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舞狮
广东舞狮文化调研报告总结

广东舞狮文化调研报告总结广东舞狮文化调研报告总结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节目,尤其在广东地区,舞狮文化更是深入人心,影响了亿万人民。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广东舞狮文化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民俗意义以及保护传承状况等方面,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资料查阅,得到了以下的调研结果和结论。
首先,在广东舞狮文化的历史渊源方面,舞狮起源于古代祭狮神仪式,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狮子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为了抵御狮子的威胁,就扮成狮子嚇跑它。
这样的舞龙活动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舞狮表演形式。
广东舞狮在唐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一项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
其次,广东舞狮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舞狮的表演通常需要两个人合作,一个表演狮头,一个表演狮身。
狮子的身体由一块大布制成,由两个人肩并肩地扛在身上。
而狮子的头部则由一个人操纵。
表演者需要通过灵活的动作和技巧,将狮子栩栩如生地表演出来。
舞狮的表演是悠扬的音乐和舞者的动作相融合,给人以喜庆、祥和的感觉。
再次,广东舞狮的民俗意义深远。
广东人民把舞狮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相信它能够驱邪消灾、祈福增福。
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舞狮经常被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同时,舞狮也成为一种社交活动,凝聚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最后,就广东舞狮文化的保护传承情况来看,虽然广东舞狮文化在当地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传承和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对舞狮的学习和传承也有所松懈。
另外,由于舞狮技艺的传承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一些传统的舞狮团队也面临着人员老龄化和继承难题。
总结而言,广东舞狮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对于广东人民来说,舞狮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感。
尽管面临一些传承和保护的问题,但通过更好地宣传推广和加强青少年教育,相信广东舞狮文化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代子孙保留下这一宝贵的传统艺术。
广东舞狮活动方案策划

广东舞狮活动方案策划第一章:活动背景1.1 活动背景简介广东舞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广东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广东舞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巧的舞技和寓意深远的动作,成为了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推广和传承广东舞狮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知和喜爱,我们决定举办一场广东舞狮的活动。
1.2 活动目的和意义通过举办广东舞狮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广东舞狮文化,促进广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舞狮表演,增加市民们的文化娱乐选择,提高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欣赏水平,提升广东文化在市民心中的地位。
第二章:活动方案2.1 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时间:选择一个重要的节日或者特殊日期,例如春节或者国庆节等,以便吸引更多观众的参与;活动地点:选择一个广阔的场地,例如市区的广场或者公园,保证观众有足够的空间观赏舞狮表演。
2.2 活动内容和形式(1)主题舞狮表演:邀请多支有特色的舞狮队伍参与,每支队伍表演一段独特的舞狮节目,展示广东舞狮的不同风格和特色;(2)互动体验区:设立互动体验区,让观众亲身体验舞狮的乐趣,例如提供舞狮道具让观众可以尝试练习舞狮动作;(3)专家讲座:邀请广东舞狮的专家进行讲座,介绍广东舞狮的历史和技艺,增强观众对舞狮的了解和认知;(4)舞狮比赛:组织舞狮比赛,鼓励各支舞狮队伍展示自己的表演技艺,提升舞狮水平和竞技性。
2.3 参与方策划(1)舞狮队伍:邀请多支有特色的舞狮队伍参与活动,例如龙狮舞、太平狮等不同类型的舞狮表演。
(2)观众:通过广泛宣传活动,吸引更多观众的参与,包括市民、学生和游客等不同群体。
(3)媒体合作:与当地的媒体合作,增加活动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例如报纸、电视台、网络媒体等。
2.4 活动组织安排(1)活动策划:成立活动组委会,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并确定相关的活动细节和流程。
(2)预算安排:编制活动预算,确定活动所需经费,并寻求赞助商的支持。
(3)人员安排:确定各个岗位的人员需求,并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广东风俗舞狮作文

广东风俗舞狮作文
