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盆景的分成传统和发展
苏派盆景的分成传统和发展

苏派盆景的分成传统和发展
苏派盆景是中国传统盆景艺术的一种流派,以江苏地区为中心,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苏派盆景可以分为传统和发展两个方面。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苏派盆景也发生了一些创新和
变化。
这种创新可以看作是传统苏派盆景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新的技术
和材料的应用给苏派盆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现代的盆景作品可
以利用塑料、泡沫等材料制作出更加精细的造型,还可以利用水景和灯光
等元素来增加景物的立体感和变化。
另一方面,新的观念和艺术理念的引
入使苏派盆景具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
现代的苏派盆景可以通过抽象的方
式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也可以通过符号和象征的手法来传达主题和观点。
这种发展使苏派盆景更加契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总的来说,苏派盆景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传统和创新的结合。
传统的苏
派盆景注重自然美和山水意境的再现,强调造型的雅致和景物的自由流动;而现代的苏派盆景则更加注重技术和观念的创新,注重艺术形式和内涵的
丰富。
无论是传统还是发展,苏派盆景都是一种富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江南文化的精神和生活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第八章-1桩景八大流派(苏杨通川岭南)..

❖ 朱宝祥选材六字诀:满(生长健壮、枝叶丰满)、 残(身残志坚、劫后余生、干苍枝屈)、清(清润 优雅)、奇(奇姿异形)、古(苍古雄劲、老干虬 枝、古朴自然)、怪(怪桩)。
根的形式
1、露根式 2、盘根式
根的造型
1.提根法 ❖ 深盆高栽壅土法 ❖ 深盆平栽冲水法 ❖ 圆筒沙培法 2.盘根法 ❖ 人工盘扎法 ❖ 石砾盘根法 ❖ 螺壳盘根法 3.石附法
苏派盆景总结
1、传统造型:成型期长,手续繁琐,型式呆板。横 枝式(顺风式)、悬垂式(垂枝式)、劈干式、 六台三托一顶式等。
《 老 当 宽益 壮 》 陆 建 山
景 菊 ( 附 桩 )
长
70CM 42CM
式《
)巍
长
巍 跃
彩
霞
宽》 陆
建
山
蒿 桩 ( 曲 干
五、通派盆景艺术特色
❖ 选材精细,地域性强 ❖ 造型严谨,层次分明 ❖ 工艺精湛,技艺独特 ❖ 讲究摆设,装点园林 ❖ 师法自然,求变求新
1、选材精细,地域性强
❖ 通派盆景植物:以常绿树种为主,要求叶片小,色 翠绿,枝条柔,节间短,干形奇,根兜好,花果艳, 香气浓,耐修剪,耐瘠薄,无病虫,抗性强。
五 针 松
高
75CM
幅
70CM 105CM 280 87 90
创《
作巍
一然
等幅屹
立
年 大 阪 银
》 朱 宝
祥
奖年雀
舌
年罗 第汉 一松
届高
130CM 50CM 85 90
《
年源
盆景八大流派

扬派盆景采用棕丝“精扎细剪”的造 型方法, 如同国画中的“工笔细描”。
扬派以观叶类的松、柏、榆、杨(瓜子黄杨) 别树一帜,具有层次分明、严整平稳。
苏派树桩代表:周奉国作品
六月雪
黄杨
《春胜险峰》木纹石 作者:朱金山
扬派
•
扬派盆景以扬州为中心,包括泰州、泰兴、泰县、兴化、高邮、 东台、盐城、宝应等苏北县市,是以扬州命名 的盆景艺术流派。
扬派盆景唐、宋时已有制作,至清代,扬州广 筑园林,大兴盆景,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 景”之说.
