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08-14年中考语文题型及分值分布详细分析
河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近几年)

河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柘城县第二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组编写)2015河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一、积累与运用1、(2分)字音的辨析。
涉及多音字、形似字。
2、(2分)字形的辨析。
注意同音字、形似字。
易错的原因是对词语的不理解。
如平心而论、家具、震慑力等。
3、(8分)古诗文背诵默写的能力。
涉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零丁洋》《爱莲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部是《新课标》推荐篇目。
4、(4分)名著阅读。
二选一。
(1)涉及《西游记》《水浒》,要求简述主要情节。
(2)童话:《夜莺》(《安徒生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格林童话》)。
要求结合主要情节谈感受。
这道题由点切入,紧扣原著,考查了学生真实的阅读经历和体验,意在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与名著真正的亲密接触。
从近年来名著阅读考查特点来看,考生只有真正阅读了名著,才有可能正确地作答。
5、(4分)语言的衔接与连贯。
以补充句子的形式考查。
6、(7分)材料归纳概括及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
二、现代文阅读(29分)(一)《滴水之恩》(16分)7、(4分)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稳中有变:按时间先后顺序表述。
8、(4分)考查人物的作用。
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分析。
变化:次要人物。
9、(4分)人物形象的分析。
必须结合相关情节进行。
形象+分析。
10、(4分)尾段的作用。
新题型: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
(二)《为什么不读经典》(13分)11、(4分)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12、(2分)考查首段的作用。
注意:对议论文而言,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13、(4分)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
其实就是对层次的把握,答题时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一些诸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
14、(3分)考查找恰当论据的能力。
万变不离其宗。
考生必须弄清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论据一定要能证明论点。
2008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8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相同的一项是【】(2分)A.塑造/追溯教诲/悔恨贻笑大方/百战不殆B.泛滥/门槛云霄/元宵鲜为人知/屡见不鲜C.绮丽/畸形粗犷/空旷随声附和/心平气和D.取缔/真谛急躁/燥热鞠躬尽瘁/出类拔萃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浩瀚无垠不屑置辩吹毛求疵郑重其事B.曲径通幽抑扬顿错不计其数委屈求全C.惟妙惟肖地大物博络绎不绝意气风发D.栩栩如生得天独厚怡然自得苦心孤诣3.古诗文默写。
(共8分)(1)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心系苍生,胸怀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敬仰。
(3)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4)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
“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 ”,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 ”,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4.名著阅读。
(4分)班级举行“我愿与……交朋友”的读书活动。
请从下面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先写出他出自哪部名著,然后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愿与他交朋友的理由。
备选人物:沙僧鲁智深星期五阿寥沙保尔·柯察金我愿与_____________交朋友,他是《_____________》中的人物形象,我愿与他交朋友的理由是:(50字左右)5.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2014河南省中招语文命题方式及答题技

2014河南省中招语文命题方式及答题技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考题包括:书写、拼音、字形、解词、标点符号、修改病句、词句填空、调整语序、得体语句、拟写广告标语、了解作家作品、读图写话、图文转换、实际运用、古诗文默写、材料理解等。
最基本的:字词的读音和书写、语言表达和文化常识、背诵默写等。
必考知识点包括四大项:一是字词积累(字音、字形);二是文学名著和文化常识;三是古诗文积累(名句默写);第四项是语言的运用(读材料答题等)。
(1)字词积累易考:形近字读音、多音字读音、易读错音;常用词书写、易错词书写、成语书写。
考查形式:是把汉字放在词语、句子、语段中考查,检验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注:这也是失分率很高的一项,特别是2013年的中考中也是失分更为严重。
)示例:音形辨析复习策略:①积累多音多义字。
如“炮”字,在“如法炮制”中念páo,其它情形中念pào;“肖”在姓氏中读xiāo,其他通读xiào。
②关注形声字,辨别读音。
如,肓—盲瞠—膛③归类形近字。
如,炙—灸、“戌戍戊戎戒”、“已巳己”④关注错别字,分析误写原因:同音误写,如:克服—刻苦欧洲—殴打—海鸥形似误写,如:已经—巳时—自己粟米—板栗混字义而误写,如:略(掠)夺以(已)经串(穿)插(2)文学名著及文学常识必考点:课标篇目、教材篇目、经典著作;重要作家、古代文体、诗词流派。
考查形式:选择、填空、简述、评价重点难点:作品作者,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姓名、性格,阅读感受……新考点:与原作结合更紧密,加大难度,考查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示例:(2013年河南)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⑴从下面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写出主人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获胜的。
