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板仓—杨开慧故居资料

合集下载

长沙板仓—杨开慧故居

长沙板仓—杨开慧故居
在感听毛九告只左的 内慨到泽五诉说倾丈 ,系柳东七我了路夫 别之直,年的这线柳 于。荀谈春妻么”直 古有牺她节子一中荀 之 牲读,,句,


书务

有 苏 州 评 弹 的 韵 味 。 友 情 提 醒 : 要 四 分 钟 听 完 。
宋 祖 英 唱 的 这 曲 蝶 恋 花 , 离 开 了 民 歌 风 格 ,
年 , 又 把 它 翻 了 出 来 , 亲 手 书 写 后 交 给 了 身 边 的 卫 士 张
得 可 有 可 无 的 人 , 将 这 首 词 保 存 了 一 辈 子 。 在 他 七 十 岁 的
惜 , 还 给 她 的 好 朋 友 李 淑 一 看 。 毛 泽 东 也 不 是 把 这 种 感 情
他 将
这 首 词 写 给 了 杨 开 慧 , 杨 开 慧 自 然 十 分 感 动 , 特 别
1930 10
则杨如湖英昏去 毅开能南抱后过 然慧自省在又堂年 回只首委一用, 答要,书起凉遭月 :宣胜记,水到间 “布过的告泼皮, 死同千叛诉醒鞭杨 不毛万徒他。、开 足泽人任父她木慧 惜东自卓亲回棍不 ,脱首宣一到的幸 惟离。向定牢毒被 愿关”何回房打捕 润系于键来,,。 之即是献打和还她 革可,策“年被几 命自审称坏仅压乎 早由讯:人八杠每 日,官“”岁子天 成杨提杨。的,都 功开出开曾毛被被 。慧,慧任岸打提 ”
常大孩
儿毛
去同子
子泽
1927 1930
看幼由
:东
望稚舅
毛身
孩园母年岸边年
子后李杨英协毛 。,崇开、助泽
毛德慧毛他东
泽护牺岸工发
民送牲青作动
、到后、,秋
钱上,毛这收
希海按岸时起
均中照龙候义
夫共地。,之

参观杨开慧故居心得

参观杨开慧故居心得

参观杨开慧故居心得杨开慧故居看起来是那么的简朴和破旧,但虽是陋室,却这内头充满了浩然正气,让人从外到内,在心灵上受到一次洗礼的地方。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参观杨开慧故居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参观杨开慧故居心得篇1杨开慧的故居,座落在长沙县福临区开慧乡开慧村的板仓,这里距长沙市65公里,有长沙至湘阴的公路经过。

故居坐西朝东,前临公路,其余三面青山环绕。

故居依山而建,前有矮墙防护,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栋和东西两厢,中辟天井,植有桂树和女贞树。

开慧一家住左厢,其叔父一家住右厢。

1966年11月,故居维修开放,供人参观学习。

以后又经过多次维修和整理,现复原陈列了毛泽东住的房间、杨开慧烈士的住房。

杨昌济夫妇的住房横堂屋,厨房等。

毛泽东住房中的四只瓷茶碗和杨开慧住房中的藤椅是当年用过的珍贵文物。

故居内设了杨开慧生平事迹陈列室,展出了大量照片、画照和文抄,四个低平柜里还展出了部分文物,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杨开慧烈士光辉的一生。

开慧烈士陵园位于开慧故居右侧的棉花坡,三面环山,东临公路,占在面积20多亩。

新建陵墓为混凝土墓壁,面贴大理石,墓的两侧,各竖汉白玉碑一块。

右侧碑文刻着“杨开慧烈士墓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开慧,生于1901年,长沙板仓人,早年在毛泽东,蔡和森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追求革命真理,反对封建礼教。

与丁玲等同考入岳云中学(当时是所男校),是“开放女禁”的急先锋。

在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1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与毛泽东结为伴侣,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

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从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妇女运动。