广东民间舞蹈丰富多彩,道具舞所占比例最大,多使用动物模具,摹拟各种动物的形貌和习性,表现尚武爱美的追求,其中狮舞和龙舞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狮舞按地区分为南狮和北狮,南狮又称为醒狮。
广东省也是我国“醒狮”活动中发展较好省份,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例如:佛山狮额高枕立,面粗眼大,面颊饱满,阔口明牙;中山狮头扁如鸭,勾鼻短须;鹤山狮小巧玲珑,光彩夺目;乐昌狮状似青蛙;惠来狮状如老虎。
佛山市民间“醒狮”的种类、范围都在逐步增加。
最有代表性的舞狮表演是“狮子大头佛”,取材于唐代石雕狮子。
创造了一套表演程序,整个套路均以舞蹈为主,中间夹杂着武术动作,增加了双人舞、幼狮舞,显得更加活泼可爱。
狮子滚绣球、高台梅花桩狮子采青和狮子走钢丝表演,把传统舞法与高难度技巧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南狮高新套路。
佛山醒狮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
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
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广东醒狮的简介。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
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
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
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
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
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
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
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
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
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
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关于广东舞狮作文

作文《广东舞狮》
鼓奏缓缓响起,台上的人随着节奏舞起了狮子,时不时眨一两下眼睛,十分有趣。
鼓声越来越密集,狮子的动作也越来越快,尽显着精气神,最后,鼓声慢慢结束,狮子也摆出了一个霸气的收尾动作。
一场精湛的表演结束了,但那栩栩如生的狮子头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舞狮是广东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商店开业,还是过年表演,大家都会请舞狮来表演。
在2006年,狮子舞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中为瑞兽,象征吉祥如意,所以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人民消灾除害、求福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蹋庄家,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
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
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助,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在今年,我又看见了舞狮。
两只不同的狮子在柱子上争夺着被挂在盆子里的“利是”,“利是”其实就是青菜,谁抢到,就能获得新一年的好运。
两只狮子不停地交锋,争先恐后地朝“利是”跑去,最后,比赛结束了,黄色的狮子更胜
一筹,夺得了“利是”。
台下的观众拍手叫好,不停地说再来一个。
舞狮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被更多人知道。
但现在,学习舞狮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应该让它发扬光大,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广东春节舞狮的历史渊源

广东春节舞狮的历史渊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广东地区,春节舞狮更是一项古老而受人喜爱的传统活动。
舞狮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与传承。
本文将为您介绍广东春节舞狮的历史渊源。
一、舞狮起源舞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史书记载,最早的舞狮形式出现在汉朝。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狮子具有神秘而威严的形象,被视为招财进宝、驱邪祛病的象征。
所以,人们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会选择扮成狮子,舞动狮身,以期带来好运和吉祥。
而由此也演变出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春节舞狮。
二、广东舞狮特色1.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春节舞狮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凸显了其在广东地区的重要地位。
广东舞狮以其艺术性、技巧性和娱乐性而闻名。
演员技巧娴熟,能够灵活驾驭巨大的狮子头,表演出各种翻滚、跳跃和扑咬的动作,让观众领略到了狮子的神奇魅力。
2. 狮头制作精良广东的舞狮以其独特的狮头制作工艺而闻名。