①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②三打祝家庄⑵《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译为《鲁滨逊历险记》,你认为哪种翻译更适合?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述理由。
(3)古诗文积累古诗文名句默写,我省的考查范围主要是“课标”所推荐的7~9年级应背诵的优秀诗文50篇。
2014年河南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边塞./塞.责应和./随声附和.自吹自擂./擂.鼓助威B.嫉.妒/疾.病高亢./引吭.高歌持.之以恒/恃.强凌弱C.果脯./胸脯.提.防/提.心吊胆方兴未艾./自怨自艾.D.沧.桑/悲怆.榜.样/依山傍.水贻.笑大方/心旷神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奥秘分水岭高瞻远瞩步步为赢B.颠簸逻辑学循规蹈距千钧一发C.震憾管弦乐老生常谈枕戈待旦D.裁缝四合院两全其美食不果腹3.古诗文默写。
(8分)(1),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2)锦帽貂裘,。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
”(4)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次北固山下》)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在《水浒》中,李逵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
请结合“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故事,简述他的性格特征。
(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以下几个名号。
请任选两个,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缘由。
①美猴王②弼马温③齐天大圣④孙行者⑤斗战胜佛答: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汉字经历了古文字、今文字两大发展阶段。
这里讲的“古”“今”有特定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代的汉字就是古文字,①。
事实上,这里的“今”是相对于汉代而言的,汉代通用的字体是隶书,多数文字学者就把②,而把晚于隶书(包括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今文字。
如果细分一下,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①②6.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2014河南中招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2014河南中招语文试卷分析报告杨雪梅一、“积累与运用”第1题 C第2题 D第3题古诗文默写。
第(4)题很有时代感,由去年春晚的一个令人难忘的节目的名字《时间都去哪了》引入,把经典诗词中描写时光的词串联起来,题目出得很美,很妙。
出错类型:(1)难写字写错,如“戟”,把右边的“戈”写成“弋”(2)形近字写错,如“冈”写成“岗”,“销”写成“消”(3)同音字写错,如“燕”写成“雁”复习建议:(1)对于难写的字要建立正确的第一印象,并且要多练习。
(2)明确字义,就不会把“冈”写成“岗”。
(3)明确景物暗含的信息,如“燕”字常代表春天;“雁”常代表秋天、思乡、书信等信息,就不会混淆。
第4题名著阅读题对名著内容的考察比往年深入了,只有学生真正读了名著,了解细节,而不仅仅是做了些关于名著的练习题,就能做对做好的。
选作《西游记》中孙悟空名号得来缘由的学生,答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好好阅读名著,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使得情节混淆,表述混乱,错误百出;再者,《西游记》情节和得名原因不匹配。
0分卷例:两个名号没解释对一个。
分析:没好好阅读名著,胡编乱造。
1分卷例:要么只举一例,另一例还没有说全对;要么举两例,一错一半对。
解释不够准确。
2分卷例:要么只说对一例,另一例没有说对;要么举两例,每一例都太过简单。
3分卷例:只说对一例,另一例解说不够准确。
选作结合情节分析李逵性格的学生,出错原因有以下几种:0分卷例:情节没有展开描述,分析认物性格特征也不准确。
1分卷例:没有结合情节分析,且只写出一种性格特点。
2分卷例:只写出部分情节,性格特征只写对一种。
3分卷例:情节结合较好,得两分,只是性格只谈到一方面。
复习建议:(1)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外泛读名著,还要在课堂上精读精彩篇章,结合中招题型,自主设计问题,深读文本。
(2)加强审题训练,不要漏读题意,审错题意。
第5小题:逻辑不清,不能结合上下文理解。
第6题:主要问题1、主谓结构不完整,容易丢失谓语动词“启动”。
河南省近三年中考语文题型变化整理分析

①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 ②错字为同音异形字和同音形近字 ③每项都是两个2字词语两个4字词语一个3字词语,每项有一个错误
①2道直接默写+2道理解型默写,8分 ②直接默写仅有两小句,而理解性默写有6小句 ③诗歌和文言文的考查比例为5:3
①考查语意表达、路线说明、对联拟写等语言运用题目,共3小题9分; ②三个小题设计在同一综合性活动中,彼此不孤立
①考查文章情节梳理和把握,共计4分 ②需要模仿示例结构进行简单概括
①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共计4分 ②要从不同情况下人物的应对变化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①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共计4分 ②考查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
①考查课标内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以单选题呈现,2分 ②文段来自《出师表》中,但考查的实词全部来自课标:顾、许、竭、益 ①考查课标内文言句子的翻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分 ②采分点主要是重点实词和句式 考查课标内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①考查课标外文言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4分 ②出现了课标与课外文言语段的对比,但迁移的文言文和课内有一定联系 ①考查对词中“雁”的意象分析与词的背景认知、情感主旨和诗歌赏析 ②考查形式为两个简答,共4分 ③考查诗歌的主题为爱国与思乡
①从20年变化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以来,21年的材料设置、题型设置基本保持稳定; ②考点基本上涵盖了说明方法、写作思路、段落作用、材料辨析等题目; ③很明显,题目形式也越来越灵活,从固有的设问形式走向深度分析阅读材料
①三年来两次考到《出师表》,两次考到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②考点基本固定:文言实词的理解、一词多义现象 ①题目形式保持不变,全都是对课标内文言句子的翻译考查。 ②采分点主要是重点实词和句式 这个部分考点一直在变,修辞、情感到文意理解都有涉及,但好在全都是课标内文本的考查 ①全都是分析对比文言语段中人物的形象。②设题更加灵活多样
