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常见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的妙用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其中融合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诗歌表达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增强了古诗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本文将探讨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效果。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将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在古诗中,比喻手法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描绘景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意境。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比喻来描绘夜晚明亮的月光,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
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既使古诗增添了美感,又增强了读者与诗歌之间的共鸣。
二、拟人手法拟人是指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类的形象和特征,以便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古诗中的拟人手法常用来唤起读者对自然界或抽象事物的共鸣。
以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诗中描绘了秋夜中的凉爽物象。
其中,“黄叶时飞舞,轻舟已过岸”就运用了拟人手法,黄叶犹如跳舞的人,轻舟犹如行走的人,使枯燥的自然事物具有了生命和动感。
通过拟人手法,古诗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三、夸张手法夸张是赋予事物超出实际的程度或表达尖锐的感受的修辞手法,常用来增强古诗的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便使用了夸张手法:“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使得猿啸震天,鸟飞映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古诗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四、对仗手法对仗是指古诗中词句的相互呼应和协调,使得整个句子具有平衡和和谐的美感。
对仗手法是中国古诗最为独特的修辞手法之一,它使得古诗的韵律更加优美,并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宋代文人苏轼的《赤壁怀古》中,他写到:“抚云而踟蹰,怅寥廓之已便。
”这里的“踟蹰”和“廓便”正好呈现了一种对称的对仗结构。
对仗手法的使用让古诗更具韵律感和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对比、拟人、夸张和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古诗将复杂的思想和深邃的感情以简练而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为古诗词增添了艺术魅力。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带来的艺术效果。
1. 比喻: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类比。
通过比喻,古诗词可以以直观的方式传达抽象的概念,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比如,"燕子依人语"中的"燕子依人"就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亲近的意义。
2. 对仗:对仗是指诗句中的韵律和语言结构的对称。
通过对仗,诗歌可以呈现出流畅和谐的音韵美。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对仗的一种表现。
3. 迭头迭脑:迭头迭脑是指诗句中的形象描写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古诗词可以将景物描绘得细腻入微,给读者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展示了迭头迭脑的效果。
4. 借代:借代是将一个事物用来代替另一个事物。
通过借代,古诗词可以在简洁的语言中表达出深刻的含义,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山鸟飞绝"借代了人世的离散和孤寂。
5.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
通过拟人,古诗词可以使事物具有情感和生命力,使诗意更为深远。
例如,"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处,荒烟依旧平楚"中的"寂寞当年萧鼓处,荒烟依旧平楚"通过拟人的手法使景色具有了思绪和情感。
修辞手法是古诗词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赋予了诗词以独特的艺术效果。
通过比喻、对仗、迭头迭脑、借代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古诗词得以生动地描绘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从而享受到诗词带来的美的体验。
修辞手法在古文中的运用与效果

修辞手法在古文中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是指作者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形式和技巧来达到表达目的的方法。
在古文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不仅能提高古文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还能够丰富语言表达的内涵和形式,使读者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以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为切入点,探讨其运用方式和产生的效果。
一、比喻与隐喻比喻是利用一种事物来描绘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隐喻则是通过暗示和引导,使读者产生对比的修辞手法。
比如古文中常见的“犹如”、“似”、“如”等词语,用于形容某种物象,借用类似的事物来进行比拟。
通过比喻和隐喻的运用,古文可以使抽象的意义变得具象化,较为抽象和晦涩的情感和想法可以更直观地传递给读者,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二、排比与对偶排比是指通过齐整的结构和对称的语句,将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并列起来,以凸显其意义的修辞手法。
对偶则是通过对称的语句、形式和意义的相对性,使两个成分在形式和含义上保持相似,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排比与对偶的运用能够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具有韵律和节奏感,使文章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同时,排比和对偶也能够使表达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让读者对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夸张与修辞问答夸张是为了加强表达的效果和刺激读者的情绪,将表述放大或夸大的修辞手法。
修辞问答则是通过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问自答,以达到强调或发人深省的效果。
夸张和修辞问答的运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具感染力和戏剧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情绪。
四、比较与揭示比较是利用对比的手法,将两个事物在相同方面或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以突出其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揭示则是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手法,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和真相。
比较和揭示的运用能够使文章更富有层次感和深度,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同时也让文章更具有思考性和启示性。
综上所述,修辞手法在古文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于世。
而在古代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千年之作。
首先,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比喻。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
比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里,李白将明月光和地上霜进行比喻,使读者感受到了月光的清冷和明亮。
通过比喻的手法,诗人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其次,古代诗歌中还常常使用拟人手法。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感情,使其具有生命力。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王之涣将白日、黄河拟人化,使它们具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愿望和动作。
通过拟人手法,诗人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另外,古代诗歌中还常常使用对偶手法。
对偶是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的事物,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矛盾。
