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

合集下载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地理学科郭美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概念;在地形图上识别常见的地形。

过程与方法:1、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定义和计算。

2、通过地形照片与等高线地图的观察、对地形的模拟,能判读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在地图上识别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知道坡度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3、通过观看绘制过程,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4、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在地形图上区分五种常见地形: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重点:1、相对高度的计算;2、判读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知道坡度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3、分层设色地形图。

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指导自习法演示法比较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生:比例尺、方向、图例)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生: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3.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生:指向标、经纬线、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入新课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说珠穆朗玛峰有8844m,而青藏高原上的居民却说它只有4000多米?阅读材料,自主学习一、相关概念课件出示问题:在课本上找一找: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如何计算?请学生回答:1、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播放动画演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讲解:某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也就是说,海拔是一个高度值。

在这幅图上,A点的海拔有多高?B点的海拔呢?答:A点海拔1500米,B点海拔500米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那么这幅图上AB之间的相对高度等于多少?如何计算?答:用A点的海拔减去B点的海拔,等于1000米。

也就是说,相对高度=高点海拔-低点海拔板书:1、海拔、相对高度=高点海拔—低点海拔二、等高线与等深线课件出示问题想一想:4、地图是平面的,我们怎么能在地图上看出地表的高低不平呢?过渡:我们可以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表的高低不平。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了解绝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2、动手制造山体模型;先生绘制等高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先生学习地理兴味,培养动手操作的理论能力。

二、教学重点:等高线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等高线的判读四、学情分析七年级重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根据其心思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留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想强的优势。

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想和分析成绩不够精确。

五、教学方法1、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求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2、教法:教师讲解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味)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但是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二)地图上高度的判读1、活动:浏览课本小组讨论、归纳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读图讨论、先生展现)(1)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反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就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绝对高度就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

比如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这里所说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我们知道山脉的海拔的情况下,怎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

(三)绘制等高线1.活动:(设置疑问)甚么是等高线?如何制造等高线表示图(等高线地形图)(1)先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表示图”,领会等高线是怎样绘制的?(2)课件展现:P24图1.35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先生认真观察,抽象感知)在电脑上展现等高线地形图,和运用马铃薯做等高线的过程图,然后引导先生本人动手画出等高线。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的基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形态。

③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生活、生产建设服务。

2、过程与方法:“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相互合作,开动脑筋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共同探究,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归纳重点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加强合作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从学业水平试题题型中归纳重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思考导入【精典题型导入】读上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其原因是_____。

(4)山顶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学生思考上题,每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找一同学上黑板,写出考查的知识点。

【教师评价】写得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共同复习这几个知识点。

【出示复习目标】1、山体地形部位的名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2、利用等高线识别山体地形部位3、利用等高线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4、等高线疏密判断坡陡、坡缓【教师补充、强调】地理课程标准表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山峰等地形部位,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加深对学习目标的认识。

二、回顾所学,巩固交流【展示地图,教师设问】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成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呢?要求学生明确:(1)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案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案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案例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要改变以往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本着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不同的情景,多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新知的能力。

下面就以初中教材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一节为例,谈谈我对“引导——探究”式教学的理解。

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的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2、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高度、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认各种地形。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五种地形部位。

教法探究学生学法指导动手实践活动:等高线地形图由立体到平面的转化,学生亲手参与制作利于本课难点的突破。

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所有问题都通过学生小组探究来完成,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变被动接受为自我探究吸收。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视频祖国壮丽的山河(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一一呈现)问题引导:同学们,大家在看完祖国壮丽的山河景观以后,发现我们国家的地形是复杂多样呢还是比较单一呢?(复杂多样)那么如此复杂多样的地形用什么样的地图来表示呢(地形图)?怎样制作这种地图呢?那么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合作探究首先我们要了解两个基础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学生介绍概念,并说出他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状况)问题创设:1、你能说出下列哪些数字表示海拔,那些数字表示相对高度吗?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小明身高1.78米;死海比海平面低400米;神舟七号在极短的时间里从地面上升了5千米。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包括山峰、山脊、山谷等。

