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大全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也”字作句中语气词的用法: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后驱而这善.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文言文常用的18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常用的18个虚词的用法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但起到连接、衔接、修饰等作用的词语。
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有很多,但是其中有18个虚词的用法特别常见,本文将分别介绍它们的用法。
一、之之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可以表示“的”、“之”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
比如:1. 表示“的”、“之”的意思:孔子之道,兼爱、非攻、谦虚、不矜、节制、宽容。
2. 表示动作的进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二、乎乎是一个表示疑问、感叹、肯定的虚词,常用于问句、感叹句、反问句和肯定句。
比如:1. 问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2. 感叹句:嗟乎!人类何时能够和平相处?3. 反问句:吾道一以贯之,乃知止而不殆。
4. 肯定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三、兮兮是一个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于句末,起到点睛的作用。
比如:如梦令之九首,兮妙不可言。
四、耳耳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但是”、“可是”的意思。
比如:吾闻其一而知其二,耳目之所及,皆可得也。
五、而而是一个表示并列、转折、因果关系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 1. 表示并列关系:仁者爱人,而不爱人之过。
2. 表示转折关系:吾虽不德,而尚能自悔。
3. 表示因果关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六、乃乃是一个表示结果、转折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1. 表示结果: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乃至成功。
2. 表示转折:吾虽不德,乃尚能自悔。
七、其其是一个表示“他的”、“她的”、“它的”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吾闻其一而知其二,其余自然。
八、所所是一个表示“……的”、“……之”、“……所”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乘乘是一个表示“利用”、“趁着”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乘风而来,逐梦而去。
十、于于是一个表示“在”、“于”、“向”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文言文虚词13个用法(整理超全)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0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常考)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常考)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用作动词:(常考)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常考)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常考)例:其真无马邪?(《马说》)(一)用作疑问代词。
(常考)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一、介词的用法1. 于: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等。
例如:“于乎!天地为之震荡。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2.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例如:“以巧拙观彼旁人。
”(《庄子·秋水》)3. 为:表示目的、结果等。
例如:“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苏轼《赤壁引·并序》)4. 为于:表示谦虚或感慨。
例如:“孟子曰:‘吾私欲而能未可知也,曲成八节之曲,何令乎治世之政也!’”(《孟子·尽心上》)5.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的来源。
例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宋史·王安石传》)6. 至:表示到达某一状态或程度。
例如:“身至龙门,名垂青史。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二、副词的用法1. 忽:表示动作迅速或变化突然。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苏轼《赤壁怀古》)2. 宁:表示情绪平稳或安抚。
例如:“人言萧相国公宅僻,不省兵连祸在旦夕;此时忽为聪明正直可羡者者乎?”(《红楼梦》第二十五回)3. 复:表示行动返还原状或回复过去状态。
例如:“不见复关意,伫立故园心。
”(李商隐《登建康城西北隅望余亦王侍御房浣溪沙令紫台南山乡思杂咏且田园无寄虞州杨给事玉篇书以诗问之和贶》)4. 追:表示跟随、紧接或踪寻。
例如:“追风逐电舞弄清波。
”(孙洙《青门引·补章句过宋江席上话三娘得一幅天然真谛传口诀字字珠玑改千暌枕300】由黄冈冯林参议统制选所记安区毛珣先生奉读继有胡裁定)。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一、之1、代词。
代指人、事、物。
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③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⑤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二、以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发生的根据、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把”、“拿”、“用”等。
2、作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3、用作动词。
可译为“认为”。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1、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未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2.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的”、“他们的”、“它(们)的”。
②第一人称代词“我”。
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其一犬坐于前。
四、而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五、于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六.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于是”。
2、副词,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注:如果前半句情况属实,则译为“虽然”;如果不确定,则译为“即使”。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大全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大全
1.呃、欤、噫、哎:表示惊讶、疑问、反应等语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加强语气等。
3.而:表示递进、转折、句首的衔接等。
4.乎: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加强语气。
5.何、奈、焉: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加强语气。
6.矣: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否定、陈述、补充等。
7.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推测、反问等。
8.之:用于名词前,表示所属关系、补充说明等。
9.乃:用于句首,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
10.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加强语气等。
11.此、彼、夫、斯、尔:用于名词前,表示指示、强调等。
12.若、若夫:用于句首,表示条件、假设等。
13.乎、胡: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加强语气。
14.各、末、凡:用于名词前,表示泛指、总括等。
15.乃、汝、尔:用于代词前,表示称呼、指示等。
16.者:用于名词或动词前,表示角色、身份等。
17.哉:用于句末,表示反问、加强语气等。
18.乃、而、故:用于句首,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