扬派引盆景的艺术特点是 “严整而富有变化, 清秀而不失壮观”
《雀梅》
苏派以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为主
树桩盆景
水石盆景
树桩盆景又分为规则和自然两大类。
规则式
自然式
树桩盆景常用的树种有松、柏、雀梅、 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苏派盆景技法:
粗扎细剪, 以剪为主, 以扎为辅。
苏派盆景传统造型有 顺风、垂枝、劈干、 一顶、六台、三托等
垂枝
顺风
三托
水石盆景以奇石怪岩,打磨拼接,冠以流水, 形成绮丽的自然风光,置于盆中
盆景八大流派
之苏派,扬派
第一组:陈佳耀/赵勇博/王程阳/王乐
苏派
• 苏派发源于苏州,是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
《 姑 苏 志 》
清盘虎 雅松丘 可古人 爱梅善 于 贫 谓置中 之之植 盆几奇 景案花 异 卉
--Βιβλιοθήκη 苏派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现代。 其风格古雅,制作精细,又秉承中国绘画原理
古雅代表: 朱子安老先 生的雀梅, 人称 “盆景之王”
苏派盆景一盆成田园,一木入山林

苏派盆景一盆成田园,一木入山林作者:雷虎来源:《旅游世界》2022年第05期千古文人园林梦,雅致的园林生活对文人来说,是融入血液中不可抹去的记忆。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不仅文人心中理想的诗意栖居地已经毁灭殆尽,就连文人骨子里那点精致典雅的情怀都已经被抽丝剥茧。
居住地越来越局促,即使在百园之城的苏州,建一座苏州园林引山林入园已经不再可能。
但却可以育一盆苏派盆景:一盆成田园,一木入山林。
苏州老城区这条偏僻的小巷里,熙来攘往的人流都流进小巷尽头那硕大的建筑里,而我则独自在一栋刷着石灰的平房前驻足。
所有的人目光都投向硕大建筑上“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招牌,这让盯着到平房石灰墙上“周瘦鹃故居”这不起眼的标记看的我,看起来像“苏州病人”。
我一再敲门,久无人应答,却在小巷对面看见一位老者向我招手:“家里这个门已经很久没开了,随我来,我们从另一个门进去!”老者便是我们今天要拜访的对象——苏派园林传承人李为民先生,而他所说的“家”,便是在苏州盆景圈声名显赫的紫兰小筑。
紫兰小筑,便是当初民国文人周瘦鹃归隐苏州后,创立现代苏派盆景的地方。
行不过百步,转入另一条狭窄的小巷,小巷左边开出了一扇苏派园林式别致的大门,一位小贩正把水果车停在大门口。
见我们朝大门走来,连忙开始吆喝:“来点应季的杨梅?”李为民摇了摇头,指了指大门门楣上的字说:“你的水果车挡着我家大门了!”小贩抬头看了门楣上的字:“呦!紫兰小筑?不好意思!”小贩准备起身挪车却被李为民制止了:“你继续在这摆摊吧,反正这个大门从来都不开!”李为民说着继续往前走,走到小巷的尽头后左转身,隐入一片凌霄花海中:“这花好多年都没人打理了,没想到还开得这么美!”盯着围墙上的凌霄花发了几十秒呆后,李为民拿出钥匙开门,门楣上刻着两个大字“常春”。
“常春”二字给人无限的遐想,但随李为民入园后,眼前卻是一派萧条:园内的建筑,不是想象中的亭台楼阁,而是一栋普普通通的二层水泥房。
苏派盆景的历史渊源

苏派盆景的历史渊源一、唐宋时期——发展初期苏州盆景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苏州刺史白居易就以玩石为癖,那是早期的山水盆景。
至宋代,苏州诗人范成大制作的山水盆景已非常有名。
宋代苏州人朱冲、朱勔父子已建造了绿水园和金谷园,陈列者许多山水和树桩盆景。
二、明清时期——发展盛期明代苏州人王鏊所著的《姑苏志》里有这样的记载:“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
”这是有“盆景”称谓最早的文字记载,因此可以说“盆景”之名称自苏州人始。
苏州盆景到明代时已经广为普及了,苏州“吴门画派”的画意成了盆景中刻意模仿的主题,形成了独特的技艺风格,并一直流传至今。
明代苏州人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专门列出《盆玩篇》,对苏州盆景进行艺术总结,其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他记载松柏、枫、榆、古梅为桩景之先声,认为可与画家马远、郭熙等笔下的古树作比的盆景才为上上品。
到了清代,苏州的盆景制作已呈流行之势,由于爱好者越来越多,出现了虎丘、光福等盆景制作基地。
《光福志》中就有“潭山东西麓,村落数余里,居民习种树,闲时接梅桩”的记载。
