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学教案
蚕病学教学大纲

《蚕病学》教学大纲学时: 36 学时学分: 2 学分理论学时: 27 学时实验学时: 9 学时面向专业:蚕桑专业一、说明(一)课程教学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蚕病学》是蚕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家蚕发病的原因,病原微生物的特性、致病机理、传染发病规律以及诊断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蚕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实际诊断蚕病进行蚕病防治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并掌握蚕病的种类、蚕儿发病的原因以及传染性蚕病发生流行规律等蚕病防治的基础知识。
(2)学习掌握生产上常见多发的几大类主要蚕病的病原微生物特性、致病机理、病征病变特点,传染、发生、流行规律及诊断、防治的理论和方法。
(3)培养提高学生自学及获取有关文献资料、科技情报的能力。
2.实践技能方面:认真上好实验课,提高学生对几大类主要蚕病的实际识别与诊断能力,并通过课下小实验让学生掌握蚕病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
使学生具备蚕病研究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课程教学改革本课程是蚕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它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蚕体解剖生理学》等课为基础,并为养蚕学、蚕种学等专业课奠定基础。
在教学内容上,与原大纲相比重点突出家蚕病理学内容与蚕病防治实用技术。
二、大纲内容(一)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编家蚕传染性病害绪论:蚕病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 1 学时)第一章蚕病的基本概念( 4 学时)第一节蚕病的种类:传染性蚕病与非传染性蚕病种类。
第二节蚕病发生的原因第三节传染性蚕病发生及流行规律:四大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规律。
第四节蚕体的防御机制重点难点:重点讲解蚕病发生的主要外部原因及相互间的关系。
传染性蚕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及蚕体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的物质基础。
难点为昆虫所具有的免疫能力与高等动物有何区别。
思考题: 1.引起蚕儿发病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哪些?并简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生物的多样性》第二章第五节“蚕的变态发育”。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各发育阶段特征、变态发育的生理机制以及蚕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掌握各发育阶段特征。
2. 理解蚕变态发育的生理机制,认识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蚕变态发育的生理机制。
重点: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PPT、实物蚕茧、显微镜等。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茧实物,引导学生思考蚕是如何变成茧的,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讲解:利用PPT和图片,详细介绍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
3. 实践:分组观察显微镜下的蚕卵、幼虫、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蚕变态发育的生理机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各阶段特征:卵的小巧、幼虫的蜕皮、蛹的静止、成虫的羽化变态发育的生理机制:激素调控、组织重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内容,简述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2. 答案要点: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特点:卵的小巧、幼虫的蜕皮、蛹的静止、成虫的羽化生理机制:激素调控、组织重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例题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奥秘。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昆虫,进一步认识生物的适应性。
蚕病学教案

蚕病学教案第一章蚕病的基本概念(4学时)第一节蚕病的种类第二节蚕病的发生第三节蚕体的防御功能第四节蚕病的流行第 1 次课 4 学时A 点名,熟悉教学班学生情况。
B 自我介绍——利用多媒体(包括课程组成员情况)。
C 开始讲课:Ⅰ关于《蚕病学》一、本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所产生的一门课程。
与之关系较近的课程有:《养蚕学》、《蚕体解剖生理学》、《蚕种学》等。
