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为例
制约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思想心理因素及解决对策——以内蒙古草原生态移民为例

收稿日期:2012-07-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DJ019)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生(1973-),男,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韩广富(1965-),男,吉林辉南人,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史思主义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2年第4期(总第129期)民族问题研究制约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思想心理因素及解决对策———以内蒙古草原生态移民为例李生,韩广富(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12)摘要:意识转换是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先决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早进行生态移民试点的省区之一。
结合内蒙古草原生态移民的实践,运用贫困文化、参与式发展等有关理论,探讨生态移民的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移民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反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推进生态移民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生态移民;思想心理;制约因素;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12)04-0039-06一、制约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思想心理因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制约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思想方面因素主要有:(一)移民故土难离情结。
生态移民要和自己世代生活的环境相脱离,总感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不愿意离开故土到别处去生活,老年人在这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夏循祥在考察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后发现,以草原为家的广大牧民祖祖辈辈在草原上繁衍生息,对草原更是有着特别的依恋。
“有一些老人则坚持住在蒙古包里,愿意守着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不愿搬回嘎查,更不愿意搬到移民村。
”[1]288中青年人相对要好一些,敢于冒险,善于接触新鲜事物。
但是,如果在迁入地遇到经济收入下降、生产生活方式适应困难、社会交往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时,眷恋故乡的情结便悠然而生,产生返迁的想法。
如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生态移民在搬迁后,由于从事舍饲圈养,生产费用增加较大,加之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难以提高,导致过渡期贫困增加,这加重了移民的思想顾虑。
内蒙古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的思考与对策

内蒙古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的思考与对策作者:高鸿雁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年第02期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近年来,湖泊干涸、湿地减少、绿洲萎缩严重,植被盖度小、生物量低、土地贫瘠,沙漠化加剧,沙尘暴频繁发生。
不仅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如何增强西部生态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合理地解决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此,以西部地区的阿拉善盟生态综合治理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典型案例进行专题分析,以期为“十二五”期间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现状阿拉善盟处于我国西北干旱区东端,境内93%的地表为沙漠和戈壁,河网不发达,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气候十分干旱,自然环境极为脆弱,近几十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区域生态退化严重,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直接影响到毗邻地区以及华北和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一是极端干旱和缺水导致绿洲沙漠化。
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极端干旱,缺乏地表径流。
该区域年均降水量只有40~200毫米,而蒸散量高达655~1459毫米。
水资源不足、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不合理利用导致绿洲面积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整个绿洲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当前,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地已有部分活化,突破原有界线而呈互相连接态势。
二是严重风蚀沙化造成植物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贺兰山西坡森林带、北部梭梭林带、额济纳胡杨林带等阿拉善地区三大生态屏障近几十年出现了严重退化。
20世纪50年代长达800公里、面积达11330平方公里的梭梭林目前仅剩3860余平方公里,减少65.93%;额济纳旗胡杨林面积由5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294平方公里,减少41.2%;草场退化面积达334万公顷以上,占全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3.4%;植被覆盖度降低了30%~80%,大面积的草场已无草可食;180余种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或迁栖他乡,或濒临绝迹。
内蒙古生态移民政策执行研究的开题报告

内蒙古生态移民政策执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长期遭受破坏,导致草原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存环境。
为此,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1990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政策,将一部分人口从原本的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到生态相对较好的地区。
