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唐·杜甫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①。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②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①永安宫: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临终托孤之处。

② 伏腊:伏祭和腊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两句互文见义,扣住诗题,点明了永安宫正是当年蜀主刘备巡幸驻跸之处。

B. 颔联紧承上联,由今及古,展开想象,遥想当年玉殿凌空、仪仗威严的景况。

C. 颈联描写“巢水鹤”、“走村翁”的画面,渲染出先帝庙的热闹与香火旺盛。

D. 尾联写到先帝庙旁的武侯祠,作为臣子的诸葛亮与先主同享世人的凭吊和祭祀。

15.简析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慨。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 孔子认为,要成就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需要避免两种调和不当的情况:“▲,▲”。

(2) 有人将书斋取名为“寄傲斋”“容安馆”,出处应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两句。

(3) 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中,“▲,▲”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阁所见的秋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C(3分)15.(1)对刘备壮志未酬中道驾崩的遗憾(2)对永安宫昔盛今衰的叹惋(3)对先主武侯生前君臣相得、死后祠庙相邻的称许。

(6分,每点2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诗歌,都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本诗是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

B. 首联点出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群山万壑赴荆门”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这雄伟的山川,正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C. 诗歌颔联营造出了昭君墓那种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面两句诗形成了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D. 颈联写皇帝昏庸致使昭君遗恨千古。

昭君不忘故土,魂魄月夜归来,“空” 字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寄诗人的同情。

16. 如何理解尾联中的“怨恨”,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春江花月夜》中,描绘了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 月色泻在花树上,就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的两句诗是,⑵杜甫的《蜀相》中,u,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了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

⑶《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 , 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自己与友人登上泰山山顶所见到的雪后美景:青山上覆盖着口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5. 群山万壑赴荆门,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汀错,应是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是直接写昭君的形象,这里是通过山壑来表现人物,属于侧面烘托。

16. ①琵琶曲《昭君怨》含有一种幽怨之情;②昭君远嫁匈奴,身世凄苦, 借琵琶曲表达内心的哀怨之情;③杜甫有才能不被重用,昭君有才貌不被赏识,两人有相同的身世遭遇,杜甫借咏怀昭君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之情。

17.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详解】本题考査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阅读理解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阅读理解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阅读理解【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摇落①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②空文藻,云雨荒台③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摇落:宋玉《九辫》中有“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

②故宅:此指宋玉在秭归的旧居。

③云雨荒台:指宋玉在《高唐赋》中所述的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借草木的凋残和零落来起兴,用移情的手法凸显宋玉的悲哀。

B.颔联说明诗人虽与宋玉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C.故宅犹在,文藻空留,表明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

D.本诗将古迹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强化了作者的抒情意味,也丰富了咏古意蕴。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选C。

C项,“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错误,“江山故宅空文藻”意思是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

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2、解析:诗歌标题“咏怀古迹五首”点明本诗是咏史怀古诗,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摇落深知宋玉悲”,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风流儒雅亦吾师”,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

作者自况自比,以此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

“舟人指点到今疑”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考生结合以上信息行文作答即可。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阅读理解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阅读理解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阅读理解《咏怀古迹其五》是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下面为你提供阅读理解。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

《咏怀古迹其五》是杜甫在游览古迹时所写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古迹的壮丽景象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

下面是《咏怀古迹其五》的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大自然景色的壮丽,传达出宏伟壮丽的气势。

白日依山尽,意味着太阳落山,天色渐暗,给人一种无限广阔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历史的长河。

这两句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色,使人感叹自然之大、历史之长。

而诗中的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世事的思考。

诗人说,“欲穷千里目”,意思是想要看尽整个世界,了解万事万物。

这里的“千里目”可以理解为眼力的极限。

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说“更上一层楼”,意味着要继续向前,不断追求更高更深的境界。

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对历史的思考,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索。

诗中的山、河、楼等形象不仅具有美感,也寓意着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

杜甫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个人的感慨与时代的变迁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普遍的意义。

在阅读《咏怀古迹其五》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中通过描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广阔,给人以宏伟之感。