———了解学生先修课情况。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显的课程理论——蚕体病理实践——防治技术(生产应用)二、本课程所解决的问题提问:蚕病学研究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概括:1、蚕为什么生病?——病因2、蚕怎样生病?———病理3、蚕生病后怎样?——病征4、怎样防治蚕病?——预防、治疗三、本学科发展历程1、经验阶段:经验;2、实验科学阶段:实验验证、查明病原;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
四、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讲、自学,全面掌握。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进行。
———强调互动式教学。
实验课: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布置参考文献、随堂测验等。
课外小组:小组论文,课外观察。
要求各班选定课代表。
Ⅱ《蚕病学》研究概况与进展一、 1949年前研究概况――简讲1、病症方面——经验阶段。
如:王盘(元代)《农桑辑要》中关于微粒子病病症的记载;宋应星(明代)《开工天物》中关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记载等。
2、病原及防治方面:1835 年Bassi.A(意大利)发现僵病病原为真菌。
1870 年Pastear.L(法国)发现并命名了微粒子孢子。
1907 年Prowazek.S(德国)证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病原为滤过性病毒。
1929 年Paillof.A(法国)指出软化病病原为病毒。
1959 年中日科学家证实。
1934 年石森(日)发现家蚕中肠型脓病病原为质型多角体病毒。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蚕病研究1、病原50 年代:主要对僵病、NPV、CPV病原进行研究;60 年代:主要对病毒的增殖条件及与环境关系进行研究;66—76 年:文革,停止研究(67 年,日发现浓核病病毒);70 年代末—80年代:病毒的超微结构、核酸类型、基因表达方式、病毒离体培养等方面(80 年发现浓核病);90 年代——今:病原→试材,进行其他领域研究。
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

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家蚕病理学是一个研究家蚕疾病的学科,它涉及到家蚕养殖业的发展和家蚕疾病的防治。
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之一,其丝绸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家蚕疾病的爆发和传播给家蚕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家蚕病理学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家蚕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家蚕病理学是研究家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到家蚕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家蚕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家蚕免疫系统的研究以及家蚕疾病的防治方法等内容。
家蚕病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病原体的鉴定和分类、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家蚕免疫系统的研究以及家蚕疾病的防治方法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家蚕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和目标制定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的原则是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立足于家蚕病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
实用性是指教学内容应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系统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从基础知识到应用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家蚕病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家蚕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能力。
通过对家蚕病理学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家蚕病原体的鉴定和分类、家蚕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家蚕免疫系统的研究以及家蚕疾病的防治方法等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家蚕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问题。
三、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包括家蚕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家蚕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家蚕免疫系统的研究以及家蚕疾病的防治方法等。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