2014—2023年河南中考语文考情分析教学设计

- 作文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练习,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练习:鼓励学生完成一些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解题技巧。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例题7: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拼音:kǒng
答案:恐
例题8:请根据汉字写出相应的拼音。
汉字:爱
答案:ài
教学反思
在课中强化技能环节,我通过导入新课、讲解知识点和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考语文考查点,掌握解题技巧。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很高,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和参与讨论。特别是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3. 素质层面:
- 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乐于参与课堂讨论,但在独立思考、创新意识方面有待提高。
- 学生的学习态度总体良好,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自信。
- 学生在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表现良好,有利于开展与课程相关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教育。
4. 行为习惯: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等活动,体验知识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 实践活动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中考题型,掌握语文知识体系,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试卷分析2014年语文试卷

第5题,题型新颖,考查补写的语句,这是语句衔接的一种考查方 式。回答时要注意:①看语序的呼应连贯;②看结构的对应一致; ③看句意间的逻辑顺序;④看情景场合的协调;⑤看上下句子的照 应。这是一段有关古文字的介绍,横线前后要一致要照应, ①句要 和前面“古文字”相照应;②句要和后面句子的“晚”要一致要照 应, ① 正确答案:今天(现代)的汉字就是今文字;②正确答案: 早于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古文字 。100份试卷得满分者 43人。满分为0分的12人. 中考复习建议:此考点是近年来中招考查的热点,综合性强。 考题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句序排列型(2013)。考查的形式是, 给出一组句子,要求将它们排列成语意连贯,语气顺畅的语段。 二是句子衔接型(2014)。考查的形式是,提供一段文字,在他的 开头或者中间、或者结尾空缺一句,然后提供四个选项,从中选择 一项填入空白处,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 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和应用),还要注 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14
(三 ) 第6题材料阅读,考查观察、概括能力。
•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共7分) (1)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2分) 中国青年报5月15日电 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 传播优秀微电影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共青团中央启动2014“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 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向善”的活动主题。“向上 ”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开拓进 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即正直善 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敬老爱幼、睦亲敦 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 电影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 品将推荐至中央、省市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 (2)右边是此次大赛的宣传画,请说明该画面的内容。要 求: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②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15 5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考点分析
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是在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按题型分布,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积累与运用(28分);二、阅读(42分);三、作文(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T1-2,4分考察字音字形,多为读音相同或不同,有无错别字。
要求学生1、了解《汉语拼音方案》;2、识记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会标写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3、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
T3,8分考察古诗文默写,一般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
要求学生熟背古诗文80篇,其中包括古诗文默写部分及后面的古文(课内文)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从08年至14年这7年的中考语文卷来看,主要考察的的是八年级和九年级的背诵,其中以八下分值最多。
T4,4分考察名著阅读部分,考察内容包括: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4、仿写。
要求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常考名著有:中国文学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童年》、《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格林童话》、《格列佛游记》、《繁星·春水》、《名人传》...
