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题练习-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九年级化学)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例题某兴趣小组同学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1)写出上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王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_______。
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A实验不严谨,应做一个对比实验: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九年级化学中的重点实验,但反应无明显现象,需要借助其他物质或者其他现象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解答本题时,只需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对照题给信息,实验A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后,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取下橡皮塞后,氢氧化钠溶液会进入试管,且试管中液面高于水槽中液面;实验B中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后,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小气球胀大,故B中的现象是气球膨大。
A实验不严谨的理由是二氧化碳不但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还能与水反应,故应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来与A实验对比,看液面上升的程度。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鉴别生成物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因此不可用加入无色酚酞溶液的方法,应该利用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以此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参考答案(1)CO2+Ca(OH)2=CaCO3↓+H2O(2)气球胀大将A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变式题某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1)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如上图所示。
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专项(04)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试题

专项(四) 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1.问题的提出: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证明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思路(1)证明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振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②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振荡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③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振荡(2)证明反应物消失①证明氢氧化钠消失氢氧化钠溶液显性,加入酚酞溶液后,溶液变成色,碳酸钠溶液也显性,加入酚酞溶液后,溶液也变成色,因此(填“能”或“不能”)使用酚酞溶液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消失。
②证明CO2的减少,有压强差产生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3.思考:以上方法,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写出完善的方法: 。
4.启示:保存氢氧化钠溶液时应该保存。
5.拓展:压强在化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发生化学变化,在一个密闭的体系中,如果有温度的改变,或者有气体体积的变化,都会引起压强的改变,根据压强差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达到实验目的。
图G4-11.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图G4-22.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图G4-3(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如图G4-3甲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
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B.重力差C.压强差D.浮力差(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现象为;B现象为;C现象为。
(3)同学们通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了二氧化碳;另一种是。
(河北专版)中考化学复习方案 专项(04)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探究试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试

专项(四)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探究1.[2019·某某]对一瓶已变质的NaOH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其中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 证明溶液中存在Na2CO3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B 除去溶液中的Na2CO3加入一定量的CaCl2溶液,然后过滤C 证明溶液部分变质取样,加入过量呈中性的BaCl2溶液,振荡后滴加无色酚酞溶液D 测溶液的pH 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溶液涂在湿润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G4-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先关闭止水夹,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充分吸收掉二氧化碳后,再打开止水夹。
图G4-2(1)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根据上述现象能否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原因是。
(3)实验结束后,烧瓶内液体的溶质组成可能是。
3.[2019·某某十八县基模]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20 ℃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下表:物质Na2CO3NaHCO3Ca(OH)2Ba(OH)2溶解度/g实验探究(1)实验一: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2)实验二: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
(3)实验三: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呈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
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溶液,理由是。
实验探究题(第2课时)-2022年中考二轮化学

初中化学中考第二轮复习实验探究题专题(第2课时)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练习1:(2021遂宁)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化学兴趣小组认为实验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实验室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小组同学对吸收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兴趣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1)CO 2与NaOH 溶液反应会生成Na 2CO 3,当二氧化碳过量时,会继续反应生成NaHCO 3。
(2)NaHCO 3溶液呈弱碱性,一般不与CaCl 2溶液反应,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3)CaCl 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猜想①NaOH 、Na 2CO 3 猜想②Na 2CO 3 猜想③Na 2CO 3、NaHCO 3 猜想④NaHCO 3的种类不同。
④无①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交流】反应物的量不同,可能导致生成物的种类不同。
CaCl 2+Na 2CO 3=CaCO 3↓+2NaCl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练习2:(2021烟台)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还发现了双青蒿素。
查阅资料可知,双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为测定双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图一所示的实验。
(装置气密性良好)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将7.1 g 双青蒿素放在装置C 玻璃管中,燃烧至无固体灰分残留。
(1)装置A 、B 中盛放的试剂分别是 (填序号)。
①足量NaOH 溶液、足量浓硫酸 ②足量浓硫酸、足量NaOH 溶液(2)装置F 可吸收从装置E 的气流中带出来的少量水蒸气,生石灰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高中化学专题练习过氧化钠及其计算