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
蚕病学实验指导

《蚕病学》实验指导实验一病毒病实验一、实验目的认识家蚕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等三种主要病毒病的病征,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从而掌握病毒病的识别与检验技术。
二、实验材料及仪器1、试验材料:健康活蚕、病毒病活蚕、病毒病蚕浸渍标本、1N NaOH、1N HCl、酒精乙醚混合液、苏丹Ⅲ染色液(将0.5克苏丹Ⅲ溶于100ml 95%的乙醇中,过滤)、蒸馏水等。
2、仪器及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棒、剪刀、镊子、培养皿、酒精灯、昆虫针、塑料盘、火柴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一)血液型脓病(核型多角体病)1、血液型脓病的病征观察病蚕患病初期无明显病征,病重者则表现出各种显著病征。
典型病征表现为:体壁紧张发亮,显示出乳白色;行动狂燥,常爬行于蚕座四周;最后体壁破裂,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
由于不同时期发病,表现为不眠蚕、高节蚕、脓蚕、斑蚕等。
2、血液型脓病蚕的组织病理检查(1)血液用解剖剪剪去病蚕尾角或腹足,鉴别流出血液的颜色(病蚕血液呈乳白色)。
取此血液1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400~600倍显微镜下进行镜检。
仔细观察血液中血球的病理变化,以及多角体的形态。
多角体多为六角、四角或三角形的折光性较强的多面结晶体,一般以六角形为多,较为整齐,大小(直径)为2~6微米。
由于脂肪组织被破坏,脂肪球游离于血液中,因此,镜检时,视野中常因脂肪球与多角体相混淆而难以区别,故镜检时可用下列三个方法来加以区别。
①物理性状差异比较法根据脂肪球与多角体的比重、折光性、形态大小的不同。
多角体比重大于脂肪球,所以临床标本稍停片刻后,脂肪球往往都浮于上层,多角体多沉于下层,可分为两个焦平面。
同时多角体的折光性比脂肪球强,其大小亦较整齐,镜检时采光不宜太强。
②苏丹Ⅲ(Sudan Ⅲ)染色法取少量病蚕血液涂片,待干,滴加1滴苏丹Ⅲ染色液,待干,滴加1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在400~600倍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在视野中呈红色或橙黄色的圆球状物质是脂肪球,多角体则不着色。
完整版《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

完整版《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第七章《生物的发育与进化》中的第三节“蚕的变态发育”。
详细内容包括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即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掌握各个阶段的特征;2. 理解蚕的变态发育原理,提高学生对生物发育的认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蚕的变态发育原理及其各个阶段的特征。
重点: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实物蚕、显微镜、投影仪等。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详细讲解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征。
3. 实践:分组观察实物蚕,让学生亲身感受蚕的各个发育阶段。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蚕的变态发育相关的典型例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蚕的发育过程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完全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
(2)描述蚕各个发育阶段的特征。
(3)解释蚕的变态发育原理。
2. 答案:(1)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2)卵:圆形,黄色;幼虫:体长可达78厘米,白色,有许多环节;蛹:呈纺锤形,黄色,不食不动;成虫:蛾,体长23厘米,翅膀展开约5厘米。
(3)蚕的变态发育原理:蚕在发育过程中,通过不断蜕皮和变态,使身体逐渐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需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观察、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征,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找更多关于蚕的变态发育的知识,了解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
《蚕宝宝变样了》 学历案

《蚕宝宝变样了》学历案一、学习主题蚕宝宝变样了二、学习目标1、观察并描述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2、了解蚕宝宝变样的过程和原因。
3、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
三、学习资源1、养蚕盒、桑叶、放大镜。