经过多年的实践,生态移民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因此对内蒙古生态移民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内蒙古生态移民政策执行情况,评估该政策对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相关部门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1)内蒙古生态移民政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分析;(2)内蒙古生态移民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包括政策执行的主要方式和程序、移民对象和规模、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成本等方面的分析;(3)内蒙古生态移民政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原住民生计的影响分析:包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民生状况等方面的分析;(4)内蒙古生态移民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及对策建议:包括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政策实施成本等方面的分析,以及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2.研究方法(1)文献梳理法: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生态移民政策的历史和背景、政策实施的程序和方式等相关信息。
(2)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生态移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了解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成本等情况。
(3)统计分析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生态移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计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1)为内蒙古生态移民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2)促进内蒙古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3)促进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措施

阿拉善地区位于中国西北荒漠区东部,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程度高,存在气候干旱、沙尘暴频繁、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差、水资源短缺、植被严重衰退、草地面积缩小、绿洲萎缩、沙漠化土地扩大、生态难民增多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阿拉善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给予了充分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用于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与恢复。
生态环境关系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及时掌握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自然环境概况1.1地理位置阿拉善盟处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北纬37°24′~42°47′,东经97°10′~106°52′),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盟。
境内东西长800km 、南北宽400km ,总面积约27万km 2,平均海拔为1000~1400m 。
阿拉善盟东北与巴彦淖尔盟、乌海市相接壤,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隔贺兰山相望,西南毗邻甘肃省,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达734.71km 。
1.2地貌条件阿拉善盟地域十分辽阔,地势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走势,由南向北逐渐平缓。
全境由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三大沙漠贯穿,形成了总面积约为8万km 2的阿拉善沙漠。
北部为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由贺兰山、合黎山、首乌山及马鬓山封闭环绕形成了阿拉善内陆高原盆地。
自南向北由狼山余脉、罕乌拉山和雅布赖山斜插,将高原分割为沙漠、戈壁、山地、湖盆、平滩等不同地貌类型。
1.3气候条件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内陆腹地,远离海洋。
海洋湿润气流被周围的群山阻隔,无法进入,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
该气候区的特点为降雨稀少、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风沙肆虐、异常干旱。
全盟年平均气温为6.0~8.5℃;年平均降雨量为40~200mm ,由于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多集中于7—9月,且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平均蒸发量为2866.9mm ,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日照时数高达3300~4700h/a ,年太阳总辐射量为615.32~690.67kJ/cm 3;境内风大沙多,风向多为西北且集中在冬、春季,风期长达5~6个月,平均风速为2.9~5.0m/s ,沙尘暴日数为9~12d 。
民族地方自然保护区移民经济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内蒙古扎鲁特旗的自然保护区移民为例

民族地方自然保护区移民经济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内蒙古
扎鲁特旗的自然保护区移民为例
哈斯木其尔
【期刊名称】《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年(卷),期】2016(000)011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不仅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本文是以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自然保护区移民为例,通过对罕山无人无畜封禁保护区和荷叶花湿地自然保护区两地移民经济状况的调查,总结出合理给予经济补偿和完善移民安置是实施移民政策的重要前提,是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步骤.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哈斯木其尔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
【相关文献】
