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4--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教案

合集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局部段落文意的理解、概括和信息筛选、分析能 力。文本答题区间相对集中,从内容来看,先介绍太平府、临江府的不同地理位 置,再讲两府不同的民风民情,最后提出不同的治理策略,可谓实事求是,因地 制宜,一心为民。项经立足太平府“民贫”的特点而采取“身抚循之”的宽缓的 为政之策,着眼临江府“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的特点而实行“立捕 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的严厉的施政之策,恩威各有侧重,显示了项经的为政 智慧和对百姓的关爱。
③移治临江。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 无休居。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 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
(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有删改)
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 分析其原因。
答案:因为太平与临江两地有不同特点,所以策略不同。太平府是拱卫建康的 重要地点,百姓贫穷,不利于国家稳定,所以项经用宽政抚民;临江百姓不安定 是由于土寇肆虐,所以项经用严政击寇。宽严不同的背后,都是项经对百姓的爱 护。
前面,巡行学舍,督促生员勤学戒惰,读书人的风气因此完全改变了。
命题角度3 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发另一事件的 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在备考中引起重视。这类题的命题角 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有的要求概 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甚 至有的要求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
答案:①刚直耿介;②谨遵礼数;③重视德行;④恪尽职守。
【参考译文】
陈选字士贤,台州临海人。明英宗天顺庚辰年参加礼部的考试(会 试),丘文庄看到他的文章,说:“这是个古代的君子啊。”把它评 为第一。陈选被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罗一峰因为议论夺情起复一事 被贬谪,先生上奏章替他辩护。出京巡视江西,布政使和按察使穿着 便服进来拜见,先生说:“不对啊。臣子觐见国君,应该按照品级穿 好官服,(穿便装)把御史放在哪里呢?”还没有依法裁处,而贪官污 吏都闻风辞官。不久后担任南京提督学政,(选拔人才)全然以德行为 主。试卷上写着生员的姓名,不加以密封,说:“我都不信任自己 (指自己和考官),又凭什么被别人信任呢?”每次巡视属地留宿在学 宫中,生员们分房读书,夜里灯火晶亮,先生让人拿着两根蜡烛走在

最新高考语文备考精品课件_考纲解读_文言文的信息筛选(精品)

最新高考语文备考精品课件_考纲解读_文言文的信息筛选(精品)
高考专题辅导
文言文的信息筛选
如何准确的从考大纲·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材料说明】
纵览十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 所选的文段,主要“前四史”的 传记类文章。人物传记命题材料 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直臣、廉吏、 酷吏、循吏、良母、孝子、良将、 侠士、民族英雄等。
明确古代人物传记中的四大要素
四是品格。高考所选的记传文章, 主人公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 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 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孝、直、 慎、廉、清、勇、侠、仁、聪、 耿、忠、敦等等。
【圈点的重要性】
阅读文言文时要圈点出可能干扰阅读 理解的一些专名术语。如果看不出这 些术语,就极容易将它误以为是普通 词语,这样就会在理解上出错。如: 龚遂、辕固、高进之(人名), 拾遗(官职),绍兴(年号), 春秋(年龄),解元(科举), 流火(天文),乞巧(风俗), 京畿(地理),霓裳(音乐)。
少顷(顷之)
未几