清代园艺学专著《花镜》也有关于苏州盆景的记录:“近日吴下出一种仿云林山树画意,用长大白石盆,紫砂宜兴盆,将最小柏、桧、或枫、榆、六月雪,或虎刺、黄杨、梅桩等,择取十余株,细视其体态参差高下,倚山靠石行栽之。
或用昆山石、或用广东英石,随意叠成山林佳景。
置数盆于高轩书室之前,诚雅人清供也” 。
清代的胡焕章是当时用梅桩制作“劈梅”盆景的大家。
三、近现代发展状况近代苏州文人周瘦鹃先生,既是著名的作家又是盆景艺术大师,他善于摹仿名画进行盆景创作,其作品清秀古雅。
周瘦鹃的盆景不但重“景”,还注重“盆”与“架”:其盆要“古”,其架要“雅”。
“盆、景、架”三位一体,亦是苏派盆景的独特之处。
另外,作为作家,他还著有盆景专著《盆栽趣味》。
其《拈花集》及《花木丛中》亦有多篇关于盆景的文章。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周瘦鹃和盆景艺术大师朱子安共同努力下,苏派盆景的创作开始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道路。
中国盆景流派介绍

京派:北京故宫,如天安门、故宫博物院等
作品价值
1
艺术价值:展现了中国盆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2
文化价值: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3
历史价值:记录了中国盆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
4
经济价值:推动了中国盆景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盆景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盆景流派的传承与创新
03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盆景艺术的喜爱和需求增加,各流派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04
主要流派介绍
01
苏派:以江苏苏州为中心,以造型优美、意境深远为特点
02
川派:以四川成都为中心,以造型奇特、气势磅礴为特点
03
岭南派:以广东广州为中心,以造型自然、清新脱俗为特点
04
海派:以上海为中心,以造型简洁、色彩艳丽为特点
05
徽派:以安徽黄山为中心,以造型古朴、意境深远为特点
06
浙派:以浙江杭州为中心,以造型秀美、意境深远为特点
中国盆景流派的特点
2
造型艺术
自然美:模仿自然景观,追求自然美
1
意境美:通过造型和布局,表达意境和情感
2
线条美:注重线条的流畅和优美
3
色彩美:运用色彩对比和搭配,增强视觉效果
4
植物选择
01
植物种类丰富,包括松、柏、榆、槐、枫、杨等多种树种
02
植物形态多样,包括直干式、斜干式、悬崖式、临水式等多种形态
03
植物色彩丰富,包括绿色、黄色、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
04
植物生长速度不同,包括慢生、中生、快生等多种生长速度
制作技艺
选材: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材料
造型:通过修剪、蟠扎、嫁接等技艺,塑造独特的造型
苏州盆景的发展趋势

苏州盆景的发展趋势
苏州盆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创新与艺术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盆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造型和形式,而更加注重创新和艺术性的表达。
人们开始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到盆景中,注重创造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2.推崇自然与生态: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视,市场上出现了更多注重自然材料和生态环境的盆景作品。
有些盆景设计师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蓝本,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和石材以及布置独特的景观,营造出几乎与自然山水一样的效果。
3.追求高品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对盆景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去追求高品质的盆景作品,包括植物的选择、石块的品质、景观的布局等方面。
