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逻斯之战与两种文明的碰撞
达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的直接后果是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中亚开始了整体伊 斯兰化的过程,绵延千年的汉唐文明开始淡出这一地区。
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怛,音dá)是唐玄宗时唐朝的 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 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 的势力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 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大诗人李 白的出生地,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附 近,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的附近地区。 战役的发生时间在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 宝十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胜利。 怛罗斯之战是一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 方帝国间的碰撞,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持续数昼夜的激烈对战中,唐军予大食军官兵以极大的杀伤,史 料中记述着“枭敌首数万”的辉煌战绩!但由于参战的阿拉伯联军数量极 多,在数量上完全居于劣势的唐军始终无法有效地歼灭敌军。战役进入 了僵持!
战役进行到第五天傍晚,唐军之中的葛逻禄(Qarluq)雇佣兵突然反 叛,从背后包围唐军步兵并阻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唐军顿时阵脚大 乱!
盛唐时期安西都护府辖区
阿拉伯帝国的轻装骑 兵,与唐朝相比,骑 兵明显缺少铠甲的防 护,而且在武器配备 上,没有短柄战刀和 弓箭,因此作战样式 较为单一,防护力较 弱,在和唐朝骑兵与 陌刀兵交战时,明显 处于下风
这是阿拉伯帝国的 重装骑兵部队,基 本准备与唐朝骑兵 相仿,但是就数量 而言,仅有为数不 多的阿拉伯贵族, 来享有此等豪华装 备,而在盛唐时期, 这就是普通骑兵的 基本配备
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 高句丽人,唐朝著名军事将 领,怛罗斯之战中唐军主帅。 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父 亲高舍鸡,起初以将军在河 西(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 从军,后立军功,官至四镇 十将、诸卫将军。高仙芝姿 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 敢,但仍以其“儒缓”而担 心。安史之乱中负责防守长 安门户潼关,756年被杨国忠 陷害处死。
怛罗斯之战:影响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战争

怛罗斯之战:影响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战争本文导读:怛罗斯战役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750年,大唐帝国在亚洲内陆的威势达到了顶点,如同日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大唐帝国成为整个塔里木盆地和伊犁盆地的主人,以及塔什干的宗主,帕米尔(“葱岭”)谷地与克什米尔的保护者。
作为安西节度使的大唐名将高仙芝刚刚在帕米尔高原“深入万里,立奇功”,对吐蕃势力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胜利,这为他在西方赢得了“中国山地之主(阿拉伯语:Sāhib jibāl al-sīn)”的美誉。
而高仙芝衣披鳞甲、身跨青海骢(一种古代宝马)的飒爽英姿,也令“诗圣”杜甫赋诗一首《高都护骢马行》,以表敬意。
也是在公元750年,唐朝在中亚最大的竞争对手阿拉伯帝国(唐称“大食”,来自波斯语Tazik,今译“塔吉克”)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剧烈动荡。
自747年一个获释奴隶阿布·穆斯林率众在呼罗珊(今伊朗东北部与中亚南部)起义到749年,历时两年,倭马亚王朝军队迅速溃败。
起义者占领库法城后,于749年年底在库法清真寺宣誓拥戴阿布·阿拔斯,是为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任哈里发。
由于这个新王朝的旗帜尚黑色,在中国史籍上被称作“黑衣大食”。
750年1月,倭马亚王朝的军队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支流扎布河畔覆没,末代哈里发麦尔旺二世西逃,8月在埃及遭阿拔斯军队追杀而死,倭马亚王朝宣告灭亡。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势不稳,自称“萨法赫”(屠夫或仁慈、慷慨的人,双关语)的阿布·阿拔斯致力于扑灭和铲除前朝余孽,残忍地设计屠杀了倭马亚家族80余人;倭马亚王朝历代哈里发的陵墓也遭到破坏,尸体或被鞭打或被焚毁。
由此引发的国内动荡亦波及了8世纪初刚刚被阿拉伯人占领的中亚河中地区(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驻军哗变,各土著王国(唐称“昭武九姓”)也乘机响应。
这是因为阿拉伯帝国向来对各中亚属国横征暴敛,实行竭泽而渔的政策。