大干革命失败后,她回到板仓同地下党的同志们一道坚持了三年多艰苦的地下工作。

1930年10月的一天下午,杨开慧被敌人密探发现,80余名敌兵将板仓下屋团团围住,杨开慧从容处理文件后被捕,仅有8岁的小岸英也被敌人押送到长沙。

杨开慧:牺牲我小

杨开慧:牺牲我小

杨开慧:“牺牲我小,成功我大”(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人民日报》(2018年07月08日04 版)据新华社长沙7月7日电(记者刘良恒)在湖南省长沙县东北隅,有一个距离县城约50公里的板仓小镇,因为一位伟大的女性而远近闻名。

这位湖湘女杰、巾帼英雄就是毛泽东同志亲密的战友和亲爱的夫人——杨开慧。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开慧镇开慧村)。

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

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并在这里认识了毛泽东。

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举家北迁。

这年9月间毛泽东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也来到北京,在这期间,毛泽东和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并开始相爱。

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回到湖南长沙。

同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文化书社,杨开慧予以资助并参与书社活动。

1920年冬,杨开慧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

就在这时,她和毛泽东在长沙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革命伴侣。

1922年,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毛泽东在湖南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任区委书记,杨开慧负责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身兼秘书、机要、文印、联络、总务等多个职务,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

杨开慧带着毛岸英和毛岸青也来到上海,协助毛泽东开展工作,并同向警予一起组织女工夜校。

1925年2月,杨开慧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并担任教员。

同年12月,杨开慧离开韶山转往广州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负责联络工作。

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把大量的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按照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

敌人逼问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

杨开慧故居导游词

杨开慧故居导游词
翻开了星沙崭新的一页。
昔日的星沙山丘起伏,荆棘纵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如今的星沙楼宇鳞次栉比,道
路四通八达,经贸繁荣昌盛,四季绿树成荫,一座现代化的新县城拔地而起,让世人瞩目。星沙镇党委政府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响亮地提出“开发区发展我发展,开发区繁荣我
繁荣”的战斗口号,并以“服务县区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重点,动
条汉子”(周扬、田汉、夏衍、阳翰笙)中的田汉,即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者,也都是长沙县人。长沙县不但气候宜人、资源充足、物产丰富,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良好的经
济基础、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依靠较
好的县域经济基础、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科学的产业布局,发展迅速。目前
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更加坚定了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的雄心斗志,同时,待我以最诚恳的心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参观的机会,瞻仰革命先烈杨开慧女士的英勇事迹,让每个积极分子知道,只有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我们
才能树立宏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目标,它将一直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杨开慧烈士那种在民族大义面前挺身而出,坚忍不拔坚定目标始终不变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群热血青年,每个入党积极分子回校后都豪情壮言,感慨万千。
自强自立,从小接受父亲严格的教育到跟随毛泽东一起为革命而奋斗,再到被捕英勇就义,仍为革命成功抱着坚定地信念,我想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正是这些舍身革命,不畏生死的先辈,才有我们现在的中国。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不
屈的脊梁,崛起的标志,作为后来者,更应该在新时代,新潮流中继承他们的精神和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杨开慧故居看起来是那么
观了关于杨开慧同志的事迹,

杨开慧故居导游词3篇(范本)

杨开慧故居导游词3篇(范本)

杨开慧故居导游词‎3篇杨开慧故居‎导游词3篇‎杨开慧故居‎在长沙市东北约6‎0公里的板仓。

故‎居前临公路,后枕‎小山。

杨开‎慧故居导游词范文‎1:杨开慧‎故居位于长沙雾阳‎乡板仓,距长沙城‎约65公里,始建‎于清末年间,土木‎结构。

盖小青瓦,‎坐北朝南。

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

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房‎舍为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院内植桂‎花村和女贞树。