比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杜甫通过对比戍鼓和边秋、露和月,表达了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对偶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对比和张力。
此外,古代诗歌中也常常使用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代表抽象的概念和意义。
比如在李商隐的《锦瑟》中,他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里,锦瑟象征着人生,五十弦象征着岁月的流逝。
通过象征手法,诗人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形象进行了表达,使诗歌更加富有哲理和深度。
最后,古代诗歌中还常常使用夸张手法。
夸张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和效果,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杜牧通过夸张手法将秋夜的寒冷和幽静进行了夸大,使读者更能感受到秋夜的凉爽和寂静。
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运用知识点总结

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运用知识点总结修辞手法是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它通过借助语言的特殊运用,增强诗词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形象、生动、深入人心。
本文将对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种。
它通过将两种事物进行类比,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使表达更具有形象感。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里将边塞的军号声和秋天飞过的孤雁进行比喻,表达了边关孤寂的情景。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诗人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里的“明月光”和“地上霜”被赋予了“疑是”这样的感知能力,给人以月光如同人物的感觉。
三、排比排比是将同类事物或相似结构的成分进行并列的修辞手法。
它使表达更加生动、连贯,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写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里就使用了重复的“断水”和“消愁”来展现敌对势力的顽强和主人公的忧愁。
四、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或描绘进行夸大处理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增强表达的感知力和艺术效果,使诗词更具独特性。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把王谢等高贵人家的燕子飞到了普通百姓的家中,以此来形容朝代的更替。
五、反问反问是以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问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里通过反问来表达人生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都是不可避免的命运,给人以思考。
六、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事物进行对比来进行修辞的手法。
它可以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使表达更加生动。
例如,杨炯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作用在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用典和互文等。
这些修辞手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
1. 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或强调某一点。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等类型。
(1)明喻:明确指出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暗喻:不直接指出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而是通过暗示或类比来表达,例如“人生如梦”。
(3)借喻:直接借用某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例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2. 比拟:将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来描述,或者把人的特征赋予给物,或者把物的特征赋予给人。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1)拟人:将物当作人来写,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拟物:将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来写,例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是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可以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等类型。
(1)部分代整体:用部分来代替整体,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2)具体代抽象: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或思想,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特征代本体:用事物的特征或标志来代替该事物本身,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或数量等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强调某种意义。
夸张可以分为夸大和缩小两种类型。
(1)夸大:将事物夸大到超出其实际程度,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2)缩小:将事物缩小到低于其实际程度,例如“白发三千丈”。
5. 用典:引用历史故事、经典语句或成语等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强调某种意义。
用典可以分为语典和事典两种类型。
(1)语典:引用经典语句或成语等来表达情感或意义,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事典:引用历史故事或传说等来表达情感或意义,例如“塞上长城空自许”。
小学五年级语文重点知识归纳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应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重点知识归纳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应用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重点知识的归纳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应用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们让古诗显得更加美丽动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将归纳总结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应用。
一、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通过比喻,人们可以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描绘出所要表达的意境。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里的“好雨”被比喻为“知时节”,用来形容雨水恰逢其时,给人以欣喜之情。
二、拟人拟人是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质和行为表现。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生动感和形象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白日”和“黄河”被拟人化,使得自然景观具有自己的意念和行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三、夸张夸张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夸张手法。
通过夸张,诗人可以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现象的程度进行夸张,从而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印象。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里的“天气晚来秋”夸张了秋天的来临速度,给人以时间流逝的感受。
四、排比排比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表达手法,用于列举同类事物或并列的词组,以加强句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明代诗人杨慎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这里的排比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秦皇汉武与唐宗宋祖进行了比较,形象地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风采。
