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课件温病的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考试温病治疗与预防ppt课件

中医考试温病治疗与预防ppt课件


使用注意
1针对“昏”“痉”而用
2明辨虚实二证 3注意病因治疗 4小儿高热抽搐的治疗不一定用熄风法
滋阴生津法

通过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类
治法

适用于温病后期脏腑阴液大伤者

现代研究
治法
主治
代表方剂
沙参麦冬汤 益胃汤 增液汤
肺胃阴液耗伤较著而邪 滋养肺胃 热已基本消退者 温病后期,邪热基本解 增液润肠 除,阴伤未复,津枯肠 燥者 温病后期,温邪久羁, 填补真阴 劫灼真阴,邪少虚多者
使用注意
1邪热未入营血者,不可早用 2有湿邪者慎用
3常与开窍熄风法配合运用
开窍熄风法

开窍法是开通机窍促使神志苏醒之法;熄
风法是平息肝风而制止痉厥之法

适用于邪入心包或痰浊内蒙机窍所致的神
志异常征及热甚动风或阴虚风动证

现代研究
治法
清心开窍 豁痰开窍 凉肝熄风
主治
温病热邪陷入心包而见 神志异常者
而气液虚也。孟英谓温邪须顾津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风阳从而暗动,已非浅候。急进气营两清之法,便下稍通,内伏之
邪虽得清泄,然身热入夜尤灼,疹点日多,延又旬余,便复秘结, 神志时有恍惚,耳欠聪而时鸣,口干纳少,舌本光绛,根苔干糙, 顷诊脉来弦数,不甚有力。
案例一:(录自《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陈良夫 专辑》
宋男。病初起即壮热口渴,旋见疹点,神烦,舌刺, 更衣不行,手指搐搦。急进气营两清之法,便下稍通, 内伏之邪虽得清泄,然身热入夜尤灼,疹点日多,延又 旬余,便复秘结,神志时有恍惚,耳欠聪而时鸣,口干 纳少,舌本光绛,根苔干糙,顷诊脉来弦数,不甚有力。
重在疏解透表。“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

温病的治疗课件

温病的治疗课件
选穴依据
针灸治疗温病时,应根据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合谷、内关等,这些穴位具 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的作用。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及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 到治疗目的。在温病中,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 轻疼痛。
04
常见温病类型及其治疗方案
风热感冒
症状
治则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咽喉肿痛、咳嗽、
黄痰等。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
银翘散加减,包括金银 花、连翘、薄荷、荆芥
等中药。
注意事项
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多饮水。
暑湿感冒
01
02
03
04
症状
发热、头重如裹、胸闷、恶心 、呕吐、腹泻等。
治则
清瘟败毒饮
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 两燔之证。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的功效。
黄连解毒汤
用于治疗三焦火毒热盛之 证。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
扶正祛邪法应用举例
生脉散
用于治疗气阴两伤之证。 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的功效。
参附汤
用于治疗阳气暴脱之证。 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的功效。
真武汤
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 具有温阳利水、健脾祛湿 的功效。
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治疗温病时,常用的手法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等。具体操作时,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法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
其他非药物疗法简介
1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 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 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作用,以达到治 疗目的。在温病中,拔罐疗法可以疏通 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轻 疼痛。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课件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课件
• 若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针灸治疗温病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禁忌
有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 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灸 。
01
02
03
04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 针灸。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 痕等部位不宜针灸。
05
温病的饮食疗法
温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饮食清淡
温病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的 食物为主,避免过于辛辣、油
温病患者的康复与调养建议
调整饮食
01
康复期应注重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瘦肉、鱼、
蛋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适当锻炼
02
在康复期,可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恢复。
调整作息
03
康复期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
累。
THANKS
感谢观看
针灸治疗温病的操作方法
01
患者取合适体位,常规消毒皮肤,医生戴手套,取毫
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
02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03
风寒感冒可加灸法。
针灸治疗温病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操作,避免自行操作造成伤害。 针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风。
针灸治疗温病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针灸疗法
通过针灸刺激养阴生津的穴位,如太溪、照 海等。
活血化瘀
药物
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如当归、川芎、丹参 等。
食疗
进食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糖、山楂、玫瑰花 等。
针灸疗法
通过针灸刺激活血化瘀的穴位,如膈俞、血海等。
祛湿排毒
食疗
进食祛湿排毒的食物,如薏米、红豆、冬瓜 等。

温病学-6 温病的治疗共62页PPT

温病学-6 温病的治疗共62页PPT

温病学-6 温病的治疗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温病学PPT(第5章 温病的治疗与预防)

温病学PPT(第5章 温病的治疗与预防)