4.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苏州盆景已经成为国际上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品,吸引了大量国外的关注和参与。
苏州盆景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加强与国际盆景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各国盆景的优秀经验和技术,促进苏州盆景的创新和发展。
总体来说,苏州盆景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注重形式向注重艺术性和自然环境转变,同时也追求高品质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苏派盆景简述

苏派盆景简述展开全文苏州盆景,俗称苏派,是以苏州命名的盆景艺术风格类型(流派)。
它以苏州为中心,扩展至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如常熟、无锡、常州等地。
代表人物有周瘦鹃、朱子安等。
苏派盆景以树木盆景为主,注重自然,型随桩变,成型求速,摆脱了过去成型期长、手续繁琐、形式呆板的传统造型束缚。
其艺术特点清秀古雅,至真质朴,气韵生动,情景相融,耐人寻味。
传统的苏州盆景多为规则式造型,最常见的一种为“六台三托一顶”。
现今则以“半规则型”为主,即树木的枝片数量不限,造型成圆片状,似“馒头形”。
整体的形态就是江南常见的老树造型。
苏州盆景的传统形式还有屏风式、顺风式、垂枝式,劈干式等。
苏派山水盆景主要表现的我国江南的丽山秀水、文物风貌。
苏派盆景讲究景(桩、石)、盆和几架的多样化与统一性,特别是在厅堂陈列布置景、盆、架要与厅堂结构协调,要体现出“景”“境”相称而得体。
六合三托一顶树种选择:苏州盆景的制作题材以树木为主,一般选乡土树种,如罗汉松、柏树、黄杨、银杏、雀梅、锦松、紫薇、石榴、金弹子、三角枫、白蜡等。
风格特点:1、古雅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树龄的枯干老枝,缩龙成寸,移植在咫尺的盆中,显得古朴苍劲。
2、制作精细,灵巧入微苏派盆景的第二个特点,是制作精细,灵巧人微,宛如江南丝竹乐那样,予人以典雅、绮丽、朋快、流畅的感受。
但它的'精',绝不是细密繁琐,而是精巧在布局构思和气韵意境上,'体现了'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的中国画理。
3、深受本地园林影响苏派盆景第三个特点,是深受苏州古典园林的影响。
有人称苏州盆景是浓缩了的苏州园林。
苏州盆景也可以说是苏州园林的小样。
4、讲究意境苏派盆景第四个特点是运用中国绘画的画理,讲究意境,重在表现物我合一。
以上信息部分来自于网络,并向原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感谢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派盆景的分成传统和发展
如是
传统的苏派得知道通派两弯半、如皋三弯和苏派的三弯半。
通派两弯半在小旁支流派里比较知名,被称作狮式盆景。
所谓狮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一般第一弯凸面对人。
如狮子据地。
多用雀舌罗汉松为当家树种。
成型后端庄雄厚。
故称狮式。
其实南通和如皋的规则式盆景样例,是最早苏州的盆景匠人将制作不完善的树桩也就是没有做成标准三弯半的,或者标准三弯半失枝之后的。
如皋的三弯不是很知名,也没很有特色的地方,这里就略过不讲。
讲讲苏派的三弯半,也叫三弯九镇顶。
也叫十全十美。
其做法是螺旋渐起做弯,但左右弯大,前后弯小。
然后随弯布片。
见凸有片,左三片右三片,层叠渐起。
又在左右片的中间干后部生三片。
但这三片不叫片了,叫托。
其到衬托加强景深的作用。
最后在顶上结一大片为顶。
所以叫“六台三托一顶”。
这种做法呢,有几个要求。
第一个叫“下蹲上捧”。
就是第一层次的左右两枝片,呈下倾的角度。
第二层次的水平,第三层次呈略微上扬的角度。
片和托的形状也有要求。
片如椭圆形的树叶。
托如近扇形的叶片。
这是俯视效果。
正视效果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馒头片”,四围低中间高,像一个馒头一样。
时至如今,很多做片的树种,如松柏类的片,基本还脱不出这种枝片形态的范畴。
各片托安排得宜之后,因为这种做法是没有干前枝的。
所以整个俯视结构犹如一个凹面向人的弯月形。
这种形状能很好的吸纳观赏者的视线。
使观赏者能走近树。
我个人对这种俯视结构是很赞赏的。
所以我的《如是定枝歌》里面提出“左右枝长前后短,后枝更比前枝长。