除了列出的三种部位,其他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需要学生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

通过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坡的陡缓形态,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

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结构合理,首先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方式,然后详细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最后,通过实例让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本节的重难点为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以及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三、教学目标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3、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研究态度。

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

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评价设计本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教材结构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研究态度。

对于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也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同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地理学科郭美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概念;在地形图上识别常见的地形。

过程与方法:1、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定义和计算。

2、通过地形照片与等高线地图的观察、对地形的模拟,能判读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在地图上识别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知道坡度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3、通过观看绘制过程,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4、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在地形图上区分五种常见地形: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重点:1、相对高度的计算;2、判读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知道坡度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3、分层设色地形图。

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指导自习法演示法比较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生:比例尺、方向、图例)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生: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3.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生:指向标、经纬线、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入新课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说珠穆朗玛峰有8844m,而青藏高原上的居民却说它只有4000多米?阅读材料,自主学习一、相关概念课件出示问题:在课本上找一找: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如何计算?请学生回答:1、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播放动画演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讲解:某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也就是说,海拔是一个高度值。

在这幅图上,A点的海拔有多高?B点的海拔呢?答:A点海拔1500米,B点海拔500米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那么这幅图上AB之间的相对高度等于多少?如何计算?答:用A点的海拔减去B点的海拔,等于1000米。

也就是说,相对高度二高点海拔-低点海拔板书:1、海拔、相对高度二高点海拔一低点海拔二、等高线与等深线课件出示问题想一想::4、地图是平面的,我们怎么能在地图上看出地表的高低不平呢?过渡:我们可以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表的高低不平。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的基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形态。

③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生活、生产建设服务。

2、过程与方法:“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相互合作,开动脑筋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共同探究,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归纳重点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加强合作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从学业水平试题题型中归纳重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思考导入【精典题型导入】读上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其原因是_____。

(4)山顶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学生思考上题,每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找一同学上黑板,写出考查的知识点。

【教师评价】写得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共同复习这几个知识点。

【出示复习目标】1、山体地形部位的名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2、利用等高线识别山体地形部位3、利用等高线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4、等高线疏密判断坡陡、坡缓【教师补充、强调】地理课程标准表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山峰等地形部位,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加深对学习目标的认识。

二、回顾所学,巩固交流【展示地图,教师设问】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成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呢?要求学生明确:(1)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
一、课标要求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二、教材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与义务(湖南)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主要包括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等高线的特点,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判断。

三、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世界地形类型的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是其中之一,对第二课时学习山地不同的部位识别有一定的基础借鉴意义。

该届学生总体来说基础比较差,平均分一般就40左右,而且对学习热情不大,特别是地理的学习。

因此,我的教学内容不会涉及太难,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就可以了。

四、教学目标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部位
教学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六、教学方法:
、利用模型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坡度的陡缓。

七、教学准备:PPT,山体模型、A4纸、铅笔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学环节
我们是生活在山区,可以说是“开门见山”。

也可以说是大山养育了我们。

那么我们对山了解多少呢。

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对山作进一步的了解,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讲授新课】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出示海拔示意图]
[请学生看图思考]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幅图,图上的这几个数据表示什么意义呢?
【活动】
①A、B、c、D、E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②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
[承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知道地球表面表示高低起伏可以用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种方式表示,那么地球表面这种高低起伏的状态如何在
平面图表面出来呢?
二、等高线的含义
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一张】
三、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出示图片,让学生指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形态]
出示模型:
老师这有一个山体模型,请你们来说说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分别在哪。

出示与模型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这是这个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看图说说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分别在哪。

【活动】先让学生根据模型绘制等高线,并思考问题:(1)山脊、山谷、山峰、鞍部、陡崖等部位的等高线是怎样表示的?
(2)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哪个更密集、哪个更稀疏?
小结:通过同学自己的实验探究活动学会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并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高低起伏,坡度陡缓。

通过实验操作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

【随堂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