1.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效应分析——以内蒙古阿拉善移民为例 [J], 焦克源;王瑞娟;苏利那
2.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浅析——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张琛琛;乌恩
3.自然保护区移民生态补偿定量研究——以内蒙古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魏晓燕;毛旭锋;夏建新
4.浅谈湿地自然保护区统计工作现状及分析——以内蒙古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J], 刘彬
5.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参与权及其实现——以内蒙古鄂托克旗生态移民为例 [J], 徐宜可; 爱如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漠化牧区生态移民工程效益评价——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

,
国 际移 民 。
②所谓“ 环境 诱 发 移 民 ” 包括 环 境 难 民、 灾 害移 民和 环境 退化 移 民 。
2 0 1 3 年 第5 期 ( 第7 卷 总 第4 7 期)
刨 新
I NNoVATI oN
No . 5 2 01 3
( V o 1 . 7 , C u m u l a t i v e l y N o . 4 7 )
沙漠化牧 区生态移 民工程 效益评价
— —
以 内蒙古 阿拉善盟为例
・
5 ・
创新
2 0 1 3年 第 5期 总第 4 7 期
是 由于环境突然或缓慢变化 , 对人们 的生活或生存 本文以阿盟为研究样本 , 立足于在 阿盟移民调 条件产生不利影响 , 而被迫或主动 、 暂时或永久离 研获取的调查问卷( 有效 问卷 4 4 1 份) 和大量第 一 开其家 园的人或人群 。环境移 民既可 以是 国内迁 手 资料 , 运用 统计 分析 法和 A HP法从 微 观层 面对 阿
论支持 、 经验借鉴和政策咨询 。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献 综 述
口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 , 有学者开始使用“ 生 态 移 民” , 表示 因环境 恶 化 ( 包括 环境 退 化 和 自然 灾 害) 导致 的人 口迁移。此 时, 联合 国难 民署、 国际移
国外对生态移 民的相关研究大致经历 了从 “ 环 民组织和难民政策小组等国际机构开始使用 “ 环境 境难民” 到“ 环境移 民” 过程 。“ 环境难 民” 一词早在 被迫移 民” ① 。联合国人 口司在 2 0 0 1 年报告 中还使 1 9 7 0年就被 L e s l e r B r o w n 使用 。 最初的“ 环境难 民” 用了“ 环境诱发移民” ② 。针对种种争论 , 国际移民组 概念是 由埃及学者 E 1 一 H i n n a w i 于1 9 8 5 年为联合国 织于 2 0 0 7 年对环境移 民提出如下概括 :环境移 民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为例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
善盟为例
杨丹;刘华;李雅林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生态移民政策被广泛地运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当中。
通过对阿拉善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的调查与研究,深入了解当地牧民的生活现状,分析示范区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总页数】2页(P93-94)
【作者】杨丹;刘华;李雅林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武汉 430074;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武汉 430074;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扶持政策问题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县)扶贫开发移民政策为例 [J], 苏日满都呼
2.沙漠化牧区生态移民工程效益评价——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 [J], 张丽君
3.草原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报告——以内蒙古阿拉善盟孪井
滩为例 [J], 李杰;苏娅;雅如;侯友
4.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为例 [J], 贾晓清;凤英;孙峰成;成立新;张辉
5.对新时代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思考与启示——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为例 [J], 张斌忠;谢咏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地方自然保护区移民经济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内蒙古扎鲁特旗

地自然保护区封禁地是 2008~2010 年收缩计划中的重点工作。
由于两地的级别不同,罕山保护区的封禁面积比荷叶花保护
区的封禁面积大很多 ;因为罕山林场“退牧还草”和“围封
禁牧”的面积比荷叶花保护区的封禁面积大 ;再加上移民搬
迁至鲁北镇,并建立移民社区,所以摒弃了以前的游牧生活
荷叶花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扎鲁特旗毛都苏木,原先是 一个很小的嘎查(村),扎鲁特旗政府为了维系荷叶花湿地 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专门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个计划 是以收缩农牧民生产活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实施目的, 按照计划现已竣工。
二、自然保护区移民的经济状况 2008 年根据上面所述建立罕山及其周边地区的面积为 1500000 亩的无人无畜封禁保护区和荷叶花湿地 800000 亩的 封禁牧区。旗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即 :封禁区统一规划设 计、统一围封禁牧,将保护区内所有住户和牧铺全部搬迁转移, 禁止一切农牧民生产活动。建立荷叶花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目 的是维系扎鲁特旗自然生态系统,建成水禽自然保护区。
叙事 案例
■ ANLIFENXI 案例分析
民族地方自然保护区移民经济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的自然保护区移民为例
◆内蒙古医科大学 哈斯木其尔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 , 中国不仅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本文是以内蒙古自治区扎鲁 特旗自然保护区移民为例 , 通过对罕山无人无畜封禁保护区和荷叶花湿地自然保护区两地移民经济状况的调查,总 结出合理给予经济补偿和完善移民安置是实施移民政策的重要前提 , 是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步 骤。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封禁 ;移民安置 ; 经济补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78-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为例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李雅林指导老师摘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显,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生态问题就亟待解决。
