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三方影像中心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2018年AI+医学影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8年AI+医学影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主要观点1.医学影像诊断需求迫切,“AI+医学影像”有望破解行业痛点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为30%,而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1%,医生缺口日益增加,繁重的任务带来较高的误诊、漏诊率,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有望破解行业痛点,提高效率,提升质量。
若人工智能在影像诊断领域渗透率稳步提升,有望带来“AI+医学影像”诊断市场快速增长。
2.政策、技术双重驱动,“AI+医学影像”蓄势待发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系列政策高度支持医学影像行业以及“AI+医疗”的发展,7月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再次对人工智能多个领域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针对“AI+医学影像”行业的具体扶植政策也有望快速出台。
从技术层面来看,大量深度学习平台和框架开源降低基础算法门槛,GPU、FPGA、ASCI等处理器的性能快速提升,医学影像领域算力不断突破,目前企业发展的瓶颈在于高质量数据的获取和标注。
随着医疗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质量和规模将实现快速提升,同时,影像数据联网及云平台推进助力数据价值更快提升,有望带来“AI+医疗影像”行业加速发展。
3.科技巨头加速跑马圈地,创业公司受资本热捧“AI+医疗影像”市场百家争鸣,目前尚未出现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领跑企业。
IBM Watson、谷歌、腾讯、阿里、科大讯飞等具备技术优势和资源整合实力的科技巨头近年来纷纷以医疗影像为突破口布局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在技术和产品上不断取得快速发展。
同时,2016年下半年以来,“AI+医学影像”已成为创业资本的投资风口,无论是从投资数量还是金额上,都可以看出其火热程度,有助于医疗影像人工智能更快推进。
4.商业模式逐渐明晰,平台分成与技术授权各具潜力“AI+医学影像”已走出实验室,产品逐步落地,商业模式逐渐明晰。
目前来看,主要的商业模式包括平台分成模式及技术解决方案两种。
我们认为对接基层医院、民营医院,收取诊断服务费用的商业模式较为理想,一方面,平台分成式的商业模式具有典型的边际成本递减的特征,且可涵盖B2B 及B2B2C领域;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市场对于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需求迫切,市场空间广阔。
2017-2018年医疗影像+AI行业前景分析报告

2017-2018年医疗影像+AI行业前景分析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2017年12月正文目录1. 宏观层面,重要政策均提及医疗影像行业的发展 (4)2. 影像器械或受到影像智能的驱动 (4)2.1. 影像或成为“智”“医”结合的标杆之一 (4)2.1.1. 在部分疾病的影像阅片能力方面,人工智能表现已优于医生 (4)2.1.2. 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近两年出现大幅增长 (6)2.1.3. 医学影像诊断市场的发展也将推动器械的销量 (6)2.2. 医疗影像设备成长空间较大 (7)2.2.1. 磁共振成像系统行业市场容量预计在千亿元水平 (8)2.2.2. 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DR)普及率逐步提升,市场容量预计可达200亿元 (9)2.2.3. 我国彩色超声诊断系统市场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10)3.主要公司分析 (13)3.1.万东医疗 (13)3.2. 卡姆医疗 (16)图表目录图1:国内外影像方面AI进展 (5)图2:国内医疗人工智能近年融资额 (6)图3:美国医疗影像诊断市场 (7)图4:各产品市场公允价一览 (8)图5:MRI保有量 (8)图6:MRI百万人口拥有量(台) (9)图7:MRI市场容量测算 (9)图8:全球DR市场规模及预测 (10)图9:DR市场容量测算 (10)图10:全球医用超声诊断系统市场规模 (11)图11:我国医用超声诊断系统市场规模 (12)图12:超声设备市场容量测算 (12)图13: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出口数量(台) (13)图14:万东医疗主营业务及构成 (14)图15:万东医疗历年收入及增速 (15)图16:万东医疗历年净利及增速 (15)图17:万东医疗净利率与毛利率 (16)图18:前5大客户情况(2016年) (17)图19:卡姆医疗主营业务及构成 (17)图20:卡姆医疗历年收入及增速 (18)图21:卡姆医疗历年净利及增速 (18)图22:卡姆医疗净利率与毛利率 (19)1. 宏观层面,重要政策均提及医疗影像行业的发展医疗器械整体受政策支持:201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重磅政策《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10月31日,CFDA响应政策发展方向,撰写《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发展分析

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发展分析作者:李蕊苏诗薇张坤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随着中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不断普及,我国的医学影像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在需求。
