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②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

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③在印刷设备和技术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

印刷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2.简要评述王韬的主要贡献。

①鼓吹国人办报。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②重视报刊政论。《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③致力于革新文风。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

3.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在内容上,外报可报道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政事

②在板报思想上,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古代报纸却没有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方针的文章

③在形式上,外报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等体裁形式为基本内容;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④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古代报纸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和编辑人员

⑤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外报已经利用相关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古代报纸手抄、木刻、活字印刷

⑥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传输的是官方文书,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要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

4.申报和上海新报竞争的成功经验。

①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

②是一张较为完整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各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③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

④注重国际新闻报道;

⑤注重社会新闻报道;

⑥作为文化产业经营多方面发展。

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维新派有哪些着名的报刊与报人(客观)

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北京创刊康有为梁启超麦孟华

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记闻》梁启超汪大O

1896年1月12日《强学报》上海创刊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上海创刊汪康年梁启超

1897年2月22日《知新报》广东创刊何廷光康广仁

1897年4月22日《湘学新报》长沙创刊11月15日改名《湘学报》唐才常

1898年3月7日《湘报》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

2.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特征与意义(主)

特征:全国性多样性进步性

意义:两个突破:即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

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

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1.“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

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2.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内容: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

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新民丛报》勉强支持到1907年11月停刊,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意义:①政党报刊论战

②真正的战斗的民主主义宣传

③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

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即将胜利。

④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

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

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

⑤这次论战是一次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使人

们相信清王朝一定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实现。

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⑦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和锻炼一批革命骨干

⑧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3.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特点包括哪些内容?

新闻思想:①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

②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③认为报馆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④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⑤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

⑥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宣传特点:①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

③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④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4.《大公报》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一(1902-1916)由英华主持,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二(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三(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四(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5.《时报》的革新措施

①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问题移植于日报,应时而发

短小精悍冷隽明利的时评很受读者欢迎

②首创报纸专题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

③首先采用1-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

编排“务求醒目”

④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1.袁世凯统治新闻事业有哪些手段?

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人

②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

2.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着名记者?

变化:⑴新闻报道的加强

①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

②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③报社加强了采写力量

④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

⑵报纸副刊的发展

表现在当时白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等

着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

3.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

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是“报界奇才”。他以擅长新闻通讯而着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特点:①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②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③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④语言通俗生动

四能:①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

②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

③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

④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4.北洋军阀统治下,新闻事业有哪些怪现象?

①报人、报纸品格低下

②报纸言论退化

③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报刊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

1.《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

①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批判尊孔复辟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动文学革命

2.《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

舆论导向作用

①舆论先导,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已在《每》上发表文章,痛斥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

②五四爆发后,《每》不仅对运动做了连续系统的报道,而且及时评论,给予其支持和引导

③《每》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人民的一个“创举”。此外,它还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④五四时期,以《每》为首的各种民主报刊结成的无形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还针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四运动的谬论进行了反击

⑤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每》等报刊还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

3.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论述)

①提倡自由平等的讨论问题

《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②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化等多种形式,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同一新。在其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新标点。这些改革,经历了一番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④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

⑤报纸副刊的革新

五四”以前,我国报纸副刊一般多是消闲性的读物,多数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重视副刊成为报界的普遍现象,有的报纸副刊比正刊更出名。报纸副刊革新取次突破性和进展,为办好报纸副刊提供了有益经验,其意义源远流长。

⑥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⑦五四时期的报刊广告发展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

1.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怎样进行改革?

①革新以“时评”为“龙头”

②业务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副刊《自由谈》的变化

③增办了《妇女园地》、《经济专刊》、《医药专刊》、《图画专刊》等很多副刊

④积极发展出版教育事业,服务社会

2.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和办报思想

新闻活动:(六刊一报)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府家和出版家。

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

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

刊》。

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事件”中被捕入狱。

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包括此后的《抗战》、

《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

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

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

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被称之为“韬奋精

神”。

主要作品《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书p190-192)

办报思想:①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

②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

③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促膝谈心、明显畅快)

④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言论上的独立精神、工作上的敬业精神、读

者至上的服务精神)

⑤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处理

好广告和新闻的关系、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

的纪律”、“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

节约”、主张“为公择人”)

3.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和意义

成果:

意义:

4.简要评述斯诺、史沫特莱等与中国人民的友谊及其贡献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1.延安《解放日报》是怎样进行整风改版的?其成效和意义如何?

