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托尔作为人的表现与其悲剧命运
赫克托尔作为人的表现与其悲剧命运

赫克托尔作为人的表现在与实力明显高于自己的阿基琉斯对决之前,《伊利亚特》是这样记录下这位英雄的言行的:“赫克托尔一见他心中发颤,不敢再停留,他转身仓皇逃跑,把城门留在身后。
”[11]随后,荷马用了“游隼”和“猎狗”来形容阿基琉斯的紧追不舍,用“野鸽”和“小鹿”来形容赫克托尔的仓皇逃窜。
退无可退之后,赫克托尔终于面对了阿基琉斯,在决斗前,赫克托尔明显底气不足地向阿基琉斯提出了要求:“如果宙斯让我获胜,把你杀死,我不会侮辱你的躯体,尽管你残忍,阿基琉斯,我只剥下你那副辉煌的盔甲,尸体交给阿开奥斯人,你也要这样对待我。
”卷22显然,弱者是无法与强者谈条件的,阿基琉斯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赫克托尔已经无路可退,拔出宝剑,和阿基琉斯决一死战。
当阿基琉斯的长枪刺穿赫克托尔咽喉的时候,赫克托尔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阿基琉斯发出了请求——可以说是哀求:“我求你,以你的心灵,、双膝和双亲的名义,不要把我丢给阿开奥斯船边的狗群,你会得到许多黄金、铜块作为赎金,我的父王和母后会给你送来厚礼,让我的身体运回去吧,好让特洛亚人和他们的妻子给我的遗体火葬行祭礼。
”卷22可惜,他的最后的要求也没有被阿基琉斯答应(尽管后者最终在特洛亚国王的亲自哀求下还是归还了尸体),赫克托尔的灵魂带着无限遗憾飞向了哈得斯的冥界。
看到这几段,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以赫克托尔如此的英雄人物,早已经知道了自己必死的命运,为何在死亡到来之前会做出这等惧怕死亡的举动?甚至不顾自己是一军之帅,绕着城墙奔走来逃脱阿基琉斯的追杀?事实上,这正是《伊利亚特》这部“英雄的史诗”在刻画英雄时的成功之处。
和中国传统的那些“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英雄不同,在古希腊的英雄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人性”。
诚然,赫克托尔早已经预料到了自己必死的命运,也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当死神的脚步真的走近的时候,任何人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英雄也是人,当然也会有一种恐惧感。
赫克托尔一方面恐惧死亡(绕着城墙奔逃),一方面尽力坦然接受即将死亡的事实(要求如果自己死了能得个全尸),这一对心理矛盾的冲突表现在即将决战的赫克托尔身上,使得读者在觉得他是一个英雄的同时也觉得他是一个人,而他这个“英雄”的形象也更为丰满,更为人性化。
赫克托耳之死

赫克托耳之死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6年第29期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这挑起了特洛伊和希腊各部落的战争。
懦弱的帕里斯没有勇气和能力为自己的鲁莽行为负责,他的哥哥赫克托耳不得不舍下娇妻幼子,为惹下祸端的弟弟承担起并不光彩的战争责任。
赫克托耳不愿让祖国人民死于敌手,不忍见妻子沦为俘虏,他决心到战场上捍卫家国。
他深情地安抚并告别他温柔美丽的妻子安德洛玛克,祈祷幼子将来能成为比自己更勇敢的英雄,旋即戴上盔甲奔赴战场。
决战中,赫克托耳与阿基里斯对峙。
奥林匹斯众神紧张地关注着。
宙斯取出黄金天平,两边放进生死砝码,一个代表阿基里斯,另一个代表赫克托耳,开始称量。
赫克托耳的一边向冥王倾斜,他注定要死于此役。
阿基里斯瞅准赫克托耳的肩与脖子相连接处没被盔甲保护到的部位,狠狠用矛刺去,矛尖刺穿赫克托耳的喉部,赫克托耳不幸死去。
【解读一】所谓卑微者,不是指一个人成就、地位低下,而是指心灵卑微导致的人格低下;所谓高贵者,也不是指一个人功高盖天,名声盖地,而是指心灵可贵而导致的人格崇高。
