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参考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4、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唐宋时期称为进奏院。
进奏院状;P6经由进奏院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即被称为“进奏院状”,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5、开元杂报:P7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6、“敦煌进奏院状”:P8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
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
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邸报的基本特点: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最早问世的英国传教士创办的。
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的产生《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
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006北大研究生班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987版)[ 2006-5-31 10:39:23 | By: 雕刻时光]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通常指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
在古代文献中,又被称为邸钞、阁钞、朝报等等。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邸报是诞生于唐朝进奏院状报。
邸报的内容以皇帝谕旨、皇室动态、朝廷法令、大臣的奏章以及任免事项为主,所有稿件在发布之前,都必须经过主管机关和当权大臣的检查,重要稿件的取舍往往由皇帝亲自决定。
邸报的发布方法,各朝代不尽相同,主要由各地驻派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
它只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阅,并不公开发行。
邸报最早为手抄,北宋后开始采用印刷的方式。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
中国新闻史(全)

中国新闻史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萌芽:在中国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有两种: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2、写经修史:经史堪称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经是科考的惟一法定标准书目;史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二、露布:A、中国古代的手写新闻B、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C、战国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军事新闻性质。
D、露布称得上是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E、后世农民起义中所用的旗报、牌报等均为其演变产物。
三、邸报性质: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时间: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
(军事信息、社会新闻等)意义: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的之一。
四、邸报的发展:1、唐朝:进奏院的长官由地方委派,不受朝廷管辖。
2、宋朝:宋太宗下令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立的进奏院,改为上都进奏院,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
3、元朝:邸报是否中断是个疑问。
4、明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5、清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但其中的提塘,已经明确地分为了“京塘”和“省塘”。
五、邸报的价值:在当时:传播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传达皇命,统一官吏思想,制约舆论,维护封建专制组织;六、非法民报——小报:性质: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内容:与邸报一样,主要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令,大臣的奏议、章疏、官吏的升迁任免等。
时间: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
意义:时效强,,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
七、合法民报——京报:时间:明朝末年。
内容:与邸报无甚差别,但它也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
特点: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系统公开发行。
性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八、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近代报刊时间:从鸦片战争前夕到1860年代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澳门等地共出版了六种中文报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考试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癸丑报灾:1913年(农历癸丑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的报刊实施封杀,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以“乱党报刊”的罪名查封,新闻出版业遭受沉重打击,因而国民党将此次袁世凯的报业整顿称为癸丑报灾。
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网罗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著名的反清政治事件。
1903年邹容和章太炎在上海苏报发文支持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
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苏报被查封,时称“苏报案”。
黄皮京报:明清时期,得到政府允许的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民间小报,以朝廷官文书为主要刊载内容,是朝廷邸报的翻版,因其采用黄色连史纸作为封面,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
“客里空”:原指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喜欢弄虚作假,伪造新闻的前线特派记者,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批判客里空后,“客里空”成为编造、抄袭、漏报、迟报新闻以及在新闻报道中违背事实等不良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
邵飘萍:近代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摄影家,《申报》著名记者,《京报》创办人,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张“新闻救国”,希望以报纸舆论影响政局实现救国,因宣传共产主义于1926年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政府枪决。
时务文体:维新派所创的新型报刊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因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韬奋精神”:指邹韬奋先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为目的,以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出发点,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要求的不畏权势,勇于讲真话,力主自由、追求真理、推进进步的精神“竖三民”:于右任为推翻帝制,宣传革命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因其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办报宗旨与目的基本一致,被人称为“竖三民”。
徐宝璜:著名新闻教育家,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主张报纸应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应代表国民提出建议和要求,并认为新闻中的事实正确与否决定舆论的健全与否,报纸在提倡道德,开启民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
自考中国新闻史试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新闻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最早的新闻传播活动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商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C2. “邸报”是中国古代一种官方新闻传播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B3.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报纸是?A. 《申报》B. 《大公报》C. 《新闻报》D. 《京报》答案:A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报纸是?A. 《人民日报》B. 《光明日报》C. 《解放军报》D. 《工人日报》答案:A5. 下列哪一位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A. 邹韬奋B. 范长江C. 邓拓D. 埃德加·斯诺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特点的有?A. 官方性质B. 手抄传播C. 内容单一D. 传播范围有限答案:A, B, C, D7. 五四运动期间,新闻媒体发挥了哪些作用?A. 传播新思想B. 激发民众觉醒C. 促进文化变革D. 推动政治改革答案:A, B, C, D8. 新闻事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了哪些功能?A. 宣传政策B. 引导舆论C. 传播知识D. 娱乐大众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9. 简述中国新闻史中的“四大名报”及其各自的特色。
答案:中国新闻史中的“四大名报”指的是《申报》、《大公报》、《新闻报》和《人民日报》。
《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以新闻报道和评论见长;《大公报》以深度报道和国际视野著称;《新闻报》则以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为主;《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以宣传党的政策和路线为主。
10. 新闻媒体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起到了哪些作用?答案:新闻媒体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传播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公众理解和支持改革;报道改革成果,增强人民的信心;监督改革进程,揭露问题和不足;促进国内外信息交流,为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
四、论述题11. 论述中国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一、填空。
1. 敦煌进奏院报是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两件残页),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
2.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是《急选报》。
3. 近代第一份报纸是于1815年在南洋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 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 《申报》的创办者是美查,创办于1872年。
6. 《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是王韬,创办于1874年。
7. 维新派最早的报刊是由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
机关报是《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8. 维新派在澳门办的《知新报》,于1897年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幸存的屈指可数的几家维新派报刊之一。
9. 严复的《国闻报》,在天津创刊,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
10. 同盟会第一个大型机关报是《民报》,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11. 于右任的“竖三民”是《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2. 《大江报》著名时评是詹大悲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
13. 戊戌政变之后的在国外的第一份报刊是《清议报》、于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
