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地理试卷(答案解释)

合集下载

广东省汕头市地理高考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广东省汕头市地理高考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地理高考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B、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快,在远日点最慢C、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D、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2、关于我国地形特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西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东南沿海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B、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形的第一大特征,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C、华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东北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D、华南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西南地区以平原、高原为主3、我国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的是:A. 长江B. 黄河C. 塔里木河D. 珠江4、下列因素中,对气候影响最大的是:A. 地形B. 海陆位置C. 纬度位置D. 洋流5、我国四大高原中,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是:A. 内蒙古高原B. 云贵高原C. 青藏高原D. 黄土高原6、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 全年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稀少B. 全年降水均匀,无干湿季节之分C. 南北纬度差异大,导致南北气候差异明显D. 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7、下列关于中国四大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是:A.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B. 内蒙古高原以喀斯特地貌著称C. 云贵高原的地表特征主要是冰川侵蚀D. 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8、关于我国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 长江水量丰富,是中国第一大河B.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C. 珠江流域雨季长,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D.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9、下列关于我国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黄河的全长超过5000公里,流经九个省区B. 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全长约2100公里C.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D. 我国最大的岛屿是海南岛,面积为3.4万平方公里 10、关于世界地理分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B. 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C. 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D.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位于北非1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年,公转周期为一天B.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而公转导致了四季更替C. 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D. 地球自转速度在全球各地一致12、关于板块构造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板块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B. 大陆板块碰撞会导致山脉形成C. 海底扩张理论支持了板块构造学说D. 板块内部同样存在显著的地壳运动和变形13、【题目】我国四大高原中,地势最东高西低的是:A. 青藏高原B. 内蒙古高原C. 黄土高原D. 云贵高原14、【题目】下列关于我国河流流向的描述,正确的是:A. 长江自西向东流,最终注入东海B. 黄河自北向南流,最终注入南海C. 海河自南向北流,最终注入渤海D. 淮河自西向东流,最终注入黄海15、下列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自转角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线速度则相同B. 南北纬6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C. 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线速度则从赤道向两极递增D. 南北纬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与赤道处相等16、关于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并且不断地运动着B. 板块边界处地震活动频繁,火山活动较少C. 海底扩张理论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之一D. 碰撞边界上常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3年广东高考地理真题1及精品解析

2023年广东高考地理真题1及精品解析

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广东卷)地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进入21世纪,长江下游跨江桥隧建设发展迅速。

有研究统计,2000年长江下游公路跨江桥隧通道仅4条,2008年为9条,2016年增至17条。

图示意这三个年份长江下游两岸部分市县距江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的车辆,到达对岸所需平均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2000—2008年相比,2008—2016年期间长江下游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的缩减量均表现为()A.大幅增加B.保持不变C.略有增加D.有所减少2.由图中信息可判断,长江下游南岸市县比北岸市县()A.公路网更完善B.车流量更大C.人口更为稠密D.河网更密集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图所示的是2020年11月18—19日吉林省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信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此次降水过程呈现的天气变化依次是()A.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B.疾风骤雨、雪花纷飞、冻雨夹雪C.雪花纷飞、风雨交加、冻雨夹雪D.风和日丽、冻雨夹雪、和风细雨4.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对流旺盛B.逆温增强C.暖锋经过D.冷锋过境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

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6.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浙江省温岭市制鞋业发达,Z镇是该市最大制鞋基地,其制鞋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高考地理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高考地理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地理高考仿真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B、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C、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D、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的物体都向东运动答案:B 解析:地球自转的周期确实是一天,即24小时。

A选项错误,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C选项描述的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而不是自转本身;D选项错误,地球自转导致的现象是物体在地球表面相对地面静止或向东运动,而不是所有物体都向东运动。

2、关于世界地理分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亚洲和非洲都属于东半球B、欧洲和北美洲都位于赤道以北C、南极洲和北美洲都位于南半球D、南美洲和非洲都紧邻大西洋答案:B 解析:欧洲和北美洲都位于赤道以北,属于北半球。