五、对比对比是修辞手法中使用相对矛盾的事物或情感进行比较以凸显其中的差异和对比效果。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使用了对比手法:“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年级语文古诗教案8: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老师们好,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五年级语文古诗教案8: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古诗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优美流畅的语言、真挚深情的表达方式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上,还体现在诗歌中独特的修辞手法上。
下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所谓修辞手法,就是诗人为了达到艺术表现效果而采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今天我们将从比喻和拟人两个方面来讲解这些技巧和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以表达出某种印象或感情,从而加强诗歌的表现力。
1.直接比喻直接比喻是指直接将所要表达的事物和另一事物相比较,以达到效果的一种比喻方式。
以古诗中的“满江红”为例:“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这里的“满江红”其实就是指血染江山的英雄壮志。
2.隐喻比喻隐喻比喻是指将比喻的事物放在文中不明言,而是通过描写、暗示等方式传达出来,让者自行理解。
例如这句“雨帘垂散,灯火阑珊处”,这句话其实是在隐喻一个人的衰老和离别。
3.反设比喻反设比喻是指用与所描述的事物完全相反的形式,去描绘所要表达的情感或形象,从而使读者在对比时形成强烈的感受。
例如这句话,”恍如隔世,回首蓝桥依旧在,只是朱颜改,“就是通过反设比喻的方式来表达“光阴如梭,岁月匆匆”的感慨。
二、拟人拟人是指将生命less的物体或抽象事物比作有生命的人或动物,赋予它们生命的特征,表现出一种人物化的效果。
这种比喻方式常用于表现人们的情感、感受以及思想内涵。
1.指物拟人指物拟人,就是将描写的物品赋予人的特征,让读者有对其产生亲切感的感受。
如古诗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桃花被拟人成一个有表情、会笑的人,增强了诗歌的趣味。
2.指景拟人指景拟人,就是将所描绘的景象赋予人的特征,如用“梧桐树”来形容孝感的变化,“江山如画”来形容景象的美丽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常见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的妙用
修辞手法是修饰语言的技巧,运用它,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人在写诗时,也注意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与感染力。
了解古诗修辞手法,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
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时,更有必要把常见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妙用讲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趣,使学生在美妙的意境中受到熏陶。
这里,我就谈谈一些常见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的妙用。
一、比喻
形象思维是古诗创作的特质,比喻则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古诗中的比喻手法,更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为读者可以感受到的具体形象,从而获得交流,受到感染。
小学古诗,有些分别用上明喻、暗喻和借喻,也有一首用几种的。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一诗,就含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这三种手法。
现简析一下。
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的前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柳树借比美女,一个“妆”字,巧设比喻,一个“高”字,衬托出美人亭亭玉立的丰姿,翠绿的颜色,成立她周身上下佩饰的晶莹闪亮的玉石;无数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也成了她的裙带,贴切的比喻把这婀娜多姿的柳树写活了。
后两句,设问引出了作者巧妙的想象,把春风比作剪出翠叶的剪
刀。
这一比喻鲜明而形象,把对柳树的颂扬引向了对春天的赞美,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也让读者容易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夸张
古诗运用夸张修辞手法,能创造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淋漓尽致地把作者的内心感情抒发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促进对内容的理解。
如李白的《山寺》一诗,正因为大胆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才显突出了山寺的巍峨与超逸。
诗的第一句“危楼高百尺”突出了山寺的高,第二句“手可摘星辰”说明了山寺隔天之近,更显其高。
这种奇景,是诗人巧妙的夸张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她既突出了山寺的高势,也表达了诗人向往清高而超逸的生活情趣。
三、对偶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用整齐对称的形式,和谐匀称的音节,把相对的两部分突显出来,以更好地表达思想,自然地抒发感情,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与感染力。
且看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的首联运用色彩对仗,先写树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错落有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气勃勃的图画。
尾联
则以数字对仗,一写时间之久远,二描空间之广阔,体现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目通万里的旷达胸襟。
全诗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四、对比
对比,是把矛盾对立的关系用比较的方法将对立的事物本质尖锐地、鲜明地揭示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和认识所表达的事物本质。
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陶者》一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附诗: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他将“陶者”和“不沾泥”者,“无片瓦”者和“居大厦”者两两相比,一方面控诉了统治者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另一方面也为劳动者的悲惨遭遇而鸣不平。
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今人读之,更能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感情。
五、拟人
无论诗、文,恰当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均能使语言形象、鲜明、生动,积极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古诗运用拟人手法,更能让死板的东西活跃起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人读后倍感亲切而为之振奋,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不正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吗?
附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氧化榆英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诗的前两句,写百花争奇斗艳,各展其才,意欲留住即将归去的春光,给读者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惜春之情。
后两句写杨花榆英漫天飞舞的景象,使晚春景色更具魅力,更具特色。
草木无情,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它却能“知”能“解”亦能“斗”,甚至还有“才思”优劣之分。
文思巧运,实属罕见,诚令人叹服。
六、衬托
古诗以“烘云托月”的表达方式来渲染气氛,突出被衬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寓意更加深刻,思想内容更具感染力。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运用了此法,才具有勾魂摄魄的魅力而成为千古绝唱。
附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司马时写的。
诗中流露出被贬后的孤独,也巧妙地反映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
“鸟飞绝”、“人踪灭”、“孤舟”、“独钓”,写得那么孤寂凄清,衬托出作者的孤独心情。
那披蓑戴笠,冒着严寒在雪中独钓的渔翁不正是作者高清形象的写照吗?
这首诗的精湛,正是用了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出渔翁的独钓,
才收到以静衬动,静中见动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上述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被作者常常运用,准确、生动、鲜明、突出,起到了极好的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作用。
我们在阅读、欣赏时,应特别注意理解领悟这些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
小学古诗还运用了设问、借代、叠字等修辞手法。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辨清诗里运用的各种修辞方法,从而加深对诗句意思的透彻理解,体会诗的深远的意境和作者在诗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