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纤维化的原因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60例临床表现分析

静脉滴注,至患者完全清晰为止,醒脑静日最高用量不超过100mL o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苏醒时间、认知恢复时间、独立行走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心动过速、皮疹、瘙痒、高血压等)。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忘±$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2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相比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苏醒时间、认知恢复时间、独立行走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o见表lo表12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J±s,h)组别例数苏醒时间认知恢复时间独立行走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常规组40 5.62±1.047.15±1.168.84±1.26 5.72±1.19研究组40 3.58±0.52 5.22±1.07 6.05±1」3 4.15±1.021 3.84 3.19 4.25 2.54P<0.05<0.05<0.05<0.052.2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见表2。
表2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别例数心动过速高血压皮疹瘙痒总发生率(%)常规组40322325.00研究组4011107.50X2 4.50P<0.053讨论急性酒精中毒是指患者过量饮酒后.体内细胞膜理化性质被酒精干扰、破坏,使得细胞膜组织受到损伤,进而引发多系统功能障碍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极有可能引发呼吸衰竭、肝肾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更为甚者可会直接死亡。
因此,须加强对急性酒精中毒治疗方法的研究,以确保患者生命健康。
目前,纳洛酮是临床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常用药物,属于典型的B-内啡肽受体拮抗剂,能与内啡肽受体结合,减轻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进而促使患者机体大量释放儿茶酚和前列腺素,实现恢复呼吸功能的目的,但对于部分患者疗效并不确切。
2018年【必考】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病

2018年【必考】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病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6月份,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概述发生在口腔粘膜软组织中的疾病,主要为局部疾患,也有一些全身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
口腔粘膜病基本病理变化一、过度角化 hyperkeratosis角化亢进,是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1.过度正角化 hyperorthokeratosis2. 过度不全角化 hyperparakeratosis二、角化不良 dyskeratosis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是指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1. 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2. 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细胞形态有一定异形性,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三、棘层增生 acanthosis----指棘细胞层较正常厚,增厚的棘层常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可由棘层细胞的肥大或细胞数目增加所致,但通常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加所致。
此病变常见于白斑。
四、上皮异常增生 epithelial dyspla非典型性增生:个别细胞改变。
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紊乱,包括:1.细胞多形性;2.细胞核浓染;3.核浆比例增加;4.核仁增大;5.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6.上皮浅表1/2处出现有丝分裂;7. 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8. 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9. 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10. 上皮钉突呈滴状;11. 上皮层次紊乱;12. 细胞粘着力下降。
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重度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其上皮层内细胞发生恶变,但基底膜尚完整,未侵犯结缔组织。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李元聪;伍春华【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03(000)0S1【摘要】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近10年来我国开始研究的一种慢性隐匿性口腔黏膜疾病[1]。
本病可累及口腔内的任何部位,其主要损害为上皮下的炎性反应导致固有层纤维弹性改变、胶原纤维堆积、上皮萎缩,最终口腔黏膜僵硬、张口受限,乃至不能进食。
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上升,广大学者越来越关注和研究本病。
现就近10年来中西医对OSF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 1.1 中医病因病机绝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导致机体气机失调,日久气滞血瘀[2]或气血不足所造成[3]。
李氏[4]则强调机体自身作用,认为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气血不足,黏膜失养,外邪入侵。
1.2 现代医学研究 1956年,Paymstar[5]首先提出本病是癌前状态,1978年WHO将OSF列为口腔癌前病变。
近年来,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除认为OSF与体外因素如咀嚼槟榔、吸烟草等刺激性物品有关外,也开始关注体内因素的作用,如胶原代谢异常、免疫功能障碍、微循环障碍等[6],所有这些都可显著加重口腔黏膜下组织的损害与变性。
最新研究表明OSF与下列因素有关。
1.2...【总页数】2页(P)【作者】李元聪;伍春华【作者单位】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长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5【相关文献】1.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疗效探讨 [J], 邬宏亮;李建梅2.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效果分析 [J], 李澜江;刘立亚;许静3.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疗效 [J], 吴颖芳;彭解英;阙国鹰;许春姣;尹晓敏4.中西医联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疗效 [J], 孙燕5.姜黄素在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夏丽;李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研究进展与治疗展望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研究进展与治疗展望摘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口腔鳞癌的癌前病变。