院‎西为一畦莱土,院‎外有小塘一口。

‎01年11月6日‎,杨开慧诞生于此‎。

1966年11‎月维修后开放,并‎复原陈设杨开慧住‎房、杨昌济夫妇住‎房以及毛泽东、杨‎展等的住房。

19‎80年修缮时,在‎墙缝中发现有杨开‎慧1928年在家‎居住时所写手稿、‎信札多件。

198‎3年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世制作《踏莎‎行-瞻仰杨开慧烈‎士旧居感怀》:‎石泻清泉‎,花开高树,少年‎英杰曾游处。

皈依‎革命斗艰危,追随‎领袖趋步。

心系恫‎瘝,身劳驰骛,松‎摧玉碎无回顾。

青‎山有幸住忠魂,风‎云万古长呵护。

‎杨开慧故居导‎游词范文2:‎杨开慧故居在长‎沙市东北约60公‎里的板仓。

故居前‎临公路,后枕小山‎。

四周有松柏、香‎樟、翠竹环绕。

故‎居为一农舍,依地‎势分三阶梯共三进‎,面阔3间,土砖‎墙,小青瓦,大小‎房间共28间。

其‎父母卧室和本人的‎住房等均作原状陈‎列。

杨开慧纪念馆‎由杨开慧故居、杨‎开慧烈士陵园、杨‎公庙、陈列馆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亩,国家A‎A AA 级旅游景‎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有故居、‎陵园、杨公庙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长‎沙县清泰乡板仓。

‎距长沙约70余公‎里。

始建于清末,‎土木结构,盖小青‎瓦,面垅背山,坐‎北朝南,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

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

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

一代“骄杨”--杨开慧

一代“骄杨”--杨开慧

父亲 杨昌济 (1871 —1920)
母亲 向振熙 公公 毛贻昌 婆婆 文七妹 (1870—1962) (1870年-1920) (1867—1919)
丈夫 毛泽东 (1893—922-1950) (1923-2007)
三儿 毛岸龙 (1927-1931)
杨开慧,女,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因父亲杨昌济(后被聘为北大伦理学教授)思想先进,她虽女 儿身也能从小有名、有字、有号,7岁即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1913年,杨昌济从欧洲留学归来,到湖 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翌年,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为探求救国救 民的真理,经常在杨昌济家里聚会。对毛泽东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杨昌济认为是“海内人才,前 程远大”。 年少的杨开慧当时常听家长称赞润之,但只视他为兄长。就这样,杨开慧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随父亲来到北京。这时,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同年9月,毛泽东也 来到北京,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据毛泽东在陕北对斯诺所述,正是这时“我遇见并爱 上了杨开慧 ”。17岁的杨开慧在京遇同乡知己,两人经常漫步于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或北海的垂柳之下。翌 年,毛泽东返湘时两人相约通信,以“润”、“霞”相称。同年,毛泽东再次来京时,就住到杨家。在毛泽东 帮助下,杨开慧大量阅读了《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开阔了眼界,由于和毛泽东接触较多,志同道 合,两人相爱了。后来,杨开慧深情地回忆说:“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 他。”“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所生之外,就是为了他。假设有一天母亲不在了,他被人捉住 了,我要去跟着他同享一个命运。”杨开慧把这些话写下来,藏在长沙板仓老家住所的墙缝里,直到1983年才 被发现。 1920年,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扶柩回湖南长沙,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湘福女中。同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文 化书社,杨开慧参加了书社的工作,她还把父亲去世时亲友们送的奠仪金,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毛泽东的革命活动。1920年冬,杨 开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就在这时,她与毛泽东结婚,取消了坐轿、婚礼,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1921年,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党龄而论,杨开慧在女性中仅次于北大的缪伯英(何孟雄之妻)。当时,毛泽东的公开身份 是自修大学的主办者,杨开慧则担任学联干事,在党内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同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任区委书记, 杨开慧担任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他们的家,长沙市郊清水塘22号,就是区委所在地,杨开慧成了毛泽东的助手。她经常 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学社等党的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指示,协助毛泽东收集资料,抄写文稿,同时精心照料毛泽东的 生活起居,使他有精力从事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 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翌年,杨开慧 带着岸英和岸青两个孩子也来到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为此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讲课。一年后,她又随毛 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农民夜校担任教员。她不仅一直照顾丈夫生活并带孩子,也帮助联络同志,还帮毛泽东找资料、 抄写文章。 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3月,毛泽 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上首次刊登,里面也凝聚了杨开慧的心血。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 按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面对严重白色恐怖,在与上级组织失 去联系的情况下,杨开慧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她曾写信给堂弟 杨开明,嘱咐他在自己遇到不测时照顾孩子和母亲。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三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 “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牵挂。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派人搜捕到。她带着毛岸英坐牢, 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 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

