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史考研复习(大题).doc

中国新闻史考研复习(大题).doc

主观题1、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答:《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创办经过:最早来华办报的是传教士马礼逊,1807年9月到达广州,成为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

1813年,米怜受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协助马礼逊。

1814年初,米怜前往南洋群岛地区散发《新约》中译本。

1814年冬返回广州,建立在马六甲设立对华传教基地,马礼逊同意。

1815年,米怜携妻子和刻工梁发等人来到马六甲,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近代中文报刊。

(2)基本内容:阐发基督教教义;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国俗”,即各国情况;介绍天文地理知识。

(3)性质:(4)特点:孔子加耶稣的宣传形式,用传统的儒学思想附会基督教教义2、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答:外报的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外报的积极作用:1、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经验和方法,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3、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和主要贡献答:王韬,原名利宾,又名瀚。

有三件事对他影响最大,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编《循环日报》主要贡献:(1)鼓吹国人办报中国人应自行办报,不仅要办中文报纸,还要办西文报纸。

(2)重视报刊政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3)致力于革新文风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

(4)创办了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

”因此,要宣传变法自强。

4、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答:(1)内容方面,外报可以报道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之记载朝廷之政事。

(2)在办报思想上,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3)在版式上,外报拥有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广告等体裁形式,而中国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单选题(30道,每题1分,共30分)1、“新闻”⼀词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D )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2.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是( C )A.进奏院状B.朝报C.邸报D.⼩报3、创办中国第⼀份近代中⽂报刊《察世俗每⽉统记传》的传教⼠⽶怜来⾃( A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4、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份外⽂报刊是( C )A.《⼴州纪录报》B.《中国丛报》C.《蜜蜂华报》D.《中国之友》5、林则徐受命到⼴州查禁鸦⽚时,派⼈到澳门搜集外⽂报刊并把其中⼀些重要情报翻译出来,供当地和朝廷官员参考。