帕里斯的懦弱、逃避,与赫克托耳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读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为国纾难,赫克托耳的爱国之志,苍天可鉴。
【解读三】凡事要考虑周全,不可疏忽大意。
赫克托耳肩与脖子相连接处没被盔甲保护到的部位让对手找到破绽,直接导致了他身死战场。
【解读四】两强相遇勇者胜,赫克托耳与阿基里斯都是大英雄,在他们的强强碰撞中,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实力。
在其他领域、其他各种情况下,莫不如此。
【适用话题】责任感;生命中最重要的;命运不可抗拒;捐躯赴国难;要害……。
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

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一、性格完美的悲剧英雄—赫克托耳在西方文学史上,赫克托耳是作为阿喀琉斯的衬托或参照而定位的。
实际上,在《伊利昂纪》中他们分别是交战双方的主将,代表着不同的古代英雄类型。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赫克托耳是一个富于理性的、成熟的政治军事领袖,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古代氏族英雄形象。
阿喀琉斯“冲冠一怒为红颜”,因阿伽门农夺走他的女俘而“愤怒”,任性退出战争,这从个人而言,固然有其充分的理由,但阿喀琉斯却是希腊一方举足轻重的战将,因而这种无视希腊人整体利益而意气用事的结果,导致希腊联军节节溃败,几乎覆亡而赫克托耳以群体利益为重,他作为特洛伊一方的主帅,既身先士卒英勇赴战,对敌我的强弱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又对特洛伊的生死存亡,对母亲、妻子和弟媳海伦皆极富责任感。
众所周知,特洛伊战争的直接起因是赫克托耳的风流弟弟帕里斯诱拐了全希腊最美艳的女子海伦,战争的深层原因则瘫族岭解体阶段异族部落之啦相缄和掠夺财汽赫克托耳虽知因此耐发的战争是己方理曲并有严重的后果,但他并不视海伦为红颜祸水之类的妖孽,而是尊重这位前斯巴达王后恰如其份,毫不怨恨她给全体特洛伊人带来的十年麻烦和毁灭的阴影,表现出感人的男子汉风度和深明大义的英雄襟怀。
尽管赫克托耳就性格而言是比阿喀琉斯更完美的人,但他不幸生于以普力与武功论英雄的荷马史诗时代,因此当他面对着更为神勇一的阿喀琉斯时,他为群体献身的高度责任感便转换成强烈的悲剧色彩他无可选择地走向与阿喀琉斯的决斗,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在《伊利昂纪》中,有三个女性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了赫克托耳「的完美性格中所蕴含的悲剧性前述的海伦、赫卡柏和安德洛玛克。
赫卡柏是赫克托耳之母,她在儿子参战问题上表现出一种豁达大度的战争女神的英雄气概,率领特洛伊妇女在希腊大军兵临城下的困境中祈祷雅典娜赐恩,鼓励儿子英勇杀敌,而阿喀琉斯之母戒提斯虽为女神,言行却与凡间之母无异—一她在战争问题上待阿喀琉斯如同婴儿。
英雄悲歌

英雄悲歌——观《特洛伊》后感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光明的时代,也是黑暗的时代,这是英雄的时代,也是杀戮的时代,这是由古希腊,荷马史诗,特洛伊…….所构成的时代。
这个时代造就了特洛伊城和斯巴达城的两位英雄赫克托尔和阿基里斯,让他们的名字永垂不朽,让特洛伊之战流传至今。
沉浸在电影当中,忘记了高高在上的神,忘记了战争中的血雨腥风,只看到两个身处战争旋涡中无法逃避自身悲剧命运的英雄。
阿基里斯无疑是众人宠爱甚至崇拜的战神,血气方刚,是力量的化身。
而生长在那个时代,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似乎他的母亲早就看穿了他的命运,想要阻止他前往特洛伊开战,而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选择的选择,他注定要前往特洛伊,也注定要牺牲在战争中。