狮头通常由竹子、纸板和绸布等材料制成,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工匠们多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狮头形象栩栩如生,装饰着五彩斑斓的刺绣和细致精湛的刻画,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3. 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广东舞狮不仅仅是单一的表演形式,还包括了许多衍生形式,如高跷舞狮、僵尸狮等。
其中,高跷舞狮是广东舞狮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演员们穿着高跷,使整个表演更富有挑战性和观赏性。
僵尸狮则追求一种神秘、恐怖的表演效果,让观众在神秘的氛围中感受到独特的视觉冲击。
三、舞狮的意义广东春节舞狮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对祥瑞吉祥的祈福表达。
舞狮的音乐和动作寓意着好运与吉祥的到来,象征着新年的开始,也寓意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生活如意、工作顺利。
此外,舞狮还具有扫除凶气、辟邪驱魔的作用,在传播乐观气氛和富有希望的心情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语广东春节舞狮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活动,见证了千百年的变迁。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项蕴含着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的活动。
广东家乡的风俗舞狮作文

广东家乡的风俗舞狮作文
在我的家乡广东有一个风俗,那就是舞狮,舞狮有很多种,
其中以广东狮子最为出名。
在我的家乡广东佛山地区,每年过春节都要举行舞狮的活动。
在前几年,每年的元宵节期间,村里就会有几个村子举行舞狮的
活动。
舞狮子的队伍主要由四个村民组成,分别是“狮子”、“大鬼”、“小鬼”和“长狮”。
舞狮的时候,先由两个人抬着一个巨
大的石球进入场地,石球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所以重达十几公斤。
然后由一人举着狮头,另一个人拿着狮尾在后面跟随着。
狮
子刚开始时是“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后面的人便将狮头抬起来
用脚去踢它。
刚开始时狮头还不能动,直到后面有人拿了一块大
石头放在它前面时才开始“动”。
接着又有两个人抬着一个大鼓
进来,然后用鼓槌敲打鼓上的铁皮以发出声音来。
“狮子”听到
声音后就开始挣扎起来了,这时两个人用狮尾去拍打它的身体以
发出声响来。
大约十几分钟后狮子就停止了挣扎。
—— 1 —1 —。
岭南舞狮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
岭南舞狮,作为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近年来,我有幸参与了岭南舞狮的学习与表演,深感其韵味无穷,以下是我对岭南舞狮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舞狮的起源与传承岭南舞狮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民间祭祀活动,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舞狮文化。
舞狮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英勇无畏的崇拜。
在岭南地区,舞狮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每逢佳节、庆典,舞狮表演都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舞狮的动作与技巧岭南舞狮的动作丰富多样,包括“起狮”、“坐狮”、“摆尾”、“翻腾”等。
舞狮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和技巧,以下是我对舞狮动作和技巧的一些体会:1. 基础动作:舞狮的基础动作包括走、跑、跳、跃等,这些动作要求舞狮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才能使动作更加熟练、自然。
2. 狮头、狮尾的配合:舞狮表演中,狮头和狮尾的配合至关重要。
狮头要引导狮尾的动作,狮尾要紧跟狮头的步伐。
在练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同伴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一个个精彩的表演。
3. 表情与神态:舞狮表演不仅需要动作的协调,还需要舞狮者具备丰富的表情和神态。
在表演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眼神、面部表情等来传达狮子的神态,使表演更加生动、传神。
三、舞狮的文化内涵岭南舞狮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以下是我在学习舞狮过程中对文化内涵的一些感悟:1. 团结协作:舞狮表演需要舞狮者们团结一心,共同完成一个个精彩的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果。
2. 勇敢无畏:舞狮象征着勇敢和力量,舞狮者在表演过程中要克服种种困难,展现出勇敢无畏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粤特色民俗——醒狮
春节期间,广东人主要的民间娱乐:睇戏、打牌、逛花市、出游、拜神、拜年,“逗利是的”……而最吸引人的要数舞狮子了。
可知道,舞狮子是广东春节的一大特色民俗,民间传统活动之一。
关于舞狮这种民间有几种不懂的起源和传说在这里我列举一些仅供参考。
史料记载说:
这个比较丰富可以考究的史料很多,不过残缺不全真假难辨。
据说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
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到了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美丽的传说:相传,相传明朝初年,广东出现了一头肉翅虎,翅如蝙蝠,飞而食邪心人肉,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