⾼中化学专题练习过氧化钠及其计算⾼中化学专题练习过氧化钠及其计算⼀、过氧化钠与⼆氧化碳的反应Na2O2+CO2—→Na2CO3+O2△m △n78g 106g 28g1mol 0.5mol 0.5mol推论1:1mol Na2O2与CO2充分反应时,固体质量净增加为1mol CO的质量,减少⽓体的质量为1mol氧原⼦的质量。
推论2:Na2O2与CO2反应时,减少⽓体的体积等于⽣成O2的体积,等于参加反应⽓体体积的⼀半。
⼆、过氧化钠与⽔的反应Na2O2+H2O —→2NaOH+O2△m △V78g 2×40g 2g1mol 0.5mol 0.5mol推论3. 1mol Na2O2恰好与1mol H2O(g)反应,固体质量净增加1mol H2的质量,⽓体质量净减少为1mol氧原⼦的质量。
推论4.Na2O2与H2O(g)完全反应时,⽓体减少的体积等于⽣成O2的体积,等于参加反应的H2O(g)的⼀半。
三、过氧化钠与⼆氧化碳和⽔的反应推论5. CO2、H2O(g)与⾜量Na2O2反应,混合⽓体减少的体积恰好为混合⽓体体积的⼀半,与混合⽓中⽓体的物质的量的⽐⽆关。
推论6. 当CO、H2或它们的混合物与O2充分燃烧后通过⾜量固体Na2O2时,固体质量净增加为CO、H2或它们混合物的质量。
推论7. 凡符合(CO)nHm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在O2中充分燃烧后,再通⼊Na2O2固体中,固体增加质量恰好等于有机化合物的质量。
[练习题]1.下列关于Na2O和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固体B.都是碱性氧化物,与⽔反应⽣成碱和氧⽓C.都能和⽔反应形成强碱溶液D.都是强氧化剂2.下列关于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A.Na2O2是淡黄⾊固体,久置于空⽓中变成Na2OB.Na2O2与⽔的反应中,Na2O2只作氧化剂C.⽤Na2O2漂⽩过的织物、麦杆等⽇久⼜渐渐变成黄⾊D.Na2O2放⼊饱和NaOH溶液中,放出⼤量的O2,并有⽩⾊固体析出3.将Na2O2粉末投⼊到下列稀溶液中,既有⽓体⼜有沉淀产⽣的是()A.NaHCO3B.FeCl3C.NaClD.HCl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2O2是⾦属氧化物,所以能和⽔反应⽣成O2B.Na在空⽓中的燃烧需要预先加热,所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C.NaHCO3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Na2CO3D.Na和盐不能发⽣置换反应5.将⼀定质量的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的混合物与⾜量的⽔反应,得到0.36g混合⽓体,通过放电完全反应,则混合物中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的质量⽐可能为()A.23∶62∶7B.92∶93∶156C.23∶124∶78D.46∶93∶786.如图2-1所⽰,烧瓶内有⼀只活的⼩⿏,U形管内装有红⾊⽔溶液,使a,b两端的液⾯处于同⼀⽔平⾯。
北京市2021年中考化学考前精选专题《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探究》(含答案)

世东市中考也考错送/败金舂案实验原理分析之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探究1.某同学在探究CO 二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出如图Z3-1所示的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2)以上三个实验中,B 、C 两个实验有明显现象,请你记录该同学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B : :实验C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A 因选用的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烧瓶,使实验获得成功, 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_____________ °(4)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来检验C0:和NaOH 溶液反应生成了 Na :C03 ,实验方法是⑵上述4个实验中,验证了 CO ,能与NaOH 反应的实验有(3)请判断实验1能否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并说明理由利用如图Z3-2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进行如下实验(甲、乙试剂瓶的体积均为 250实验一:若乙中盛有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纸花,关闭K :,打开K 二,通入潮湿的CO,气体,紫色纸花不变色, o 关闭Kc,打开鼠,通入潮湿的CO 二气体,紫色纸花变红,用化学方实验 操作现象 1向瓶①内倒入〈体积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瓶子均变瘪,变瘦程度依次 为①〈②〈④〈③ 2向瓶②内倒入〈体积饱和石灰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3向瓶③内倒入[体积5与氢氧化钠溶液,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4 向瓶④内倒入5体积氢氧化钠固体,迅速拧紧瓶盖,振荡⑴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实验小组同学用完全相同的4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己知: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枳二氧化碳。
3.1■■■■ mL) o(填序号)。
则甲中所盛试剂可能是 乙甲 图 Z3-2程式解释纸花变红的原因:,实验二:若甲中盛有100 mL NaOH 溶液,乙中盛有100 mL Ca(OH):溶液。
化学专题练习 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NaOH 浓溶液①CO 2ab。
玻璃广口瓶NaOH 浓溶液CO 2②③NaOH 浓溶液CO 2 。
小气球探究题专题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实验步骤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1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试题