与其把他的选择看作是为了给堂弟报仇,不如看作是时代对他的逼迫。
他是矛盾的,他欣赏并敬重悲剧英雄赫克托尔,而他却悲惨地成为骄横傲慢仗势欺人的“伟大”国王的工具。
战争是他唯一的价值,他的生命在战场上达到了难以超越的兴奋若狂的状态,这是他的巅峰,尽管生灵无辜地涂炭。
正因为他非凡的才能,所以他的悲剧才早早斩断了他年轻茁壮的生命,死在帕里斯的箭下也许是他最好的归宿。
正如影片中的一幕,他看着赫克托尔失声痛哭,说:“我们很快会相见,兄弟。
”时,内心的矛盾与无奈以及千丝万缕的细微心理,都可感受到。
赫克托尔同样充满着高贵和悲凄的命运。
从允诺承担弟弟的行为后果开始,他就已经知道城邦和自己的命运。
尽管他鄙视弟弟的怯懦,可是作为兄长他承担了罪责;而在误杀阿基里斯的堂弟后,他坦然地接受挑战,走向死亡。
他让他的士兵明白一个男人的尊严:维护自己的荣誉,爱护自己的妻儿,保卫自己的国家。
做个简单的男人,是那个时候多么难以实现的梦想!一个崇尚武力的世界竟然存在着这么两位彼此惺惺相惜,厌恶战争憎恶死亡,却又是被万人景仰的勇士。
他们都向往这和平美好的生活,可他们又被驱使着奔向战场,被驱使着挥剑杀戮,被驱使着血污满身,战争的胜利与荣誉丝毫不能带给他们任何快乐,而他们最后的结局用死亡谱写一曲英雄的悲歌。
英雄、神明与秩序——理解赫克托尔的死亡

英雄、神明与秩序——理解赫克托尔的死亡刘麒麟【摘要】@@ 荷马的<伊利亚特>结束于赫克托尔的葬礼.赫克托尔的死亡令特洛伊失去支撑,也让荷马的歌咏徐徐收场.不仅如此,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尔的葬礼还是神明对人类事务的最后一次干预.荷马对史诗的如此编织,是否有着特别的隐喻或寓托?依循<伊利亚特>情节,赫克托尔的死亡源于命运中的两次重大"突转"--帕里斯携海伦来到特洛伊以及赫克托尔杀死帕特罗克洛斯,但从根本上讲,赫克托尔的死亡是宙斯实现计划、宇宙葆有秩序的必然.【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1(038)002【总页数】5荷马的《伊利亚特》结束于赫克托尔的葬礼。
赫克托尔的死亡令特洛伊失去支撑,也让荷马的歌咏徐徐收场。
不仅如此,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尔的葬礼还是神明对人类事务的最后一次干预。
荷马对史诗的如此编织,是否有着特别的隐喻或寓托?依循《伊利亚特》情节,赫克托尔的死亡源于命运中的两次重大“突转”——帕里斯携海伦来到特洛伊以及赫克托尔杀死帕特罗克洛斯,但从根本上讲,赫克托尔的死亡是宙斯实现计划、宇宙葆有秩序的必然。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赫克托尔的死亡不仅体现了荷马对赫克托尔与英雄、神明、秩序之隐晦关系的独特理解,更向泛希腊的听众暗示了人在城邦生活及宇宙秩序中的恰切位置。
一、赫克托尔的“出场”从《伊利亚特》中英雄人物的出场顺序看,荷马第一次述及赫克托尔的场合颇为玄妙。
他出现在阿喀琉斯怒斥阿伽门农的誓言中:“这是个庄重的誓言:/总有一天阿开奥斯儿子们会怀念阿喀琉斯,/那时候许多人死亡,被杀人的赫克托尔杀死,/你会悲伤无力救他们;悔不该不尊重/阿开亚人中最英勇的人,你会在恼怒中/咬伤自己胸中一颗忧郁的心灵”(《伊利亚特》卷1,第240-44行,下引仅注卷数、行码)①本文《伊利亚特》的中译采用罗念生、王焕生先生的《伊利亚特》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亦参Richard Lattimore 英译《荷马的伊利亚特》(The Iliad of Hom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1), A.T.Murray英译《伊利亚特》(Iliad/Homer,trans.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Wyat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hector赫克托耳

The end!