粤入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东西,都视为吉祥之物,因此,人们仿造此兽形象在节日中舞动它,以告四方生灵,不要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
后来人们考究其实,原来这称之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因鬣毛过肩,并且毛色与身体颜色相同,奔跑时鬣毛扬起如蝙蝠的缘故。
近代起源说:
广东舞狮子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初为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
清朝中叶,已广泛流行于两广地区,并传至南洋、北美和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
广州三元里、泮塘的“狮子”尤具特色。
时逢节日,舞狮游行,共庆丰收,亦互为勉励。
若遇“狮子”临门,视为“驱除邪恶、光耀门庭、大吉大利”之事,纷以彩礼答谢。
现在,广东各市各镇、各大企业和一些村、衔都有狮队。
广东最具实力的狮队是分布在广州、肇庆、佛山、遂溪。
舞狮,广东俗称“醒狮”,醒狮在广东城乡有着悠久的传统,其实不仅在春节舞狮采青拜年,是广东城乡的习俗,很多时候其他的节日婚庆,也有不少企业个人邀请舞狮团来表演。
这些舞狮团都会以舞狮助兴,进行惊险刺激的表演。
醒狮舞是从古流传至今的民间舞蹈,其历史特征,民俗特征和娱乐特征不言而喻。
舞狮年拜讲究多多
醒狮点睛规矩严格
醒狮表演之前,还有一道必经的“开光点睛”程序,它是一种单列仪式,庄重而肃穆。
选良辰定吉时,择吉地,由有身份的教练或法师,先洗手后烧香礼拜,指挥四周压住阵脚摆好五行阵,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静场,行礼如仪,绕狮三圈贴三道灵符,再杀鸡用鸡冠血滴入容器,口中还念道:“老师傅、老师公、过往神明:今天我们醒狮团借宝地一方,进行醒狮点睛,请各位扶持保佑,能保则保,不能保请绕道而走。
”再用朱砂红笔按先左后右顺序,点眼睛,念道“日月光明”,点舌时念道“国泰民安”。
此外也还有点额头点角点背点身的,有的也就略去。
完成点睛后,喝令一声“响鼓”,鼓锣齐鸣,被点了睛的狮子从睡眠状态苏醒,得了生命和灵气,避开妖魔鬼怪,腾起舞动了。
整个点睛,规矩森然,不能“犯冲”。
广东醒狮是以武术功法为基础,又以舞”为形式的独特民间艺术舞狮。
由两人合作,首
尾配合,舞动一头四不像“狮子”,前有“大头佛”逗引,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雷之声的大鼓、厚锣、响钹,随着乐声起伏,把“狮子”从酣睡到奋起的神态举止、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逢佳节喜庆、迎春赛会、开张庆典,人们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
其实,狮子有“北狮”和“南狮”之分。
“北狮”重形,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
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
广东民间的“南狮”重“意”,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
“南狮”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势、过三山、上楼台、发狮威,无不神似;喜则欢而碎步,怒则气冲牛斗,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
这是南狮重“意”的舞法。
还有迎宾舞、跳龙门、叠彩、采青等各种形式。
法不离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内外转身摆脚等。
“舞狮”高潮在“采青”。
人们把象征“松柏常青、身壮力健”的“青叶彩礼”(通常是一棵连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挂起或放置于盛盘之中,“狮子”从探青、惊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
“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别,花款有水青、桥青、蟹青、阵门青、七星伴月、九指连环等名式。
“采青”时视青”的高度,少则二三人“叠罗汉”踏肩而上,多则数十人肩托圆盘至五六重,摘取彩礼。
舞狮者必须顺利地一次采到“青”,并将“青”食下,将生菜取下撕碎,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象征着“发财”;春夏秋冬四季,冬天代表静,鞭炮响过后,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万物充满生机。
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
还久就是采橘青,即、利是先由狮子吃到嘴里,再将橘放回到神台,表示吉祥;并将利是拿走。
表示大吉大利。
每年春节初二开始,醒狮团也会到上合居民家中拜年,恭贺新春大吉大利,取得开年好意头。
进入新世纪以后,“广东众多醒狮团”通过摸索学习改良醒狮技艺。
表演形式有“过长桥”、“上楼台”、“高杆采青”以及破解若干阵法的不同形式。
如长蛇阵必从七寸破起,蜈蚣阵必从阵尾破起,蟹阵必从蟹钳破起,然后逐腿破完。
破出来的道具还必须摆成好“大吉大利”等字样,这才合乎规范。
不懂此道乱破乱舞一通会受到懂行人的耻笑,重者还会被取消表演资格。
另外,还要求高师不露头,不能舞出“三个头”,舞得要“似”要“生”,强调要“三弯”(肘、腰、膝)。
现在广东醒狮,头上是有角的,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造型,名为“狮子”,实为一头不像
狮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
这个“四不像”还有一个传说,在明朝初年,有头独角怪兽出现在佛山,害人害物,人们不得安宁。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以兽治兽,做了一头竹编纸糊的头上也长独角的狮子,并且敲锣打鼓大放鞭炮,把怪兽吓跑了,从此便把独角狮子作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
醒狮不愧为岭南一大特色民俗
文图/绍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