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一、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1.氢氧化钠的吸水潮解现象属于物理变化,而与二氧化碳反响生成碳酸钠才是化学变化。
反响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所以氢氧化钠固体必须保存。
2.实验室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
其原因是在常温下,氢氧化钠能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缓慢地发生反响,产物使瓶口与瓶塞黏合在一起,其反响化学方程式为:SiO2 + 2NaOH=X + H2O,试推断X的化学式为。
【常见陷阱】①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溶液质量会减小。
注意: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既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又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造成溶液质量增加。
②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用玻璃塞。
注意:常温下NaOH能与玻璃中的SiO2发生反响,使瓶口与瓶塞黏合在一起。
二、如何检验氢氧化钠变质:【分析】我们只要验证固体中是否含有碳酸钠就能知道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
但由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是白色固体且都易溶于水,一般不通过物理方法进展鉴别。
【方法】1.加酸,如稀盐酸现象:有气泡产生。
Na2CO3+2HCl=2NaCl+H2O+CO2↑2.加碱,如Ca〔OH〕2溶液或者Ba〔OH〕2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
Ca〔OH〕2+ Na2CO3=CaCO3↓+2NaOH; Ba〔OH〕2+ Na2CO3=BaCO3↓+2NaOH。
3.加盐,如CaCl2或者Ca〔NO3〕2溶液、BaCl2或者Ba〔NO3〕2溶液。
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
Na2CO3+ CaCl2 =CaCO3↓+2NaCl或者Na2CO3+ Ca〔NO3〕2 =CaCO3↓+2NaNO3;Na2CO3+ BaCl2 =BaCO3↓+2NaCl或者Na2CO3+ Ba〔NO3〕2 =BaCO3↓+2NaNO3。
【常见陷阱】①直接参加无色酚酞,观察到无色酚酞变红,就说氢氧化钠变质。
注意:碳酸钠溶液也是碱性的,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②滴加几滴稀盐酸,没有看到气泡,就说氢氧化钠没有变质注意: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响,后与碳酸钠反响,少量的稀盐酸可能先与氢氧化钠反响了,所以看不到气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OH 浓溶液
①
CO 2
a
b。
玻璃广口瓶
NaOH 浓溶液
CO 2②
③
NaOH 浓溶液
CO 2 。
小气球
探究题专题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CO2和NaOH
确实发生了
化学反应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
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
化。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稀
盐
酸
(
通
CO
溶
液
)
NaOH
溶
液
2
CO2
溶液
⑴请根据上图实验装置和下表的操作方法,将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下表中:
所选
操作方法实验现象
装置
A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中试管内的液面略有上升
B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
D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
E 将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烧瓶
F 将分液漏斗中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集气瓶中
⑵若再分别向A、B装置的烧杯中滴入少量氯化钙溶液,将会看到的现象是:
A:;B:。
5.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
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右
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
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B.重力差C.压强差D.浮力差
(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现象为,B现象为,
C现象为。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 ,现象为;第二组同学滴加 ,现象为。
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6.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B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
A同学的实验方案和课本上一样,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甲所示。
图乙
图甲 B 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
请你对A 、B 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
①哪个
同学的方案更合理:______________,方案合理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②图甲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 ____ __。
③图乙中第(Ⅰ)(Ⅱ)步骤的目的是说明: 。
④图乙中步骤(Ⅲ)的现象是: ⑤若将图乙步骤(Ⅳ)已经变色的小花从集气瓶中取出,再放到装有浓硫酸的烧杯中有空塑料板上(如右图),一段时间后,现象是: 。
计算题
1 相同质量的CO 与CO 2.它们所含的O 元素质量比( ),含向同C 元素的CO与CO2质量比( )
2 一包C粉与CUO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没变,那么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答案
1.(1)CO2+2NaOH=Na2CO3+H2O
(2)或做个对比实验:取两个同样大的矿泉水瓶充满CO2后,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盖上瓶盖振荡,比较两矿泉水瓶变瘪的程度等;(也可图示)
2.(1)a烧杯;b胶头滴管(或滴管)
(2)实验①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形成水柱;实验③小气球胀大
(3)矿泉水瓶(或其它合理答案);矿泉水瓶变瘪或向内凹进
(4)NaOH溶液中有水,CO2又能溶于水且和水会反应,究竟是CO2溶于水或和水会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还是CO2与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
(5)有气泡产生(实验步骤方法: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
(6)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将CO2通入NaOH溶液后)滴入CaCl2溶液(或石灰水Ca(OH)2溶液或BaCl2溶液或Ba(OH)2溶液……);或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表明CO2与NaOH反应生成了Na2CO3
3、(1)A:溶液进入试管内B:反应后烧杯内的水会倒吸到锥形瓶中C:挤压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小气球会胀大D:挤压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会形成喷泉。
(2)因二氧化碳被吸收,盛有二氧化碳的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与外界大气压形成压强差。
(3)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盐存在,证明二氧化碳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4.⑴B.试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C.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烧瓶中;D.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内的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E.烧瓶内形成喷泉。
F.瓶内小气球会胀大。
⑵A:无明显的现象变化;B:产生白色沉淀。
5.(1)C (2)A现象:塑料瓶变瘪了,B现象:鸡蛋进入(或部分进入)瓶中,C现象:气球胀大。
(3)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消耗了CO2;(4)稀酸,冒气泡;CaCl2溶液(含Ca2+或Ba2+的溶液均可),产生白色沉淀。
(两种方法不分先后)
6.(1)B同学的方案合理;(2)B同学进行了几个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小花颜色的变化可以说明: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的作用,也不是二氧化碳的作用,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果。
附其它装置: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