阿拉伯世界与大唐冲突中唯一次获胜的战争——怛罗斯之战

阿拉伯世界与大唐冲突中唯一次获胜的战争——怛罗斯之战本文导读:背景:公元6到8世纪,欧亚大陆上有三个大帝国正处于兴盛期,分别是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
751年时的中国,正是盛唐的天宝年间,处于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在李隆基统治期间,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点,也进行了多次的对外用兵。
开元盛世的余晖仍未散去,繁荣的社会表面下也隐伏着危机,但大唐当时仍然是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强国。
汉民族先民——华夏族通过战争和文化融合,掌握了黄河流域(中原)和长江流域(江南)的土地。
对汉民族而言,中原、江南以外的蛮荒之地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因为这些土地不能大面积种植农作物;而汉族的“扩张”多是因为不堪周边民族为争夺过去属于自己的领土而进行的屠杀、劫掠和骚扰,出于稳定该国疆土、以绝后患的目的才大举兴兵。
为了保卫长安必须占领河西,为了保卫河西必须控制青海,为了控制青海必须占领西域来分吐蕃的兵力,使其不能并兵向东扩张。
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建立了以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东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
自穆罕默德和四大哈里发以来,到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已经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向西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班牙,向东则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控制了地中海南岸的整个地区,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被占领地区的宗教与种族。
阿拉伯帝国已经成为中国、吐蕃之外影响西域的另一力量。
阿拉伯帝国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中亚诸国原本大多信奉佛教、祆教等或自己的传统宗教,对伊斯兰文化的东进感到不安,于是不少国家向唐朝求援。
此时,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
战役过程:怛罗斯城是石国的第二大据点,这也是高仙芝与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
距离怛罗斯城不远的撒马尔罕,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据点。
高仙芝并不知大食的意图。
而且唐在葱岭以西的属国分散部署,一时很难集结。
为了阻止大食的东进,以攻为守,远征大食对于深谙兵法的高仙芝来说似乎成为可行手段。
怛罗斯战役 世界文化史之战

。 。
旅行 袋 探 险用睡 袋 汽车用车
陆军 海军
、
蓬 工 业 传 送 带 以 及 人 工 草坪 的 拼接 等
。
、
了不 准在 飞行 员服 装 上 钉 扣 子 的 命令
。
森特 巴 克 不 失 时机
它 的 使 用 已经 早 与扣 子
。
欧 洲 各 国纷 纷 仿 效
拉 链 将 会 有 更灿 烂 的 前 景
,
“
拉链 得 救 了
”
,
欣 喜若 狂 的
日
益 走红
。
森特 巴 克断定 这 是 使 拉 链 起 死 回
中外 轻 工
从 此 拉 链 的使 用 随着 质 量
,
陈
锐
民族 对 世 界 的 杰 出贡 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 趣 的是 正 是 一 场 战争 史 称 恒 罗斯 之 战 改变 了世 界 文 化 的历 史
。 ,
,
,
终 但是 又 一场 了
。
“
战争 悄 然 开 始
”
中 国 发 明造 纸 术 至 迟 在 公 元 前 公 元 前 1 世 纪 中国 人
纸 公元 1 0
。 ,
原 来 在 被 俘 的 万 余唐 朝 军
,
,
已用 麻 造
公 元7 5 0 年 (唐 元 宝 九 年 ) 唐
队 在 却 不 乏 身 怀 各 种 技 艺 的工
匠
,
5年
(东 汉 永 元 十七年 )
,
朝 当 时的安西
四
镇 节度 使 高 仙 芝
其 中也 有 造 纸 工 他 们 被 大 食
。
两大帝国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交锋——怛罗斯之战

两大帝国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交锋——怛罗斯之战导读战役名称:怛罗斯之战/塔拉斯之战战役时间:公元751年5月-9月战役地点:怛罗斯地区,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南部一带交战各方:唐帝国(安西都护府)&拔汗那汗国(费尔干纳)&葛逻禄汗国(后叛变)v阿拨斯王朝(黑衣大食)作战类型:高原战、谷地战、山地战、围城战(唐)双方兵力与伤亡:双方人数没有明确记载,史学家众说纷纭,获得认可较多的说法是唐军2-3万,阿拨斯军4-5万主帅:安西副都护高仙芝、李嗣业、段秀实(唐军);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里、齐亚德·伊本·萨利赫(阿拨斯军)仙芝策马安西域,黑衣大食亦东来当一场战役涉及到的阵营有较明显的风格差异,往往会提高它的知名度,无论这场战役对当时参与方的军事、政治与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是大是小,怛罗斯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场遭遇战被东方、中东以及西方的许多史学家都研究过,他们都想通过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让历史离当时的真相更进一步,当然,也有无数混淆视听的吹逼内容涌现了出来——阿拉伯人说这一战打的唐军万脸懵逼,之后不敢再往中亚扩张;唐吹说安西军三万打垮阿拉伯二十万军队还斩首了七八万,逼得黑衣大食俯首称臣。
