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四年级地方课程下册教案[5篇范文]
![四年级地方课程下册教案[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07f53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e.png)
四年级地方课程下册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四年级地方课程下册教案一、云南少数民族【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有55个少数民族,认识云南省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
2、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
3、【教学重点】知道云南人口较多、较少的少数民族。
【教学难点】认识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的分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入:同学们,知道我们省的名称吗?云南省是一个多山区,多民族的边疆省份,那么,云南省有几个少数民族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一课。
2、揭题:云南少数民族。
二、探究学习1、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自读课本1至2页,思考:(1)云南有多少个少数民族?(2)哪些少数民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2、学生反馈3、看第一个问题,云南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位居全国第二。
4、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
5、看地图,看看云南有哪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三、总结延伸1、关于云南少数民族,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在小组内说一说。
2、你还想学习哪些哪些的内容?二、民族文化的金矿1、古老独特的语言文字【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三种古老独特的语言文字。
2、了解东巴文、彝文、贝叶经等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三种特殊的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了解家乡彝族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入:云南绚丽多姿的多元民族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前进步伐,与不同历史阶段的外来文明不断融合,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的独特的云南民族文化。
2、揭题:古老独特的语言文字。
二、探究学习1、请同学们看课本第四至第七页,找一找我们省有哪些特殊的语言。
2、小组讨论:(1)东巴文是哪个民族的语言?它是怎么来的?(2)彝文和《阿诗玛》。
(3)贝叶文是什么意思?它的由来是怎么样的?3、学生交流反馈。
4、有哪几个民族是应用拼音文字的?三、总结延伸1、总结: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各种各样,这是与我省的文化分不开的。
2、请你学习用一种少数民族语言说几句最常用的话,并尝试用另一种少数民族的文字写几个词语。
四下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四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上庄小学王晓莉一、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想象和表达的空间。
课程主要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教学,使中小学生认识到温州人“走出去,站得稳”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共生共荣”的品格,为中小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本土精神资源。
二、工作目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结合温州实际制定本课程标准。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本土性。
尊重温州地区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领会到温州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工作:1、教学内容: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四年级《话说温州》包括家乡的气候、四通八达交通、茶叶之乡、数学家之乡、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风味小吃。
让学生认识温州的气候特点,了解温州交通的发展,感受茶叶之乡。
2、课程目标:(1)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领会温州人“走出去,站得稳”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共生共荣”的品格。
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会了解周围事物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信息收集、现场考察、调查、制作等能力。
(3)初步认识温州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温州人在二十多年改革发展中,“闯世界,创市场”的创业历程。
3、教学建议:(1)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时空。
学校、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参与学习地方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并加强学法设计和学习指导,以推进地方课程的实施。
(2)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的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强调从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年级地方课程下册教案

四年级地方课程下册教案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形地貌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水资源状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家乡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资源状况的基本知识。
2. 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家乡环境问题,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家乡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家乡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
2. 讲授家乡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资源状况,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3. 分析家乡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4. 分组讨论家乡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历史人物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传统节日2. 家乡的民间艺术3. 家乡的历史人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家乡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历史人物的基本知识。
2. 难点:运用历史文化知识分析家乡文化特点,提出传承文化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通过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 实物展示:展示家乡的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家乡的民间艺术魅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乡文化特点,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历史文化。
(完整版)四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四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地方课程是研究学习课程的载体,它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它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点是淡化课程的学科性,使课程内容呈现非学科性,它对课程的要求是体现人文精神,呈开放性特点。
其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了解地方社会和文化的需要。
因此各任课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
同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尽可能应用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教学活动的有限时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特制定以下课程计划。
二、基本情况本学年,我担任地方课教员,本学科专业教师,教师只能兼职,基本上没有参加与本学科相关的培训活动。
没有足够的经验,甚至没有具体的应对学科教学的措施。
教师手边也没有配套的教学用书和统一的课程资源,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但学校很是重视该学科,为了加强地方课教学,形成研究氛围,充实研修力量,我校专门成立了地方课程研修小组,我担任研修小组长,为今后的集中教学和集体研修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科学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让学生热爱生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审美素质、实践能力、思想素质和具备适应地方生活的基本素质,使其生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理、自强的品质。
四、具体措施1、地方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多读书看报,手边至少要有一本该学科的专业杂志,不断提高本学科的知识应对能力。
同时还要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多种多样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愉快中展开学习活动。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外活动等资源,帮助学生拓宽和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为学生获取多种信息和多方知识提前收集信息做好准备。
绝不打无准备的仗。
3.地方课程分为“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两类。
担任地方课的教师要积极参加地方课程教学研讨活动。
四年级地方教案下