2、蚕宝宝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养的蚕宝宝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和探索蚕宝宝变样的秘密。
(二)观察与记录1、分组观察蚕宝宝,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的身体、颜色、形态等特征。
2、记录下观察到的蚕宝宝的样子,包括体长、体重、身体的分段情况等。
(三)交流与分享1、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观察到的蚕宝宝的变化。
2、共同讨论蚕宝宝可能正在经历的生长阶段。
(四)蚕宝宝变样的过程1、蚕宝宝的生长阶段主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
2、当蚕宝宝还是幼虫时,它们会不断地吃桑叶,身体逐渐长大。
在这个过程中,蚕宝宝会经历多次蜕皮。
3、当蚕宝宝长到一定程度后,它们会停止进食,开始吐丝结茧,进入蛹的阶段。
4、在蛹的内部,蚕宝宝会进行身体的重组和发育,最终破茧而出,成为成虫。
(五)思考与探究1、为什么蚕宝宝要蜕皮?2、蚕宝宝吐丝结茧是为了什么?3、蚕在每个生长阶段的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六)拓展与应用1、了解蚕丝在生活中的用途,如制作丝绸衣物等。
2、思考如何保护蚕宝宝的生长环境,促进它们的健康成长。
五、学习评价1、能够准确描述蚕宝宝的形态变化。
2、理解蚕宝宝变样的过程和原因。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想法。
六、课后作业1、继续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变化,记录下来。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蚕的知识。
蚕宝宝的一生是神奇而短暂的,在它们的生长过程中,我们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从一颗颗小小的卵,孵化出又黑又小的幼虫,经过多次蜕皮,逐渐长大。
蚕宝宝在幼虫阶段,身体是柔软的,一节一节的,像小小的火车车厢。
它们的颜色也会随着生长而发生变化,从黑色逐渐变成白色。
蚕病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蚕病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目的要求课程设计是《蚕病学》的教学内容之一,在学生系统学习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初步掌握实验技能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就家蚕病理及蚕病防治方面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性试验设计(立项报告)。
要求明确研究(试验)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试验方法)、对实验结果与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及对研究结果的预期估计和讨论。
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开拓思路,提高学习知识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1.完整的创新性、探索性试验研究设计。
2.结合目前蚕业生产中蚕病发生与防治现状,进行调查性试验设计。
3.参加教师科研,得到相应的研究结果,并完成研究报告。
三、课程设计的格式题目作者指导教师1.研究的目的意义就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预期目标。
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提出总的研究思路,所需试验设备及具体研究方法、试验分区设置与调查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等。
3.研究与调查内容分项列出研究内容,完整设计出各种调查表格。
4.研究结果预测及讨论对预期结果进行预测,并就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四、时间安排在本课程结束后学生要提交课程设计,如果有特殊原因,可以适当延长提交时间,但必须报请任课教师批准。
五、组织形式实行系统一领导下的任课教师负责制。
六、成绩评定课程设计在课程结束后由任课教师组织进行交流。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设计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分,成绩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成绩评定标准:优秀:选题准确、理论依据充分、研究方案正确可行、资料收集齐全、文字表达流畅。
具有一定创新性。
良好:选题准确、理论依据较充分、研究方案正确可行、资料收集较齐全、文字表达较通顺。
及格:选题基本准确、理论依据阐述稍差、研究方案基本可行、资料收集不多、文字表达稍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病学教案第一章蚕病的基本概念(4学时)第一节蚕病的种类第二节蚕病的发生第三节蚕体的防御功能第四节蚕病的流行第 1 次课 4 学时A 点名,熟悉教学班学生情况。
B 自我介绍——利用多媒体(包括课程组成员情况)。
C 开始讲课:Ⅰ关于《蚕病学》一、本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所产生的一门课程。
与之关系较近的课程有:《养蚕学》、《蚕体解剖生理学》、《蚕种学》等。