在这些标题中,连“两大文化的大对决,影响古代格局的旷世决战”都显得是一股清流。
那么,回归研究历史的客观与理性,怛罗斯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唐朝延续的时间很久,所以后人又将其划分为了初唐、盛唐、中唐等多个阶段,怛罗斯一役发生的751年,唐朝仍然处于强盛时期,对西域与中亚地区的控制也十分牢固。
早些时日对高句丽的征服让唐朝获得了一位名将高仙芝。
而此时,阿拉伯的阿拨斯王朝刚从倭马亚手里夺下政权,揍人的热乎劲还没过去,更何况阿拨斯起家的呼罗珊离中亚七河地区很近,还留有大批忠诚的士兵,因此黑衣大食也想要进一步渗透中亚地区,让中亚局势变成了一局斗地主。
早先的中亚地区争夺是在唐和吐蕃之间展开的,大唐和青藏高原上的强国吐蕃几百年间时战时和,鉴于当时大唐军力,吐蕃无法直接北上进攻河西走廊和西域,而是在中亚地区和西南地区两个方向争取盟友。
唐帝国怛逻斯战役之败与中国文明的传播 文章作者:赵达明

怛逻斯略,不过唐帝国遭受怛逻斯战役之辱,唐军主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是脱不了干系的。
首先,石国这个西域藩国虽示不逊,但是在高仙芝上门问罪之时石国已经完全请降悔过,高亦与其允诺和好,因此,高爽约并一概屠戮石国众生,掠夺物资,此为自陷大唐于不仁与不义之地;况且在对待宗主国的关系上,类似石国之“无蕃臣礼”也算是时有发生的情况,关键是宗主国采取何种策略应对此类事件。不加区别地一味赶尽杀绝只能失去他们的人心,或者说单纯的武力征伐只能扬威于一时,而不能维系于一世。此为道义与策略之失误。史书曰:“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2]
另外,在判断唐与大食之间的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地位的问题上,人们还应该看到,这次战役“绝非一场偶然的遭遇战,而是两国间政治冲突发展的必然结局。”[5]。
怛逻斯战役与中国文明的传播
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向外传播。“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而造纸术的传出与怛逻斯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帝国此役战败,共计一万余唐兵成为战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纸工匠。而不久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此时距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第一个谴唐使来华正好约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时间上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是无疑的。中国的造纸工匠除了被俘后流落它乡传播造纸技术,也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逻斯战役之前就到达了那里,或者兼而有之,但是怛逻斯战役至少是推动了造纸术的西传。
有消息说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的反应是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参加大唐的军队,组成的大唐联军有三万多人(另有说法为七万人,可信度不高——笔者注),其中唐兵占2/3。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逻斯与大食军队遭遇。于是,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怛逻斯战役打响了。
历史故事——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

历史故事——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公元751年,在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南部的重要城市塔拉兹,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军队,击溃了与之对垒的大唐王朝安西四镇兵马。
这次战役的胜负,不仅是两个文明争夺河中控制权的转折点,也是古代东亚与内亚军队之间,不可多得的交手记录。
怛罗斯之战无论是对大唐还是阿拉伯来说,都是一场边境小冲突,史学界有个说法:“无足轻重的怛罗斯”,有网友戏称怛罗斯之战在历史论坛上的意义比在历史上的意义大。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对唐帝国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评价,只是后来在史书中对战争过程和结果几笔带过,《历史大全》伊历133年那一章中:“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与赭石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
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
艾布·穆斯林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与他们战斗。
双方在怛罗斯河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