2.历史与时光的思考:诗人借助山、河、楼等形象,表达了对历史长河和时光流转的思考。

他希望能够了解更多的事物,追求更高的境界。

3.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虽然诗歌中没有直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人所抒发的感慨与人生的苦乐以及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

4.诗歌的意义与价值:杜甫通过深入思考和对自然、历史的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将个人的情感与普世的主题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咏怀古迹(其五)古诗阅读题

咏怀古迹(其五)古诗阅读题

以下是《咏怀古迹》(其五)的古诗阅读题,供您参考:(1)中间两联“紫塞秋风”与“青枫江月”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答:“紫塞秋风”与“青枫江月”在写景上既雄奇又壮阔,极富视觉冲击力。

(2)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在描写景物上采用了视听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拟人等多种手法,将自然景物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达到了融为一体的效果。

其中,“紫塞秋风”写的是秋风凛冽的肃杀景象,“青枫江月”则写的是江月清冷的静谧之景;颔联实写阴沉萧瑟的秋景,颈联则虚写(想象)壮丽寥廓的明月高悬之景;尾联借昭君月夜弹琵琶抒发对故国的思恋、孤寂与怨恨,颔联以对比的手法写出塞外牛羊无影、雁落双鸣的严寒肃杀之景与杜陵魂断的根本原因——“环刀不释手”(或“刀不释手”),颈联则以想象的手法描绘出昭君月夜弹琵琶的景象。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翻译、解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翻译、解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唐代:杜甫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译文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

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注释蜀主:指刘备。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野寺:原注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

伏腊:伏天腊月。

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创作背景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

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赏析第四首咏怀的是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

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

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

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

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

此诗通过先主庙和武侯祠邻近的描写,进而赞颂刘备、诸葛亮君臣际遇、同心一体,含有作者自己论事被斥,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抱负不能施展的感慨。

在艺术描写上和前几首又有所不同。

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 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 的呢?
一去紫台连朔漠
怨 独留青冢向黄昏 恨
环珮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治 者

月魂空归,思念 昏
故乡的幽怨。 庸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 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 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 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意思?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
对偶又极精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叹老嗟病,实则是诗人忧时愤世、国难 家愁、心情悲苦的实录。
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以致用:
请分别从下列几个角度尝试鉴赏本诗:
景色、情感、写作手法
景色:春色宜人,苍翠葱郁 ,寂寞冷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西塞山怀古》答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西塞山怀古》答案

【导学】1、略2、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寓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及爱国之情。

3、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颈联中的“独”“空”两字。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感;“空”字表面写昭君葬于塞外,不能归汉,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但昭君虽骨留青冢,魂灵却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寄寓着其对故土的爱恋之深。

4、《西塞山怀古》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包佶的《再过金陵》“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5、尾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

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导练】西施滩崔道融西施罗隐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①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角度有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杜甫
支离①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②日月,五溪衣服③共云山。

羯胡④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⑤,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支离:颠沛流离。

②淹:淹留,久留。

③五溪衣服:指在西南湘、贵、川交界处居住的少数民族,他们喜欢穿五彩的衣服。

④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

⑤萧瑟:寂寞,坎坷不得意。

8.本诗是杜甫暮年寓居夔州时所作。

请说说末尾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9.这首诗和写于同一时期的《登高》《阁夜》一样,都既抒写了诗人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又体现了他心忧天下的情怀。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
答案:
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庾信的一生是坎坷不得意的,(1分)但是到了暮年,他的诗赋却写得越来越好,震动海内(天下)。

(1分)这里,诗人以庾信自比(1分),抒写了平生不得志的郁闷,(1分)以及对自己晚年诗作的欣赏与肯定(1分)。

(解释诗句2分,剖析心情3分,大意对即可)
9.“支离”“漂泊”以及“淹”“风尘际”“且未还”等词语,(1分)凸显了诗人流寓、奔波的苦难,以及有家难回的悲哀。

(2分)“羯胡事主终无赖”一句,(1分)则是对蓄谋发动叛乱,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安禄山的无情斥骂。

(2分)(“慨叹际遇”与“心忧天下”两面各占3分;每一面中,举出恰当例子得1分,分析准确再得2分;大意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