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
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

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一、考试科目及内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包括四部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教学实践。
考试内容涉及中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心理、家庭教育等。
二、复习要点1、教育学部分: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了解教育史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论。
2、心理学部分: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学习动机、情绪情感、能力与性格等方面的知识,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教育教学。
3、教育法律法规部分: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法规,了解教育法律制度,熟悉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4、教育教学实践部分:掌握课程与教学理论,熟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掌握课堂管理、学生评价等实践技能。
三、复习方法1、系统复习: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各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重点突破: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加强自身薄弱环节的练习。
3、练习巩固: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4、模拟测试:进行模拟测试,熟悉考试形式和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四、应试技巧1、注意审题: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考察点,避免答非所问。
2、理清思路:在回答问题时,要有清晰的思路,先列出框架,再逐步展开。
3、简明扼要:答题时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要啰嗦冗长。
4、灵活运用:遇到问题时,要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五、注意事项1、复习资料:选择权威的复习资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时间安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保证每天都有一定的复习时间。
3、坚持不懈:坚持持续的复习,避免临时抱佛脚,影响复习效果。
4、信心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
总之,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套复习知识提纲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需要考生全面掌握知识点,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时保持良好的信心和心态,为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最新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3.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5.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6.教育起源学说:a.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b.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c.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d.交往起源说:交流需要(叶澜)7.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a.中国b.古希腊: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和武士c.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婆术:问答法,苏格拉底2.寓学习于游戏:柏拉图3.教育遵循自然:亚里士多德4.“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昆体良,《雄辩术原理》5.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了出来。
6.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泛智教育7.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8.康德:最早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9.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10.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11.杜威: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12.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3.马可连柯:集体主义教育1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5.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a.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α.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β.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学校结构Ω.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α.教育再生产劳动力β.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a.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α.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β.决定教育的领导权γ.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影响部分教育内容b.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α.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β.教育可以促进民主γ.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与文化a.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α.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β.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γ.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b.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α.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β.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γ.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规律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e.个别差异性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a.内发论:(遗传决定论)b.外铄论:(环境决定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在因素+外在因素)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a.遗传b.环境c.个人主观能动性d.学习环境(5)教育制度1.现代学制的类型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型学制2.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a.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d.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3.我国的学制a.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b.癸卯学制:我国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c.壬戌学制:633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4.义务教育特征: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6)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一、教育学知识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人类科学文化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原理、方法和规律等内容。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本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等。
2.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以及教育经济学等学科构成。
理论分为传统教育学理论、新教育学理论,其中,新教育学理论包括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理论、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和自主教育理论等。
3.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实验法、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不同的教育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二、教师职业道德1. 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它是职业行为指南,是规范教师行为的基本准则。
2. 教师职业道德概念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忠诚正直、廉洁自律、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精益求精等几大方面。
3.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指培养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
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以及教师本身。
教育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学校管理者可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家长可以注重尊重教师、与其互相沟通;而教师本身则需要注重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
三、课程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是指教学过程设计的活动,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知识和学生特点,创造具有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2. 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需要遵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同时注重从学生和学科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设计的原则包括目标性、适应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评价性等。
3. 教学设计的步骤合理的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评价等,同时还需要进行教学实验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证考试冲刺资料下载】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一简答题1.简述说服教育法的贯彻要求①明确目的;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2.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①德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②智育: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简答)③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④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⑤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3.简述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基本内容①职业理解与认识;②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③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④个人修养与行为;记忆口诀:个人对待职业要有两个态度。
4.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①安排课程表。
②确定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④选择确定教学模式。
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
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与结果记忆口诀:安分严选贵族瓶5.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内容①信息技术教育。
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③研究性学习。
④劳动技术教育。
6.简述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②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③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④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⑤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⑥学生自我效能的增强记忆口诀:一归二成三自7.简述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表达明确的期望②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③合理运用外部奖励④有效运用表扬记忆口诀:外表漂亮,期望反复看8.简述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表达明确的期望②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③合理运用外部奖励④有效运用表扬记忆口诀:外表漂亮,期望反复看9.影响态度与品德的条件(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班群体(2)内部条件④认识失调⑤态度定式⑥道德认知10.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①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记忆口诀:福利可发乐理11.简述班集体的四个基本特征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健全的组织机构③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④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记忆口诀:积木准气12.简述长善救失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13.简述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记忆口诀:因势利导,表扬激励14.(各种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通用答案)①课题选择②查找文献资料③设计研究,制定研究计划④实施研究,收集资料⑤分析、处理收集到的资料⑥撰写研究报告记忆口诀:可找设施分赚钱二、材料分析题1.教学规律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2.导入设计要求①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即针对性;②导入要有启发性;③导入要有趣味性;④导入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常考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常考知识点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招聘考试和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科目,涵盖了丰富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如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等。