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这一章,阿拉伯人用比怛罗斯之战多得多的篇幅来记录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那才是他们的重点。
很多人炒作怛(dá)罗斯之战是阿拉伯帝国与唐朝的火星撞地球般的对抗,并且认为此战之后唐朝势力彻底退出中西亚地区。
然而事实是,怛罗斯之战只是唐朝在西域的一个小挫折,唐朝至始至终也没有把这场小摩擦当回事。
怛罗斯之战并未动摇唐朝国本,唐朝也并未因此而丧失对西域的控制。
怛罗斯之战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个人贪功冒进引起的连锁反应,这是唐朝节度使权力过大带来的结果,包括后来让唐朝衰亡的“安史之乱”也起因于节度使制度。
天宝九年(750年)的腊月,安西大都护高仙芝以“无番臣礼”为借口,向刚和唐朝缔结和约没多久的石国发动进攻。
高仙芝是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
弱小的石国根本不是唐朝的对手,很快都城陷落,一干贵戚全部成了俘虏。
怛罗斯之战的影响及启示

怛罗斯之战的影响及启示文章解读了公元751年,在中亚的怛罗斯城爆发的历史上著名的唐与大食之间的“怛罗斯之战”。
笔者认为:首先,怛罗斯之战并没有改变人类历史进程;其次,怛罗斯之战对东西文化交流产生了影响,使造纸术传向中亚与西亚,为伊斯兰文化传入西域创造了条件。
并探讨这场战役对我们的启示:第一,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交往一定要加强互信,尽力避免军事上的意外冲突;第二,战争既是文明的助力者也是文明破壞者,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标签:怛罗斯之战;唐;大食;影响;启示公元751年大唐帝国迎来了最繁华的时代,在帝国的首都长安,往来的商旅络绎不绝,他们将西域各国的货物通过丝绸之路运往唐帝国的各个地方,并将唐帝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销往西域各国。
丝绸之路自西汉的张骞“凿空”之行后,已畅通了几百年。
然而这条通过河西走廊联通西域各国的通道,却在这一年经历了一次危机,尽管这次危机对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唐帝国来说根本构不成什么威胁,然而,正是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危机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一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达到全盛。
而经过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在帝国的西北,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成为帝国管理西域各国事务的中枢机构。
随着唐对西域诸国影响力的加深,西域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上也越来越向中原地区接近。
为了保护商路的畅通,唐在加强在西域驻军的同时,也采取了一套“以夷制夷”的政治策略,通过册封一个突厥强国突骑施,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这套策略在实施的初期收到了奇效,突骑施在抵挡东突厥和大食军队的进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突骑施苏禄可汗死后,突骑施迅速分裂,唐在处理突骑施的的政策上也出现了失误,突骑施分裂之初,唐支持黄姓可汗,很快唐又转而支持黑姓可汗,这使得黄姓可汗不得不去寻找新的依靠力量,这为怛罗斯之战爆发埋下了伏笔。
与唐几乎同时建国的大食,经过了建立之初的征战,已成为一个庞大帝国。
在征服了萨珊波斯后,大食向东扩张的障碍已经扫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怛逻斯之战与两种文明的碰撞李先华222008313012015历史文化学院08级5班概要:当两个强大的帝国相接壤冲突在所难免。
公元751年中亚小城怛逻斯见证了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两大帝国两种文明的碰撞。
怛罗斯之战不足以改变两大帝国和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两种文明的格局,但是却对东方和阿拉伯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
概要完。
SummaryThe conflict can not be avoided when two strong emperies border on each other.751BC,Talas,a small town of Central Asia, saw the conflict of two kinds of civilization between Tang Empire and Arab Empire. Battle of Talas could not change the pattern of Tang Empire and Arab Empire; neither did civilization of China and Arab. But it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Orient and Arab world.关键词:怛逻斯战争文明碰撞正文:一般认为,中亚地区是亚欧大陆中的战略要地,自古就是东西方各大国的必争之地。
从古世纪起到中世纪前期,中亚部分地区相继处于古波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之下。
公元前2世纪以后中原的汉帝国强盛起来。
在此之前中亚地区的月氏被来自蒙古高原的匈奴所破。