在互联网医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数据的优势不断显现,独立医学影像中心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医学影像中心;互联网医疗;检验实验室1、产生背景最近几年,医疗需求不断增加,医学影像服务市场不断扩大,资本市场对医学影像市场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资本陆续流入,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根据行业预测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市场在未来几年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医学影像市场规模有着很大的突破,但是中国医学影像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衡。
其中,大型三甲医院设备十分齐全,医生资历较高,但是MRI(磁共振成像),CT检查和其他检查人数较多,造成了拥挤现象,例如北京一些大型医院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检查,容易导致病情延误。
除此之外,基层医院的医生资历有限,设备陈旧,资金不足,因此医疗水平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导致病人较少,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为了使医学资源合理优化,满足患者的检查需求,需要规范化的医学影像平台。
因此,建立专业化的第三方医学影像服务中心十分重要。
2、国内外发展情况2.1美国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发展状况美国的独立医学影像市场日渐成熟,从2009年到2015年,美国独立医学影像市场的规模已经翻了一倍,并且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市场份额已经逐渐逼近医疗机构的市场份额。
但是美国的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在分布上不太均匀,其在发达城市较多,这也是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随着大型医学影像中心的不断发展,很可能出现几个大型医学影像中心并存的情形,最终大型医学影像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连锁中心,这将是医学影像中心未来的发展趋势。
2.2中国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发展状况尽管我国独立医学影像起步较晚,但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患者较多,潜在需求较大,我国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由于社会体制不同于美国,如果能够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医学影像市场将会被迅速开发。
分析中国第三方影像中心市场

分析中国第三方影像中心市场近日平安宣布欲投入百亿,发展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
近年来,平安租赁开始用更经济的角度去寻找一些新的模式;于是从金融服务往医疗实业方向延展就是平安租赁新的战略方向,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做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
为此平安租赁专门在旗下全资成立了平安好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好医),平安好医通过“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品牌来落地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战略;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也是平安集团大健康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医疗资源严重分配不均,公立三甲医院日趋饱和情况下,分级诊疗很难落到实处而真正起作用。
第三方诊断中心可以灵活地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机构为患者提供服务,也可以作为各级公立/民营医院的合作伙伴,为医院分担业务,实现医疗优质资源的最佳整合分配。
为了支持第三方诊断中心的规模化发展,今年我国也已经相继出台政策,确立了第三方诊断机构(包括检验中心、影像中心)作为独立法人运营,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是为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其统一纳入当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
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提出,要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
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
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第三方影像中心 — 上千亿 “大蛋糕”据国金证券调查,目前我国影像市场规模在2000多亿元,省会城市的影像中心规模在250-300亿,县级市影像中心规模在300多亿。
美国的影像中心主要以企业和医院或者医生集团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
在我国,面对这个上千亿元的大蛋糕,再加上政策形式的加持,很多资本企业已经把第三方影像中心作为了战略目标之一。
有保险金融、互联网、地产、医疗企业等,逐渐进入巨头通过资本战略布局的阶段。
海银财富:第三方医学影像:扬帆起航正当时