经过:

成效:第一,增强了党性、组织性。

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②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

持一致

③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党办报,在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第二,增强了群众性

①宣传为人民服务的丝线那个,批判“无冕之王”观点

②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

③加强通讯员工作、依靠群众办报

第三,增强了战斗性

①在国际报道方面,整改后,《解》力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外电加

以分析、研究、选择、改编。用它来为我们的新闻宣传服务,从而增强了

战斗性。

②在国内报道方面,对反共高潮进行舆论反击

③还表现在宣传整风运动和批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上

第四,改进了文风

第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①新闻的实质和本源(陆定一《解放日报》1943年9月1日“新闻的定义,

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②党报、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鼻喉舍(显然是列宁思想的体现和

发展,揭示了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③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胡乔木《解放日报》1943年1月26

日)

④确立“全党办报”方针(批判“同人办报”)

⑤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意义:不仅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深入改革,还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

2.《新华日报》创办的斗争情况?(简)

①反对新闻检查

②反对封锁新闻来源

③反对破坏发行情况

④争取言论出版自由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2020年中山市小学六年级数学上期末试题带答案

2020年中山市小学六年级数学上期末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某公司有员工700人,元旦要举行活动,如图是分别参加活动的人数的百分比,规定每 人只允许参加一项且每人均参加,则不下围棋的人共有() A. 259人 B. 441人 C. 350人 D. 490人2.在浓度为25%的盐水中,水比盐多()。 A. 200% B. 75% C. 50% D. 25% 3.下面百分率可能大于100%的是()。 A. 发芽率 B. 成活率 C. 增长率 4.计算如图阴影部分面积,正确的列式是() A. 62×3.14﹣()×3.14 B. ×62×3.14﹣()2×3.14 C. ×[62×3.14﹣()2×3.14] D. ×(6×2×3.14﹣6×3.14) 5.小方每天上学先向北偏东40°方向走200米,再向正东方向走300米到学校,他每天放学先向正西方向走300米,再向()方向走200米到家。 A. 北偏东40° B. 南偏西40° C. 西偏南40° 6.某小学有教师70人,这个学校男、女教师人数的比不可能是()。 A. 1:6 B. 1:2 C. 2:3 D. 3:4 7.一种服装原价105元,现在降价,现价比原价少多少元?正确的列式为()。 A. 105×(1- ) B. 105× C. 105÷ D. 105÷(1- ) 8.修一个如图的羊圈,需要()米栅栏。

A. 25.12 B. 12.56 C. 20.56 D. 50.24 9.一个大于0的数除以,就是把这个数()。 A. 缩小到原来的 B. 扩大到原来的5倍 C. 缩小 D. 除以5 二、填空题 10.试验一批种子的发芽率,第一次取100粒,有75粒发芽,第二次取25粒,全部发芽。这批种子的发芽率是________。 11.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分别长1cm和3cm,当时针走了45分时,分针走了________°,分针扫过的面积是________。 12.从1984年许海峰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开始,到2004年第28届奥运会为止,中国代表团共获得112枚奥运金牌.各个运动项目获得金牌的情况如下. 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情况统计图 (1984~2004) (1)射击在历届奥运会上共获得________金牌? (2)截止到2004年,中国代表团在跳水、乓乒球、羽毛球、举重、体操、射击等6个项目上获得的金牌总数占历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总数的________ 13.在横线里填上合适的数 9÷________=________:20=________÷________=0.75=________%. 14.“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竿头一只钩,一水一拍似一唱,一翁独钓一江秋。”这首诗中“一”字约占总字数的________%。(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15.若李明走到陈红的位置要向北偏西25°的方向走450米,那么陈红要走去李明的位置要向________偏________、________°方向走。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2020年中山市小学五年级数学上期末试题带答案