X年
X干支
2。明确在这一时间内干了些什么 3。注意表示官职升降的词语
荐、征、召、辟、授、除、为、升、擢、拜、 调、徙、转、知、判、出、谪、罢、黜
人物传记的一般格式
1.某某,字某某,某地人。2。父某,---(年号)中为----(官职)。3。少------,及 (冠、第),GOOD。4。----(年号)中, 初(先、尝)举(荐、征、召、辟、授、除、 为)----(官职),--------------;5。后(及、 比、寻、俄、既而、已而、久之、会)迁 (升、擢、拜、调、徙、转、知、判)---(官职),遂(乃、因、则)-------------; 6。贬(出、谪、罢、黜)------------。 7。---------------。8。乞骸骨(封、卒、谥) -----。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课件分解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四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课件分解
答案
(2)以下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群丐的 “侠义 ” 和来懋斋先生 “ 品性” 的一组是 “中心条件”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别 群丐 “侠义” ① 以下各组语句中, 表现 的 和 附加条件 所属条件 中心条件
来懋斋先生“品性” 的一组是 所属条件 中心条件
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 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 错误。 4.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 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二)答题步骤 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不论做哪一类题,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了解和认 识,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 词句、文章的主旨观点、作者的立场态度等等。 对于人物传记,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故事的来 龙去脉;对于游记,则要注意游览的顺序和时间,写了哪些景物,表 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等等。 另外,在阅读时不能贪快,不能急于下手而跳读、漏读。同时, 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应付隐秘而细小的错误点。

全都间接 龙洞 艰险 下列四组中, 表现 的一组是 附加条件 所属条件 中心条件
在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当属“中心条件”。它一般用最准
确而简明的语言表述,有时直接用文中的词语。这时一定要理解透 彻关键词语的内涵。
审题小练
读读下面的题干,画出 “所属条件”“中心条件”“附加
条件”的内容(在题干下面直接画出),并说明“中心条件”的内涵。
3.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内容分析概括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 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 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 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 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 下文语境仔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 是不难的。

文言文阅读4.文意理解与概括

文言文阅读4.文意理解与概括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文言文阅读试题是命题人精心设置的考点, 有的题目 提示了文言文的关键词、中心句、主要人物、主要内容等 等。(如2019陕西题:请写出选文中能突出表现张骞对国 忠诚的两个语句。)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 致意思。
遂川思源
九年级语文网课系列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本会给出标题。大部 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如 《咏雪》《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邹忌 讽齐王纳谏》《游大林寺》《马人望一心为民》 等)
②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 九年级语文网课系列 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
英宗被俘,史称“己巳之难”。
己巳之难②,英宗既北狩③,达虏④将犯京城,声言欲
③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虏。 ④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
据通州仓⑤,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焚之,恐敌
遂川思源
牛 刀 小 试 九年级语文网课系列
(2017江西)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第1~4题。(12分) 清官周忱 [明]焦竑
周文襄公①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使吏抱
成案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至一处,忽点首喜曰:
“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 第一件事,周文襄公判案救活一死刑犯;
判案
遂川思源
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 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
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等到
遂川思源
九年级语文网课系列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
【注】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 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 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

4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教案

4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教案

4--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从文言文中筛选和分析关键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3. 通过文言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2. 分析概括文言文中的关键信息的方法。

3. 文言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分析概括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的关键信息。

2. 分析概括方法,让学生学会从文言文中筛选和概括信息。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具体文言文。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分析成果,互相学习。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能够从文言文中筛选和概括关键信息。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文中暗含的逻辑关系的把握。

七、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材料,包括经典文章和现代改编文言文。

制作教学PPT,包含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指导和案例分析。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八、教学过程: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简要评估。

2. 通过一个简短的文言文阅读练习,让学生运用上节课学到的阅读技巧。

3. 讲解并练习如何从文言文中筛选和概括信息,强调关键词和逻辑关系的重要性。

4. 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每组分析一个文言文段落,并讨论其中的关键信息和逻辑关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两个文言文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从此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结果饿肚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运气,而要勤奋努力。

《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了王戎小时候,他的父母带他去果园,他看到道旁的李树上挂满了李子,但王戎却不去摘,因为他认为道旁的李子一定是苦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判断事物。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并能够通过上下文来推断不熟悉词语的意思。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文化背景不太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翻译。

3.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到勤奋努力和善于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4.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对文言文文化背景的理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配套练习题。

2.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故事,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案和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铁杵成针》是一篇文言文故事,讲述了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学习,经常逃学,直到看到老妇人磨铁杵成针,才意识到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这个故事旨在教育学生要勤奋学习,坚持不懈。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句式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意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僻字词的解释。

