《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秋浦歌》

小学必备古诗-诗仙李白《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秋浦歌》

诗仙李白《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秋浦歌》下列古诗之最,请你填一填。

1.最长的瀑布:2.最奇特的江水:3.最长的头发:4.最深的感情:5.最快的行船:李白的诗歌,是他豪爽、浪漫、自由的个性的充分体现。

1.李白对自然美的追求是它更注重“逸兴”,即自然逸出的与意识形态无关的情绪、灵感和创作冲动。

这也构成了李白“清真”诗风的内在底蕴。

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

——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2.大胆的想象与夸张。

寻常的艺术手段不足以展现其天马行空之个性时,奇特的夸张与想象便脱口而来,使其诗歌都涂抹上奇幻的色彩。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桃花潭水深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

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

——台湾诗人余光中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

⑴题目: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指井栏;“床”即“窗”的通假字;坐卧的器具;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小板凳。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这大概是汉语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游子思乡,是古代诗人永远写不够的题材。

“床前”+“明月光”+“地上霜”小翰林便签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⑴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

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

⑵朝:早晨。

⑶辞:告别。

⑷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⑸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⑹还:返回。

⑺猿:猿猴。

⑻啼:鸣、叫。

⑼住:停息。

小学阶段学过李白的古诗词

小学阶段学过李白的古诗词

小学阶段学过李白的古诗词李白是我国著名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

在小学学习的阶段我们学习过李白饿那几首古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学习李白的古,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小学学习李白的古诗词(一)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 / 唯)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小学课本中李白的诗歌

小学课本中李白的诗歌

小学课本中李白的诗歌在小学的课本中我们学习过很多古诗,其中有哪些古诗是我国古代“诗仙”所作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的诗歌,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小学李白的诗歌(一)黄鹤楼送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0xx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学李白的诗歌(二)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创作背景佚名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0xx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

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

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小学李白的诗歌(三)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 / 唯)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及文言文

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及文言文

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及释义汇编【小学一年级】上册:《静夜思》【唐】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画》【唐】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诗文解释】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一去二三里》[宋] 邵雍(1011一l 077),北宋哲学家,理学象数学派的创始人。

字尧夫,谥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诗文解释】使人想到诗人郊游或因事外出,一走就是两三里路;“烟村四五家”则是诗人看见沿途炊烟袅袅,几户人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让人看到数座亭台耸立,路边的野花昂首怒放。

《咏鹅》[唐] 骆宾王(约619~687)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 项:颈的后部。

3.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下册:《春晓》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见》袁枚,《小池》杨万里《春晓》【唐】(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晓:早晨,天亮。

闻:听见。

啼鸟:鸟鸣。

【诗文解释】春天夜短,不知不觉地睡到了天大亮。

醒来听见外面传来鸟儿欢快的、婉转的歌声,想到了昨夜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在风雨飘摇中有多少花儿被摧残打落。

小学生常见古代著名诗人

小学生常见古代著名诗人

小学生常见古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静宁)。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代表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秋歌》等。

诗神——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故人称“诗神”,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诗圣——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襄阳)。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诗佛——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李白一年级的诗歌大全

李白一年级的诗歌大全

李白一年级的诗歌李白一年级的诗歌大全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李白一年级的诗歌,欢迎借鉴!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4、《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咏苎萝山》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6、《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8、《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0、《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1、《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2、《送友人下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延伸阅读:李白典故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

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第一课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1.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3.(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4.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例: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小学二下语文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小学二下语文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 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
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绝 句
门泊东吴万里船
门外江里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绝 句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的歌唱 , 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 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
门外江里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绝 句
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