2020年中山市小学五年级数学上期末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三角形底边为a,高为h,则面积为()。 A. ah B. 2ah C. ah÷2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与这条高对应的底是()。 A. 1.5厘米 B. 3厘米 C. 6厘米 D. 9厘米3.方程1.2x+3=5.4的解是()。 A. 0.2 B. 0.7 C. 2 D. 20 4.方程(0.5+x)+x=9.8÷2的解是()。 A. 2.2 B. 4.4 C. x=4.4 D. x=2.2 5.盒子里装有黑、白两种颜色的球,安安从中摸出一个球后再放回去摇匀,重复20次并记录下球的颜色,情况如下表。如果安安再摸一次,下面哪句话的描述是正确的? A. 一定摸到黑球 B. 一定摸到白球 C. 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比较大 D. 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较大 6.下列算式得数小于1的是()。 A. 3.04÷0.25 B. 1.01÷0.99 C. 0.15÷0.25 D. 6.5÷1.5 7.7.3除以0.3,商是24,余数是()。 A. 1 B. 0.1 C. 0.01 8.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2,5),B点用数对表示数(5,1),C点用数对表示为(2,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三角形。 A. 锐角 B. 钝角 C. 直角 9.王彬坐在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 A. (4 ,2) B. (4 ,4) C. (2 ,4) 10.1.24×0.24的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A. 0.29 B. 0.30 C. 0.3 D. 0.03 11.某日,中国银行外汇牌价如图。这一天,同一块手表在美国标价80美元,在香港标价610港元,在法国标价62欧元。换算成人民币()的标价最低。 A. 美国 B. 香港 C. 法国 D. 无法判断12.盒子里装有3个红球、2个黑球和1个白球,每次摸出一个后都放回摇一摇再摸。小东第一次摸出一个红球,第二次又摸到一个红球,第三次摸到球()。 A. 一定是红球 B. 一定是黑球 C. 一定是白球 D. 三种颜色都有可

(2020年7月整理)中国新闻史试题.doc

第一章 1.最早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 2,两汉和魏晋时期。首都长安设有工地方官员和周边属国通奏报,待朝宿的____ 3,3为了能几时的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的传播魏蜀吴十分重视______ 4. 为了及时的传递军事信息,_____这种船舶报进的媒介被进一步的发展5两份_______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十足的的提供研究进奏院的关键物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木铎2、露布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7、邸报8、小报 三.单选题(每题2分共6分)1露布主要用于_______法令C 战争的胜利的消息D报道征兵的名单2_____是发出高皇帝谕旨奏章的机关A 通政司B进奏院C提塘D六科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清代管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B 清代官报基本上有们抄和上谕两部分组成 C 清代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 D 六科由户,礼,兵刑工的六科组成四.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三国使其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有____A 木简B竹简C简牍D帛和纸 2戈公振十分肯定两汉时期有邸报的根据是_____ A 他发现文献记载B他推测其肯定性C汉以有唐代以后你刊发邸报的邸D 汉书中有记载燕王在封地获知首都的与领军的调动的记载3报部主要内容有_____ A 皇帝的起居,召旨B管吏的任免事项C臣僚的奏章D其他重要的军事信息方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开元杂志实际上称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两份报纸B敦煌进奏院状在外国的图书馆里C进奏院状近似与16世纪欧洲诞生的新闻纸但比大遭遇800年D唐代的进奏院状与宋代的有很大的差别5唐代的传播活动主要用于军事的是____ A 武士传播活动B官方传播晃动C士人们的传播活动D民间传播活动 五.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2宋代邸报的管辖机构是什么?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3宋代邸报有哪些主要内容?4宋代" 小报" 有哪些基本特点? 5明代邸报的传递和发行主要通过哪些环节? 六.论述题(10)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答案 一(1)甲骨(2)邸(3)驿传活动(4)烽火(5)敦煌进奏院状 二(1)他是我国特有的古代传播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赦令赎令均露布下州郡,《文心雕龙》所谓“露版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公代臣民上书于君主,不缄封的都称为露布,是别于封缄而言的;汉末也把军中檄文称为露布;、北魏迄唐代,用兵获胜向上奏捷的文书也称为露布. (3)开元年间,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这份报纸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长97公分,宽28.5公分,无报头,共2000余字,用毛笔抄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地陕西凤翔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张淮深派出的官员在朝廷为自己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为主。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张淮深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1983年经中报纸,并

中山市期末统考模拟测试题

中山市期末统考模拟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填入第二卷的表格中。)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3题。 A.0.775% B.0.675% C.0.885% D.0.95% 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3.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要原因是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读下表,完成4~5题。 4.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乙国可能是 A.坦桑尼亚 B. 中国 C.巴西 D.荷兰 5.国家丙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增多 C.就业困难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读下图①~④四城市某年人口资料图。判断6~7题。

