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怛罗斯之战的?是怎么记载的
怛罗斯之战名词解释

怛罗斯之战名词解释
怛罗斯之战是指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751 年。
这场战争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次边境冲突,也是唐朝与中亚各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中的一场。
在这场战争中,唐朝军队由高仙芝率领,与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在怛罗斯地区交战。
根据历史记载,唐朝军队在这场战争中先发制人,攻占了怛罗斯城,并击败了阿拉伯帝国的军队。
但是,这场战争并没有彻底解决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矛盾,而是导致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怛罗斯之战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对两国的历史和政治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怛罗斯之战:影响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战争

怛罗斯之战:影响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战争本文导读:怛罗斯战役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750年,大唐帝国在亚洲内陆的威势达到了顶点,如同日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大唐帝国成为整个塔里木盆地和伊犁盆地的主人,以及塔什干的宗主,帕米尔(“葱岭”)谷地与克什米尔的保护者。
作为安西节度使的大唐名将高仙芝刚刚在帕米尔高原“深入万里,立奇功”,对吐蕃势力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胜利,这为他在西方赢得了“中国山地之主(阿拉伯语:Sāhib jibāl al-sīn)”的美誉。
而高仙芝衣披鳞甲、身跨青海骢(一种古代宝马)的飒爽英姿,也令“诗圣”杜甫赋诗一首《高都护骢马行》,以表敬意。
也是在公元750年,唐朝在中亚最大的竞争对手阿拉伯帝国(唐称“大食”,来自波斯语Tazik,今译“塔吉克”)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剧烈动荡。
自747年一个获释奴隶阿布·穆斯林率众在呼罗珊(今伊朗东北部与中亚南部)起义到749年,历时两年,倭马亚王朝军队迅速溃败。
起义者占领库法城后,于749年年底在库法清真寺宣誓拥戴阿布·阿拔斯,是为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任哈里发。
由于这个新王朝的旗帜尚黑色,在中国史籍上被称作“黑衣大食”。
750年1月,倭马亚王朝的军队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支流扎布河畔覆没,末代哈里发麦尔旺二世西逃,8月在埃及遭阿拔斯军队追杀而死,倭马亚王朝宣告灭亡。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势不稳,自称“萨法赫”(屠夫或仁慈、慷慨的人,双关语)的阿布·阿拔斯致力于扑灭和铲除前朝余孽,残忍地设计屠杀了倭马亚家族80余人;倭马亚王朝历代哈里发的陵墓也遭到破坏,尸体或被鞭打或被焚毁。
由此引发的国内动荡亦波及了8世纪初刚刚被阿拉伯人占领的中亚河中地区(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驻军哗变,各土著王国(唐称“昭武九姓”)也乘机响应。
这是因为阿拉伯帝国向来对各中亚属国横征暴敛,实行竭泽而渔的政策。
636年雅穆克之战:西亚版怛罗斯

636年雅穆克之战:西亚版怛罗斯说起穆斯林世界的扩张轨迹,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阿拉伯帝国与唐朝之间的怛罗斯之战。
然而早在怛罗斯战役发生之前很久,阿拉伯人就在西亚取得了一次非常宝贵的史诗胜利。
他们在今天约旦境内的雅穆克河边击溃了强大的拜占庭帝国,从而取得了对西亚的控制权。
此战堪称西亚版的怛罗斯之战。
▲阿拉伯帝国扩张路线【1】希拉克略重振罗马▲本文的故事发生前不久,拜占庭帝国刚刚与波斯人进行了一次生死大战在雅穆克之战发生前不久,坐拥地中海东部与西亚大片领土的拜占庭帝国刚刚经历了一次生死之劫。
巴尔干已遭受斯拉夫人的多年入侵,与萨珊波斯的长期战争形势不利,加之内乱频仍、国库虚空,拜占庭帝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此时的波斯人已经夺取拜占庭在西亚地区的绝大多数领土,兵锋直指海对岸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阿瓦尔人,又应萨珊波斯之请从西北进攻拜占庭。
希拉克略向波斯国王库思老二世的议和请求也被后者拒绝,这似乎预示着拜占庭气数已尽。
然而,希拉克略皇帝只做了三件小事便彻底扭转乾坤:他首先凭借海军切断了波斯人与阿瓦尔人的联系。
其次,他与保加利亚人结盟,让保加利亚人攻击阿瓦尔人本土、迫使阿瓦尔人撤军。
最为关键的是,希拉克略发挥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
他不仅在战场上数次击败敌军,还建立了与突厥人的同盟,使拜占庭转守为攻。
很快,转入反攻的拜占庭军队便在希拉克略的亲自率领下,攻克数座波斯重镇。
这位皇帝沿着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步伐,先是在伊苏斯的古战场击溃了波斯大军,接着又在亚述平原取得尼尼微之战的大捷。
随后萨珊爆发宫廷政变,曾不可一世的库思老二世身陷囹圄,波斯新王则与希拉克略签订和约、归还了此前占领的所有拜占庭领土。
就这样,希拉克略成功地令拜占庭重获新生。
▲希拉克略在尼尼微大破波斯让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的是,当622年希拉克略转入对萨珊波斯的反攻时,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穆罕穆德正从麦加出逃、前往麦地那寻求庇护。
一目之战的辨析