非常简单的人生信条,但是这个称得上史诗、称得上英雄的男人,用他短 暂而伟大的一生恪守着这样的 诺言,并以无限的力量震撼着每一颗热血涌动 的心灵。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 人看!拥有这样接近完美英雄形 象的赫克托尔 ,却逃不了命运的 安排。 Achilles pushes the Trojans back to the city and Hector is left alone to face him. Hector is afraid of Achilles and he tries to escape the fight. Achilles chases him three times around the city. But, at the end, Hector excels his fear and decides to face Achilles.
Trojan war
Trojan war
在这场长达10年的战斗中,涌现了一个个形
象鲜明、个性突出的英雄,如:阿喀琉斯、 赫克托尔等等。其中,特洛伊王子、主将赫 克托尔以其勇敢、重情、缜密的英雄形象给 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那不尚武却 甘愿为保卫部落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让人在感 动之余也不免一声叹息,遗憾连连。
Before leaving, he talks to his wife, carrying their son, tries to convince him not to go. Although he knows that Troy is doomed to fall apart, and that his end will be to die in war , he can not refuse to fight. He explains everything to his wife and embraces his son and prays to Zeus for their good faith, mostly for his son to become a more powerful leader than he could ever be.
he

2、荷马史诗通过塑造一系列英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崇高理想。
这些英雄形象中,最为突出的是三个——阿喀琉斯、赫克托尔和奥德修斯。
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是希腊第一英雄,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神谕说他有两种命运:如果他呆在家中过和平生活,就会幸福长寿;如果要上战场,虽可取得无上光荣,但却命定早死。而英勇的阿喀琉斯却把在战场上获得荣誉看做第一生命,因而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他的马预言他的末日正在临近,他自己也清楚:他将葬身于特洛伊城下,但他依然挺身参战。特别是在他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杀死之后,他痛不欲生。母亲警告他:为朋友复仇将导致他在战场上丧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道:“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
神是人的折射,中国古史系统中的圣王贤相虽然取得了自己确定的一点,但由于神际关系的贫乏,他们的本质规定性大多并不丰富。这还不是有着多样性统一的一个点。
中国汉族远古神话没有形成史诗般的恢宏的构架,乃是必然的。这样的种格局,使得叙事性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早期发展中,不可能占有一种显著的地位。当巨大的神话意象世界终于解体以后,它留存在先秦典籍中的大都是吉光片羽式的碎片,可以睿哲思、助议论,却难以推动叙事性文学的阔大构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冲天的愤怒使他变成了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幼便杀便砍,让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的河道。与赫克托耳决战前,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亡时,不要凌辱他的尸体。但阿喀琉斯根本不予理睬,残暴地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挂在马后倒拖着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这都表现出他勇猛而又鲁莽暴烈的性格。但是后来当特洛伊的老王用对他父亲的回忆来打动他,跪求他归还赫克托耳的尸体时,阿喀琉斯终被感动而对有丧子之痛的老王产生了同情。这又说明了他身上也具有同情心。通过这些多侧面的性格特点,作品塑造了一个集残暴与善良,狭隘与直率,粗野习性与英雄气质于一身的英雄形象。