14. 天津《大公报》的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15. 戴季陶的“横三民”是《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
16. 民初“三杰”: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17. 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8.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19. 现代第一份报纸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20. 三个评论是《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21. “四大副刊”是《学灯》、《觉悟》、《晨报副镌》、《京报副刊》。
22.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是1922年创办的《向导》。
23. 《劳动周刊》是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进击的郭奶奶之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这份真的是整理到内伤,有些题目没答案的大家就自己总结吧...一、单选题(15)二、名词解释题三、问答题四、最后一道题(15)●有一道题,会是在邹韬奋、邵飘萍、范长江、王韬、斯诺、梁启超、黄远生这几个人之间,挑出两个人来出题。
●事件名词:时间、经过、结果、意义报刊名词:时间、主编、内容、宗旨、地位/影响人名名词:主要贡献、事迹、地位名词解释1.小报产生于北宁末年,盛于南宋,产生的原因是社会急剧变动,人们关心身家性命和国家大事。
2.定本制度是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实行的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3.《循环日报》《循环日报》1874年2月创刊。
1)创办宗旨为自强变化,即“强中以攘外,澉远以师长”。
2)宣传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上,主张建立君民共治的国家;经济,主张开发矿藏、修筑铁路、民富国强;外交上,主张国家主权独立。
3)影响,首创以政治为主的报纸,既别于邸报,又别于教会报和外文报;二是开创了报章文体,王韬认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意,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三是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王韬有3篇新闻学论文(《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4.《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撰述,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主办人陈少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
2.中国最早的外文报纸:《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办,周刊,葡萄牙文。
3.《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4.《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撰述,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大江报》两篇著名时评:一篇是署名“海”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另一篇是署名“奇谈”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6.我党(在中共苏维埃时期)最早的通讯社:1931年,江西瑞金,红色中华社。
7.最早书报检查制度:宋朝的“定本”制度。
8.我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在广州由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9.《国闻报》:1897年创办于天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10.《向导》: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11.我党最早的日报:在五卅运动中,我党1925年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12.白话运动开始于谁的文章,发表于哪一年哪本书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
13.最早的民间小报:《游戏报》,1897年创刊于上海,这是中国最早的小报。
14.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孖剌报馆创办的一种商业周刊,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15.《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创刊,创办人英华,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w w w .k h d a w .c o m 课后答案网16.《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17.《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出版。
同年10月25日迁往重庆。
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闭。
主编潘梓年。
18.横三民为哪三份报纸组成”:《民权报》、《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19.最早的通讯文集:黄远生,《远生遗著》;最早的政论文集:王韬,《弢圆文录外编》。
20.《中国青年》的著名编辑: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
21.5·4三大评论:《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22.我党最早创办的报刊:《向导》,1922年上海,蔡和森,共出版201期。
23.万国公报:1869年9月创刊于上海,由林乐知和李提摩创办主编,主要内容原为宗教,后增加政治性内容,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教会报刊。
24.《新闻报》:1893年创刊于上海,其为上海外商创办的商业性报纸。
二.名词解释1.客里空: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之翻译的苏联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
2.《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3.《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
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1911年,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
后又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词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鄂督极为震恐,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
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
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
“大江报案”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制统治的又一典型事例。
w w w .k h d a w .c o m 课后答案网4.孤岛新闻事业:从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从上海撤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
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
这种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借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
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
5.苏报案: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文章;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
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
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6.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7.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8.徐宝璜:民初著名新闻系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并担任过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所著的《新闻学纲要》是我国最早新闻学著作之一,当时的新闻界称他为“新闻学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9.邵飘萍: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
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东京通信社。
1916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独立创办日报《京报》,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1919年邵飘萍再度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
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
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1925年,他秘密加入共产党。
邵飘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越,英年遇难,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
10.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为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w w w .k h d a w .c o m 课后答案网11.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
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12.《文汇报》:19世纪60、70年代创刊,是英文报刊,经过不断兼并,到90年代与《字林西报》《华洋通闻》形成三足鼎立。
《文汇报》于1945年8月18日在上海复刊,声称保持中立,维护言论自由。
13.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
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
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
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14.湘江评论: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一共只有5期。
15.竖三民: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人们称为“竖三民”。
16.新生事件:1934年2月,《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
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
1935年5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
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
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
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
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17.报章文体: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
18.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蚀》;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三.简答题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征w ww .k h d a w .c o m 课后答案网答:1)报刊数量大,从1896年8月开始《时务报》创刊到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全国各地报刊达到70余种。
2)办报地区广,不仅是在上海,还延伸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3)报刊品种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继续发展,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性娱乐报刊,还有以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出现的报刊类型4)但是主流是宣传维新变法的政论性报纸。
2.于右任的办报活动答:《神州日报》1907年创刊,这是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1909年,于右任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揭露贪官污吏罪行。
1909年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后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查封《民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