随着研究深入,发现OSF越来越普遍,发病率逐渐升高。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口腔黏膜的解剖结构及特点,通对OSF的患病率、发病原因、症状以及相关治疗方案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综述。
OSF的危害非常明显,并且其发病因素与槟榔的食用密切相关。
【关键词】口腔黏膜、纤维性病变、研究现状、治疗展望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炎性疾病,表现为口腔黏膜苍白、僵硬、起疱、刺激痛和渐进性张口和伸舌困难等[1]。
口腔黏膜覆盖于口腔表面,它在组织结构上与皮肤相似,但没有皮肤附属器。
其主要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但口底黏膜和舌根黏膜来自内胚层。
1.口腔黏膜解剖结构口腔黏膜有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上皮包含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由深到浅可以分为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化层,是构成口腔黏膜上皮的主要组成部分。
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郎格罕细胞、Merkel细胞、脑回状细胞和淋巴细胞。
基底膜位于基底层下方,由细的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起连接和支持作用,而且基底膜具有半透膜性质,便于血液和上皮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固有层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所构成,起支持作用。
固有层存在乳头结构和纤维。
主要是I胶原纤维,伴有III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其中乳头结构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起到营养和感觉作用。
另外,固有层的基本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炎症细胞。
2.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把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列为口腔癌的癌前病变。
OSF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口腔灼痛、易起水疱、口干、味觉减退,舌麻木,严重患者还会出现渐进性张口受限,伸舌、吞咽困难等。
早在1957年,Desa[2]将OSF的临床过程分为口炎期、纤维化期、后遗症期三期。
牙周因素对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影响

90生物技术世界 BIOTECHWORLD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又称为點口腔膜下纤维性变,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交可能的目腔黏膜疾病,點其特征为慢性、进行性的口腔膜下胶原纤维沉积,有时可累及口腔及鞠咽部,有时也可侵犯食道黏膜。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8)将其列为癌前状态。
OSF组织的病理特征伴随着上皮下的固有层及结缔组织逐渐纤维化,表现为炎症反应。
1 研究背景目前研究表明,OSF患者的口腔黏膜会变白、僵硬,并出现纤维带,以至于引起张口、说话、咀嚼、吞咽等诸般困难。
从开始嚼槟榔到罹患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时间最短者一年,最长者三十年,平均约为8.6年。
而OSF患者中,88%同时有吸烟习惯,28%同时有饮酒习惯。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致病因素有局部因素、全身因素,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有时候,随着病情的程度越严重,影响的范围也越大,因而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OSF对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近年来患病人数呈上升的趋势。
OSF的病因尚不清楚,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可能与槟榔碱而引起的免疫炎性反应有一定的关系,如中国台湾、湖南以及印度等东南亚地区因嚼槟榔的人群较多,因此OSF发病人群也较多。
虽然目前还没有可靠依据能够证明很多口腔疾病与嚼食槟榔有关,但是,把嚼食槟榔与口腔疾病相联系还是有必要的,早在1955年国外学者就已经阐述了嚼食槟榔的人易发牙周病。
通过研究发现,槟榔中的槟榔碱与槟榔素,可以引起细胞的突变,而且具有潜在的动物致癌性。
至今为止,其发病机理仍不清楚,近年来,发病人群逐渐有低龄化发展趋势。
OSF目前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有诸如高压氧疗、手术皮瓣移植等治疗方法。
因此,牙周情况成为目前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研究的重点。
2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牙周状况的研究2.1 OSF 患者的牙龈出血情况掩饰其炎症程度据研究发现,OSF早期微血管增生,中、晚期时,由于组织过度纤维化,因而导致了血管数逐渐减少,血管腔面积也逐渐缩小。
口腔粘膜下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口腔粘膜下纤维化的研究进展标签:口腔粘膜下纤维化;研究进展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或成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且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
好发于30~50岁中年人,OSF给患者带来了肉体的痛苦和功能障碍,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OSF列为癌前状态。
现就OSF的致病因素及治疗方面做一综述。
1、致病因素OSF的病因不明,目前普遍观点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包括:咀嚼槟榔、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发病相关性基因、营养缺乏等。
尤其咀嚼槟榔是OSF的主要致病因素。
1.1 咀嚼槟榔槟榔对口腔黏膜的危害主要是:粗纤维对黏膜的机械刺激,造成微创伤;化学成分对黏膜的刺激;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促进胶原合成等,早期的刺激导致了口腔黏膜的进一步萎缩和溃疡,持续的组织炎症导致了癌和组织的纤维化。
槟榔导致OSF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胶原合成通路和胶原降解通路实现的。
过量的胶原形成和胶原的降解减少导致了口腔组织中胶原纤维的沉积,从而导致了口腔黏膜的纤维性变。
国际癌症研究署认为槟榔咀嚼物是I级致癌物,槟榔碱本身可诱导姐妹染色体交换染色体突变及细胞多种类型的微核变化,槟榔的致癌成分还可诱导基因发生突变,如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激活,最终导致癌变发生。
所有的OSF患者都咀嚼槟榔,还没有发现未咀嚼槟榔者患OSF。
1.2 胶原相关性基因OSF的致病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通路的复杂事件。
Li 等研究发现,LOR、COMP、CXCL9基因在OSF组织中高表达,而KRTI9和CYP 3A5基因在OSF组织中低表达;这5个新OSF靶标基因的发现提示,OSF 的发病机制可能与OSF细胞防御能力增加、胶原合成异常、免疫炎症反应增强、上皮更新能力下降和细胞解毒能力降低有着紧密关系,从而解释了OSF中组织病理改变的部分问题。
1.3 营养因素维生素A、B、C的缺乏,低血清铁、硒、高血清锌、铜是OSF易感性增高的重要因素。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41052;30572044)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中南大学癌前病变研究所口腔癌前病变生物学研究室,长沙410008电子信箱:jianxinchun@翦新春,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口腔组织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