希腊神话故事:赫克托耳之死

希腊神话故事:赫克托耳之死阿喀琉斯越来越近,像战神一样威武雄壮,青铜武器灿烂夺目。
赫克托耳看见,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并转身朝城门走去。
阿喀琉斯顿时扑了过来。
赫克托耳沿着城墙,沿着大路没命地奔跑,并越过湍急的斯卡曼德洛斯河。
阿喀琉斯跟踪追击。
他们绕着城墙跑了三圈。
奥林匹斯圣山上的神衹们都紧张地看着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啊,神衹们。
"宙斯说,"好好地思考一下眼下的情势吧。
决定的时刻来到了。
是让赫克托耳再次逃脱死亡呢,还是让他丧生?"帕拉斯·雅典娜回答说:"父亲,你想到哪里去了?难道你想让命运女神已经判定要死的人逃脱死亡吗?不过,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别指望神衹们会同意你的提议!"宙斯朝他的女儿点了点头,表示她能够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她立即从奥林匹斯圣山上降到到特洛伊的战场上。
这时,赫克托耳仍在奔逃,阿喀琉斯在后面紧追不放,不让他有喘息的机会,并且示意他的士兵,不得朝赫克托耳投掷飞镖和长矛。
他们围着城墙追逐了四周,现在又挨近斯卡曼德洛斯河,这时,宙斯从奥林匹斯圣山站起来,取出黄金天平,两边放进生死砝码,一个代表珀琉斯的儿子,另一个代表赫克托耳,开始称量。
赫克托耳的一边朝冥王哈得斯倾斜。
在一旁的阿波罗即刻离开了。
女神雅典娜走到阿喀琉斯身旁,悄悄地对他说:"你站着,休息一下;让我去鼓动赫克托耳大胆地向你挑战!"阿喀琉斯听从了女神的话,立即停止追击,靠在插在地上的长矛旁,看着雅典娜朝赫克托耳走了过去。
雅典娜变为得伊福玻斯来到赫克托耳的面前,对他说:"兄弟,让我们一起去反击阿喀琉斯!"赫克托耳看到他的兄弟非常高兴,他说:"得伊福玻斯,你真是我最亲密的兄弟。
现在,当别的兄弟都躲在安全的城墙后面,你却大胆地出城鼓励我作战,使我更加尊重你了。
"于是雅典娜引着英雄朝阿喀琉斯走去。
她举着她的长矛,跨着大步,走在前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克托尔作为人的表现
在与实力明显高于自己的阿基琉斯对决之前,《伊利亚特》是这样记录下这位英雄的言行的:
“赫克托尔一见他心中发颤,不敢再停留,
他转身仓皇逃跑,把城门留在身后。
”[11]
随后,荷马用了“游隼”和“猎狗”来形容阿基琉斯的紧追不舍,用“野鸽”和“小鹿”来形容赫克托尔的仓皇逃窜。
退无可退之后,赫克托尔终于面对了阿基琉斯,在决斗前,赫克托尔明显底气不足地向阿基琉斯提出了要求:
“如果宙斯让我获胜,把你杀死,
我不会侮辱你的躯体,尽管你残忍,
阿基琉斯,我只剥下你那副辉煌的盔甲,
尸体交给阿开奥斯人,你也要这样对待我。
”卷22
显然,弱者是无法与强者谈条件的,阿基琉斯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赫克托尔已经无路可退,拔出宝剑,和阿基琉斯决一死战。
当阿基琉斯的长枪刺穿赫克托尔咽喉的时候,赫克托尔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阿基琉斯发出了请求——可以说是哀求:
“我求你,以你的心灵,、双膝和双亲的名义,
不要把我丢给阿开奥斯船边的狗群,
你会得到许多黄金、铜块作为赎金,
我的父王和母后会给你送来厚礼,
让我的身体运回去吧,好让特洛亚人
和他们的妻子给我的遗体火葬行祭礼。
”卷22
可惜,他的最后的要求也没有被阿基琉斯答应(尽管后者最终在特洛亚国王的亲自哀求下还是归还了尸体),赫克托尔的灵魂带着无限遗憾飞向了哈得斯的冥界。
看到这几段,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以赫克托尔如此的英雄人物,早已经知道了自己必死的命运,为何在死亡到来之前会做出这等惧怕死亡的举动?甚至不顾自己是一军之帅,绕着城墙奔走来逃脱阿基琉斯的追杀?
