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等高线地形模型

合集下载

初一等高线模型制作方法

初一等高线模型制作方法

初一等高线模型制作方法
明白了,您希望使用泡沫板和超轻黏土制作一个初一等高线模型,并且使用磁铁将模型固定在黑板上,以便让学生观察。

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和地形地貌。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步骤:材料:
泡沫板
超轻黏土或其他可塑材料
磁铁
黑板或其他磁性表面
制作步骤:
制作山体支撑:使用泡沫板切割成所需的山体形状。

可以根据需要堆叠多层泡沫板以增加高度和形态。

确保泡沫板支撑稳固。

制作等高线:使用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或其他可塑材料,根据等高线的数据进行塑型。

每个等高线应该在山体上形成一个连续的环绕线。

可以使用小刀或牙签等工具进行塑型。

添加磁铁:在山体底部和黑板上分别附着磁铁。

可以使用胶水或其他粘合剂将磁铁固定在山体底部,并确保山体能够牢固地吸附在黑板上。

展示模型:将山体模型放置在黑板上,通过磁力吸附使其固定。

可以用主视图和俯视图的方式来展示等高线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形地貌。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同时主视图和俯视图的展示方式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地形地貌。

等高线地形图和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和剖面图

甲 ③以王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 乙 650 米。已知王村气温是 高度是 10℃,按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 升高而降低的一般规律,丁山 的气温应是 ℃。 6.1 ④从王村修建公路到余村,有甲乙两种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 好,为什么? 乙方案好,因为乙通过路线的坡度平缓,施工较易。
脊,地势较高,便于观测
读我国某山地等高线图,回答 1.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b、c的相对高度为500米 B.b点能看到m点 C.mn为空中索道 D.a地可能形成瀑布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 公路、铁路线建设一般沿等高线走;如果一定 要从地表经过山区,往往选择从鞍部位置穿越。
例7:在EF之间修建公路,选择 EHF (EGF或EHF)
可降低施工难度 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
不易造成水土流失
例9:读下面的等高线和等深线图,分析图中A、B、C、D四 个地点中,建设深水港口的最佳位置是:D
下图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绘图时忘记 了标上方向,但有QP两点的经纬度: Q(89°25′28″E、41°18′50″N) P(89°27′16″E、41°17′05″N)
Q 840 820
P
(1)图示地形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 A、40 < H < 41 B、 49 < H < 50 D、 60 < H < 61 C、59 < H < 60
例2:下图是等高距相同的四幅地形图,有关a、b、 c、d四处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a>c>d>b
B.a=b=c=d
C.b>d>c>a
D.无法确定
例3:下列等高距不同、水平比例尺相同四幅等高 线地形图中,坡度最陡的是: D

初中地理制作等高线山体模型 美篇

初中地理制作等高线山体模型 美篇

初中地理制作等高线山体模型美篇初中地理制作等高线山体模型一、引言在地理教学中,制作等高线山体模型是一种非常直观、生动地解释地形图和地形地貌的方法。

通过手工制作山体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形图和等高线的概念,加深对地理地貌的理解。

本文将从制作等高线山体模型的原理和步骤、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对地理教学的意义进行探讨。

二、制作原理和步骤1. 制作原理等高线是指连接同一海拔高度上的所有点而绘制的曲线,它是描述地形地貌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制作等高线山体模型时,我们需要根据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线条高度差,来构建山体模型的高低差。

通过模拟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形图中地形地貌的变化。

2. 制作步骤准备制作等高线山体模型所需的材料,包括泥土、木片、模型刀等。

根据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线条高度差来设计模型的高低差,使用泥土和木片逐层叠加模型,模拟地形图上的等高线。

根据需要进行上色和修饰,让模型更加生动。

三、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制作等高线山体模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准确理解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线条高度差,以确保模型的高低差能够准确地模拟地形图的地形地貌。

要注意在模型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细节,比如模型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在使用泥土和木片进行模型叠加时,要注意叠加的均匀性和自然性,以使模型更具真实感。

四、地理教学的意义制作等高线山体模型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际动手制作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和地形图的含义,帮助他们更生动地理解地理地貌。

制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通过制作模型,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增强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信心。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制作等高线山体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形图和等高线,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通过动手制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地理地貌,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实验项目---橡皮泥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