史书上记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徒月氏居其地。
”“①(乌孙国)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
”②由此可见中亚地区当时处于分裂的局面,小国林立。
这也许是中原地区关于中亚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2世纪末,中原的汉帝国国力达到极盛,前后三次派兵北伐匈奴,并取得通向西域的要地河西走廊.在此期间中过派出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企图联合西①《汉书.张骞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域各国夹击匈奴,虽然没有成功,但却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开通了道。
.以后西域各国归附汉帝国。
此后丝绸之路开通,中亚的地位日益重要。
唐帝国在中亚和早期阿拉伯势力的扩张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中原地区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纷争割据局面,相继建立了隋和唐帝国,中亚大部分地区重新处于汉人王朝的控制之下。
这一时期称雄一时的波斯帝国陷入混乱,史书记载“自库萨和于628年逝世到公元632年,四年被加冕为波斯王者不下十二人。
”波斯帝国的衰亡对中亚的影响是极大的,这为几乎同是兴起于东亚和西亚的两大过介入中亚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7世纪前期唐帝国出兵平定了高昌,重建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
关于出兵原因,史书记载“自隋乱,债路闭故西域朝贡皆道高昌。
”①而“高昌王麴文泰与突厥通,凡西域朝贡道其国,咸见壅掠。
”②“又与叶护连结,将击伊吾。
”③从而引起了西域各国的不满。
公元640年侯君集率军到达高昌,高昌降唐,唐以高昌地为西州,设安西都护府于河城,留兵镇守。
公元647年于阗归唐以后,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辖于阗、碎叶、疏勒、龟兹,称安西四镇。
公元659春唐朝统一了西突厥,西突厥统治下的中亚地区归唐,唐正式开始统治中亚。
史书记载“九月,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百二十七。
”④公元661年“六月,癸末,以土火罗、波斯等十六国置都府八,州七十六,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并隶安西都护府。
”⑤中亚的部分地区并入唐的版图。
唐对中亚的统治和对内地的不一样,事实上除安西和北庭都护府所辖的部分中亚地区以外,唐并不直接统治中亚。
统治中亚大部分地区的还是大大一些小小的藩国。
它明每年向唐纳贡,接受唐的册封。
在唐帝国兴起和强盛的同时,阿拉伯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也兴起和强盛起来。
阿拉伯国家首先兴起于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570—632年)以其创立的伊斯兰教把阿拉伯人统一起来,最终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阿拉伯的强势首先威胁到的是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
史书记载“波斯、拂菻各遣兵讨之,①《新唐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②《新唐书.高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③《新唐书.高昌传》④《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2年版皆为所败。
”①“龙朔初,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始有米面之属。
又将兵南侵婆罗门,吞并了诸胡国,縢兵,四十余万。
”②公元637年的卡迪亚和公元643年的纳哈文德战役后,强盛一时的波斯帝国灭立,波斯王请唐援助无果,也不得不逃到唐帝国境内。
唐帝国皇帝在唐立波斯王子卑路斯为王,史载“波斯为大食所灭,虽不能国,咸亨中犹入朝,授卫将军。
”③“仪凤二年〈677年),波斯王卑路斯奏请于此〈长安醴泉坊〉置波斯寺。
”④此后阿拉伯势力和伊斯兰文化开始直接入侵中亚。
阿拉伯人对中亚的入侵可分为两个阶段。
公元7世纪下半期到公元8世纪初为一个阶段。
此时阿拉伯人入侵的特点是以掠夺财富和掳获战利品为主要目的,传播伊斯兰教并不是阿拉伯战士所关心的,史载“使得许许多多的贝杜因部族离来荒凉的故乡,到北方肥沃的地方去征战的,不是宗教的狂热,而是经济的需要。
....他们参加各种侵略的目的是为了争夺战利品,而不是为了取得永久的立足地。
”造成这种目的的原因应该是阿拉伯人对财富的渴望和自身力量的不够强大,不适合大规模的争服。
也是在这一段时期,曾被唐打败的东突厥复兴西迁,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也强大起来。
史书上记载东突厥“大抵兵与颉利时略等,地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
”⑤公元7世纪七十年代未,吐蕃与西突厥连兵攻安西,史书记载“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之地,东与凉、松、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安西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⑥西边少数民族的强大实际上是消弱了唐的力量,为阿拉伯人入侵中亚提供条件。
在古代,文明的传播往往和政权有关,一个强大的政权和一个强大的帝国往往会促使其所属文明在其疆域范围内或更远的范围广泛传播。