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唇腭裂学组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整形修复学组委员等社会职务,担任《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等国内21种杂志的编委和特邀编委,《Chinese Medical Journal 》特邀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颌面部先后天畸形与缺损的整复与重建;口腔颌面颈部肿瘤,尤其是颅中窝底的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及口腔颌面颈部癌前病变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疾病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面上项目4项,美国CMB 基金、湖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及湖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基金等项目12项。
在国际国内各类专业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68篇,其中在国外期刊(英文)发表SCI 论文26篇。
主编口腔医学学术专著7部,参编13部。
获国家卫生部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卫生厅及中南大学科技进步奖18项。
提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 ,OSF )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病。
本文对OSF 的病名来由、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的性质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关键词: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癌前病变;口腔癌Research advances of oral submucous fibrosis.JIANXin-chun ,ZHENG Lian.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 ⁃cial Surgery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1,ChinaSummary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is a chronic ,insidi ⁃ous and progressive oral mucosal disease ,which is regarded as a precancerous condition.Terminology ,geographic distribu ⁃tion ,epidemiology ,etiology ,pathogenic mechanism and fea ⁃tures of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are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Keywords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oral precancerous lesion ;oral cancer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 ,OSF )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病,主要病理变化包括上皮组织增生或萎缩、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层胶原纤维堆积、变性,血管早期出现扩张,中、后期表现为血管闭塞、减少。
中医药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口腔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6【摘要】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是一种慢性口腔疾病,具有发病隐匿的特点,多见于口腔癌前病变,针对其发病因素,目前临床认为与遗传、免疫、饮食习惯、胶原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高压氧治疗及手术治疗等,但无法根治,因此如何有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受到了临床关注。
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此,临床学者认为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治疗中应用中医药具有一定可行性。
本文现针对中医药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是口腔癌前病变表现之一,其发病因素与遗传、免疫、饮食习惯及胶原代谢紊乱等有关,具有病程长、隐匿发病的特点。
分析相关研究报告发现[1],大多数年轻人在生活中存在嚼槟榔的习惯,导致近几年来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发病率不断增长。
目前临床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常见方式为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虽可获得良好效果,但无法彻底根治。
对此,临床学者认为中医药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具有一定可行性。
本文现针对中医药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综述如下。
1.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在中医学中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归于“瘀症、血瘀、积聚”等范畴内,认为其病因病机与多年嗜食辛辣及燥热之品有关,当湿热侵袭、毒邪上串、弊及脉络,导致血气不畅、经络不通而瘀毒内滞有关,因此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2]。
2.中医方剂治疗2.1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最早见于《医宗金鉴》,主要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及红花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其中当归、熟地具有滋阴补肝、养血调经的作用,芍药具有养血和营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的作用,因此桃红四物能够扩张血管、抗炎、调节免疫功能及补充微量元素,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黏膜纤维化的原因
我们人体的口腔是非常重要的部位,我们的口腔容易出现这样那样异常的情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口腔才行,一旦我们的口腔出现了问题,那么不但会带来不舒服的感觉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的饮食,口腔黏膜纤维化是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下文我们介绍一下口腔黏膜纤维化的病因。
⑴营养不足在马来西亚,发现有77%之OSF之病患有维生
素B-comples及铁之缺乏。
可是西方国家中虽有以上之营养缺乏,但却没有OSF之发生,因此可能是因为OSF之病患因张口度逐渐减少、进食灼热感、不易吞咽,而引起营养不足之情形。
⑵咖哩:因为印度人常吃辣之食物,故有学者认为咖哩可能是致病因。
但是在墨西哥和西美地区之居民,他们摄取咖哩之
量相近,甚至超过印度人,却没有OSF之发生。
⑶咀嚼槟榔:根据一份有关印度之十年研究报告指出,无咀嚼槟榔就没有OSF ,而有咀嚼槟榔之人中,每年十万人有三十
五人患有OSF。
槟榔碱是槟榔的粹取物,它能刺激胶原蛋白之合成,增加胶原蛋白量,而引起OSF。
⑷丁香油:丁香油是槟榔中之主要成分之一,若其量高于每公升三毫莫耳之量时,会对口腔黏膜之纤维母细胞导致细胞毒性,进而增加组织之破坏,最后导致瘢痕之形成增多。
⑸免疫方面:有学者认为自体免疫是OSF之致病因:因为⑴OSF之发生以女性较多(在印度)⑵发生之年龄⑶自体抗体之发生率⑷病灶中有淋巴球之浸润⑸OSF病患体内之人类白血球抗原H-A10及DR-3都有上升之情形。
但也有可能是由于OSF所造成之慢性组织破坏而产生免疫方面之问题。
综合以上所述之OSF致病因,以嚼食槟榔是最主要之致病因素。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口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确保口腔的健康才行,口腔黏膜纤维化是口腔疾病的一种,上文我们详细介绍了口腔黏膜纤维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