A选项错误,非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但也有一小部分位于西半球;C选项错误,南极洲位于南半球,而北美洲位于北半球;D选项错误,南美洲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而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3、题干: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以下哪种数据类型最适合表示城市交通网络?A. 点数据B. 线数据C. 面数据D. 文本数据答案:B 解析:城市交通网络是由道路、铁路等交通线路组成的,因此最适合表示城市交通网络的数据类型是线数据。

线数据可以精确地表示线路的走向和长度,适合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交通分析。

4、题干: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年,公转的周期是一天B.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C.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都是一天D.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都是一年答案:B 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周期是一天(24小时),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周期是一年。

因此,正确答案是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5、以下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C、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在赤道处为零D、地球自转的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A选项错误。

高考广东卷地理试题及答案与解析(图片重绘版)

高考广东卷地理试题及答案与解析(图片重绘版)

0 20 40 60 80 100 占全国 比重(%) 水资源总量人口总量耕地面积北方区 南方区 西北区 西南区 图2GDP3025 20 15 10 5 0-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 降水量(m m )气温(℃) 甲地各月平均气温 乙地各月平均气温 甲地各月平均降水 乙地各月平均降水 图1 2010 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A. 改善局部气候B. 综合利用资源C. 防止水土流失D. 保护农田作物2. 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 附近。

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图1),可知A. 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B. 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C. 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D. 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3.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约20%,主要原因是A. 冰雪融水增加B. 冻土面积扩大C. 青藏高原抬升D. 湖面蒸发增加4. 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B. 河水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C. 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D. 自上游向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图2),完成5~6题。

5. 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A. 西南区B. 西北区C. 南方区D. 北方区6.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A. 北方区和南方区B. 北方区和西南区C. 西北区和西南区D. 西北区和南方区7. 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图3示意),其成因是A. 侵蚀—搬运作用B. 搬运—堆积作用C. 风化—侵蚀作用D. 沉积—固结成岩作用8. 下列关于无霜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同一海拔,纬度越高无霜期越长B. 同一纬度,海拔越低无霜期越短C. 同一山地,阳坡无霜期短于阴坡D. 同一地段,开阔地无霜期长于低洼地9. 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A. 导致气候变暖B. 引发草场退化C. 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 增加土壤肥力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图4),完成10~11题。

2023年新高考地理广东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版)

2023年新高考地理广东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版)

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广东卷)地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进入21世纪,长江下游跨江桥隧建设发展迅速。

有研究统计,2000年长江下游公 路跨江桥隧通道仅4条,2008年为9条,2016年增至17条。

图示意这三个年份长江下 游两岸部分市县距江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的车辆,到达对岸所需平均时间的变化。

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O-2000年 一•-2OO8年 -O-20I6年r 9 -c1. 与2000-2008年相比,2008-2016年期间长江下游两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 均跨江耗时的缩减量均表现为()A. 大幅增加B.保持不变C.略有增加D.有所减少2. 由图中信息可判断,长江下游南岸市县比北岸市县() A.公路网更完善 B.车流量更大 C.人口更为稠密D.河网更密集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 度。

图所示的是2020年11月18—19日吉林省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 信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8 7 6 5-43?*£供n)J kl距)01 so 100 50 6bSOlOO.SOZOO^f3・民务蕨7K K 誰Hn 淳目用小燈W片斋海(>■ I s , s s ,c ・蜩祯滓。

S S 7弟曲潛w 4・民务*』K 謡馬斗舂卅涸河囲湖()>• 48® B ・ S S ®《速(m/$)B ・瀰四遍瑟,蜩繊翳r 辩园滑蜩D•四次一m s ,弟曲滞蜩,c ・s sD ・琴戳{4藏*眞出知笠浑冈M 淳片茸。