4.课堂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解释生僻字词和句式。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停顿。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

问题如下:–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李白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情绪?–老妇人磨铁杵成针的意义是什么?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寻找文言文的韵味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寻找文言文的韵味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寻找文言文的韵味韵味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在教授小学四年级语文时需要着重培养的。

通过让学生接触和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品味。

以下是一份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旨在寻找文言文的韵味。

第一课:古代诗词赏析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中的韵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导入:与学生分享一首简单的古代诗词,并询问他们对诗词的了解和感受。

2. 学习:选择一首易懂的古代诗词,解读其中的意境和韵律,向学生介绍古代诗词的特点和韵脚。

3. 朗读:请学生轮流朗读诗词,让他们感受韵脚的节奏感和韵味的美妙。

4. 分析:分析诗词中的寓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 创作:让学生根据所学诗词的韵律和规律,创作一首简单的诗句。

第二课:文言文名句欣赏目标:通过欣赏文言文名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感受。

教学步骤:1. 导入:与学生分享一两个文言文名句,让他们猜测其含义。

2. 学习:向学生介绍所选名句的作者和背景,解读其意义和表达手法。

3. 联想:与学生一起展开联想,让他们想象名句背后的情境和意境。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名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5. 创作: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两个与所选名句相呼应的句子。

第三课:文言文阅读理解目标:通过阅读文言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与学生一起回顾文言文的特点和韵味,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阅读:选择一篇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指导学生阅读,并鼓励他们自行翻译其中的生词和句子。

3. 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引导他们分析文言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4. 分析:指导学生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语法特点和文化内涵,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5. 回答问题:提出几个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陈述自己的观点。

第四课:文言文创作目标:通过创作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恰当地了解什么是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题掌握信息筛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试题的分析重视文言文分析综合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信息筛选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进行方法迁移,保证做题正确率。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点拨教学教具:多媒体或复习用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生限时做题25 分钟学生整体感知文段,其他学生纠错,共用时15 分钟第二课时一、展示复习目标二、梳理知识系统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文言文“分析综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分析综合呈现在高考试题中, 可分为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 二是分析概括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

在课标全国高考中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 , 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

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

常见题型是六个短句, 分成四组, 选出符合某人某种德行或某事某理的一项。

【常见设问方式】下列各组句子中, 全都正面(侧面)表达××人××品行的一组是典例2012 年课标全国卷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淳③,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上曰:“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

上皆嘉纳。

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④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父老遮道。

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

事多施行。

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

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C )① 燧怒曰: “初仕敢欺心耶! ” ②论“官当择人, 不当为人择官”精品文档③有所依凭, 无善状, 燧皆奏罢之④若恃小康, 萌骄心, 非臣所知⑤官镪不满三千, 燧俭以足用⑥为请诸朝, 发太仓米振之A. ①③⑤B. ①④⑥C. ②③④D.②⑤⑥方法点拨:信息筛选要注意四点1. 把准对象, 忌张冠李戴。

命题人在设计错项时, 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 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置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

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不止一个, 而我们答这个题时只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 就可以做初步筛选。

2. 体情察意, 忌断章取义。

命题人在设置选择项时, 有时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 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则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句子, 进行干扰。

因此, 要体情察意, 从文意定句意。

如例题中的第⑤⑥句。

3. 找准区间, 忌层次不清。

试题经常会就某一事件去发问, 或者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

做题时要善于从不同事件或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 这样, 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 把不属于某一事件或某一阶段的错例排除掉。

如例题中的第①句。

4. 关注手法, 忌神合貌离。

人物传记类文段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 往往采用多种手法, 如叙述描写、作者评说, 描写中又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具体又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而题干中有时指定筛选某种手法, 在审题时就要仔细推敲, 把那些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而刻画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排除, 谨防“神合貌离”。