而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
在考试中,可能会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考生判断某种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例如,一个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品德培养和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教育思想到现代教育学的建立,这一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人物和观点。
比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三中心”理论以及杜威的“现代教育三中心”理论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人物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并能够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教育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又能为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例如,通过教育培养具有正确政治观念和价值观的公民。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密切,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而教育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文化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教育也具有传承、创新和融合文化的功能。
四、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和方法;不平衡性则提示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互补性表明教育要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五、教育原则和方法常见的教育原则有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必考科目之一,其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汇总一些必考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特点、目的和功能,以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目的: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以及不同教育目的论的观点和特点。
4、教育制度:了解教育制度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知识1、课程理论:掌握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方法。
2、教学理论:了解教学理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以及不同教学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3、教学方法: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4、教学评价: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和原则,以及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三、学生发展知识1、认知发展:了解认知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认知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2、情感发展:掌握情感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情感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3、品德发展:了解品德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品德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4、个性发展:掌握个性发展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个性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四、班级管理知识1、班级管理理论: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班级组织建设:掌握班级组织建设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3、班级日常管理:了解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班级日常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4、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掌握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五、教育教学技能知识1、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的步骤和应用。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备考资料

c o m √√《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1.(1)教育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古代学校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古代学校教育的形式一般是个别教学(4)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然、对辩和死记硬背2.w w w.zg j sk s.c o m√√专家预测3.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c.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d.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e.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c.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d.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a.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c.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3)教育与文化①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②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专家预测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c.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w w .z g j s k s.c o m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一、教育基础1、教育学基础知识。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同时,需要理解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掌握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途径等基本问题。
2、学生身心发展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学生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需要,熟悉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方法。
3、教育制度与政策法规。
考生需要了解我国的教育制度体系,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法规等,掌握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4、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发展心理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5、教学设计与实施。
考生需要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技能,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6、班级管理与德育。
考生需要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掌握班级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管理技能,能够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
二、学科知识1、学科基础知识。
考生需要掌握所报考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
2、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考生需要了解所报考学科的课程理论、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该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熟悉该学科的教学理论和实际问题。
3、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
考生需要了解所报考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掌握该学科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实施和教材分析。
4、学科考试与评价。
考生需要了解所报考学科的考试与评价理论和方法,掌握该学科的考试形式、内容和评价标准等,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考试与评价的设计和实施。
5、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
考生需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和发展趋势,掌握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现代:杜威、克伯屈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教(1)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2)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3)形成舆论、思潮教育的文化功能:(1)文化传承(2)文化融合(3)文化创新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简答: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1)目的性明确(2)计划性强(3)专门的教师队伍(4)过滤其他环境因素,调节,控制,利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青春期11-18岁,相当于初中到高中毕业这个阶段(1)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增长,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出现(2)内脏器官机能逐步健全(3)生殖器官发育成熟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目标是可以测量的,目的是不能测量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1978年,“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两个必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课程的主要流派:(1)活动课程论:以经验为中心(2)要素课程论:课程应当以文化要素为基础、而不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3)结构课程论: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创始人,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体系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课程的分类:(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任务)(2)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按属性)学科课程的缺点是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3)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按组织方式)(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按开发主体)(5)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实施要求)3.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三)中学教学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中学教学的意义:(1)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中学的中心工作(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是教育过程的一个分支,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2)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叶圣陶:“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4)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结合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构建学科知识书本的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善于把生活的经验上升为理论(3)直观性原则:要恰当选用直观(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目标、学科特点)辨析:教学过程越形象越好?不对,直观只是手段不是目标,要根据教学目标恰当选用直观防止直观带来的消极影响,直观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区分本质与非本质(4)启发性原则:关键是学生积极性和主动的调动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发扬教学民主简答: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分歧在哪里?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与知识的灌输《学记》“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序有两次含义: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学记》“不凌节而施”,“学不躐等”基本要求:难点分散辨析:启发式就是问答式?错误,启发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辨析:循序渐进就是知识逻辑顺序?错误,还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6)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加工,不能死记硬背(7)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最早有朱熹提出,他称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三种计划:学期、单元、教案简答:教师如何备课?三备(2)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基本功扎实;效果好简答: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3)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布置要遵循的要求:内容符合新课标和教科书要求;分量适当,难度适中;形式多元化,有趣味性;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强化)(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方法:(1)讲授法:最常用要求:要注意逻辑性和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的艺术(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结合,语速适当);讲授要和板书相结合(2)讨论法(3)谈话法(问答法)(4)演示法(5)练习法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1)实施素质教育(主题)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科学文化基础形成与品德培养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基本策略)所谓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是在一个总的统一而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实验假说的指导下而进行的对教学系统中各种因素、各门学科的协调统一、互相渗透的调整和变革,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综合改观(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重心)继续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向课程形式的调整和丰富上,并形成日趋合理的课程结构(四)中学生学习心理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