开慧镇介绍

开慧镇介绍

“走进长沙最美乡村”——开慧镇基本情况介绍开慧镇位于长沙县北部,距省会长沙约50公里,京珠高速穿镇而过,西接107国道。

镇域总面积62平方公里,21371人,辖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开慧镇既是杨开慧烈士的故乡,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缪伯英烈士的故乡。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伦理学家,培养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革命先驱。

杨开慧纪念馆景区是国家级AAAA风景旅游区,杨公庙、杨开慧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3月,开慧镇被确定为长沙市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之一,根据“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发展、资本集中下乡、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推进”六个集中的要求并结合镇域实际情况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经验”的工作思路,确定了“新建一个小镇,探索两条新路,创新三种模式,做大四大产业,打造八大工程”的工作重点。

如今,这里正在以规划面积为19.2平方公里的板仓小镇为载体,探索一条不依赖城市扩张实现城乡一体化、可复制推广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率先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化实施纲要的要求,并结合镇内的实际情况,我镇先后启动了市民下乡、农民集中居住、斯洛特湖、文化站、污水处理厂等22个项目。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先后引进了汉硕国际管理学院、骄阳天下养老养生产业园以及农村商贸综合体等几个大的项目。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板仓小镇已初具成效。

我们将继续坚持“红色开慧〃绿色板仓”规划建设理念,依托红色旅游资源,以生态文化为时尚,乡村体验为亮点,力争将开慧镇打造成集红色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养生、商贸流通于一体的“经贸重镇、旅游强镇、文化名镇、生态美镇”。

2018年杨开慧故居导游词-精选word文档 (4页)

2018年杨开慧故居导游词-精选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杨开慧故居导游词杨开慧故居在长沙市东北约60公里的板仓。

故居前临公路,后枕小山。

四周有松柏、香樟、翠竹环绕。

故居为一农舍,依地势分三阶梯共三进,面阔3间,土砖墙,小青瓦,大小房间共28间。

其父母卧室和本人的住房等均作原状陈列。

杨开慧纪念馆由杨开慧故居、杨开慧烈士陵园、杨公庙、陈列馆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亩,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有故居、陵园、杨公庙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是杨开慧故居的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前来杨开慧故居进行参观。

杨开慧是毛泽东同志亲爱的夫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

这座古老的平房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为土砖木结构的普通农舍建筑。

院落房屋坐西朝东,依山傍水,前有荷塘小溪,背靠竹林,更掩映出这土砖墙、小青瓦、闸栏门乡村民居的古朴景致。

1966年故居修复并对外开放,1983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40年来,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凭吊杨开慧烈士。

在纪念杨开慧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在对故居原状作进一步研究和陈列定位的基础上,完善和充实了故居复原陈列,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杨开慧故居概貌,展现板仓杨氏家族“一门三烈”的成长环境,更好地发挥烈士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整个院落占地约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80平方米,现存有大小房间36间,分上、中、下三进和东西两厢。

请大家抬头往上看,门额上悬挂着毛泽东手书的“板仓”二字。

门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反映出板仓杨氏家族的遗风和家世。

故居以堂屋为界,北部为杨昌济一家居住,南部是杨开慧的叔父杨瑞生一家居住。

1901年11月,杨开慧在故居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板仓
杨开慧故居
前言
板仓是一位受人敬重的贤妻良母、又是一位忠贞不屈的革命者—杨开慧的故里。

