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赏析

合集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课唐诗五首

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 课《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2.诗句解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赏析:首句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心情。

“徙倚”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彷徨和孤独。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意: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赏析:这两句写秋天山林之静景,对仗工整。

“皆”和“唯”两个字,强调了秋色和落晖的普遍性,营造出一种萧索、孤寂的氛围。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意: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赏析:这两句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动态感十足,与前两句的静景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诗人看到周围的人都不认识,感到孤独,于是怀念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心。

二、《黄鹤楼》(崔颢)1.作者简介崔颢,唐代诗人。

其诗风格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诗句解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首联以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也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意: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赏析: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空悠悠”三个字,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意: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赏析:颈联描写了黄鹤楼周围的景色,对仗工整,画面清晰,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觉。

新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赏析上课讲义

新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赏析上课讲义

新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赏析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答: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孤独忧郁的情感。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本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前两联均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诗五首赏析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诗五首赏析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12课诗五首赏析《饮酒》《行路难》1. “斗十千”的“金樽清酒” , “直万钱”的“玉盘珍馐” ,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2. 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

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3. “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4. 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A . 高高者挂罥长林梢 (飞得高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阔B . 安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C . 向秋天漠漠向昏黑 (渐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从前 2. 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B .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理解:布衾多年未换,以致被子冰冷似铁,说明家境贫寒。

娇儿睡相不好,多少也与“布衾冷似铁”有关。

C .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理解:前一句写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因为心系家国,早已不能熟睡。

后一句一语双关。

“长夜”既是实指当天的情景,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

“何由彻” ,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深深的叹息: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3、“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的事件。

4、“自经丧乱少睡眠 ,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 更难度过这夜晚。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深刻含义是: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的思想。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一)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

(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答: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答: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答: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5.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7.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8.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二)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答: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傍晚、地点东皋、事件远眺。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 本诗写景有特色?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译文赏析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译文赏析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译文赏析及练习(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阅读赏析及达标练习《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主题: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唐·王绩(八上)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1)东皋(gāo):地名,今属山西省万荣,诗人弃官后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迫近。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2)徙倚:徘徊,彷徨。

《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

”依:归依。

(3)落晖:落日的余光。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4)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的鸟兽。

(5)相顾:相视;互看。

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6)采薇:釆食野菜。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唐朝著名诗人。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本句点明主旨。揭示了无论朝代兴亡,受 苦受难的总是老百姓这一尖锐的社会现实。 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同 时体现了作者对百乔。 •赏析:揭示了机遇造就人才的哲理。只要有机 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怀才 不遇抑郁不平的心境。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本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 心,充分体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坚贞不屈的民族 气节。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赏析:“聚”字写出了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 ,“怒”字采用比喻写出了黄河水的汹涌澎湃, 本句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
古 诗 词 名 句 赏 析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赏析: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已逝朋友的怀 念,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无限感慨!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赏析:运用比喻,作者以“沉舟”“病树”自 比,表达了他豁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揭示了“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自然哲理。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
原文及翻译
1.《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原文译文:
白天的阳光照在山的尽头,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尽千里河山的美景,就要再往上一层楼。

2.《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原文译文:
床前明亮的月光,让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雪。

抬头仰望着明亮的月光,低头又想起了故乡。

3.《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原文译文:
海上出现明亮的月光,天涯的人都能在此时欣赏到。

情侣在远方抱怨熬夜难眠,整个夜晚都在思念对方。

4.《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原文译文:
恰到好处的春雨,正好在春天降临的时候。

随着风悄悄降临夜晚,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文译文:
原野上的草,一年一度的枯萎和生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来又重新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孤独忧郁的情感。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本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前两联均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2、结合景物描写,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表达的情感。

答:远赴边塞的诗人以“征蓬”和“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离开“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幽微难言、激愤抑郁的情感。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
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河流再到绵延天边的沙漠,十分讲究画面的层次感。

另外画面的色彩也十分丰富,黄色的沙漠,橘红色的落日,闪着白光的河水,白色的烽烟,奇特壮观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答: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2、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
答: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景的喜爱之情。

3、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一句。

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