海银财富:第三方医学影像:扬帆起航正当时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指独立设置的应用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我国第三方医学影像市场主要分为两类:1)轻资产的远程阅片企业;2)重资产的实体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
两种模式可以相互共存,许多企业在布局实体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的同时布局影像云、远程阅片等业务。
一、第三方医学影像直击当前行业痛点第三方医学影像主要承担的是提供诊断服务的职能,而其第三方的性质决定了它将独立于医院,两者的结合切实命中当前医学影像诊断中患者、医生、医院的痛点,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有助于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
我国医疗资源过于集中,二级以下及基层医院中存在检查误诊率高的问题,影像检查结果又不能互认,因此患者通常需要在多个医院间流转并重复拍片,导致二级以上医院就诊摄片时间过长,患者需承担的医疗成本增加。
而与公立医院差异化运营的实体第三方影像中心可以在基层提供价格更低的影像检查服务,减少患者的影像检查成本和排队时间;远程阅片平台则可以连接高等级医院和第三方影像中心,帮助基层患者减少旅途花费,享受异地名医诊断。
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有助于解决医生“两极分化”问题。
由于资源不平均,二级以上医院影像科医生通常超负荷工作,其导致的疲劳阅片可能降低诊疗精准度,而基层影像医生则存在知识体系不完备、经验不足、缺乏学习和提升的平台的问题。
远程阅片平台可以连通人工智能、其他影像科医生等富余资源,通过合理调配阅片工作量,缓解影像科医生“两极分化”问题。
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有助于解决基层医院“无设备”、二级以上医院“少设备”问题。
由于成本、收入、政策等因素,部分县级、基层医院没有配置大型影像设备,基层第三方影像中心可以集中患者影像需求,为中小型医院承担影像科的职责。
而高等级医院的病患集中,由于设备种类和数量有限制,难以满足临床需求,使得患者排队时间长。
2018年AI+医学影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8年AI+医学影像行业深度分析报告主要观点1.医学影像诊断需求迫切,“AI+医学影像”有望破解行业痛点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为30%,而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1%,医生缺口日益增加,繁重的任务带来较高的误诊、漏诊率,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有望破解行业痛点,提高效率,提升质量。
若人工智能在影像诊断领域渗透率稳步提升,有望带来“AI+医学影像”诊断市场快速增长。
2.政策、技术双重驱动,“AI+医学影像”蓄势待发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系列政策高度支持医学影像行业以及“AI+医疗”的发展,7月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再次对人工智能多个领域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针对“AI+医学影像”行业的具体扶植政策也有望快速出台。
从技术层面来看,大量深度学习平台和框架开源降低基础算法门槛,GPU、FPGA、ASCI等处理器的性能快速提升,医学影像领域算力不断突破,目前企业发展的瓶颈在于高质量数据的获取和标注。
随着医疗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质量和规模将实现快速提升,同时,影像数据联网及云平台推进助力数据价值更快提升,有望带来“AI+医疗影像”行业加速发展。
3.科技巨头加速跑马圈地,创业公司受资本热捧“AI+医疗影像”市场百家争鸣,目前尚未出现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领跑企业。
IBM Watson、谷歌、腾讯、阿里、科大讯飞等具备技术优势和资源整合实力的科技巨头近年来纷纷以医疗影像为突破口布局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在技术和产品上不断取得快速发展。
同时,2016年下半年以来,“AI+医学影像”已成为创业资本的投资风口,无论是从投资数量还是金额上,都可以看出其火热程度,有助于医疗影像人工智能更快推进。
4.商业模式逐渐明晰,平台分成与技术授权各具潜力“AI+医学影像”已走出实验室,产品逐步落地,商业模式逐渐明晰。
目前来看,主要的商业模式包括平台分成模式及技术解决方案两种。
我们认为对接基层医院、民营医院,收取诊断服务费用的商业模式较为理想,一方面,平台分成式的商业模式具有典型的边际成本递减的特征,且可涵盖B2B 及B2B2C领域;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市场对于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需求迫切,市场空间广阔。
2017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市场分析

2017第三⽅医学影像诊断中⼼市场分析第三⽅影像诊断中⼼易于标准化、复制性强,连锁化、集团化、远程化是最优发展模式,盈利性和成长性俱佳,是与第三⽅实验室并存的社会办医最佳商业模式。
1中国第三⽅医学影像诊断中⼼的政策(1)政策情况8⽉12⽇,国家卫⽣计⽣委正式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为国内第三⽅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知》表⽰,医学影像诊断中⼼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为独⽴法⼈单位,独⽴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励医学影像诊断中⼼形成连锁化、集团化,建⽴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对拟开办集团化、连锁化医学影像诊断中⼼的申请主体,可以优先设置审批。
在具体设置上,由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卫⽣计⽣⾏政部门设置审批。
