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优秀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3套)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3套)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心: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教程:一、初读感受美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二、细读课文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3)朗读的指导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四、积累迁移(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地理位置――北京西部颐和园年代、面积自然人文景观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教学设计的理念】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
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感受,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在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下,光是让学生弄会、弄懂是不够的,而应当教给他们更多的了解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必须改变往常的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保守作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探究发现、自读感悟为手段,变教师的“讲”为教师引导下的“感悟”。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游览顺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运用地图、时间线等工具,帮助学生理清颐和园的历史发展。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游览顺序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3. 颐和园历史发展时间的理清。
1. 课文原文及相关图片。
2. 生字词卡片。
3. 颐和园地图、时间线等资料。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颐和园的了解。
(3)简介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并组词。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课堂练习:(1)用生字词造句。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颐和园的建筑特点和游览顺序。
(2)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颐和园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3)鼓励学生在课后参观颐和园,感受其美丽风光。
1. 初步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颐和园美景。
2. 深入了解: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欣赏描绘: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对颐和园景色的描绘,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1.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3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2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2.自学课文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分析课文3.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2学生分享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教师点评并指导。
4.课堂活动4.1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生字词。
4.2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好。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作业布置6.1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6.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学课文、分析课文、课堂活动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
4.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程度。
六、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11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11篇)颐和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
)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⑴讲解词义: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⑴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颐和园》的内容,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学习描写景物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
利用课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结合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学习描写景物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2)提问:你们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有哪些印象?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字典或询问同学。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解释词义,让学生造句。
4.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讨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5.拓展活动(1)分组讨论: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颐和园的作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课堂小结(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四、教学反思1.优点:(1)通过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不足:(1)课堂讲解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2)拓展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4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4篇颐和园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
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你认为作者游完颐和园的总的感受是什么?请说一说。
(这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
)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颐和园吧!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再来欣赏一下这个大花园的美丽风光吧!2、“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谁来带我们重游一次。
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作者的游览顺序是: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第2自然第一句话)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
(第3自然第一句话)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第4自然第一句话)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第5自然第一句话)3、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现在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建筑特色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颐和园的文化遗产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颐和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
2.颐和园的建筑特色与文化遗产价值。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颐和园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2.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5分钟)1.课前播放颐和园的介绍视频,让学生对颐和园有初步了解。
2.向学生提问:“大家都知道颐和园,但你们知道颐和园有什么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颐和园的历史与文化。
第二步:了解颐和园历史背景(20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颐和园》一文,并找出文中对颐和园历史背景的描述。
并利用百度百科等互联网资源进行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第三步:了解颐和园的文化底蕴(25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颐和园》一文中对颐和园文化底蕴的描述,并利用其他互联网资源进行补充。
2.学生自由组合,根据所获得的知识对颐和园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探究,展开讨论。
第四步:了解颐和园的建筑特色与文化遗产价值(25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颐和园》一文中对颐和园建筑特色的描述,并通过互联网资源等进行补充。
2.小组合作探究颐和园的文化遗产价值,并展开学术讨论。
第五步:学生反思(15分钟)1.让学生就此次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学习心得。
2.学生发表个人看法,谈谈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性措施。
五、课后作业1.阅读《颐和园》一文,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发表学习心得体会。
2.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了解颐和园的文化底蕴,对颐和园进行深入探究。
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建筑特色等教学重点颐和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颐和园的建筑特色与文化遗产价值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方式课堂讲述、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化底蕴,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七、教学评估1.系统地整合了颐和园的历史背景、文化故事和建筑特色,呈现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
《颐和园》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颐和园》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③学生能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想象和体验,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②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描绘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颐和园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颐和园的图片或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你们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3.揭示课题:《颐和园》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3.交流讨论,明确游览顺序和主要景点。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觉得它美。
2.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描绘出景物的特点。
如:长廊的长和美,昆明湖的静和绿,万寿山的雄伟和壮观等。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读出景物的美。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1.提问: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如何向游客介绍颐和园?2.学生尝试编写导游词,介绍颐和园的景点。
3.交流分享,评选最佳导游词。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颐和园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五、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鼓励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六、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颐和园
学习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结合课文查找有关图片、音像和文字资料;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第一课时
激情引趣,初历景观
1、承前导人。
由对长城和《世界遗产名录》的体验和了解人手,相机出示《颐和园》中的三幅挂图或展示相应课件。
2、看图引入。
先让学生认真观赏三幅图,再谈突出印象。
揭示并板书课题。
交流(照应课前学生已有的准备):谁了解(插入曾三次被焚毁和遭破坏的简介)?谁去过?有想法吗?