1980年代去长沙开一个会,那时去长沙开会会后活动的重要节目:是去瞻仰毛泽东故居,好多人已经去过,因此,会议组织者应与会者要求:到板仓去参观杨开慧的故居。

板仓在长沙东北60公里外(要路过当
年流行歌曲地:著名的浏阳河)那是一个山村。

到了一看,建设得还真不错,尤其是纪念墓道一路,印象十分深刻——湖南人民没有亏待他的烈士女儿!可惜当初没有照相机,只留了记忆而没有照片,好在如今利用丰富网络的资源,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请共赏!
板仓新貌
新中国成立之后,家乡的人民为了纪念杨开慧烈士,将她的故居所在地清泰乡改为开慧乡,将她读过书的杨公庙中学改为开慧学校。

杨开慧故居,始建于清末,土木结构,盖小青瓦,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房舍为上、中、下三进,平行排列,前低后高,院内植桂花树和女贞树。

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诞生于此。

1966年11月维修后开放,并复原杨开慧住房、杨昌济夫妇住房以及毛泽东、杨展等的住房。

1982年修缮时,在墙缝中发现有杨开慧在家居住时所写手稿、信札多件。

1983年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昌济,杨开慧之父,曾留学日本、英国,10
年后
回到长沙任教授,闻名三湘,“板仓杨”三个大字
的寓所
引来大
批莘莘学子前来求教,第一师范的学
生毛泽东也于1914
年跨入此宅。

对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

昌济认为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1918
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举家北迁后,推介毛泽东进北京图书馆工作。

杨开慧,生于1901
年,长沙板仓人,早年在毛
泽东、蔡和森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追求
革命真理,反对封建礼教,与丁玲等考入岳云中学(当时是所男校),是“开放女禁”的急先锋。

在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7岁的杨开慧在京遇同乡知己,两人经常漫步于
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或北海的垂柳之下。

翌年,
毛泽东返湘时两人相约通信,以“润”、“霞”相称。

同年,毛泽东再次来京时,就住到杨家。

1920
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回湖南,同
年末,她与毛泽东结婚,取消了坐轿、婚礼等仪式,
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毛泽东新婚后即到洞庭湖滨的岳阳、华容、常德等地进
行社会调查,当时正处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意义更加重
大,但是,毛泽东也是个性情中人,对于新婚燕尔的娇妻,日夜思念,有时彻夜难眠,情思难禁,诗兴勃发,挥笔写下: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将这首词写
给了杨开
慧,杨开慧自然十分感动,特别
珍惜,还给她的好朋友李淑一看。

毛泽东也不是把这种感情
看得可有可无的人,将这首词保存了一辈子。

在他七十岁的1963
年,又把它翻了出来,亲手书写后交给了身边的卫士张
仙朋,希望他好好保存,可见他对杨开慧的真爱!
1927
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之前,杨开慧一直在
毛泽东身边协助他工作,这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三个
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1930
年杨开慧牺牲后,按照地下党的安排,三个
孩子由舅母李崇德护送到上海中共地下党机关,送进
大同幼稚园后,毛泽民、钱希均夫妇热情地呵护他们,
常去看望孩子。

杨开慧牺牲地,长沙识字坡新貌。

(当年此地是刑场。

据说现在附近有块绿地有杨开慧的塑像以志纪念)
杨开慧在1928年10月留守老家时,曾写《偶感》诗一首,隐蔽于板仓老家墙壁中,诗中虽有别字、漏字(特用括号标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凝聚于纸上:
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