淫*汁躍升海沸宜決1-遜麟。

20倖& 90>光附21倖堂户屬冲羿"的皆冈H H k &宋降钵浑「醐*>口爺薄泠瀉• *料岛紫疇-C&。

(2024年高考真题) 202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

(2024年高考真题)  202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
【12题详解】
石灰岩属于浅海沉积,地质时期随地壳的抬升运动,石灰岩沉积处被抬升形成陆地;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地下河流经中低山区,可能挟带砾石、砂和黏土等不同粒级的碎屑沉积物,这些物质随水流进入溶洞,并在洞内沉积下来,形成粉砂质黏土沉积物,D正确;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的主要成分应该是石灰岩块,而不是粉砂质黏土,A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在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之上,B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始终是大气的一个热源,是林冠层向大气提供热源,B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在夏季较冬季小,说明林冠层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故选D。
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2024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地理
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2022年广东省新高考地理试卷和答案解析

2022年广东省新高考地理试卷和答案解析

2022年广东省新高考地理试卷和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

有学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如图)。

据此完成1~2题。

1.这三种模式中,对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进作用()A.最大的是甲模式B.最大的是乙模式C.最大的是丙模式D.三种模式一样大2.从丙模式判断,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A.职能一致性B.区域均衡性C.空间封闭性D.等级差异性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

如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

据此完成3~4题。

3.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D.滑坡、泥石流作用4.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A.淤积大于侵蚀B.侵蚀大于淤积C.侵蚀﹣淤积平衡D.持续不断侵蚀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

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

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

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①对流雨多发②谷风环流较强③植被蒸腾较弱④地面蒸发旺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

2023年广东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共36张ppt)

2023年广东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共36张ppt)
电商的发展对该镇制鞋业的影响更多为扩展了销 售模式,拓宽了销售渠道,扩大了销售市场,使 生产要素的联系更为紧密,流动速度加快
传统农业型
作坊 时代
工厂 时代
传统工业型 (生产供应基地)
企业时代
电商 时代
工贸型 (生产及交易中心)
时间 智造型
浙江省温岭市制鞋业发达,Z镇是该市最大制鞋基地,其制鞋业始于20世纪80 年代。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发展,该镇制鞋业趋于更加灵活化。图示意Z镇制 鞋业发展历程。8.进入智造型阶段,该镇制鞋业最显著的变化是( ) A.原料汇聚及供应渠道增多 B.加工生产及供货周期变短 C.研发设计及服务水平提高 D.成品库存及集散能力增强
2000-2008年,长江下游两岸不 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 时的缩减时间都约为2小时,属 于大幅减少。2008-2016年两岸 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 耗时的缩减时间均不足 0.5小时 →2008-2016年两岸不同直线距 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缩减。
进入21世纪,长江下游跨江桥隧建设发展迅速。有研究统计,2000年长江下 游公路跨江桥隧通道仅4条,2008年为9条,2016年增至17条。图示意这三个 年份长江下游两岸部分市县距江岸不同直线距离区间的车辆,到达对岸所需 平均时间的变化。1.与2000—2008年相比,2008—2016年期间长江下游两岸 不同直线距离区间车辆平均跨江耗时的缩减量均表现为 A.大幅增加 B.保持不变 C.略有增加 D.有所减少
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
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
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
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6.近10年来,该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地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4分,共**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数字高程模型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

图1为某旅游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的可能是A.甲B.乙C.丙D.丁1.C【解析】试题分析:图示丙地海拔高,视野广。

考点:地形图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2.D【解析】试题分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削弱,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地表温度下降。

故选D。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

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3.A【解析】试题分析:文献表述的地带性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此规律;而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山顶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西经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故选A。

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表1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4、D【解析】试题分析:表中数据不能判断城市化水平;也不能判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多少;但由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以及各国的人口总数,可以推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的数量,所以经计算,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和印度多,故选D。

考点:城市人口5.图2为2005年~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由图可推断该省是:A.海南B.四川C.广东D.浙江5、B【解析】试题分析:图示表明该省人口总数变化趋势为减小,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向外迁移较多,特别是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重庆市分离,人口减少更多;而海南省的开发,迁入人口较多;广东和湛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入较多。

故选B。

考点:人口数量变化6.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A.岩石性质B.通航里程C.地质构造D.降水多少6、B【解析】试题分析: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降水多少等对河床的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河床的形态;而通航里程不会影响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进而对河床的形态影响不大。

故选B。

考点:流水的侵蚀作用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读我国某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分布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7~8题。