裘沛然
程门雪
1.泄卫透表法
概念:通过解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在卫 分病邪的一类治法。
适用范围: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作用:发汗、疏表、透疹。
现代研究
发汗 、解热作用 调节机体免疫力 抗炎作用 祛痰、止咳、平喘作用 祛除病原微生物及毒素 心血管活性作用
分类
疏风散热:桑菊饮、银翘散 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 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 疏卫润燥:桑杏汤
正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 中所说的: “立法之所在,即理之所在, 不遵其法,则治不循理矣。药 味分量或可权衡轻重,至于治 法,则不可移易”。
(二)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
(1)审病因: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2)辨病机:谨守病机 知常达变 (3)察邪正:扶正祛邪 邪去正安
(三)温病治法的应用:知常达变
疏风散热
代表方:桑菊饮、银翘散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用药多为轻清透发之品 配伍清热解毒药 少佐辛温解表之品 可配伍宣肺清肺化痰止咳药及利咽药
解表清暑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 表 所用之药由解表寒、清暑热、化湿邪 组成 使用香薷必须掌握其适应证
宣表化湿
• 邪在肺卫

药性--轻扬上浮 质地--质轻如羽 剂量--宜小 煎煮--宜短
中焦病证
以祛邪为主 邪去而正自安 湿热蕴阻证 清热化湿并施
下焦病证
用质重沉降的药物。 用药多滋腻厚味之品 多为介石重镇之品。
知常达变
知常:强调区分温病的病变阶段、层次 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达变:灵活运用
(四)温病的主要治法
是否都要发汗 误汗 不失汗 必须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
2.清解气热
概念: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 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

《温病常用治法研究》PPT课件

《温病常用治法研究》PPT课件

医学PPT
6
▪ 到了晋代《肘后方》中以辛温解表与寒 凉清热药并用,治疗热性病邪在表者,又 有了一些新的方剂,如葛根解肌汤治疗伤 寒一、二日,药用葛根、芍药、麻黄、大 青叶、甘草、黄芩、石膏、桂、大枣等。
▪ 并且还有一批由解表药与清热解毒药相 配伍的方剂,如黑奴丸(又名水解丸),该方 由麻黄、大黄、黄芩、芒硝、釜底墨等组 成,治疗伤寒五、六日,胸中大热,口噤 者。
温病学常用治法研究
医学PPT
1
▪ 温病治法的内容极其丰富。以祛邪而言, 有解表、清热、攻下、和解、祛湿、化瘀 等法,以扶正而言,有滋阴、温阳、益气 等法。近年来研究较为集中、成果较多的 是解表、清热、攻下、化瘀、益气养阴等 治法。
医学PPT
2
一、解表法
▪ 温病初期多表现为表证,所以解表法是温病 初期主要治法。在温病中较常用的是泄卫透表 法,此法的作用是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 外达。泄卫透表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 这些都是以解表药与清热药相配伍的方剂,由 此也可看到,当时在运用解表药的同时就已注意 到祛除邪热的重要性。当然,在当时这种用法有 部分是针对表里同病的病证而设的。
医学PPT
8
▪ 到宋代,对治疗表证佐以寒凉这一认识又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如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提出
了在江淮地区用桂枝汤时在春末及夏至以前,应
医学PPT
7
▪ 而在《千金要方》中,这类方剂就更多了。如在 卷九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 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中用桂心、香豉、 柴胡等配合大青、栀子、石膏;
▪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热暴气斑点方中用葱须、 豉、生葛、升麻等配合大青、石膏、栀子等;
▪ 葛根龙胆汤治伤寒三四日不差,身体烦毒而热, 用葛根、升麻、桂心、麻黄等配合大青、龙胆、 石膏、黄芩等。

温病学 和解法(共9张PPT)