”的说法。
这就是我以前讲过的,扎景虽然不是严
格意义上的盆景。
但其对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技法和审美观的保留还是居功至伟的。
很多细节细细思量,非常的有意味,有道理。
规则式就讲到这里。
下面讲讲建国后对苏派盆景创新最有影响的三个人。
这三个人分别是已作古的两人:周瘦鹃和朱子安。
还没有完全奠定自己盆景界地位的当今砚式盆景创始人张夷。
周瘦鹃是一个知名文人,做盆景只是他的爱好。
其人是受旧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对于诗画之类很有研究。
他的风格就是琢磨古画山水花鸟中的好看的树或者其他植物,按照古法来将画的内容再现于盆盎之中。
特别讲求诗情画意。
更讲究盆景的题名和配几。
曾将数株芭蕉缩小到盈尺之高,题以绿天之名。
曾植尺高竹林,三五熊猫嬉戏其间。
其人做树,不在树之名贵,桩之奇巧。
只是赏玩意象。
当然其中技术也是如今的很多盆景人所不及的。
将芭蕉做得只有三四十公分高,拼个林。
这与如今一味追求古、大、奇、怪的风潮何其相异。
建国后的盆景发展,对意境的追求和强调,正由其人始。
再说说朱子安。
朱子安大家都知道,在苏州拙政园曾有其非常具有特色的几盆代表作。
如我个人最喜欢的柏树盆景“秦汉遗韵”。
如“雀梅王”。
这个人没有家学渊源,自小喜欢种花。
家里好像也是以种花卖花糊口、特别好学勤奋,多次向周瘦鹃大师请教文化知识和盆景制作技术。
周瘦鹃大师很喜欢他,于是倾囊相授。
但其人风格又与周瘦鹃大师截然不同。
他在挖掘古法的基础上,做出了那时代的一个创举。
就是挖取园林中或野生的具有一定条件美感的桩头来制作盆景。
以改善过去盆景树桩自小培育耗时过长的现状。
那时候叫“盆景速成法”。
全国曾有五十多个城市和地区到苏州向朱子安大师学习这种“盆景速成法”。
我们采挖野生树桩(有人称破坏环境)的这种现状,可以说朱子安大师是始作俑者。
其实真正以野生桩头做盆景,最早应该是在川渝。
只是西南地区封闭保守,以前的交通也不便利。
不为外人所知罢了。
我曾经也讲过川派的一种什么“老妇梳妆式”盆景。
那就是野桩制作的了。
这是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背后其实还有很多东西。
那时候50多个城市地区的公园向朱大师学“盆景速成法”,就造成了苏派技艺的全国开花。
我记得我八十年初代学盆景的时候,我们武汉地区的盆景风格几乎就是苏派的翻版。
我早期对扎树还是很下了点功夫的。
后来教徒弟,和尚跟我学的时候,连棕和丝都不许他动的。
顺角都不许,全靠蓄养到合适粗度之后,剪出来。
连顺角的角度都靠蓄芽变向。
和尚还是很受了些我的折腾的。
我现在告诉你们的就是:树无定法,剪扎随心。
只要能达到,枝干和谐,布托有情,脱衣见骨,穿衣见层。
的效果。
你采取什么办法都是可以的。
传统里面有些东西必须保留,但那些东西不在盆景的一样一式里面。
而是在各种处理手段里面。
如:疏密聚散、俯仰开合、张弛婉转、阴阳向背、主次分明。
简单讲就是留白布空。
计白以当黑。
倭人盆栽就是一个球。
太满没空。
我们中华精髓就在这个“空”。
因刚刚讲的朱大师那个故事和中国国体形式的原因。
苏派盆景艺术可以说是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盆景艺术之母。
当然,这里除开岭南、川派。
徽派我讲过,旧徽派已经湮灭了。
所谓的新徽派的发展也是抛不开苏派的影子。
海派更不必说,就是苏派的灵活化。
现在苏派在全国开花,结合各地的情况,形成了各地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区风格。
但在苏州本地,情形不容乐观。
以我个人的观察,时下的江苏盆景,更多的是受到倭风的影响,对于自己传统的辉煌,没有多少的继承扬弃。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砚式盆景的创始人
苏州张夷。
张夷这个人呢,是做园林的出身。
苏州园林甲天下嘛。
张夷当然
很有功底,对中国古典园林手到擒来自不必说。
他的盆景可以说将扬州赵庆泉大师的老师徐晓白先生的“盆景是微观园林”一说发挥到极致了。
做出来的东西很有看头。
意境境界啥的都没话说。
唯一让人诟病的是,他盆中用的树太过惨不忍睹。
可以不夸张的说,他盆中的树就是我随便路边扯一棵估计也要比他盆里的好看。
简言之叫做,有章法无树法。
我曾经对他的盆景有这样的一句话“章法大可取,枝法不堪睹。
”
章法结构是其人修为到了,随手点缀,皆有意味。
但几乎是不可学习的。
为什么?没树法。
我个人对其欣赏是不错。
欣赏的不是他的树,而是他的意识。
创新意识,能发前人之所未有,开后人之先河。
创新,才是所有艺术最具有生命力的唯一一点。
创新,才是所有艺术最具有生命力的唯一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