实验项目---橡皮泥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

实验项目:橡皮泥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
实验目的:通过用橡皮泥捏成不同形态的山体,山体中包含有陡坡、缓坡、山顶、山谷、鞍部、陡崖等山体部位。

观察山体模型,画出相应的地形图,
让学生感受山体的整体面貌,加深对等高线的理解,学会阅读并运用
等高线图,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主探究学习
能力。

实验对象:中学生(2人为宜)
实验材料:橡皮泥、小刀、铅笔、白纸、水彩笔、刻度尺、小竹签两根
实验过程: 1.先用橡皮泥捏出山的主体,再用小刀等工具塑造出陡坡、缓坡、山顶、山谷、鞍部、陡崖。

2.分别用两根竹签从山体模型的两个山峰顶部穿孔至底部。

3.以桌面为“海平面”,用刻度尺量出山体模型的“海拔高度”,并
根据一定的等高距用水彩笔描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再用小刀
沿着等高线对山体进行水平切割。

(本实验的山体模型高度为
5cm,以1cm为等高距,对山体模型进行切割,切为5个部分)
4.将切割好的山体模型分层展示到白纸上,从最底层部分开始,沿
橡皮泥的切割线进行等高线绘制,绘制完后,将其取走,对其上
一层进行绘制,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等高线绘制完成。

按橡皮泥
的形状绘制出等高线。

每次绘等高线时两孔对齐,据此画出等高
线地形图。

注意事项:1.橡皮泥的可塑性很强,切割时注意保持山体模型原有的形状。

2.两个竹签一定要自山体模型的两山峰顶部竖直穿孔至底部,以确保
绘制等高线时的精确性。

3.小竹签应为有不规则侧面的棱柱状。

等高线山体模型制作方法

等高线山体模型制作方法

等高线山体模型制作方法
材料准备:黏土,刻度尺,牙签,小刀,垫板,彩笔。

①将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

要求捏出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

②用手摸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

③将直尺垂直摆放在山体旁,按照相同的高度间隔,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④小刀小心地沿着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

⑥在山体上表面用水粉涂上不同的颜色。

⑦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①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
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度,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在图的左下角把各种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七年级科学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七年级科学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等高线地形模型是一种十分生动直观的地形表现方式,通过在平面上画出等高线,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地面的高低起伏。

在这个科学制作中,我们将会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制作出一个生动逼真的等高线地形模型。

材料:1.大块瓦楞纸板2.剪刀3.胶水4.涂料和画笔5.树木、建筑模型(可选)制作步骤:1.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大块的瓦楞纸板,将其放在水平的平面上。

2.接着,我们可以使用铅笔在纸板上画出几条等高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来决定等高线的形状和布局。

等高线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

3.然后,使用剪刀将等高线沿着画好的线条剪下来。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等高线的形状和大小,使其更加符合地形的特征。

4.接下来,将剪下的等高线逐个粘贴在纸板上,将各个等高线依次粘贴在一起,形成一个层层叠加的地形结构。

使用胶水将等高线牢牢地粘贴在一起。

5.一旦所有的等高线都被粘贴好,我们可以开始为地形模型添加一些细节。

可以使用涂料和画笔为地形模型添加一些颜色,比如绿色代表草地,蓝色代表水域等等。

也可以在地形模型上添加一些树木、建筑等模型,使其更加生动逼真。

6.最后,等地形模型上的涂料干燥后,我们的等高线地形模型就制作完成了。

我们可以将其放在桌子上或者展示架上,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我们的作品。

通过这个科学制作,我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地形地貌的特征,加深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

希望大家能够尝试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探索地质奥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