一目之战的辨析一目之战的辨析 1原载于《军事历史》2019年04期怛逻斯是中亚古城,大概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塔滋尔(曾称江布尔城)附近。
751年,这里爆发了一场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战争,史称怛逻斯之战。
怛逻斯之战是古代亚洲大陆东西两大帝国间的一次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中原王朝发动的、距离中原政治权力中心最远的战争之一。
中外史书对这场战争都有记载,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艾西尔的《历史大全》和中国的《通典》《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对这场战争都有描述,但细节差异较大。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相对不多,因为唐王朝是中国古代武功最盛的朝代,怛逻斯之战远离国土,且又是一场败仗,其影响表面上看对唐王朝似乎“无足轻重”,因而寂寥于史海之中。
近年来,随着边疆史地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内亚学的勃兴,学界关于怛逻斯之战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和研究角度、思路的不同,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参战人数、失败的原因、战争的影响等一些重大问题仍有不少争议。
一目之战的辨析 4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根据《新唐书》记载,主要是因为当时唐朝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认为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石国“无藩臣礼”,因而要兴兵讨伐。
这只是战争的导火索,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学界有两种看法。
薛宗正等认为,这是唐和阿拉伯帝国争夺中亚控制权的必然结果,“怛逻斯之战正是唐朝遏制大食政策与大食河外扩张政策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总爆发”。
而王小甫、王三义等认为,怛逻斯之战只是阿拉伯帝国边疆守军和唐朝的遭遇战,具有偶然性,“我们认为怛逻斯之战只是唐朝与大食之间的一次遭遇战”,“如果唐王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能妥善处理与石国的关系,这场战役并不是不可避免”。
以上就是关于怛逻斯之战起因的“必然说”与“偶然说”。
“必然说”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怛逻斯之战视为阿拉伯帝国崛起后在中亚扩张势力的必然结果,而“偶然说”则认为这场战争主要是唐朝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策略上的失误导致的偶然结果,并没有过多的地缘政治意义。
两大帝国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交锋——怛罗斯之战

两大帝国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交锋——怛罗斯之战导读战役名称:怛罗斯之战/塔拉斯之战战役时间:公元751年5月-9月战役地点:怛罗斯地区,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南部一带交战各方:唐帝国(安西都护府)&拔汗那汗国(费尔干纳)&葛逻禄汗国(后叛变)v阿拨斯王朝(黑衣大食)作战类型:高原战、谷地战、山地战、围城战(唐)双方兵力与伤亡:双方人数没有明确记载,史学家众说纷纭,获得认可较多的说法是唐军2-3万,阿拨斯军4-5万主帅:安西副都护高仙芝、李嗣业、段秀实(唐军);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里、齐亚德·伊本·萨利赫(阿拨斯军)仙芝策马安西域,黑衣大食亦东来当一场战役涉及到的阵营有较明显的风格差异,往往会提高它的知名度,无论这场战役对当时参与方的军事、政治与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是大是小,怛罗斯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场遭遇战被东方、中东以及西方的许多史学家都研究过,他们都想通过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让历史离当时的真相更进一步,当然,也有无数混淆视听的吹逼内容涌现了出来——阿拉伯人说这一战打的唐军万脸懵逼,之后不敢再往中亚扩张;唐吹说安西军三万打垮阿拉伯二十万军队还斩首了七八万,逼得黑衣大食俯首称臣。
在这些标题中,连“两大文化的大对决,影响古代格局的旷世决战”都显得是一股清流。
那么,回归研究历史的客观与理性,怛罗斯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唐朝延续的时间很久,所以后人又将其划分为了初唐、盛唐、中唐等多个阶段,怛罗斯一役发生的751年,唐朝仍然处于强盛时期,对西域与中亚地区的控制也十分牢固。
早些时日对高句丽的征服让唐朝获得了一位名将高仙芝。
而此时,阿拉伯的阿拨斯王朝刚从倭马亚手里夺下政权,揍人的热乎劲还没过去,更何况阿拨斯起家的呼罗珊离中亚七河地区很近,还留有大批忠诚的士兵,因此黑衣大食也想要进一步渗透中亚地区,让中亚局势变成了一局斗地主。
早先的中亚地区争夺是在唐和吐蕃之间展开的,大唐和青藏高原上的强国吐蕃几百年间时战时和,鉴于当时大唐军力,吐蕃无法直接北上进攻河西走廊和西域,而是在中亚地区和西南地区两个方向争取盟友。
2000年以来怛罗斯之战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怛罗斯之战研究综述摘要:作为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一次重要战役,学术界对怛罗斯之战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本世纪以来有关怛罗斯之战的研究又有新成果,本文就2000年以来的怛罗斯之战研究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怛罗斯之战;造纸术;贸易发展薛宗正的《论高仙芝伐石国与怛逻斯之战》(新疆大学学报第27卷第3期,1999年9月)可以说是本世纪前对怛罗斯之战的最后一次研究,通过对恒罗斯之战前中亚石国变迁的研究认为此战是安西守将高仙芝的个人失误所致,初步动摇了唐朝在中亚的统治,同时也对王小甫的唐军在中亚依靠“强权政治”维持统治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周保明的《20世纪怛逻斯战役研究概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4卷第4期,2004年12月)对本世纪前的怛罗斯之战研究做了总体梳理,并指出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尚存的问题,但2000年以来关于怛罗斯之战的综述研究尚不见表著,有鉴于此,拙文探究兹各位借鉴。
一、关于怛罗斯之战的背景研究关于对怛罗斯之战背景的专注研究见杨文笔的《怛罗斯之战的历史背景》(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1期,2012年2月),作者指出,唐朝与大食的矛盾肇始于波斯复国,而此后唐、吐蕃、大食围绕着安西四镇等展开争夺,最终导致唐食矛盾在怛罗斯爆发。
二、关于怛罗斯之战与造纸术怛罗斯之战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郭晔曼在《怛罗斯战役与造纸术西传杜环:第一个踏足非洲的中国人》(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13期)一文中认为杜环的被俘带去了造纸术,并且成为第一个踏足非洲大陆的中国人:陈大川的《但罗斯之战与撒马尔罕纸》(中国造纸学报2005增刊)除分析怛罗斯之战概况外通过中外史料及国内外对比研究,指出中国造纸术外传的第一站并不是撒马尔罕,而是拔汗那的首府浩罕:而刘仁庆在《论“丝绸之路”与“纸张之路”――古纸研究遗补之六》(《纸和造纸》2015年第7期)一文中认为,怛罗斯之战后的753年阿拉伯人将造纸工匠带到中亚的撒马尔罕传授造纸技术,并由此建立了大食第一个麻纸场。
怛罗斯之战的介绍

