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案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
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
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
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
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1、字词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四首》包括以下四首诗:《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拼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这四首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古诗,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朗诵、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这四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这四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的拼读、书写和含义;理解这四首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2.教学难点:理解这四首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探究古诗的主题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这四首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学习:(1)生字词学习:展示这四首古诗中的生字词,学生拼读、书写,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2)诗句解读:学生分小组朗读这四首古诗,教师纠正读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深入探究:教师讲解这四首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歌的主题。
3.练习与巩固:学生朗读这四首古诗,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作业布置:学生尝试写一首简单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并准备下节课进行展示。
5.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法:教师讲解生字词、诗句的含义和表现手法等内容。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和讨论,互相学习、互相指导。
3.诵读法:学生多次朗读这四首古诗,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课标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会作者用凝练的言语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培养先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先生古诗文涵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言语美,遭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领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先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一想象法、讨论点拨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浏览兴味,。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学1、情景(成绩)导入请终身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2、目标导学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②朗读、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③朗读背诵,联想一想像,理解诗意。
品味意境,领会感情。
二、自学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之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代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厉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方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构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①《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残缺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一致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完成一致,完成宏业。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的绚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在学习《次北固山下》时,教师应重点讲解王湾如何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识别诗中的拟人和对比等修辞手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歌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观沧海》中曹操的豪情壮志和开阔的视野,通过诗歌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理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的深情厚谊和流畅的抒情手法,把握诗歌中的友情主题和艺术特色。
-《次北固山下》王湾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思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深层意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意境创造和寓情于景的技巧,理解诗歌中的孤独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曹操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3.《次北固山下》——王湾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四首诗歌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以抒情、叙事、描写为主的文学形式,它通过韵律、节奏、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蕴。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的教案设计3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主探究《观沧海》中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⑴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⑴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⑴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四、拓展延伸1.T型台秀模样。
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3分)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
出发吧,永远出发。
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门去旅游。
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5古代诗歌四首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自然美、人性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4.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诗歌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增强表达交流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诗歌进行创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还是相当高的,他们对于诗歌中的美好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试图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可能问题设置得还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问题的设置,使之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
(3)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举例:如何有效地记忆古诗词?如何避免在默写时出现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又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5古代诗歌四首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的第五章,主题为“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四首诗歌:
1.《观沧海》:通过学习该诗,使学生了解曹操的文学成就,感受大海的壮阔景象,理解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
2.《次北固山下》:学习王湾的这首诗,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领略山水之美,感受古诗的韵味。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学法指导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曲,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杨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此后,应抑扬顿挫的进展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预习形成1、找出各首诗中的生字注音,难写的字写会。
2、查阅资料:简介作者作品,(1)曹操关于汉乐府诗(2)王湾(3)白居易(4)马致远及散曲3、理解文题,概括诗意(1)《观沧海》(2)《次北固山下》(3)《钱塘湖春行》(4)《天净沙秋思》合作展示一、《观沧海》曹操1、导学:这时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顶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备课教案纸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主备人聂晴茹执教者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时间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得到美
的熏陶和感染。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
力。
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
涵理趣。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
的内涵,品味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
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重点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难点
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吧!
目标引领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简介
3.了解文体知识:乐府诗,律诗,元曲
4. 读准字音
5. 古今异义
6.赏析诗歌
碣.石(jié)澹.澹(dàn)竦.
峙.(sǒnɡzhì)
萧瑟.(sè)悬.(xuán)枯
藤.(ténɡ)瘦.马(shòu)
次.北固山下(古义:停泊今义:次序,
也用作量词)
东临.碣石(古义:登上;今义:靠近)
定向问答
学习《观沧海》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欣赏诗歌。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疏通文意,欣赏诗歌。
1.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
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观察
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
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
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
配,显示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
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
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
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1.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会
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
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
里,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
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
浪漫主义的情怀。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学习《次北固山下》
疏通文意,欣赏诗歌。
学习《天净沙·秋思》疏通文意,欣赏诗歌。
这首诗借描写暮春景色,叙述好友被贬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遭遇的关切、同情,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的深深担忧之情。
1.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自己旅途中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请按文章的层次做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
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做铺垫。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深思质疑【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观沧海》
1.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歌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
的意境;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
1.脉络分明,结构严谨。
本诗是按船所处的位置写诗人所见、所思,脉络分明,结构严谨。
首联写行程;颔联写船上所见之景;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尾联写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涌起无尽的思乡之情。
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2.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诗人放眼山川,寄情山水,“客路”“青山”“行舟”“绿水”等景象画面生动。
这些景象很自然地激发起诗人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使情与景达到了和谐统一。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整理收获
新的事物蕴涵着蓬勃的生机,必将取代旧的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天净沙·秋思》
1.白描手法,言简意丰。
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
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
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词一
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凝练而不简陋。
九
个名词前的修饰词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鲜明
的个性,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手法
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
2.动静结合,寓情于景。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
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背景与主体的
相互映衬。
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
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
的幽静。
这首小令还寓情于景,借枯藤、老树、
昏鸦、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寄托
无形、抽象的凄苦之情。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