———了解学生先修课情况。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显的课程理论——蚕体病理实践——防治技术(生产应用)二、本课程所解决的问题提问:蚕病学研究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概括:1、蚕为什么生病?——病因2、蚕怎样生病?———病理3、蚕生病后怎样?——病征4、怎样防治蚕病?——预防、治疗三、本学科发展历程1、经验阶段:经验;2、实验科学阶段:实验验证、查明病原;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
四、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讲、自学,全面掌握。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进行。
———强调互动式教学。
实验课: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布置参考文献、随堂测验等。
课外小组:小组论文,课外观察。
要求各班选定课代表。
Ⅱ《蚕病学》研究概况与进展一、 1949年前研究概况――简讲1、病症方面——经验阶段。
如:王盘(元代)《农桑辑要》中关于微粒子病病症的记载;宋应星(明代)《开工天物》中关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记载等。
2、病原及防治方面:1835 年Bassi.A(意大利)发现僵病病原为真菌。
1870 年Pastear.L(法国)发现并命名了微粒子孢子。
1907 年Prowazek.S(德国)证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病原为滤过性病毒。
1929 年Paillof.A(法国)指出软化病病原为病毒。
1959 年中日科学家证实。
1934 年石森(日)发现家蚕中肠型脓病病原为质型多角体病毒。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蚕病研究1、病原50 年代:主要对僵病、NPV、CPV病原进行研究;60 年代:主要对病毒的增殖条件及与环境关系进行研究;66—76 年:文革,停止研究(67 年,日发现浓核病病毒);70 年代末—80年代:病毒的超微结构、核酸类型、基因表达方式、病毒离体培养等方面(80 年发现浓核病);90 年代——今:病原→试材,进行其他领域研究。
a、生物防治制剂:BmNPB 、BmCPB 、Bt。
b、BmNPV经重组可作为载体在蚕体内表达外源基因。
2、致病机理方面致病机理病原微生物对蚕的作用;蚕体自身的防御功能在组织病理学和病理生化学深入研究基础上,近年来深入到分子水平,尤其是BmNPV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细胞凋亡(PCD):感染病毒后,细胞透过染色体DNA段片化自主地发生细胞死亡,形成PCD 小体以防御病毒的进一步增殖,在昆虫中也被验证。
浓核病病毒(DNV)感染家蚕时,有的品种具有完全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nsd,推测与中肠圆筒型细胞上受体存在与否有关;细菌性肠道病:发现抗肠球菌蛋白(AEP);但对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尚待深入研究。
Bm 对真菌感染的防御:体壁与血液中蛋白酶抑制剂可阻碍真菌感染;体壁中F 型真菌蛋白酶抑制剂是第一道防线。
Bm 微粒子病:以昆虫培养细胞为材料对Bm N.b的感染、增殖模式及生活史开展研究,并未搞清。
3、防病应用理论的研究蚕室、蚕具消毒剂研究:“消特灵”研制;消毒剂、消毒安全性评价方法等。
本研究室———蚕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介绍。
化学药剂治疗Bm 微粒子病研究: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化技术开发是关键。
血清学诊断:80 年代DNV 病毒血清学诊断;而后开展微粒子研究,难以实用化;近年来的PCR 诊断技术等。
第一章:蚕病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重点讲解蚕病发生的主要外部原因及相互间的关系。
传染性蚕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及蚕体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的物质基础。
难点为昆虫的免疫能力与高等动物有何区别及利用。
思考题:1 引起蚕儿发病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哪些?并简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传染性蚕病病原在群体中是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的?并以实例予以说明。
3 蚕体具有哪些防御性机构与机能?昆虫免疫与高等_______动物有何异同点?第一节:蚕病的种类提问:什么是病蚕?———根据学生理解引出蚕病概念。
蚕病;指蚕儿偏离了正常的生理状况。
按蚕病的传染性分传染性蚕病:病原寄生→病害→病蚕→传染健蚕非传染性蚕病:致病因素→发病→病蚕,不传染健蚕。
按蚕病的寄生性分寄生性蚕病:病原微生物、节肢动物寄生→发病(包括所有的传染性蚕病和部分非传染性蚕病)非寄生性蚕病:中毒症、蛰伤症、生理障碍等(都是非传染性蚕病)。
第二节:蚕病的发生一、致病因素:1.生物因素:⑴引起蚕病的生物因素有寄生性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加害动物(节肢动物,蚂蚁、老鼠等)⑵病原性:指某种微生物对寄主能引起疾病的能力(生物因素对蚕具病原性)。
⑶生物因素致病作用的特点:①具有特定的侵染途径;―――举例说明②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毒力;毒力:指某种微生物侵入和损害寄主组织的能力,用致死中量(LD50)或半数发病剂量(ED50)来表示。
LD50:指杀死50%供试蚕的病原微生物的量或毒物量。
ED50:指引起50%供试蚕发病的病原微生物量。
均为理论值。
LC50:半数致死浓度 LT50:半数致死时间2、化学因素⑴引起蚕病的化学因素:非寄生性、非传染性因素。