而生态移民也逐渐成为缓解生态危机的可实施方案之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阿拉善“退木还草”这个词在很早以前就被周围的农牧民念叨过。
后来目睹了家乡少部分沙漠渐渐有了绿意,加上自己所涉略的一些知识,我才慢慢明白“退木还草”只是是生态移民的一小部分。
生态移民并非只是我眼见的点滴成效,它的优劣值得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
生态移民是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 搬离原来的居住地, 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从导致人口移动的因素来看, 生态移民主要不是经济因素引起,也不是战争、宗教活动等非经济因素等所致;而是由于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 因生态环境因素所致。
我国的生态移民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很大的成就,但同时在实施生态移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疑难。
我们就以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移民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对阿拉善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的调查与研究,深入了解当地牧民的生活现状以及心理状况,分析示范区现存的不同的问题和疑难。
一、孪井滩成为示范区的原因1、自然原因(1)阿拉善常年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恶劣,是十年九旱的荒漠化极其严重的地区。
阿拉善盟境内的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统称为阿拉善沙漠,这三大沙漠占全境的三分之一,可谓是横贯阿盟。
春冬沙尘暴频繁,沙漠化范围日益扩大,植被覆盖率极低,生态恶化程度加深。
而且阿拉善一直以来都以畜牧业为主,自然环境的恶化致使牧民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生存环境。
(2)就局部而言,阿拉善孪井滩面积较小而且各种可利用资源匮乏。
2012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孪井滩总面积由7203平方公里缩减为2951平方公里,所辖21个嘎查(社区)减少为14个嘎查(社区),总人口1.3万余人。
探明盐、硝、陶土、石膏、石灰石等矿产资源13种,储量有限,另有无烟煤储量约7亿吨。
国家水利部批准从黄河年取水量5000万立方米,除去损耗,可利用的仅为3570万立方米左右,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3)孪井滩区位条件优越,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交通要道。
北邻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东北与宁夏银川市毗邻,东南接宁夏青铜峡、中卫市,距中卫香山机场45公里、银川河东机场150公里、迎水桥火车站60公里,中宝、中太、包兰、甘武四条铁路在此交汇,是西北通往华北、西南的交通要道。
(4)部分资源有一定优势。
天然气资源:西气东输工程兰银输气管道第10号阀室至中卫支线从工业园区穿过,并预留了用气接口,已有2000万立方米/年的生活用气和2亿立方米/年的工业用气指标。
风能光能资源:风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8m/s,年有效风速时数为8804小时,年平均风能密度为302w/m2 ,年平均日照时数3096小时、年太阳能辐射总量150-160大卡/平方厘米。
旅游资源:境内在沙漠腹地的淖尔图湖,水质清澈,鸟鱼成群。
4A级景区月亮湖,风景如画,神奇莫测。
境内有“阿格尔提行”和“森得雅西勒”等稀有树种。
沙漠深处还有神秘的胡杨林,绵延20公里的宏伟壮观万亩人工防风林带,有9000公顷沙冬青和5万亩集中连片的蒙古扁桃林,还有大面积的马兰花。
这里还有绵延逶迤的古长城遗址、独具特色的古岩画和清代修建的古寺庙。
由此可见,这些不利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孪井滩的发展,而其有利的自然优势也为孪井滩承接生态移民工程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人文原因其实在孪井滩尚未开发之前,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区发展畜牧业和水草之间的矛盾就逐渐凸现出来。
而且针对这个矛盾政府也通过圈养牲畜、轮牧、通场移牧的方式进行改善,但是草场退化的情形仍然不容乐观。
加上搬迁转移的政策,大部分牧民只能转移到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腰坝滩、查哈尔滩等地,因此造成了移民迁入地区的自然环境承载力下降。
所以孪井滩成为生态移民示范区也是大势所趋。
二、示范区的现状1、生态移民搬迁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阿拉善盟按照“转移发展战略”要求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第一次是1994年开始了搬迁安置示范区以及周边苏木镇牧民、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的以扶贫为目的的移民;第二次是1999年以贺兰山为主的退牧还林还草生态移民;第三次是2002年以来以移民扩镇兴边富民和退牧还草工程为主的生态移民。
截至2010年末,阿拉善盟通过实施贺兰山退牧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整村推进、移民扩镇,以及异地扶贫搬迁等工程,共搬迁转移农牧户7652户27,079人,占全盟农牧民总人口的36.34%。
其中,安置到第一产业的移民4800户17,307人,第二、三产业1869户6082人,安置未到位983户3690人。
2、生态移民后示范区居民生活现状实施生态移民政策以来,示范区坚持走由农牧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转型之路,其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渐转变给农牧民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并逐渐向着水、电、路、讯全覆盖的目标迈进。
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孪井滩总体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搬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略高,牧业嘎查收入高于农业嘎查收入。
搬迁移民现金年人均收入相较于原先的低于300元,增加了28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2%,移民子女就学率达到100%,计划生育率到达100%。
搬迁移民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实现了贫困向温饱的转变。
随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工业经济也初具规模,但成效尚不明显,第三产业更是刚刚起步,产业转移难度颇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困”问题示范区水资源缺乏,虽然有5000万立方米的黄河水指标,但是每年都在按比例缩减,随着供水逐年减少,农业用水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水困”问题日益突显。