四年级地方教案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家乡的美食2. 第五章:家乡的节日3. 第六章:家乡的民俗4. 第七章:家乡的地理环境5. 第八章:家乡的名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美食、节日、民俗、地理环境和名人。
2. 难点: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文化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美食、节日、民俗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地方文化资料、图片等。
2. 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准备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第四章:家乡的美食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美食,如小吃、菜肴等。
2. 分析家乡美食的起源、制作方法和口味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美食分享,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五章:家乡的节日1. 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2. 分析节日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3.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节日的变化,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节日文化。
第六章:家乡的民俗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戏等。
2. 分析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3. 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活动,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第七章:家乡的地理环境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
2. 分析家乡地理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3.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重要性。
第八章:家乡的名人1. 介绍家乡的历史名人,如文学家、科学家等。
2. 分析名人的事迹和成就,弘扬家乡的光荣传统。
3. 引导学生向名人学习,树立远大理想。
六、家乡的经济与发展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产业特点、优势等。
2. 分析家乡经济发展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四年级地方课程下册教案

四年级地方课程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2.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历史1. 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
2.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环境1. 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历史(一)1. 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历史。
2. 讲解家乡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二周:家乡的历史(二)1. 继续讲解家乡的历史,深入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加深对家乡历史的认识。
第三周:家乡的地理环境(一)1. 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信息。
2. 讲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四周:家乡的地理环境(二)1. 分析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优势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
第五周:家乡的特色文化1. 讲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2. 学生动手实践,体验家乡特色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图片、视频、地图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和地理的直观认识。
2.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文化。
3.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四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

四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 通过学习地方特色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知识。
2. 了解家乡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资源1. 学习家乡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地理资源知识。
2. 了解家乡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运用多媒体、图片、实物等教学辅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家乡的特色。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地理资源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的表现。
3. 学生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2课时)第1课时: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知识。
第2课时:了解家乡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资源(2课时)第1课时:学习家乡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地理资源知识。
第2课时:了解家乡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开展“家乡之美”图片展览,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地理资源。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家乡的水库、矿山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特色。
3. 开展“家乡故事”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家乡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准备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资源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四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