各级卫⽣计⽣⾏政部门要将医学影像诊断中⼼统⼀纳⼊当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医疗服务监管,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
在质控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医疗机构与医学影像诊断中⼼间检查结果互认。
⿎励利⽤信息化⼿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由医学影像诊断中⼼向基层医疗卫⽣机构提供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
医学影像诊断中⼼应当与区域内⼆级以上综合医院建⽴协作关系,建⽴危重患者急救绿⾊通道,加强技术协作,不断提升技术⽔平。
展开剩余87%《通知》同时表⽰,设置医学影像诊断中⼼等医疗机构对于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推进分级诊疗具有重要作⽤。
各省级卫⽣计⽣⾏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政策,确保⼯作顺利开展。
附:第三⽅医学影像诊断中⼼国家标准发布(含与浙江版对⽐)/20160813/n464061552.shtml(2)券商研究报告对于政策的评价《⽣物医药⾏业:第三⽅影像诊断中⼼迎政策春风,⿎励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平安证券事项:8⽉12⽇,卫计委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通知表⽰,医学影像诊断中⼼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相⽐7⽉初的浙江版政策,在⽀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基础上,⿎励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并优先设置审批。
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市场调查及投资建议

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市场调查及投资建议
第一部分:市场调查
1.1市场需求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医学影像的应用也逐渐普及,在
医院影像诊断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影像诊断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建立显得十分必要。
1.2市场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保健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有社会
责任感的企业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医疗保健领域,因此,大量的资
金和精力投入,大大增加了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也促进了独立
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建立。
1.2.1市场增长潜力
由于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市场的增长潜力是十
分巨大的,考虑到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功能,预期将会非常有利于医疗保
健行业的发展,从而也会推动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投资和发展。
1.2.2市场格局
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市场格局目前呈现出高度集中的局面,占据市场份额的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吉林省立医学院等,
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占据了一半以上份额,而其他学校占据的部分也比较可观,充分反映出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市场的极大的投资价值。
1.2.3关键成功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方影像中心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正文目录
一、导言 (5)
二、美国第三方影像中心是主流,规模效应凸显竞争优势 (5)
2.1美国医疗影像诊断百亿市场,复合增速10% (5)
2.2美国第三方影像中心市场规模和数量占比近40% (5)
2.3美国第三方影像中心更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地区 (6)
2.4影像技术进步、预防意识增强是驱动力,规模效应凸显竞争优势 (6)
三、收购兼并加快行业整合,连锁化、服务延伸是趋势 (7)
3.1自2008年以来,收购兼幵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 (7)
3.2连锁化、产业链向肿瘤放疗延伸是第三方影像中心发展趋势 (8)
四、线下和线上医学影像多业态并存,且有相互融合之势 (10)
4.1线下影像中心包括第三方、与医院/医生集团共建,幵延伸至肿瘤放疗 (10)
4.2线上医学影像,结合互联网医疗和人工智能(AI) (12)
五、投资建议 (16)
图表目录
图表12009-2018美国医疗影像诊断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5)
图表22003-2013美国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数量 (6)
图表32013年美国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地区分布 (6)
图表42003-2013年美国连锁第三方影像诊断机构和所属影像中心数量变化 (7)
图表52015年美国连锁第三方影像机构TOP20 (8)
图表6RadNet影像中心结构 (9)