有害物质污染桑叶、蚕室、蚕具等——农药、工厂三废、煤烟等有害物质直接接触蚕体:各类农药、烟草等。
不同化学性质的农药其毒性不同:LD50:杀灭菊酯 0.03322μg/g蚕;氧化乐果 37.11μg/g蚕;杀虫双(食下) 0.329μg/g蚕;杀虫双(接触)1.275μg/g 蚕;HF > 30mg/Kg(桑叶中含量,造成蚕儿中毒)⑵化学因素作用的特点:①毒物的化学性质,进入蚕体的方式和剂量;②蚕体对某些化学因素具一定抵抗力;③长期接触某种化学因素可产生抗药性。
3、物理因素⑴引起蚕病的物理因素机械创伤:养蚕操作粗放——收蚁、给桑、扩座、除沙、采茧、蚕座密度不当、♀♂鉴别、制种等。
射线等:直射阳光等。
⑵物理因素作用的特点具触发性,无特异性、无潜伏期。
4、饲料因素桑叶质量差(品种、肥培管理等)、采、运、贮不当,病虫害等。
5、环境因素饲养温湿度、光照、气流等控制不当,不能满足蚕儿生理要求,削弱抗病力,导致发病。
适宜条件:小蚕高温多湿,大蚕通风换气,避免直射阳光。
6、体质因素即蚕体的生理因素;指蚕品、蚕种质量及饲养管理等。
防御机能抗逆性:即强健性,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
抗病性: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感染抵抗性发病抵抗性诱发抵抗性感染抵抗性:是指家蚕通过限制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部位或侵染过程而阻止寄生关系成立的抵抗性。
发病抵抗性:是指家蚕对已侵入其细胞和组织的病原微生物,通过其特有的生化过程和生理机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发育和增殖的抵抗力。
诱发抵抗性:是指家蚕在不良理化因子等冲击后,对病原感染和发病的抵抗力。
抗逆性:热带系统及中系>日系>欧系抗病性:①蚕品种:多化>二化>一化④发育阶段:大蚕>小蚕;盛食>将眠>起蚕⑤性别:♂>♀二、致病因素的相互关系1、致病因素(尤其是生物因素)广泛分布;强调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
故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彻底消毒,严格防病”措施,充分发挥蚕体抵御机能的作用。
2、多种致病因素同时作用于蚕体→蚕病发生,必有一种主要的、决定作用的因素—分析诊断。
3、致病因素相互交替、相互制约4、群体饲养,个体体质差异,个别、局部蚕(弱小、迟眠等)发病→蔓延,故提青、分批隔离淘汰病蚕,牺牲局部,保全整体。
三、蚕病的发病经过(一)病征、病变和病程1、病征:指家蚕被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受其他致病因素影响后,蚕儿出现的肉眼可见的典型症状。
2、病变:指细胞组织器官病征(例如:CPV等)。
3、病程:从蚕儿感染→出现病征(死亡)的时间。
据此,可将蚕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二)蚕病发生的经过蚕病发生经过:病原侵入蚕体或其他致病因素影响蚕体后→引起蚕体一系列反应→并出现各种病症、病变之过程。
依据病情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非传染性蚕病不明显)1、潜伏期:病原侵入蚕体,但未出现任何病征,其长短与病原种类、数量、毒力、蚕体健康状况有关。
2、发病期:病原寄生后,出现典型性病征并产生生理功能的显著变化时,叫发病期。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
3、转归期:即蚕病的结局。
⑴痊愈—蚕体消灭病原微生物,恢复正常生理状态(较难,如F 中毒、烟草中毒等,处理及时可以);⑵维持病态—如曲霉病,2 令后寄生,腹背部真皮细胞死亡,蜕皮后(3 令起)病斑消失,但蚕体留有创痕。
此外,一些慢性病也能结茧。
⑶死亡—大多数蚕病为此结局,背管停止博动,故生产上目前采用及时淘汰病蚕方法防蔓延。
第三节:蚕体的防御机能提问;昆虫缺乏免疫淋巴系统,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
然而昆虫却是当今地球上最为繁荣的一类生物,为什么?主要靠4 亿多年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许多独特的生存机能,尤其是抵抗病原体侵染的活体防御机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昆虫防御机制的研究,是进行害虫防治和(益虫)经济昆虫疾病防治的基础之一。
近年来,此方面研究进展迅速。
昆虫(桑蚕)对病原体侵染的防御机制(体系)主要由体壁、消化管和体液三大方面综合构成。
一、体壁的防御机能提问:体壁的构造?根结构造由学生分析总结,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如下。
(一)完整的体壁对于病原体的侵染是一个有效障碍,起作用的主要是蛋白质与几丁质构成的表皮层。
(二)上表皮的蜡质层为疏水性,富含类脂物,具有防御真菌侵染的作用。
据研究,脂肪酸中的游离挥发性短链脂肪酸如辛酸、葵酸、戊酸等可抑制白僵菌分生孢子发芽;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发芽和菌丝伸长既有抑菌作用也有杀菌作用。
(三)昆虫蜕皮时,可将尚未侵入体壁深处的菌丝除去,产生“可治愈性感染”现象。
(四)蚕受到病原真菌侵染时,其体壁中的酚氧化酶被激活,病原性弱的病菌其激活的程度较高,被活化的酚氧化酶催化底物酪氨酸等形成黑色素,而附着于菌丝表面,阻止菌丝的生长扩展。
(五)真菌蛋白酶抑制剂:家蚕体液中的真菌蛋白酶抑制剂有6种类型,其中存在于表皮层的F型真菌蛋白酶抑制剂是最为主要的抑制剂。
二、化管的防御机能提问:家蚕消化管的胚层起源构造?由此分析其防病作用,最后总结。
(一)内膜与围食膜1、前、后肠内表面存在与上表皮结构相似的蜡质层内膜。
2、中肠内表面有由几丁质、蛋白质和多糖类组成的围食膜。
作用为:防止食物直接与中肠肠壁细胞接触。
对于某些病原有抑制作用(如黄曲霉菌等)(二)消化管较短,进入消化管的病原及食物很快被排出体外,降低了病原增殖与侵染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