在唐统治西域的几十年中,唐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西域的胡人也纷纷来到内地。
安国、史国、石国等中亚人来到内地成为了安姓、史姓、石姓等人的祖先。
著名的诗人李白有①《旧唐书.西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②《旧唐书.西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③《新唐书.波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④宋敏求《长安志》卷十⑤《旧唐书.突厥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着西域人的血统,唐朝著名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等都来自于西域。
这时的文化交流和华夏文明的传播前所未有的进行着。
中亚小国都积极向唐进贡并把这当成是一种很光荣的事,甚至在以后唐通往西域的道路都被阻隔了还不断绝,阿拉伯人已经开始统治中亚后,即使是他们都还盼望着大唐能够重新回到那里。
怛逻斯之战及影响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处于倭马亚王朝时期,这一时期阿拉伯帝国结束了内部的纷争,大规模的入侵开始。
此时的中亚分裂为二十多个小国,根本无力组织起来反抗阿拉伯的入侵,而唐以道远为由拒绝援助中亚国家。
阿拉伯著名将领屈底波领兵北伐中亚,灭亡许多国家,占领了中亚的广大地区。
阿拉伯人在进攻中亚的同时还积极向这些地区传教。
阿拉伯人的传教用的是强制性手段,他们摧毁当地的火神庙和佛寺,在其废墟上建清真寺;他们规定信伊斯兰教的人可以勉交人头税,而向非伊斯兰教信徒收重税,并把他们赶出原先居住的地区,这一切就引起中亚人民的不满,并引发大规模起义。
屈底波死后,阿拉伯的入侵告一个段落。
阿拉伯的疯狂掠夺行为和他们的不平等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是很不得中亚人的民心的,但是阿拉伯帝国是相当强大的,分裂的中亚小国并不能阻止他们的行为。
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大唐,但是唐帝国是不会与远方的大国结仇的,他们一向以和平的政策对待远方。
中亚事实上成了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缓冲地带。
公元8世纪中期以后,唐由盛转衰。
此时,唐曾征伐中亚的小国以阻止阿拉伯人的入侵,“天宝七载,北庭节度使王正见伐安西,毁之。
”①即是此事。
75O 年,中亚费尔干纳的伊赫德请唐军帮助他反对自己的敌人塔什干王,高仙之派兵攻塔什干王。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
仙芝性贪,得瑟瑟十余斗,黄金五六橐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如其家。
”②这一事件引起了本来亲唐的中亚各国不满。
他们向阿拉伯人求援,阿拉伯人于是就率军来援。
史载高仙芝“举兵围怛逻斯,黑衣救至”于是阿拉伯军同唐军直接产生冲突。
公元751年阿拉伯和唐爆发了怛逻斯之战,“高仙芝①《新唐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
诸胡皆怒,引大食欲共攻四镇。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达罗斯城,与大食遇。
相持五日,葛逻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
”①这场战争以唐军的失败告终。
关于唐俊损失人数,汉文记载是三万人,阿拉伯人说是七万人,《通典》也说是七万,可能汉文上记载的是唐军不包括西域小国的军队。
三万人的损失对唐和阿拉伯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达罗斯之战仍然只算是局部的边境战争。
这场由高仙芝发起的战争甚至没有影响到两大帝国的关系,两国仍然正常的交往着,大量的阿拉伯商人来唐贸易并没有受到影响。
安死之乱时参加平叛的就有阿拉伯人的军队“代宗取其军平两京。
”②就是指唐代宗利用阿拉伯军队收复长安和洛阳。
此后唐的势力基本上退出中亚地区,除牢牢的控制安西四镇外对中亚小国和阿拉伯的政策在军事上日趋保守。
但在中亚唐还是保留相当大的影响的,达罗斯之战后中亚小国还仍然来唐请兵对付阿拉伯人,史载“十一载,东曹王设阿忽与安王请击黑衣大食,玄宗尉之,不听。
”③此后的几年间,中亚的一些国家还不断来唐朝贡,即使是安史之乱,甚至是吐蕃吞并安西四镇时,仍然不断绝。
可见唐对中亚影响之深。
达逻斯之战是东方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接触时的必然结果。
古文明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战争不可避免。
达逻斯之战是一场对于两大帝国来说规模不大了边境战争,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亚的格局,但并不是全部改变,更说不上改变两大帝国和两种文明的格局。
早期的阿拉伯文明有很强的包容性,对于东方文化更是如此,先知穆罕默德就说过:“求学问,尤当去中国”。
中华文明文明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与阿拉伯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不同,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融合的过程中虽然有战争,但是这种战争是极小规模的,甚至是完全不影响整体的,在这个文明的过程中和平一直是流,这完全不同于基督教文明那样用武力使之皈依。
当然,阿拉伯文明除在东方外大多也使用武力,这也就造成了它控制下的中亚对大唐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