四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风光1. 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学习描述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湖泊等。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景观1. 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学习描述家乡的人文景观,如古城、古建筑、历史名人等。
2. 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家乡的特色。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
4.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学生能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3. 学生能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家乡文化的建议。
五、教学安排: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风光(2课时)第1课时: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学习描述家乡的自然景观。
第2课时:深入学习家乡的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进行案例分析。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景观(3课时)第1课时: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学习描述家乡的人文景观。
第2课时:深入学习家乡的古城、古建筑、历史名人等人文景观。
第3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家乡的人文景观。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图片展示: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特色。
2. 视频播放:播放关于家乡的纪录片,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图片素材:收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四_年级
学科地方课程
任课教师刘金寿
社庚中心小学
2013年2月
一、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
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在小学进行环境教育,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基础性和
启蒙性的,使学生对环境有个初步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环保实践,提高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会礼貌用语,学做一个文明观众。
5、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6、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懂得关心和养护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7、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教学进度表
周次
单元(课)
具体教学内容
预计
课时
单元
课时
实践性作业
备注
第一周
九
安全教育防盗有招
1
1
收集防盗常用法
二
传统文化蔡文姬
1
4
收集蔡文姬的诗
第二周
十
环境教育随着水滴去旅行
1
1
画一幅水循环图
二
传统文化陶渊明
1
4
查阅后人对陶渊明的评论
第三周
十
安全教育小心煤气中毒
1
1
回家练习使用煤气炉
二
传统文化李白
1
4
3、防触电的教育,对同学们进行电的基本知识讲座,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以及对触电后急救常用知识的了解和应用。
4、防食物中毒的教育,邀请医生来校进行饮食卫生和防止食物中毒的教育,以杜绝同学们食物中毒的事件发生。
5、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的教育;重视同学们身体健康教育,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体育活动应重视安全保护措施,积极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操,尽量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周
次
单元(课)
具体教学内容
预计
课时
单元
课时
实践性作业
备注
第
七
周
十二
安全教育远离学校安全突发事件
1
1
寻找学校中存在危险的地方
二
传统文化孔庙
1
7
讲解金声玉振的意义和孔庙的情况
第
八
周
十三
环境教育为被动吸烟者呼吁
1
1
收集吸烟的危害
三
传统文化长江之歌17向别人讲出长江的概况第
九
周
十三
安全教育健康上网快乐多
1
1
1、感知身边环境的特点及变化。
2、表达自己对身边环境的感受。
3、知道日常生活需要空间,需要自然资源和能源。
4、感知日常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了解并实践小学生在环保方面的行为规范。
二、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收集了解李白更多作品
第四周
十一
环境教育植树节里的活动
1
1
浇树或植树
二
传统文化杜甫
1
4
查阅杜甫作品及后人对他的评论
第五周
十一
安全教育“对家庭暴力说不”
1
1
向家人或亲戚宣传法律
二
传统文化孔府
1
7
能讲解孔府概况
第六周
十二
环境教育地球上的水
家乡的河
1
1
向周围人倡议节约用水
二
传统文化孔林
1
7
收集孔林更多的资料并将给别人听
6、防火、防盗、防震、防煤气中毒等的安全教育;检查班里的防电设施,落实专人负责,班里应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震、防煤气中毒等的防范措施教育。
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1、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唐诗》《宋词》《元曲》
2、认识我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及诗人。
3、了解三孔和长江。
4、了解我国的谚语和谜语。
四、环境教育
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生命的安危,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要努力创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二、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安排:
1、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是安全教育重中之重的教育,要把交通安全教育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必须每周进行集中教育,以及做好放学路对的管理。
2、防溺水教育,要进行防溺水的教育,开展以溺水后自救,溺水者的救护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环境教育废旧电池危害大
大地母亲的呻吟
1
1
写一篇保护环境的倡议书
三
传统文化字谜、画谜
1
4
收集字谜、画谜的资料和例子
周
次
单元(课)
具体教学内容
预计
课时
单元
课时
实践性作业
备注
第十三周
十五
安全教育地震时如何逃生
1
1
开展一次逃生演练
三
传统文化农谚篇
1
4
收集农谚
第十四周
十六
环境教育做文明的宠物小主人
1
1
写一篇爱护动物的倡议书
三
传统文化学志篇
1
4
收集立志学习谚语
第十五周
1
1
第十六周
1
1
第十七周
1
1
第十八周
1
1
收集上网的益处
三
传统文化巴山蜀水
1
7
整理摘抄课本里描写三峡的内容
第
十
周
十四
环境教育我们的石油还能用多久
1
1
调查村里哪些地方用石油
三
传统文化古楚之光
1
7
收集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歌
第十一周
十四
安全教育酷热天气时的防护
1
1
调查收集防暑方法
三
传统文化吴越音韵
1
7
搜集与南京、扬州、镇江有关的古诗
第十二周
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