二、分析概括分析概括包括“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个方面的内容。

既包括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 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的综合判断与推理、归纳与概括, 也包括对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表达的看法进行的分析评价。

【常见设问方式】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②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典例(2012 ·课标全国卷, 原文见上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萧燧天分很高, 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 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 其时秦桧当权, 与其亲党密告萧, 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 遭到萧的拒绝。

B. 萧燧刚直敢言, 所奏切中时弊。

皇上向他征询意见, 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 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 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 萧燧政绩卓著, 受到皇上嘉勉。

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 他勤俭理政, 以盈余填补拖欠, 各地都感到宽松; 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 调他去治理婺州。

D. 萧燧回到朝廷, 仍关注各地大事。

淳熙年间, 江浙两年水涝干旱, 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 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 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方法点拨分析概括要“三落实”1. 紧扣人物, 落实事件。

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 紧扣人物这一主线, 给人物定位, 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对传记记述了人物的哪些事, 与哪些人有关, 说过什么话, 必须一一落实, 清楚了解。

2. 抓住题干, 落实要求。

要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

要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 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3. 仔细比对, 落实细节。

这类题最简捷的做法就是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 落实细节。

特别是有关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等方面的细节,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

一般来说, 发现差异就是找到了问题。

三、展示考纲要求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解B(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1) 筛选文中的信息(2)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反复强化训练五、总结布置作业:略第三课时学生限时做题25 分钟学生整体感知文段,其他学生纠错,共用时15 分钟第四课时一、展示复习目标二、梳理知识系统文言文分析概括题常见的六种设误类型分析概括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和重点题, 题目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要求选“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命题人在设置“不正确的一项”时,常用六种方法, 我们归纳为“六种设误类型”, 考生务必熟知。

1. 颠倒主次, 偷梁换柱例:(2015 ·江苏卷第7小题D项)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

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 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根据文本信息“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 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 而宪来求铭”, 可知是“欧阳宪请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 而不是苏轼让张耒写的。

此类设误方法可归纳为:颠倒主次, 偷梁换柱。

2. 无中生有, 添枝加叶例:(2015 ·广东卷第8小题D项)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 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该项对应的原文是:“侯弘文, 奇士也, 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

弘文率募兵至楚, 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

”文中“卢象昇只是上疏请求援救,没有获得皇帝准许” , 并没有“卢象昇赶去救援”之说。

此类设误方法可归纳为: 添枝加叶, 无中生有。

3. 张冠李戴, 移花接木例:(2015 ·全国课标卷Ⅰ第6小题B项)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该项对应的原文是“密谋匿之民间, 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无肯承其事者” , “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原文是“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误伤太子之人”并非宦者,而是“都人”。

这类错误可叫“张冠李戴, 移花接木”。

4. 曲解文意, 错置因果例:(2015 ·全国课标卷Ⅱ第6小题C项)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 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 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该项“引发炀帝大怒, 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 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误,因果关系不存在。

而且此时的隋炀帝已经“被执” 。

此类设误方法可归纳为:曲解文意,错置因果。

5. 范围失当, 似是而非例:(2015 ·重庆卷第9小题A项)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

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精品文档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 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原文说“终不一语加咎巫” , 意思是“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 ,选项说“很少受到谴责” ,把“没有”说成“很少”,缩小了范围。

选项中说“学者不愿行医” ,对应的是“学者日以怠” , 文中的“学者”是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 。

两个概念似是而非。

此类设误方法可归纳为:范围失当,似是而非。

6. 以正遮误, 以今释古例:(2013 ·全国课标卷Ⅰ第6小题D项)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原文中说: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不去钧州”显然与文本中的“至钧州”矛盾。

选项本身大量的叙述都正确, 考生容易忽略小的细节;对“去”的理解发生偏差, 文本中的意思是“离开” , 而选项解释成“不去” 。

此类设误方法可归纳为: 以正遮误, 以今释古。

三、展示考纲要求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解B(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