怛罗斯之战的背景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
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贡献。
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高句丽后裔)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
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
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
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史。
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
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
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
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
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
公元750年,唐朝统治者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
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俘虏石国国王,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并将石国国王斩首。
阿拉伯史料记载唐皇帝善待石国王,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
阿拉伯帝国和唐朝的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人竟然是这么记载的

阿拉伯帝国和唐朝的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人竟然是这么记载的
怛罗斯之战无论是对大唐还是阿拉伯来说,都是一场边境小冲突,史学界有个说法:“无足轻重的怛罗斯”,有网友戏称怛罗斯之战在历史论坛上的意义比在历史上的意义大。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对唐帝国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评价,只是后来在史书中对战争过程和结果几笔带过,《历史大全》伊历133年那一章中:
怛罗斯之战
伊史记载只占了一章的很少部分,翻译过来就是:
“[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与赭石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
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
艾布·穆斯林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与他们战斗。
双方在怛罗斯河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
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
这一章,阿拉伯人用比怛罗斯之战多得多的篇幅来记录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那才是他们的重点。
阿拉伯人
怛罗斯之战中,唐朝军队共约大唐镇兵2万多人,城傍诸军约4万人,并且征召了葛逻禄部、宁远国等仆从军约3万,对手阿拉伯军队共20万人。
结果是唐军战败,战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葛逻禄部叛变,从背后捅了唐军一刀。
阿拉伯
此战之后不久,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军指挥官高仙芝被调回国内平定叛乱,阿拉伯指挥官艾布·穆斯林则遭到哈里发猜忌,直接被已谋逆罪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怛罗斯之战的?是怎么记载的
本文导读: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对唐帝国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评价,只是后来在史书中对战争过程和结果几笔带过,《历史大全》伊历133年那一章中:
怛罗斯之战
呐,就是红框中标出的部分,只占了这一章的很少部分,翻译过来就是:
“[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与赭石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
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
艾布·穆斯林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与他们战斗。
双方在怛罗斯河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
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
这一章,阿拉伯人用比怛罗斯之战多得多的篇幅来记录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那才是他们的重点。
阿拉伯人
怛罗斯之战中,唐朝军队共约大唐镇兵2万多人,城傍诸军约4万人,并且征召了葛逻禄部、宁远国等仆从军约3
万,对手阿拉伯军队共20万人。
结果是唐军战败,战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葛逻禄部叛变,从背后捅了唐军一刀。
阿拉伯
此战之后不久,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军指挥官高仙芝被调回国内平定叛乱,阿拉伯指挥官艾布·穆斯林则遭到哈里发猜忌,直接被已谋逆罪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