温病学 和解法(共9张PPT)
同为半表半里,为何证治各有不同?
适2. 应证:热邪夹适痰应湿阻症遏三:焦,邪气化郁失司少。阳,兼痰湿。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
溲赤,腕痞呕恶,苔黄腻舌红,脉弦数。
作用:清泄少阳、和解表溲里赤、分,消痰腕湿痞、透呕达秽恶浊,、 苔黄腻舌红,脉弦数。
同为半表半里,为何证治各有不同?
兼邪有郁暑 少湿阳痰的热病;机代在表于胆方气失剂和:蒿“胆芩热清” 胆汤。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化失司。
宣(2)通视气热机于。湿之运偏重用而加要减。点:(1)与小柴胡汤的区别:本法用于热重寒轻,
伏运邪用在 要体点内:潜(1伏)分的消部:位兼杏。仁有开暑上、湿厚朴痰宣热中、;茯苓小导下柴;胡汤用于无湿而胃气不足者;
(2)视热于湿之偏重而加减。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2.分消走泄
适应证:邪伏膜原。寒甚,热象较微;腕痞腹胀,身
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或达原饮。 运用要点:(1)用药偏温燥;
(2)辩证要点在湿浊偏甚。
第五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温病的治疗
思考题
1.同为半表半里,为何证治各有不同?
2.邪在膜原的积粉苔、舌红绛,病在何处?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清泄少阳、分消走泄、开达膜原法的选择,主要取决温 病之邪郁少阳、邪留三焦与邪伏膜原之不同。
温病学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三、和解表里法 定义:以和解、分消、疏透治疗半表半里证。 作用:清泄少阳、和解表里、分消痰湿、透达秽浊、
宣通气机。 主治:
邪郁少阳,痰湿中阻 半表半里证 邪留三焦,痰湿内阻
邪伏膜原,湿热秽浊郁滞
第五章

温病中医治疗课件

温病中医治疗课件

01
温病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 解毒
02
养阴生津的重要 性:温病患者多 表现为阴虚内热, 养阴生津有助于 缓解症状
03
养阴生津的方法: 选用滋阴清热、 生津止渴的中药, 如麦冬、石斛、 沙参等
04
养阴生津的注意 事项:注意饮食 调理,避免辛辣、 油腻食物,多喝 水,保持充足的 睡眠
4
温病的治疗方法
暴饮暴食:过量 摄入食物,导致
脾胃功能受损
饮食偏嗜:偏爱 某一类食物,导
致营养失衡
饮食不洁:食物 不卫生,导致细
菌、病毒感染
饮食不当:饮食 时间、方式不当,
影响脾胃功能
3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
01
清热解毒是中医治疗温病的 重要原则之一
02
清热解毒可以缓解温病引起的 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03
清热解毒可以通过药物、饮 食、针灸等方法进行
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宣 肺解表、调和气血等。
温病的特点
发病季节:多发于春夏季节 病因:外感风热、暑湿等邪气 病程:病程较短,易反复 症状:发热、头痛、咽痛、咳嗽、乏力等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解表透邪等
温病的分类
01
风温:以发热、 恶寒、头痛、 咳嗽为主要症 状
02
暑温:以发热、 口渴、汗出、 心烦为主要症 状
04
清热解毒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
宣肺透邪
01
宣肺透邪是中医治疗温病 的重要原则之一
02
宣肺透邪的目的是通过宣 发肺气,使邪气从表而解
03
宣肺透邪的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针灸、拔罐等
04
宣肺透邪的药物包括麻黄、 桂枝、杏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候
轻清 宣气
是 用 性 质 轻 宣畅气机、邪在气分,症见身热
清 之 品 宣 畅 透热外达 热郁胸膈,微渴,心
气机、透热
热势不甚 中懊憹不
外达的一种
而气失宣 舒,起卧
治法
畅者
不安,苔
薄黄,脉