这些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 B )A.《参考消息》B.《澳门新闻纸》C.《⾃西徂东》D.《夷情备采》6、王韬在⾹港创办《循环⽇报》,意在倡导( D )A.⽆产阶级⾰命B.资产阶级⾰命C.莠⾔乱政D.变法⾃强7、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编辑的报刊是( C )A.《中外纪闻》B.《万国公报》C.《时务报》D.《强学报》8、主编过《湘学新报》和《湘学报》,因在武汉组织⾃⽴军武装勤王起义⽽遭杀害的是( A )A.唐才常B.康⼴仁C.谭嗣同D.熊希龄9、因“苏报案”⽽受迫害的章太炎出狱后前往⽇本主编的报刊是( A )A.《民报》B.《新民丛报》C.《民⽴报》D.《清议报》10、1906~1907年间,与《民报》就⾰命和改良问题展开⼤论战的是( A )A.《新民丛报》B.《新中国⽇报》C.《苏报》D.《政论》11、1909—1910年间,在上海先后创办《民呼⽇报》、《民吁⽇报》和《民⽴报》的⾰命报⼈是( C )A.孙中⼭B.黄兴C.于右任D.章太炎12、1911年,因发表《⼤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和《亡中国者和平也》两篇评论⽽被查封的报纸是( A )A.《⼤江报》B.《楚报》C.《⼤汉报》D.《商务报》13、1912年3⽉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A )A.“⼈民有⾔论著作刊⾏及集会结社之⾃由”B.“⾂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论著作刊⾏及集会结社之⾃由”C.“不得妄议国体、诽谤⾰命”D.“出版报刊必须履⾏登记⼿续”14、宣扬“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狱,不是好主笔”的是( D )A.《民⽣报》B.《不忍报》C.《群报》D.《民权报》15、民国初期,著名通讯《外交部之厨⼦》的作者是( A )A.黄远⽣B.邵飘萍C.徐宝璜D.陈独秀16、《新青年》杂志最初的主张是( A )A.反对中国儒家专制⽂化,倡导西⽅⾃由民主⽂化B.中学为体,西学为⽤C.尊王攘夷D.只有⽆产阶级⾰命才是中国的出路17、“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杂志刊⽂指出,这场运动是( D )A.“铲伦常,覆孔孟”的恶果B.胁迫治安的⾏为C.妄图颠覆政府的⾏为D.“学⽣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决”的⾏动18、《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A.徐宝璜B.邵飘萍C.⼽公振D.邹韬奋19、中国⼈⾃办的第⼀个通讯社是( C )A.国闻通讯社B.申时电讯社C.中兴通讯社D.中央通讯社20、中国第⼀个⼴播电台是由美国商⼈奥斯邦在上海创建于( B )A.1922年初B.1923年初C.1924年初D.1926年初21、在国共合作展开⼤⾰命时期,担当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政治周报》⾸任主编的共产党⼈是( C )A.瞿秋⽩B.张国焘C.⽑泽东D.李⽴三22、中共中央第⼀个政治机关报是( B )A.《共产党》B.《向导》C.《红旗⽇报》D.《前锋》23、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报》实⾏社长负责制后的⾸任社长是( D )A.萧同兹B.叶楚伧C.徐恩曾D.程沧波24、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称中央⼯农民主政府)创办的新闻机构是( A )A.红⾊中华社B.红星社C.红⾊新闻社D.红⾊新华社25、1934年11⽉,因主持的《申报》转向进步⽽惨遭暗杀的是( A )A.史量才B.⼽公振C.杨杏佛D.李公朴26、上海“孤岛”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美晚报》副刊的编辑接到敌伪的恐吓信后,发表公开信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2秋】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22秋】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22秋】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明代邸报没有固定的报头答案:对2.我国明代朝廷默许民间报房翻印并出售,人们称之为京报答案:对3.唐代进奏院状报是一种新闻信,具有时效性答案:错4.中国古代报纸起源于唐代答案:对5.《开元杂报》是全世界最早的印刷报纸答案:对6.中国报纸(官报)起源于汉代答案:错7.两汉时期已进入文字传播的为主的时代答案:对8.我国在秦朝时期统一了文字答案:对9.1942 年3月 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提出党报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答案: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增强报纸的党性;增强报纸的群众性;增强报纸的战斗性10.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设在首都南京的某些中央宣传机构,成为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机构有()答案:《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中央广播电台11.五四时期,我国出现的影响较大的著名副刊是()答案:《晨报副镌》;《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12.1926年,相继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杀害,成为震惊全国的事件的著名记者有()答案:邵飘萍;林白水13.《资政新篇》中所反映的洪仁玕的新闻思想有()答案: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只须实写14.手抄新闻内容包括答案:航期;行情;战争;政治宗教15.现代新闻事业主要包括()等专门机构答案: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16.与广播电视相比,报纸的主要优点是()答案:载体质地稳定;便于选择和保存;宜于表达深刻的内容17.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形势中,法律的控制包括哪几项答案:维护国家安全;报道内容真实;不得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严禁传播污染精神的内容18.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采访报道红色区域情况的第一个中国的记者是()答案:范长江19.《中央日报》1932 年实行社长制,首任社长是()答案:程沧波20.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记叙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是()答案:《中国报学史》21.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及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是()答案:《向导》22.1918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唯一的中国记者是()答案:胡政之23.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是()答案:黄远生24.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的《消闲报》是我国第一个()答案:副刊25.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是答案:定本制度26.大众化报纸的兴起原因是答案:厌恶报纸党争,大众生活丰富27.党的政治机关必须由()来引导答案:党28.《庶民的胜利》是()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答案:李大钊29.明确地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是()答案:毛泽东30.20世纪初,第一个将新闻价值理论引入中国的是()答案:徐宝璜31.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要求是答案:真实3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是()答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33.马克思早期的新闻思想被概括为()答案:人民报刊思想34.从新闻本质和特性到新闻价值及其规律的研究,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答案:什么是新闻和怎样获取名副其实的新闻35.新闻事业的传播方式是( )答案:点—面传播36.中国报纸最早出现于()答案:唐代37.中国古代最早和最常用的传播手段是()答案:口头传播38.()的《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答案:林则徐39.《天下新闻》,月刊,于()在马六甲创办答案:1828。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全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全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

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

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

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基本目的:参政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 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12、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

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17、明代邸报的特点:明代邸报的主要内容还有诏书、章奏之类的宫廷动态,但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的发展。

①开始采用活字印刷;②仍以手抄为主;③由于需要抄的邸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行”。

④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人称京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当时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产生中国的近代报刊。

中文报刊: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 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这些报纸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

此后,新闻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政府的控制和限制。

1.2 发展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最显著的一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新闻传媒立即被国家掌控,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1.3 当代新闻事业的现状中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建立了众多的新闻机构,包括报纸、电视台、广播等。

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并为全球提供了大量新闻内容。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2.1 政府控制中国的新闻事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机构逐渐市场化,但政府仍对内容和报道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2.2 媒体与娱乐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

许多新闻节目和报纸更注重娱乐性,迎合公众的需求。

2.3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使个人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对新闻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新闻媒体的报道受到政府的审查。

其次,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给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带来困扰。

此外,新闻媒体面临着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

3.2 机遇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存在一些机遇。

首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方式。

其次,中国的媒体市场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课后解答1.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如何的?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

自考中国新闻史试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新闻史试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新闻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最早的新闻传播活动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商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C2. “邸报”是中国古代一种官方新闻传播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B3.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报纸是?A. 《申报》B. 《大公报》C. 《新闻报》D. 《京报》答案:A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报纸是?A. 《人民日报》B. 《光明日报》C. 《解放军报》D. 《工人日报》答案:A5. 下列哪一位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A. 邹韬奋B. 范长江C. 邓拓D. 埃德加·斯诺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特点的有?A. 官方性质B. 手抄传播C. 内容单一D. 传播范围有限答案:A, B, C, D7. 五四运动期间,新闻媒体发挥了哪些作用?A. 传播新思想B. 激发民众觉醒C. 促进文化变革D. 推动政治改革答案:A, B, C, D8. 新闻事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了哪些功能?A. 宣传政策B. 引导舆论C. 传播知识D. 娱乐大众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9. 简述中国新闻史中的“四大名报”及其各自的特色。