事实上,这正是《伊利亚特》这部“英雄的史诗”在刻画英雄时的成功之处。
和中国传统的那些“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英雄不同,在古希腊的英雄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人性”。
诚然,赫克托尔早已经预料到了自己必死的命运,也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当死神的脚步真的走近的时候,任何人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英雄也是人,当然也会有一种恐惧感。
赫克托尔一方面恐惧死亡(绕着城墙奔逃),一方面尽力坦然接受即将死亡的事实(要求如果自己死了能得个全尸),这一对心理矛盾的冲突表现在即将决战的赫克托尔身上,使得读者在觉得他是一个英雄的同时也觉得他是一个人,而他这个“英雄”的形象也更为丰满,更为人性化。
赫克托尔的悲剧命运
他是整个伊利亚特唯一的,真正的,彻头彻尾的英雄。
从性格,他勇敢、重情、缜密、谦逊,而阿伽门农狂暴、贪心、好色;奥德修斯阴险,狭隘,善妒;阿喀琉斯固执、野蛮、刚愎自用。
没有一人可与之相提并论,他就像个道德模范!他屡次试图阻止战争,但作为国家最好的勇士和领袖,他只能选择战斗,这无可奈何。
他无可奈何地走在命运之路上,他是虔诚的信徒,不招待见的信徒。
从动机,他为家庭,为人民,为国家的存亡而战,而阿伽门农是为利益而战,阿喀琉斯是为荣誉而战,帕里斯是为女人而战。
相比之下,其形象也要比其他的要高出许多。
但正是由于处在这样特定角色存在的背景之下,造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赫克托尔早已经通过宙斯知道了自己必死的命运,:“我的灵魂知道,这一天必将来临——那时神圣的伊利昂将被扫灭,而我将死在浴血伊利昂的年月!”对此,他却没有懦夫似的躲避战斗;他知道壮士的作为,勇敢顽强;他知道命运谁也无法挣脱。
于是,他挑起枪杆,和前排的特洛伊壮勇一起英勇地迎战。
战争中,你死我活,人们尖叫着纷纷倒地,“头脸朝下”,“手抓泥土”,死神把成百上千的壮勇拖入阴暗的地府,赫克托耳也被无情地拉进里面。
这是英雄的使命,也是英雄的宿命;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人生的自豪。
在他与阿基琉斯的对决中,女神雅典娜化身成赫克托尔的保护神阿波罗的形象,诱骗他与阿基琉斯决战。
当赫克托尔发现了雅典娜的真实面目的时候,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死亡确实是上天已经注定了的,此时的他,手中唯一的长矛已经掷向了阿基琉斯,而自己也知道诸神已经决定让阿基琉斯夺走自己的生命。
是束手待毙,还是拼力抗争?赫克托尔毅然选择了后者:
“天哪,显然是神明命令我来受死,
我以为英雄得伊福玻斯在我身边,
其实他在城里,雅典娜把我蒙骗。
现在死亡已距离不远就在近前,,
我无法逃脱,宙斯和他的射神儿子
显然已经这样决定,尽管他们曾那样
热心地帮助过我:命运已经降临。
我不能束手待毙,暗无光彩地死去,
我还要大杀一场,给后代留下英名。
”卷22
他抽出了随身的宝剑,勇敢地向阿基琉斯冲了过去——在这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战中,赫克托尔终于悲壮地死去。
“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展现自身的价值,使他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烁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的光华。
”这便是英雄的人生,是凡人试图冲破而又无法冲破自身的局限的悲壮。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悲剧是把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赫克托耳以光荣的死亡结束自己仓促的一生,他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既是对命运的参透,也是对命运的挑战。
赫克托耳既是一个被宿命和悲剧、爱与血成全的凡人,也是一个由激烈的战斗和有限的生命煅造的悲剧式英雄。
他生得光明,死得悲壮。
“有些人的死亡中存在着悲剧因素,但并不是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悲剧性的。
因为悲剧不但是哀痛的,而且是光辉的。
悲剧的悲伤是伟大的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