T5-6,12分综合性学习考察学生语文基础综合运用能力,一般题型包括:句子排序,修改病句,新闻题材,材料分析等。
句子排序,只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以及一些关联词语的运用;修改病句要求学生掌握常考的八种病句类型,历年中考病句部分是重复再重复,翻来覆去就这几个类型,几乎要重复原题了(但2013、2014年没考);新闻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材料分析一般是给出材料或图片,按要求概括内容。
注:以上除字音字形、古诗文默写、名著考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外,其他题型都有简单的变动和调整。
分值也相应由1-2分上下浮动。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现代文阅读常考三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从08年到14年的中考试卷来看,记叙文是中考必考项,说明文和议论文每两年换一次(仅供参考)。
记叙文T7-10 16分常出5个题(14年4个),主要集中在十个题型里
记叙文常考十大题型:
1、标题含义与作用
2、事件叙述与概括
3、人物形象与作用
4、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
5、人物心情或感情品析
6、环境描写作用
7、特殊段落或写作技法作用
8、观点类开放性试题
9、中心思想概括与哲理感悟
10、语言赏析
说明文/议论文T11-14 12分常出4个题,每个题型都会有相应的答题规律,难度与记叙文相比相对要小,主要掌握常考题型及答题方法就行。
说明文常见题型:
1、题目有什么妙处/作用/好处?
2、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个标题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介绍了什么内容?
4、本文所介绍的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本文是从哪几方面依次介绍说明对象的?
5、本文/本段/**几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6、**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词语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8、阅读链接材料,联系文段,说说你的探究结果/发现等。
9、联系生活,列举一个与本文相似的例子。
10、**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议论文常见题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
2、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3、开头有什么作用?
4、本文/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6、本文/本段用的什么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7、文段中举了哪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8、文中为什么举作者自己的事例?
9、“★★”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10、为本文/本段补充一个事例。
11、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思路/层次。
12、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感受/启发。
1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结合原文和自己生活实际,谈发现、体会等。
14、说说某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5、某某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16、本文的分论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17、本文语言风格是严密/生动。
请结合某某句简析。
18、最后一段不能证明论点,能不能删去?为什么?/最后一段不能证明论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9、议论文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0、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的论证结构形式,并作简要分析。
21、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所举事例在论证角度上的不同。
22、联系生活实际,对文中观点和材料发表看法、见解与主张。
或根据文中话题自提一个有别于文中论点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23、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标题。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文言文对比阅读T15-18 10分
考点梳理:
1、解释字词(重点实词,但虚词也会涉及)
①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②古今异义词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
③一词多义
绝:沿溯阻绝断绝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用来
④词类活用
乘奔御风飞奔的马温故而知新旧知识新知识2、翻译句子
翻译方法:增删留换调补
应对策略:①以直译为主;
③要字字句句落实,注意文言文中的关键字词的意义
④还要补充省略的成分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文本理解
要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从中筛选出题干要找的信息
4、比较探究
联系上下文段,解读句意,相互比对,找出对应点
考题: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3、课内语段的内容理解及要点的归纳,景物描写作用,思想感情的变化,论证方法及作用。
4、课内外比较阅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常见题型
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例: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苑·敬慎》)
2、比较任务形象异同
例: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014河南《出师表》、《容斋随笔》)
3、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例:两个语段分别是怎么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011河南《小石潭记》、《游清溪记》)
4、比较内容异同
例:根据文段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2012河南《邹忌讽齐王纳谏》、《资治通鉴·周纪一》)
例:根据文段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2013河南《桃花源记》、《雪窦游志》)
古诗词鉴赏T19-20 4分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
1、品味炼字类
①“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②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④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2、名句赏析类
①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②请谈谈对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③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分析原因。
3、主旨情感类
①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③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想象描述类
①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②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5、表达技巧类
①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②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③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四、作文
作文平分标准
没写题目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