答案:中国新闻史中的“四大名报”指的是《申报》、《大公报》、《新闻报》和《人民日报》。

《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以新闻报道和评论见长;《大公报》以深度报道和国际视野著称;《新闻报》则以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为主;《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以宣传党的政策和路线为主。

10. 新闻媒体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起到了哪些作用?答案:新闻媒体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传播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公众理解和支持改革;报道改革成果,增强人民的信心;监督改革进程,揭露问题和不足;促进国内外信息交流,为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

四、论述题11. 论述中国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一、填空。

1. 敦煌进奏院报是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两件残页),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

2.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是《急选报》。

3. 近代第一份报纸是于1815年在南洋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 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 《申报》的创办者是美查,创办于1872年。

6. 《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是王韬,创办于1874年。

7. 维新派最早的报刊是由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

机关报是《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8. 维新派在澳门办的《知新报》,于1897年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幸存的屈指可数的几家维新派报刊之一。

9. 严复的《国闻报》,在天津创刊,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

10. 同盟会第一个大型机关报是《民报》,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11. 于右任的“竖三民”是《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2. 《大江报》著名时评是詹大悲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

13. 戊戌政变之后的在国外的第一份报刊是《清议报》、于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

14. 天津《大公报》的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15. 戴季陶的“横三民”是《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

16. 民初“三杰”: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17. 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8.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19. 现代第一份报纸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20. 三个评论是《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21. “四大副刊”是《学灯》、《觉悟》、《晨报副镌》、《京报副刊》。

22.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是1922年创办的《向导》。

23. 《劳动周刊》是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

2.中国最早的外文报纸:《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办,周刊,葡萄牙文。

3.《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4.《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撰述,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大江报》两篇著名时评:一篇是署名“海”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另一篇是署名“奇谈”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6.我党(在中共苏维埃时期)最早的通讯社:1931年,江西瑞金,红色中华社。

7.最早书报检查制度:宋朝的“定本”制度。

8.我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在广州由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9.《国闻报》:1897年创办于天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10.《向导》: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11.我党最早的日报:在五卅运动中,我党1925年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12.白话运动开始于谁的文章,发表于哪一年哪本书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

13.最早的民间小报:《游戏报》,1897年创刊于上海,这是中国最早的小报。

14.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孖剌报馆创办的一种商业周刊,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15.《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创刊,创办人英华,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16.《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17.《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出版。

同年10月25日迁往重庆。

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闭。

主编潘梓年。

18.横三民为哪三份报纸组成”:《民权报》、《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19.最早的通讯文集:黄远生,《远生遗著》;最早的政论文集:王韬,《弢圆文录外编》。

20.《中国青年》的著名编辑: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

21.5·4三大评论:《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22.我党最早创办的报刊:《向导》,1922年上海,蔡和森,共出版201期。

23.万国公报:1869年9月创刊于上海,由林乐知和李提摩创办主编,主要内容原为宗教,后增加政治性内容,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教会报刊。

24.《新闻报》:1893年创刊于上海,其为上海外商创办的商业性报纸。

二.名词解释1.客里空: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之翻译的苏联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

2.《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3.《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

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1911年,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

后又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词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鄂督极为震恐,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

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

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

“大江报案”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制统治的又一典型事例。

4.孤岛新闻事业:从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从上海撤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

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

这种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借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

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

5.苏报案: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文章;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

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

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6.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7.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8.徐宝璜:民初著名新闻系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并担任过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所著的《新闻学纲要》是我国最早新闻学著作之一,当时的新闻界称他为“新闻学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9.邵飘萍: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

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东京通信社。

1916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独立创办日报《京报》,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1919年邵飘萍再度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

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

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1925年,他秘密加入共产党。

邵飘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越,英年遇难,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

10.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为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11.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

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12.《文汇报》:19世纪60、70年代创刊,是英文报刊,经过不断兼并,到90年代与《字林西报》《华洋通闻》形成三足鼎立。

《文汇报》于1945年8月18日在上海复刊,声称保持中立,维护言论自由。

13.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

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

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

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14.湘江评论: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一共只有5期。

15.竖三民: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人们称为“竖三民”。

16.新生事件:1934 年2 月,《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

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

1935年5 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

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

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

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

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17.报章文体: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

18.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蚀》;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三.简答题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征答:1)报刊数量大,从1896年8 月开始《时务报》创刊到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全国各地报刊达到70余种。

2)办报地区广,不仅是在上海,还延伸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3)报刊品种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继续发展,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性娱乐报刊,还有以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出现的报刊类型4) 但是主流是宣传维新变法的政论性报纸。

2.于右任的办报活动答:《神州日报》1907年创刊,这是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1909年,于右任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揭露贪官污吏罪行。

1909年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后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查封《民吁日报》。

于右任又于1910年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

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故被人们称为“竖三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