谈话:颐和园真是太美啦!今天,请同学们自由地去游、自由地去赏,再请你们用书中的话语把颐和园的美尽情地层示,有信心吗?那么,想怎样展示呢?(以美读、或以导游、解说等形式)非常好!现在,请你们选用自己最合适的读书方式开始进入颐和园(提醒学生注意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读)。
相信你们一定会表现得非常优秀。
3、自主读书。
a、给学生不少于20分钟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
可点拨学生先充分自读自识自探,再自找伙伴合作交流与互助。
注意强调学生在读中批画,并做到读而有疑。
对易读错写错字,要求学生自主写上黑板。
b、有针对性指导识写字:“堤”不能读成ti;区分好“柱、栽、筑、朱、狮”平舌和舌音;注意多笔字“殿、廊、雕”等字的写法等。
4、尝试朗读。
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段朗读,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评价与助读。
特别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和生词的正确识读以及长句的读法。
5、粗说印象。
一是写景状物的语言美;二是体会有序叙述、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现美的方法。
第二课时
习有效造势,融入画境
1、变换角色,自读自悟。
老师先示读(或放录音或放课件),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让学生随着作者的脚步,大步走进颐和园的画面,走进文本所创设的美景,唤起学生在读中用作者的眼睛去观察,用作者的情感去品味,用作者的激动去想象,再用自己的声音(语言)尝试把颐和园多姿多彩的美表现出来。
变话为画,真情抒发自己对颐和园之美的体会与感悟。
a、结合插图,读句晶词,体会语言美。
一是读进词句,读出理解;二是对优美生动的句段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b、小组交流,读评结合,感受语言美。
每个人只读自己最想读的句段。
读中学生既可以谈自己品读见解(包括对重点词句的意思的体会),又可接受同伴提问(如,为什么读这里,为什么这样读等),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力。
2、晶读精彩,领悟整合。
以读为主,以读促动,以动促读,做到形式多样。
让学生形成真动,直达文本情美深处,让学生在充分细致的文本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振,获得美的陶冶。
a.在读中强化知的把握、美的感受。
如,长廊、十七孔桥的结构与特点;佛香阁、排云殿的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万寿山的壮丽、昆明湖的静美、湖心岛的多姿等。
在学生如临其境中,可这样设问:漫步长廊,你有什么感受?这时,你面对昆明湖,是什么心情?走上十七孔桥,手抚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想说些什么?
b.在读中关注对好词妙语的体悟品味以及学生对有关内容可能的质疑。
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突出了昆明湖特有的静与美;如对“滑’’字巧妙运用;有可能学生看图发问:昆明湖微波荡漾,怎么能说水静呢?
3、回归全文,抒说心声。
和作者一起细细游赏了颐和园,有什么要一吐为快的吗?(包括对作者抓特点描写景物方法的深刻感悟与欣赏)
推波助澜,让学生真情喷涌——人文共振
谈话: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候到啦!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颐和园美的
体会、感悟和体验尽情表达出来,如何?相信你们一定行,也许可能会赛过陈铎、赵忠祥和倪萍。
有信心吗?
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
方式由学生自己确定:可随作者移步换景的线路,看图(或播放的课件)讲解;可只凭借文本,进行美读;也可改编内容,作有滋有味的介绍,等等。
要求:可选一个景点,也可选一处景物;可一人展示,也可找伙伴合作。
(注意放一点优美的音乐)
2、尽情展示,共享快乐。
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老师注意提升式点拨、引学生推进式评价和激发学生竞争式展示。
(如,谁还想诵读得更精彩?)
1、从读学写,自然拓展。
谈话:你们想不想也来写一篇这样的美文?那就走出教室,去公
园、田野、村庄、溪边、湖畔、名胜风景区等地方,去观赏、去发现、去选择、去动笔吧!可以写一篇、可以写一段和《颐和园》比一比,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更美的习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