代表方
栀子豉 汤、清 心凉膈 散等
2020/9/25
31
运用要点: (1)药用轻清; (2)表未解,佐透表药。
2020/9/25
28
(二)清解气热法 定义:用寒凉药物清泄气分邪热的治法
2020/9/25
29
作用: 清热泻火 清泄气分邪热 宣畅气机
存津、止渴、除烦 主治: 表邪入里, 气分无 里热外发于气分(伏邪温病) 形邪热 营热转出气分
湿热化燥
2020/9/25
30
(二)清解气热法1
治法 定义
作用
主治
2020/9/25
11
5、本证与兼证:
本证有各自的规律,兼证有夹痰、夹 瘀、夹食积等。
2020/9/25
12
6、体质类型:
如清泄法于阳虚体质不可过于寒凉,只 能清凉到十之六七;若于阴虚体质,则 要一清再清,以防灰中有火。
2020/9/25
13
确立温病治则的指导思想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部 3、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温病
用温药
2020/9/25
14
温病治疗的要点
温病治疗
核心
确立治法
关键
祛邪
2020/9/25
15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一)泄卫透表法 (二)清解气热法 (三)和解祛邪法 (四)祛湿清热法 (五)通下逐邪法 (六)清营凉血法
(七)开窍醒神法 (八)息风止痉法 (九)滋阴生津法 (十)固正救脱法 (十一)外治法
湿法
卫表 四 肢 酸 楚 ,
者 少汗,胸闷
脘痞,苔白
腻,脉濡缓
2020/9/25
24
运用要点:
(1)主以芳化; (2)表里湿同治; (3)注意轻开肺气。
2020/9/25
25
(一)泄卫透表法 4
治 定义 法
作用 主治 证候
方药
疏 用辛凉清润之 疏 表 润 燥热 发 热 , 微 恶 桑杏汤
表 品以疏解肺卫 燥
风 之剂以疏散卫 热表邪 病邪 寒 , 无 汗 或 桑菊饮
泄 表风热之邪的
袭于 少 汗 , 口 微
热 一种治法
肺卫 渴 , 咳 嗽 ,
咽痛,苔薄
白,舌边尖
红,脉浮数
等,
2020/9/25
20
运用要点:
(1)用药多轻清; (2)表热重可加清热解毒药; (3)表郁重可加辛温之品; (4)咳重加化痰止咳药。
2020/9/25
8
2、辨别病机变化: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结 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 证,明确病位、病性、邪正虚实。
2020/9/25
9
3、邪正消长:
权衡感邪的轻重,正气盛衰,温病最 易伤津应时时顾护津液。
2020/9/25
10
4、针对特殊症状:
神昏-开窍、痉厥-熄风、斑疹-化斑 透疹、虚脱-固脱等,总之根据症状分 别采用相应的治法。
2020/9/25
2
定义:
温病的治疗,是在温病辨证论治理论 的指导下,明确病因、病位、病性、病机, 制定相应的治法,选用相应的方药,以祛 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从而促使 患者恢复健康。
2020/9/25
3
温病治疗核心:确立治法
2020/9/25
4
一、温病治则及确立治法的依据
(一)温病的治则 (二)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2020/9/25
32
(二)清解气热法 2
2020/9/25
16
(一)泄卫透表法
定义:驱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法。
2020/9/25
17
作用:疏泄腠理,透邪外出。《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 而发之”。
2020/9/25
18
主治:温病初起,温邪在表
2020/9/25
19
(一)泄卫透表法 1
治 定义 法
作用 主治 证候
方药
疏 是用辛散凉泄 疏 解 风 风热 发 热 微 恶 风 银 翘 散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2020/9/25
1
学习要求
1. 明确温病的立法依据 2. 必须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运用 3. 必须掌握解表法的分类,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4. 必须掌握清气法、祛湿法、通下法、清营法、开窍法、
息风法的分类及适应证 5. 熟记每一分类中的典型代表方剂 6. 一般了解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疗 7. 一般掌握和解法、固脱法。
2020/9/25
21
(一)泄卫透表法 2
治 定义 法
作用 主治 证候
方药
透 是用辛温之品 透 表 清 夏 月 症 见 恶 寒 发 新加香薷
表 外散表寒,并 暑
暑 湿 ,热 , 头 痛 , 饮
清 配合清暑化湿
兼 表 身形拘急或
暑 之品内解在里
寒 酸楚,无汗,
化 之暑湿的一种
口渴,心烦
湿 治法
等。
2020/9/25
22
运用要点:
(1)用药不避辛温; (2)掌握解表寒、祛暑、化湿三个环节。
2020/9/25
23
(一)泄卫透表法 3
治 定义 法
作用 主治 证候
方药
宣 用芳香宣透之 宣 表 化 湿热 恶 寒 微 热 , 藿 朴 夏
表 品以疏化。
化 湿邪的一种治
侵于 身 体 困 重 ,
2020/9/25
5
(一)温病治则
1、一般原则 2、卫气营血治则 3、三焦治则
2020/9/25
6
(二)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 1、审查病邪性质 • 2、辨别病机变化 • 3、邪正消长 • 4、针对特殊症状 • 5、本症与兼症 • 6、体质类型
2020/9/25
7
1、审查病邪性质:
风热-疏风散热;暑热-清暑泄热;湿热 -祛湿清热;燥热-辛凉甘润;热毒-清热 解毒;瘀血-活血化瘀;痰饮-化痰逐饮; 积滞-消积化滞。
病邪 风 寒 , 咳 嗽
润 燥热的一种治
伤于 少 痰 , 咽 干
燥法
肺卫 喉 痛 , 鼻 干
者 唇燥,头痛,
苔薄白欠润,
舌边尖红等
2020/9/25
26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 (2)多配伍宣肺止咳、清润化痰。
2020/9/25
27
运用解表法注意点:
(1)温病初期,里热无表证者,忌用解表法; (2)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即使“客寒包火”也只可 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过用辛温有助热化 火之弊; (3)温病表证,治宜辛凉开达,注重辛散,不可过 分清凉,以防其凉遏不解; (4)应用解表法当分清病邪性质。 (5)注意体质与病邪兼夹。 (6)中病即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