D 图例: B 人口出生数 人口死亡数人口迁移数 6.若四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则自然增长率按递增排序为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7.四城市中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关于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容量是指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口总数 B.人口容量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限扩大 C.正确估计人口容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D.人们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不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9.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图。(不考虑其它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国人口达高峰值的时间是② B .该国人口达高峰值的时间是④ C .②到④期间该国总人口在减少 D .②到④期间该国总人口在减少 10.图中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及其形成的原因分别是 A .组团状、河网密集 B .集中团块状、平原地形 C .组团状、山地地形 D .放射条带状、河谷地形 下图是“某城市中心的一条主要街道的景观图”,读图分析回答11~12题。 A B C E D 11.商店和住宅位于 A.D 区和A 、C 区 B.A 区和B 、C 区 C.C 区和A 、E 区 D.B 区和E 、D 区 12.如下图,某城市规划建设一个化工厂,下面四种布局较合理的方案是 时间

2020年中山市九年级数学上期末试题带答案

2020年中山市九年级数学上期末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AB 是⊙O 的直径,AC 是⊙O 的切线,A 为切点,BC 与⊙O 交于点D ,连结OD .若50C ∠=?,则∠AOD 的度数为( ) A .40? B .50? C .80? D .100? 2.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 ) A .经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圆 B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C .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D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 3.已知一次函数()10y kx m k =+≠和二次函数()2 20y ax bx c a =++≠部分自变量和对 应的函数值如表: x … -1 0 2 4 5 … y 1 … 0 1 3 5 6 … y 2 … -1 5 9 … 当y 2>y 1时,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A .-1<x <2 B .4<x <5 C .x <-1或x >5 D .x <-1或x >4 4.将抛物线y=2x 2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得到的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 ) A .y=2(x ﹣3)2﹣5 B .y=2(x+3)2+5 C .y=2(x ﹣3)2+5 D .y=2(x+3)2﹣5 5.甲袋里有红、白两球,乙袋里有红、红、白三球,两袋的球除颜色不同外都相同,分别往两袋里任摸一球,则同时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 A . 1 3 B . 14 C . 15 D . 16 6.若将抛物线y=x 2平移,得到新抛物线2 (3)y x =+,则下列平移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向左平移3个单位 B .向右平移3个单位 C .向上平移3个单位 D .向下平移3个单位 7.如图,在方格纸中,随机选择标有序号①②③④⑤中的一个小正方形涂黑,与图中阴影 部分构成轴对称图形的概率是( )