7.该省位于我国的A.西北地区B.华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南地区8.下列因素中,对该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是:A.河流泥沙含量B.地形起伏C.西南季风强弱D.土壤厚度【解析】试题分析:7、从图示经纬度判断,该省位于东北地区。

故选C。

8、该省东南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雾日数多,是因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大气中水汽含量多,而向西北方向,受山地阻挡,降水少;而河流的泥沙含量和土壤厚度对雾的形成影响不大;该省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故选B。

考点:中国政区、中国气候9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

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9、C【解析】试题分析:优化城区雨污管网可以针对性及时对城区积水排放;扩大湖区面积可以增加蓄水量,进而减少城区积水现象;疏浚城区河流水道可以及时把城区积水排放;而加高城区防洪大堤,不会排放城区积水。

故选C。

考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0.图4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10.C【解析】试题分析:地图叠置可知丙地区破坏严重且距离地震带较远、面积较小,从地质安全角度容适合灾后重建。

考点:地震带与灾害重建11.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

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11.A【解析】试题分析:(43°32′N—44°32′N)地区,冬季漫长,受到冻融作用的强烈影响,对建筑物的地基破坏大,而阳坡上,冬季白天受太阳辐射比阴坡多,日夜温差大,导致冻融作用在阳坡上比阴坡上大,所以居民点多分布在阴坡上;而阴坡为北坡,为西北风的迎风坡,气候寒冷;阴坡减少较少,且积雪较厚不利于牲畜越冬;阴坡采光条件差。

故选A。

考点:中国气候二、非选择题:40、加蓬石油、森林资源丰富,但种植业较落后,已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土地的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加蓬地理位置示意图(图8)。

材料二加蓬从2010年开始禁止原木出口,并制定了长期出口木制成品和半成品的目标。

(1)利伯维尔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

(4分)(2)与博韦处的河面海拔相比,马苏库处的河面海拔较_____。

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我国某企业从加蓬进口一批原油,北京时间2015年5月4日18时电话联系对方,此时利伯维尔的区时是2015年5月_____日_____时。

加蓬原油出口到我国的最佳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

(6分)(4)从自然因素考虑,在让蒂尔港建木材加工厂有哪些优势?(6分)(5)分析加蓬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6分)40、【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2)高图示河流由马苏库流向博韦(3)4日11时海洋运输(4)森林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广阔;临近海洋,气候较凉爽,工人便于工作;地形平坦,利用建厂。

(5)全年高温,复种指数高;水热资源充足,利用农作物生长;地形平坦,便于耕作;土层深厚;灌溉水源充足。

【解析】试题分析:(1)从图示位置判断,利伯维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2)河流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

(3)从图示经度计算,利伯维尔位于东一区,与北京相差7小时;加蓬与我国远隔大洋,运输石油需利用海洋运输。

(4)从自然条件分析,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森林资源丰富;人少地多,土地资源丰富;位于沿海平原地区,利用工厂的建设;因该地位于热带地区,高温炎热,而临近海洋地区,气候较凉爽。

(5)从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分析,联系该地的气候、地形、水源等分析。

考点:气候、时间计算、工业区位、农业区位41、(30分)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种的重工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南四湖地理位于示意图(图9)材料二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10)(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休呈走向。

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

主要原因可能是。

(6分)(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

(4分)(3)分析1982-2012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6分)(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6分)(5)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

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8分)41、【答案】(1)西北-东南向降水较少;沿岸用水量大(2)湖泊台田鱼塘(3)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发展台田鱼塘;修建水库;建筑用地占用沼泽(4)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增加,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5)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工业的发展;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强对沿岸工业发展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定;提高工人的环保意识。

【解析】试题分析:(1)从图示湖盐延伸方向判断。

(2)从入手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判断。

(3)从图示各景观面积变化,可知其人为活动对沼泽的影响。

(4)湖泊水量和面积的增多,会对周围地区的气候、生物等产生影响,进而对通航条件、养殖及旅游业产生有利影响。

(5)从污染物排放、法律法规及环保意识提出相关措施。

考点:统计图表、湖泊的作用、南水北调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