而且孪井滩扬水灌溉工程从宁夏中卫市北干渠引水,经四级泵站扬水到灌区。
由于在扬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电损、水损,且种植业需水量大,水资源供不应求,所以示范区水价一直居高不下。
“水困”问题也成为示范区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根据2011年的调查情况,以玉米为例(占总播面积的50%),玉米亩均种植成本为704元,其中水费支出为225元,占总成本32%。
水费支出比例如此之高,由此可见,“水困”问题是示范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瓶颈。
而“水困”问题难以解决,电价也就居高不下,由于扬水灌溉工程提灌电价过高,导致了灌区农业用水价格过高,农业种植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农民生产生活困难。
3、农牧民增收困难一是示范区属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土质差、风多、温差大,自然环境承载力较弱,初春、深冬时沙尘暴频繁发生,灌区土壤相对瘠薄,且大部分属于中低产田,农民种植过糖菜、大麦、胡麻、辣椒、葫芦、打瓜等,可都因为产量低、效益差、经营不善最终放弃继续种植,加之水电费、柴油种子化肥价格不断上涨,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输水渠道先天不足,后期使用过程中不断老化;农渠未进行水泥防渗衬砌、防护林薄弱防风效果差。
三是搬迁牧民中有较多的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全镇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和残疾人口达883人(其中残疾人18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同时全镇现有低保户213户518人,占全镇总户数的7.7%。
这些人大多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极度困难。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二三产业发展步骤缓慢,而种植业没有形成特色的优质品牌带动整个第一产业的发展,种植结构不合理。
3、科技推动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技是推动农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示范区科技创新依然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科技成果转换率低,这些都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4、补奖政策落实后存在的问题一是示范区重点生态保护区牧民人口多,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小,人均享受资金不到9000元,享受补贴资金相对较少;二是草原补奖机制项目区面积大、人口多、涉及面广、路途远且路况差,落实补奖机制任务重,开支大,且禁牧区10万亩安排1个管护员,路途远、管理难度大;三是示范区经济发展起步晚,财政底子薄,补奖机制实施中各项配套政策落实难。
四是搬迁移民在转移安置时,按照当时的政策,分配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并转为农业户。
在1998年二轮草原承包时,未划分草牧场,享受惠农政策外没有享受其它政策。
2011年,国家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导致部分搬迁户多次上访要求享受草原补奖政策,存在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建议1、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健全统筹城乡科技发展长效机制,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整体布局村镇建设,加大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科、教、文、卫协调发展;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思想道德的培育力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镇区景观建设,试图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的新型农村城镇;努力在示范区建立一个涉及多行业、多层次、宽领域、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鼓励社区服务、居民服务、家政服务、餐饮、商贸流通等创业和就业成本较低、增长潜力较大的三产行业的发展,达到服务于农牧业生产,方便农牧民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的。
2、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努力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的方式进行农业灌溉;政府要增加对示范区的关注度,密切关注示范区的发展现状,结合以往治理经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发展可持续性农业寻求一条适合示范区发展的长远道路;推进现代农业综合试点工作,加快实现农业转型。
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走农牧业机械化道路,发展有机农业、设施农业、农区养殖业及特色产业,加大新兴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强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和秸杆转化,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3、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深化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提升农畜产品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进一步改变农民传统观念,普及农业节水技术,推广节水、高效经济作物,走精品农业之路。
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同时,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服务力度,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高推广技术的实用性。
4、争取国家的扶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扶持龙头企业和引进具有浓郁特色或优质品牌的潜力企业;鼓励农牧民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有组织的进入市场;对示范区的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勘探,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合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在巩固提升月亮湖景区经营水平的同时,大力宣传现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整理、宣传藏川佛教及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实力较强的旅游企业,在自然承载力的范围之内进行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