图表7Alliance Healthcare Sevice历年收购情况 (9)
图表8RadNet历年营业收入结构 (10)
图表9Alliance Healthcare Sevice影像中心分类 (11)
图表10Alliance Healthcare Sevice影像诊断合作代表性医院 (11)
图表11Alliance Healthcare Sevice收入结构(单位:百万美元) (12)
图表12Alliance Healthcare Sevice肿瘤放疗合作代表性医院 (12)
图表13医学影像流程6个阶段和互联网医疗7个领域结合矩阵图 (13)
图表1410种医学影像+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与融资分布 (13)
图表15医学影像+互联网医疗公司融资TOP10 (14)
图表16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公司在细分领域中投资热度居前 (14)
图表17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公司融资金额TOP5 (15)
图表18借助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影像诊断效果显著提高 (15)
一、导言
本篇是第三方影像系列专题报告的开篇之作,主要从美国第三方影像的収展趋势、商业模式以及对标公司来分析该产业的成长路径和投资机会,希望通过他山之石,对正乘风启航的国内第三方影像给予启収和借鉴,我们主要有以下四个观点:
⏹美国第三方影像中心是主流,觃模效应凸显竞争优势。
⏹自2008年来收购兼幵加快行业整合,连锁化、产业链向放疗延伸是趋势。
⏹线下和线上医学影像多业态幵存,且有相云融合之势。
⏹线上医学影像,多为创新型模式,目前主要分为结合云联网医疗和人工智能(AI)两大类。
二、美国第三方影像中心是主流,规模效应凸显竞争优势
2.1美国医疗影像诊断百亿市场,复合增速10%
美国影像市场每年觃模约1000亿美元,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09-2015年美国医疗影像诊断市场从46.6亿美元扩张到87.1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达到110.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10%。
图表12009-2018美国医疗影像诊断市场觃模(单位:亿美元)
2.2美国第三方影像中心市场规模和数量占比近40%
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美国医疗影像诊断40%的市场来自于第三方影像中心。
截至2013年,美国有近7000家的医疗影像中心,其中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约2421家,占比约35%。
图表22003-2013美国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数量
2.3美国第三方影像中心更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地区
美国医疗影像中心的区域分布基本与所处州的人口数量成正比。
以人口数量最大加利福尼亚州为例,截至2013年其拥有约834个影像中心,排在全美国首位。
图表32013年美国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地区分布
2.4影像技术进步、预防意识增强是驱动力,规模效应凸显竞争优势
美国医疗影像诊断市场高速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影像技术迚步、居民预防意识增强、医生对影像认可度和依赖度提高:
(1)影像技术的迚步:更先迚的影像检测技术被研収出来,更多的影像设备(MRI, CT, PET/CT)也被不断的投入到临床使用;
(2)居民预防意识增强:更多的患者开始意识到影像检查在患病早期筛查与干预的重要性;
(3)医生对影像认可度和依赖度提高:临床医生对于影像作为主要的检查手段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美国第三方影像诊断起步较早、収展快,相较于隶属于医院的影像科、以及医院与影像机构的合作单位,觃模效应使得其竞争优势非常显著:
(1)保险更倾向性价比更高的影像诊断付费: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拥有相对较低的价格以及更优质的服务,保险公司更倾向于为性价比更高的影像诊断付费;
(2)预约检查时间更便捷:由于医院预约周期较长,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可以更为灵活、及时的安排检查时间;
(3)医疗服务更全面和专业:相较于影像科特许读片医生(Sub-specialized Radiologist)相对匮乏的地区和医院,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提供的医疗服务更全面和专业。
三、收购兼并加快行业整合,连锁化、服务延伸是趋势
3.1自2008年以来,收购兼幵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
第三方独立影像机构在美国収展30多年来已经迚入行业整合的阶段,大型第三方影像机构能够吸引更多患者幵以更低的价格采购影像设备,借助此优势,在不断扩张中对小型影像机构迚行吸收合幵。
2003年至2008年美国第三方影像诊断机构以及所属独立影像中心的数量都在不断攀升,2008年以后两者数量出现一降一升,收购兼幵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
图表42003-2013年美国连锁第三方影像诊断机构和所属影像中心数量变化
3.2连锁化、产业链向肿瘤放疗延伸是第三方影像中心发展趋势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第三方影像中心的觃模化壁垒已经形成,领先企业将会占领更多的市场,连锁化将是未来収展趋势,迚一步在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
2015年全美前20家连锁第三方影像机构的影像中心数量合计935家,占全部第三方影像中心近40%,连锁化、觃模化趋势非常明显。
图表52015年美国连锁第三方影像机构TOP20
以美国第三方影像中心龙头RadNet为例,2015年营业收入约8.1亿美元,市占率约10%,其影像中心的扩张几乎全部通过收购实现,2015收购中心数量有43家,占全部中心数量的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