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
2024/9/26
学习指要
知识要点
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之前,要明确等高线的含 义,同时还要知道,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垂直距离叫等高距, 同一等高线图(模型)上的等高距都是相等的,不能将等高 线的疏密与等高距混淆。也就是说,各等高线之间距离越 大,地形坡度越缓;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地形坡度越陡, 但各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却是相等的。
虑,请在图中选择合适的水库大坝的位置,并用 M 标 在图上。
2024/9/26
【解析】 (1)通过观察相邻等高线的标注,发现等高距为 100 米,A 点海拔为 1100 米。 (2)观察等高线不难发现,G 处为山脊,不能形成河流。 (3)D 处明显有中间低、周围高的特点,盆地周围发育的河流在 盆地中间汇集,通过盆地北部出口流出。 (4)从地形上考虑,蓄水大坝的坝址应该选择在盆地北部边缘河 流流出盆地出口处的峡谷段。 【答案】 (1)100 1100 (2)F 因为此处为山谷,而 G 处为山 脊 (3)中间低,周围高 (4)标在盆地北部边缘河流流出盆地出 口处的峡谷段
2024/9/26
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
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
2024/9/26
பைடு நூலகம்
2024/9/26
重要提示
制作前小组间互相讨论,解决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 型可能遇到的困难,制订出一个较为详尽的计划。如:用 什么材料(橡皮泥或其他黏性较好的湿泥、细线或细钢丝、 垫板等);用什么工具(如要测出等高线间等高距必须用尺 子等);达到什么目标(等高线地形模型上要标出什么,明 确分工和完成日期)。其中等高线模型上各等高线高度的 测定是一个难点。
2024/9/26
解题指导
【例题】 如图 3.7-2 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请回答 下列问题: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能力展示
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点 吐鲁番盆地的平均海拔-155米,那么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8_9_9_9__米。
2、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点的海拔高度范围是( D )
A、大于260米
地形图的解读
地形的识别



300A
250

250 B
200 F
150 100
50
图中A-G地分别属于什么地形?


300A
C 250

B
250
200 F
150
100
鞍部
50
300A
C 250
200
陡崖
150
100
50
B高
250


山脊 山顶
山谷

300A
C 250
B
250
200 F
150
1、下列四图中,表示河流流向正确的是( D )
300 200 100

100 200 300

300 200 100

100 200 300

2、图中四条河流中,水速最慢的是 ( a )
河流中分布有瀑布的是
(c)
300
400
200
b 100
600

500
c d
a
3、图中A为 盆地 地形区,理由是 从等高线的 数值来看,四周高,中间低 。
内蒙古高原 秦岭
华北平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易等高线地形模型
地理实验教学的功能
1、模拟展现地理演化过程
地理教学往往是将漫长的宏观的地理演化过程压缩后介绍给学生,使大家能够了解在其一生中或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地理现象。

压缩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助语言、文字和图片、模型等媒体的辅助进行讲解;二是利用地理实验的方法,模拟展现地理过程。

前者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方式,其优点是节省时间,能够让学生尽快学到人类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但是它将学生观察、发现、思考、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节省”了,所以对学生主动探究、动手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是不足的。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有一个古老的教育谚语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

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

在设计实验时,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操作时,需要精细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去发现一些重要现象,从而培养了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地理实验教学的类型
地理实验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

按照学生是否参与操作,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按照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不同,可分为真实实验和模拟实验等。

1、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操作实验
(1)教师演示实验。

目前,在我国地理教学还不能全面开展实验的情况下,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一些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学习印象,形成正确的概念。

例1:季风成因的实验
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

在卫生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1000W 的电炉、一面盆冰块。

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

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A
B C 。

500 1000 1500
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

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

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共同配合,完成课堂上的地理演示实验。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演示不能替代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二者的作用和效果是迥然不同的。

2、真实实验与模拟实验
(1)真实实验。

真实实验是使用与自然界实际发生的过程基本相同的材料和顺序进行的实验,只是在规律或细节上有所不同。

例4:沉积物分选的实验
将同样比例的碎石、粗砂和黏土完全混合,放入一只玻璃瓶中(不超过容量的一半)。

将玻璃瓶用水注满,盖上瓶盖,剧烈振荡,然后让瓶子平放,使瓶中物质自然沉淀。

让学生观察沉淀成分的排列顺序,是否是大颗粒在下部,黏土细粒在上部。

在这个实验中,所用材料以及沉积过程与自然过程基本一样,只是缩小了规模,放在玻璃瓶里进行的。

(2)模拟实验。

由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上的宏观性和时间演变上的漫长性,地理教学不可能将许多自然过程直接进行演示,但是可以使用一些替代材料,设置一些类似的条件或环境,模拟地理演变过程。

实际上,大部分地理实验都是模拟实验。

三、地理实验教学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地理实验的设计要能正确反映某一地理过程的内在规律,实验的结果要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是指实验的可行性。

3、启发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