《中国新闻史》100个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主编署名“博爱者”。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1838年停刊。 8.《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而停刊。 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业性报纸。双周刊~周刊。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10.《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 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仍沿用线 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刊有 中英对照目录。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 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 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 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 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 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 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 收费广告。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 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 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 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11.《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 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 英商奚安门(Shearman)创办并任主编,字林洋 行发行。商业性周刊,周六出版,对开一张,上 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主要刊登商业性材料,后 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反 映英商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 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4年《字林西报》 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该日报的星期副 刊,继续出版,影响减小。《字林西报》十分重 视新闻报道,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曾一 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 及时,内容丰富。重视言论,经常对中国政局与 中国关系发表意见。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 影响较大。此二报政治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 业,恶毒攻击和歪曲报道太平天国革命与小刀会 起义,既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也为其他外国侵略 者辩护。 12.《六合丛谈》--- 1857年上海,英国伦敦会 传教士亚历山大&S226;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墨海书馆出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 月刊,非纯粹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刊物,综合性期 刊。本意似乎想把它办成新闻性刊物,又想使所 有人成为自己的读者,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 业行情、中外新闻都有一些,结果弄成了大杂烩。 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 刊。 13.《上海新报》---1861年,字林西报馆,伍 德、傅兰雅、林乐知等,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 纸。初为周刊,两个版面,一版商业信息和新闻, 二版全为商业性内容。后改周三刊,扩为4版, 二版刊有新闻偶尔有言论,其余三版全是广告、 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 位。当时正是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江南地主乡 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 展。该报于是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使报纸销路日增。言论不多,但曾长篇连载吹捧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为“常胜 军”“功绩”的文章,反动立场昭然若揭。 1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中国教会 新报》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 宗教内容为主,教友中影响。)1874年9月第301 期改名《万国公报》,读者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 内容改以时事为主,针对当时出现的洋务运动和 维新思潮,殖民势力希望社会变革沿着列强期望 的道路发展,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尽 管很难左右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但对中国知识 界的影响很大。 15.《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第 一家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 笔政的。1872年初创两日刊,与《上海新报》 的时效竞争中改日刊。英商美查(Ernest Major) 办报目的完全为赚钱因此毫不犹豫让中国文人 做编辑。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业务上作 了改革①重视报纸言论。认为“利”和“义”并 不完全对立。申报有些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 献策,或对鄙规苛政口诛笔伐,从启迪民智角度 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重视新闻真实性。申 报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 声誉。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在版面上特辟文 艺类作品的篇幅。 16.《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字林沪报》 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办。《新闻报》创刊 于1893年中外合资到后来股权全部归英商丹福 士所有。两报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 笔,吸引读者《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 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新闻报》 则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 办法争取读者,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 格局。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占据着报业的龙 头地位。 17.《澳门新闻纸》---1838林则徐广东禁烟, 选澳门“探访夷情”,派人搜集外报,聘通外文 的国人,秘密翻译《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 两家英文周报以及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 敦、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 方面的消息、言论,提供给清廷和军方,作为制 定对外政策的参考。翻译材料汇集成册,被称为 《澳门新闻纸》。现存6册,有人称之为我国最 早的译报。 18.《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加利福尼亚萨 克拉门托(Sacramento),大量华侨聚居于此。 此前,旧金山出版过美国人主办的华文报刊。为 真正为华人说话,广东籍华侨司徒源集资创办中 国人自己的报纸,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人 日报,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但此报出版时间不长,1858年已停刊,又远离 祖国,因而对国内的影响甚微。 19.《昭文新报》---1872年汉口艾小梅创办, 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仿香港、上 海之式而作”,白鹿纸印刷,最初是日刊,但因 销路不畅,三月后改为五日刊,所载“奇闻逸事 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20. 《汇报》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 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刊。日刊。由招商局总 办唐景星(廷枢)、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 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报社,拥有资金 银1万两。入股人多为广东籍,广东人邝其照(容 阶)主持报务。主笔管才叔,编辑有黄子,贾 季良等,同年9月1日改名为《汇报》,期数另 起,改由英文翻译葛理出面主持报务兼主笔。原 主笔管才叔因意见不合去职。清光绪元年(1875 年)春夏间停刊。目前所见《汇报》最后一期出 版于光绪元年四月初十(1875年5月14日)。 《汇 报》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报纸。该报宣称 “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中华之事而言 之”。改名《汇报》后又重申:“凡事之有关时 务者,上则国计民生,下则日用行习;大则人心 风俗,小则事物细微,无不博采旁搜,登诸日报。 间取其尤关紧要者为论辩,相与发明。” 该报 初期日出2张8版。设三大栏目:“京报全录 栏”、“中外近事栏”和“告白栏”。 21.《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1874年,香港,王 韬。评论时政、鼓吹变法,主张政治上建立军民 共治国,经济上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维护国家 主权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中国。这是中国报界首 创的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既有别于我国古代报 纸(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又有 别于近代外报(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 容的),为近代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2019年中山市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

小学五年级期末数学水平测试卷 (口算部分) 直接写出得数。[对两题得1分,共10分] ○10.5×20= ○318÷0.6=○5 1÷0.2= ○70.23×4= ○90.7×11= ○119.7-7= ○131.2×0.5= ○153.3÷0.33= ○173.6÷3= ○192.8×20=○27.2÷2=○41-0.32=○60.4×1.3=○85.2÷0.26=○100.8×0.4=○128×1.25=○148.5÷5=○160.8÷2×0=○180.25×0.4=○204.3×100=

得分评分员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 小学五年级期末数学水平测试卷 (笔试部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3.7×0.9的积是()位小数。 2.2.16÷0.09=()÷9=()。 3.1.443≈()(保留一位小数) 7.?81?≈()(保留两位小数)4.一个油桶最多可装汽油4.5kg,要装下40kg汽油,至少需要()个这样的油桶,最多装满()个油桶。 5.小兰坐在剧场的第7列第4行,可以用数对(,)表示。 6.袋子里有6个红球、3个绿球、1个白球,任意摸出一个,有()种可能,摸出()球可能性最大,摸出()球可能性最小。 7.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a千米,8小时行驶了()千米。行驶150千米需要()小时。 8.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6cm2, 底是9cm,高是()cm,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2。 9、“<”或“=”。 4.6×÷0.01 0.98× 6.4××0.36 9.02×÷0.73 10.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要在长80m的道路两旁插上彩旗装饰校园。从起点到终点每隔5m插一面(起点和终点都要插),一共要插()面彩旗。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2019—2020年中山市期末水平测试卷 八年级试卷