绝 句
自由读古诗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 绝句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的歌唱。
绝 句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鹭鸶,一种水鸟,嘴直而尖, 颈长,腿长。喜欢栖息在幽深宁 静的环境中,近人性,富人情味。 鹭鸟品种繁多,有大白鹭、白鹭、 中白鹭、牛背鹭、苍鹭、池鹭等。 鹭鸶可以用作江河、水库中的捕 鱼工具。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思考:
李白的诗气势磅礴,宏伟壮观。这 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 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 了一句更加气势磅礴的诗句,你想 一想是哪一句?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1. 银河:
这“飞流直下”的瀑 布,使人怀疑是银河 从九天倾泻下来。一 个“疑”,用得空灵 活泼,若真若幻,引 人遐想,增添了瀑布 的神奇色彩。 进一步 刻画了瀑布的雄奇气 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对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
(杜甫《登高》)
4
第一节 诗仙李白
( 三)长安三年时期(742一744)
天宝元年(742),玄宗降诏召李白入京。李白 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认为大 干一番事业的时机终于来了。 李白人京,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面就称他为“谪 仙人”,对他的《蜀道难》、《乌夜啼》赞不绝 口。传说唐玄宗初见李白,对他礼遇非常,不久 便把他安排在翰林院,让他起草诏令,出入宫中 ,伴随圣驾。于是王公贵戚也竞相与李白往来
将进酒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那个渴望仗剑天涯的游侠
从军行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李白游踪图
李白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幼年和蜀中时期(701—725) (1)父亲李客终生未仕,父亲或许是一位富商 ,但却是一个很有文化修养的人。李白曾自 叙说:“余小时家大人令诵。” (2)李白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读书、写作、学习剑术、信奉神仙道教
(3)20岁以后,在蜀中,他游览名山胜水,学文习 武。李白这个时期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不过从中 已可见其创作才能。主要作品有《峨眉山月歌》、《 白头吟》等。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在谢朓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 表示了要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与黑暗 社会决绝的态度。
①病故说 ②醉死说:《旧唐书·李白传》:“后 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死于宣 城。” ③捉月说:晚唐到宋初传说故事中逐渐 浪漫化为醉酒入水捞月 ,骑鲸仙去
李白墓园
李白墓
李白 三维思想
儒家 兼济天下
道家 愤世嫉俗
游侠 急难好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李白的思想:
四种气质:
道士
三大追求:
功名 山水
侠士
隐士 酒徒
仙道
《寻李白》
余光中
酒入豪肠,七分
酿成了月光,余
下三分啸成了剑 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701~ 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 色、最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有“诗 仙”之美誉,与杜 甫并称“李杜”。
第一节 李白家世与事迹
平凡+传奇
坎坷+浪漫 籍贯、身世、家庭、
27岁时,他在安陆和宰相的孙女结婚。婚后,便开始 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这期间,他到过 襄阳、夏口、洛阳、太原,还曾到过长安。以后又离
42岁时又到了浙江结交了诗人孟浩然;在 河南,他和道友元丹丘一度隐居在嵩山;在 隋州,在山东,他和孔巢文、韩准、裴政等 隐居,号为“竹溪六逸”以后南去越地。他 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手段去寻找用世 的机会。 他不断上书地方官,渴望得到他们的援引, 向他们呈诉抱负、介绍自己的才干。结果他 大失所望。这种经历,使他看清了一些地方 官的昏庸,也使他逐渐养成了傲岸的性格。
那个自信狂放的李白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中国古代 诗歌常识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古体诗
唐以前诗歌及唐以后诗人仿作。
近体诗(格律诗)
形成于唐代
绝句 律诗
词(五代宋)

散曲
婉约
豪放 小令
套曲
(元)剧曲
古体诗 不求对仗,平仄、用 韵也自由 古 典 诗 歌
—————唐朝
近体诗
律诗 (8句)
五言律诗
绝句 (4句) 七言绝句
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
唐以后除律诗、绝句以外的诗歌仍属古体 诗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李白闻洛阳失陷,他曾避难越中。李白上层统治 者的内讧之中。后来被流放夜郎。李白行至巫
山遇赦,旋返江陵,又游汉阳、江夏、巴陵、 零陵诸地,后归豫章。此后流落江南。后来死 在当涂县,被葬在采石矶龙山东麓。


李白的一生是最平凡的,也是最不平凡的。 所谓最平凡的,他在政治上没有做过一点 重大的事;所谓最不平凡的,他是什么事 也做过,什么生活也体验过,什么名山胜 水游历过,而成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刘大杰
走近李白的诗歌世界
那个痴迷月亮的李白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月下独酌(92)
那个爱喝酒的李白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婚姻、行踪等充满争议。
李白的家世
关于李白的家世,说法不同。有 人认为,李白是西汉李广的第25代孙 ,投降匈奴的李陵之后。但是《新唐 书· 宗族世系表》中没有李白这一支家 族的名字。所以学术界生出种种异说 ,有说他是胡人的,也有说他是“突 厥化的中国人”的。
82年邓小平题词“李白故里”
李白死因,充满迷雾:
离开长安以后,李白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漫游。这次漫游 共12年,中心地点是在东鲁。公元744年初夏,李白在洛阳 遇到了杜甫,他们相约同游梁宋(今商丘)。在商丘,他 们又遇见了高适,于是他们游梁园,登琴台,猎于孟诸, 饮酒赋诗,怀古论今。李白与杜甫再度相会于东鲁,两人 “愁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秋天 ,二人在鲁郡分手,这以后再也不曾相见。
李白整天沉缅于醉乡之中,对那些王侯大臣也全不 放在眼里。传说他还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于是他 受到了各方面的攻击和排挤。他入京首尾三年(实 际上只有一年多),只是供奉翰林,这对李白的政 治热情是个沉重的打击。天宝三载三月,当他上书 请求还山时,玄宗也认为他“非廊庙器”,因而赐 金遣归。
( 四)第二次漫游时期(744—755)
(二)仗剑远游时期(725—742)
开元二十三年(725)的春天,25岁的李白“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穿三峡,出荆门。这次漫游 ,历时17年,游踪几乎遍及半个中国。
李白要由布衣直至宰相,一步登天。那就是走干 谒、隐居、求仙访道的道路。他在漫游中一方面 结交道士、隐士,一方面又结交名流,双管齐下 ,为的就是要“奋其智能”,成为帝王的辅弼之 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