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

杨开慧牺牲后,革命战争之艰难困苦加上失去爱妻之悲痛,毛泽东病了。

中央决定毛泽东暂时离开部队,到长汀老古井休养所去休息。

在休养所,毛泽东凄楚地对守候在他身边的贺子珍说:“开慧之死,我毛润之百身莫赎啊!”,他久久缅怀杨开慧生前的一切,挂念他们的三个孩子,一连几天,倚在竹床的床头一次又一次在纸上书写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上邪》,用以表达和抒发他对杨开慧的不尽思念: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李淑一,杨开慧的好友。

杨柳:杨开慧和李的丈夫柳直荀(毛泽东的战友,一九三三年惨死于“王明左倾路线”中,当年执刑者问柳直荀想要留下什么话时,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请把我的问题搞清楚之后,再把我的死讯告诉我的妻子,告诉她我是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

一九五七年春节,当时是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一九三三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

毛泽东回复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

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

《游仙》后改为:《答李淑一》
李淑一的这一举动,激起了毛泽东念多年来因军务、政务繁忙而停顿了对杨开慧的思念之情,奋笔疾书: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在词中,他以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了为国赴死的先烈,与李淑一共同缅怀了自己的革命伴侣。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八年一月一日 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

宋祖英唱的这曲蝶恋花,离开了民歌风格, 有苏州评弹的韵味。

友情提醒:要四分钟听完。

李淑一,杨开慧的好友。

1901
年出生于书香门第,1997年逝世。

上中学时与杨开慧结为好友,后经杨开慧介绍与柳直荀认识,1924年与柳直荀结婚,结婚三年左右,柳直荀革命离家。

李淑一独自在家教书,养育儿子,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直到解放后,李淑一才知道柳直荀是被迫害死在王明左倾路线的手里(以前听说是牺牲在洪湖战役中)。

《菩萨蛮·惊梦》李淑一 1933年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

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

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杨开慧烈士墓道
陵园正中塑建了一座高3.8米、重11吨的开慧烈士全身汉白玉像,正面镌刻“骄杨 1901-1930 ”—“骄杨”为词中手书。

最上方的墓塚平台边长18米。

墓为混凝土结构的石砌墓,大理石贴面,墓长6.6米,宽5.8米,高0.4米。

墓碑横置斜放,横长2.7米,宽2.3米,汉白玉石质,刻楷书碑文:“杨开慧烈士之墓 与杨老夫人同穴”。

碑后墓石上刻有建墓年月铭文。

新墓后另建大型词碑一方,高5米,宽14米,黑色磨光大理石,镌刻毛泽东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

烈士原墓。

1930年11月,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就义后,
归葬棉花坡北向山坡,毛泽东寄30块银元,以三个儿子的名义立碑。

苍松翠柏 母子相依
1927年8月13日,毛泽东离开板仓前往井冈山发动秋收起义,杨开慧遵从丈夫的嘱托,带着三个孩子与年迈的母亲在老家,就地参加地下斗争。

牵儿带母,还要躲避敌人的追杀,更挂牵着生死不明的丈夫。

从发现的杨开慧万言手迹中,不仅道出了她对毛泽东的深切思念和对其安危的忧虑,还彰显出杨开慧多情善感个性特质中的刚烈与倔强。

杨开慧纪念馆由杨开慧故居、陵园、杨公庙、陈列馆四部分组成,占地126亩,是中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妇女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66年起对外开放。

纪念馆在2007起开始为期三年的整修,2010年11月16日起免费向社会开放。

2011年8月23日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930
年10月间,杨开慧不幸被捕。

她几乎每天都被提
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

她回到牢房,和年仅八岁的毛岸英抱在一起,告诉他父亲一定回来打“坏人”。

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

”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27年至1930年,杨开慧困居在板仓、思念丈夫、躲避敌人追杀的三年中,写下了万言手稿,并将其珍藏于杨家老宅自己卧室的墙洞里。

半个多世纪后,因返修故居,她的这些用油纸包裹的心灵笔记被发现了,一位湖南作家根据这些笔记写了一部报告文学:
《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图文来源:网络书籍2014年3月6日
今天是2018年11月1日星期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