2019—2020年中山市生物期末水平测试卷 八年级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动物中,符合“有口无肛门,身体呈辐射对称”的结构特点的是() 2.如图为血吸虫雌雄合抱的示意图。该种动物的特征不包括() A.两侧对称 B.自由生活 C.生殖器官发达 D.身体背腹扁平 3. 下列各项中,区分环节动物和线形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A.是否有口 B.是否对人有利 C.是否有肛门 D.是否身体分节 4.下列生产生活习惯,不利于预防蛔虫病的是() A.现摘现吃新鲜蔬菜 B. 粪便发酵后作肥料 C.饭前便后认真洗手 D.只饮用煮沸过的水 5. 观察石整、蜗牛、牡蛎(蚝)、乌贼四种动物,会发现它们都具有() A.鳃 B.贝壳 C.外套膜 D.触角 6. 下列不具备“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特征的动物是() A.蚊 B.蚕 C.沙蚕 D.蜘蛛 7.虾、蝗虫、蜈蚣、瓢虫这些生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A.蝗虫、瓢虫 B.蜈蚣、虾 C.瓢虫、蜈蚣 D.虾、蝗虫 8. 鲫鱼离开水很快死亡,主要原因是() A.鰓丝粘在一起,气体交换面积减少 B. 流线型体形不适合陆地生存 C.鳞片不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D.鱼鳍无法在陆地运动 9. 以下关于两栖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 B.成体依靠肺就能吸收足够的氧 C.幼体陆生,成体水生 D.既能陆生又能游泳的都属于两栖动物 10. 以下对生物体结构及其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蚯蚓靠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运动 B.鳄鱼在水中用鳃呼吸 C.昆虫有外骨骼适应陆地干燥生活 D.蛔虫体表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11. 下列能正确表示节肢动物、昆虫、蜜蜂、蜘蛛之间关系的是() 12.下列关于动物的结构和生理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鲨鱼用鳍游泳②蛙的后肢能跳跃和划水③鲸的体温不恒定 ④鸟的气囊和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⑤蜥蜴可用皮肤辅助呼吸 A.②③ B.①② C.①⑤ D.④⑤ 13. 以下动物与其呼吸结构对应错误的是() A.蚯蚓一体壁 B.海马一鳃 C.缢蛏一入水管和出水管 D.家兔一肺 14.观察骨、关节和肌肉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关节结构不完整 B.图中的肌肉通过肌腱连接在骨上 C.人体仅靠骨、关节和肌肉就可以完成运动 D.当图中肌肉一组收缩,另一组舒张时,骨绕关节转动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广东省中山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中山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这说明A.国家一统局面被打破B.各部族融合得到加强 C.宗法制度已走向瓦解D.周王室势力开始衰落 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己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 A.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 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 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 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 3.下面是关于汉魏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统计表。据此表可知,3世纪上半期 ——(资料来源于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A.门阀士族势力受到抑制B.汉代选官制度得以延续 C.豪强地主垄断人才选拔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 4.唐宋时期人们注重服饰仪表,有“衣裳不知洁,人前满面羞。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的诗文记述;朱熹更指出“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据此可知唐宋时代A.理学观念影响了生活服饰B.礼仪教养的准则深入人心

C.史料实证可借助诗文记述D.崇尚穿着折射了社会富有 5.982年,北宋太宗下诏,将荒芜的土地分给那些“勤稼穑”而缺乏种子和土地的农户。并要求“明立要契,举借种粮……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1155年,南宋高宗下诏:“若见佃人不愿承彻,即开具田段、坐落去处、所纳租课数目,另行招人承佃。”这说明宋代( ) A.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B.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 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D.人地矛盾突出危及统治 6.中医学历史上有过三次意义重大的发展高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中问世的《内经》、《伤寒杂病论》,到唐宋年间文化言论自由时写就的《千金方》等针对性极强的医学经典,再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盛极一时的《本草纲目》等医书的诞生。这说明A.中医药学发展服务于农耕经济 B.政治局势影响中医学的发展 C.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D.商品经济发展利于医学传播 7.研究表明,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此后外国白银大量输入中国。 外国白银输入中国统计表 如表中的数据统计说明,当时 A.农产品商品化冲击了自然经济B.白银大量流入影响了国内市场 C.朝贡贸易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D.中国传统手工业仍然具有活力 8.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由6080万两上升到8103万两,增长幅度为30%。这一变化打破了自乾隆中期以后一百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长期徘徊在4000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主编署名“博爱者”。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1838年停刊。 8.《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推翻而停刊。 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业性报纸。双周刊~周刊。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10.《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马礼逊教育会出版,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仍沿用线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刊有中英对照目录。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上刊登的各类广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