这些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文句语境来理解和应用。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高三2013-01-11 19:37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一、导入:1、何谓虚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文言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共六类: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2、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
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3、高考的虚词要求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且将“常见文言虚词”界定为18个:其若焉,何所为,而且于因乃以则,之乎者也与。
(1)诵读口诀(2)识记18个虚词(3)解读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在文中”,指“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放在语境里理解。
2 “意义”,指找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代。
3 “用法”,指虚词的语法功能。
即结构实词成句(连词、副词、介词、、表现语气(助词、语气词)、充当实词(代词、名词、动词、兼词)。
二、虚词的基本用法(一)复习“其”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秦王恐其破璧(廉)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它(包括复数)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它(包括复数)4、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我自己5、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你们的其势不俱生。
(《廉》)指示文言虚词(教案)一、考点阐释2008年《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明确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个常见文言虚词。
要求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文言虚词”,是以15个为重点;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二、考查形式“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从江苏2005、2006年的高考命题看,是从句子中挑出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意义与用法的异同,例句是所给文段中的,其他句子是所学课文中的。
这就要求考生能把试题和课内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另外,文言文翻译题中也会涉及文言虚词的考查。
三、虚词类型1.一词多类。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对此要分清。
如“之”的例句: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
其中,例①是动词,译为“往”;例②是代词,译为“他”;例③是助词,译为“的”;例④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常见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所、哉等。
2.同类异形。
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
如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
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应刻、随即、一会儿、片刻。
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等。
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等。
3.特殊虚词。
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
①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焉(于之)。
②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最后的一个词。
③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可以等。
四、复习策略1.课文是基础。
我们复习时应在通读教材文言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上述课文,力求字句过关,做到能准确理解,流畅翻译。
2.15个文言虚词是重点。
对于这些虚词,应借助教材并参考有关工具书,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
3.练习是关键。
复习时,适当做一些练习题是必要的,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提高判断能力和解题速度。
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夯实基础性质的练习题,练习题的材料来源于课本;第二个层次是做迁移理解性质的练习题,进行课外文段阅读,课外和课内相结合。
4.典型例句是捷径。
精选典型例句最重要的途径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近年来高考试题选用的课本例句基本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增加字句理解的障碍。
五、知识链接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应试能力。
以2007年各省市高考题为例,谈谈文言虚词的几种推断方法: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例1.(2007年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答案】B【解析】A项“则”为承接连词“就”。
C项“者”为助词,可译为“……的人”。
D项“之”为代词,代事。
2.代入检验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例2.(2007年辽宁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余以柳枝横扫之然以其猛也B.旦若遇之于市卒灭于虎C.过冉氏门而东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D.主人疑狗之不吠也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答案】D【解析】A项上句“以”为介词“用”,下句为介词“由于”。
B项上句“于”为介词“在”,下句为介词“被”。
C项“而”上句为介词“向、往”,下句为转折连词“却”。
D项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例3.(2007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答案】D【解析】D项“以”均为“因为”。
A项“而”上句为“却”,下句为“并且”。
B项“与” 上句为介词,下句为连词。
C项“之”均为助词,上句无实意,下句用在主谓之间。
4.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例4.(2007年四川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B.辞不许,乃归白母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帝欲为娶贵族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答案】D【解析】A连词,来/表修饰的连词,相当于“而”。
B于是,连词/竟然,副词。
C代词/表祈使语气。
D读音wèi,介词,替。
5.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例5.(2007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后变风发乎情其闻道也亦先乎吾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C.又以病止酒梅以曲为美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答案】B【解析】A项分别解释为“从、比”。
B项均解释为“尚且”。
C项分别解释为“因为”“把……当作”。
D项分别解释为“……的样子”“于此”。
(A项“然后变风发乎情”一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可以我们熟悉的成语“存乎一心”“出乎意料”来推断,应该是介词,解释为“从、于”。
D项“置杯焉则胶”一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也可以从成语“心不在焉”来推断)6.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将军之谓也”,因为“其”一般不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
例6.(2007年江西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B.阳城以拙蒙赏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答案】D【解析】A项“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