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中国人_名人故事
杜雨苍-我国完成世界第一个蛋白质合成,却与诺奖失之交臂

1965年9月17日,以王应睐为首的中国科研团队,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
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
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陆德培等9人为主要完成人。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胰岛素(insulin)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
它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它的分子量较小而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
1921年,加拿大外科医生Frederick Grant Banting首次从狗的萎缩胰脏中提取了胰岛素,并将初步纯化的动物胰岛素成功地应用于糖尿病患者。
基于该项研究成果,Banting与Macleod获得1923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胰岛素的发现被认为是糖尿病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它激发了各个相关领域科学家的兴趣。
从胰腺中提取的胰岛素经纯化得到结晶后,英国科学家FrederickSanger 从1945年起, 经过10年的研究,于1955年报道了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因为他测定了生物体中第一个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而获得了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他又测定了猪、羊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胰岛素是由A链和B链两条肽链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生物大分子。
其种族差异,只在A 或B链中的个别氨基酸残基有所不同。
A链含有11种21个氨基酸残基,N-端为Gly,C-端为Asn。
A 链的6位和11位上的两个Cys通过二硫键相连成环;B链含有16种30个氨基酸残基,其N-端为Phe,C-端为Ala。
A 链和B链又通过两对二硫键互相连接成胰岛素分子。
1958年,我国科学家大胆提出了合成胰岛素的课题。
当时在国际上合成的最大多肽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十三肽片段。
而胰岛素是一个蛋白质,不仅分子量大而且结构非常复杂,分子中含有三对-S-S- 键。
诺贝尔奖解析—医学篇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暨南大学

诺贝尔奖解析—医学篇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暨南大学第一章测试1.《诺贝尔奖解析-医学篇》适合任何对医学感兴趣的学子选修。
参考答案:对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之路》一书的作者是段志光。
参考答案:对3.在诺贝尔奖奖章正面上用拉丁字母写着一句话是“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参考答案:错4.1901年哪位科学家因为研制治疗白喉、破伤风的血清疗法而首度获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参考答案:艾米尔 ·冯•贝林5.《诺贝尔奖解析-医学篇》是单纯的线上课程。
参考答案:错6.《诺贝尔奖解析-医学篇》由哪些人倾情打造?参考答案:网络技术公司的人员;大学教授;大学生;临床医生7.到2018年已有多少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参考答案:216位8.《诺贝尔奖解析-医学篇》开课目的包括:参考答案:传授医学知识;培养人文情怀;拓展科学视野9.“诺贝尔奖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
参考答案:对10.《诺贝尔奖解析-医学篇》完全不涉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外的奖项?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诺贝尔的国籍是什么?参考答案:瑞典2.诺贝尔奖不包括:参考答案:诺贝尔数学奖3.诺贝尔的出生年月是参考答案:18334.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以发明以下哪种东西而著名?参考答案:硝酸甘油炸药5.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后代很高兴诺贝尔的资产被用来资助诺贝尔奖。
参考答案:错6.没有诺贝尔数学奖,是因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当年微积分不及格。
参考答案:错7.任何知名科学家都可以提名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参考答案:错8.诺贝尔在哪一年去世?参考答案:18969.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哪一年设立的?参考答案:196810.诺贝尔本人设立的诺贝尔奖不包括:参考答案:诺贝尔地球奖;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数学奖第三章测试1.以下叙述:“从T波的开始到QRS波的开始的时间间隔叫做PR期”是正确的吗?参考答案:错2.科学家何时首先发现了心脏的电活动?参考答案:18423.1903年记录的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的心电图,包括了哪三种波?参考答案:T波;P波;QRS波4.艾因瑟芬于1860年5月份出生在哪一个国家?参考答案:印度尼西亚5.艾因瑟芬在医学院求学期间的导师杜德氏是哪一方面的专家?参考答案:眼科6.艾因瑟芬意识到而且提倡运动的重要性,曾经是荷兰什么联合会的主席?参考答案:击剑;体操7.艾因瑟芬是于哪一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参考答案:19248.“单极肢体导联记录出来的心电图波幅比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大50%。
诺贝尔奖趣闻(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师

诺贝尔奖趣闻(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师今年是诺贝尔奖颁发第115周年,在今年圣地亚哥举办的美国化学协会(ACS)年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化学家讲了十个科学奖的故事。
这十位科学家本应该拿到诺贝尔奖,但因为种种原因(私人恩怨,坏运气,早逝等)最终与诺奖失之交臂。
本文选取其中五位诺奖遗珠的故事。
一、门捷列夫作为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人,俄国人门捷列夫的贡献不用多说了。
他没得奖实在是诺奖的失误。
在1904年诺贝尔奖颁给了惰性气体元素之后,门捷列夫拿诺奖的呼声越来越高。
于是在1905年他被第一次提名,但是没拿到最终的奖。
随后在1906年,门捷列夫再次被提名,在诺奖委员会投票中,他以4:1票胜出,然而,瑞士皇家科学院不接受这个结果,他们又召集了四名评委,重新组建了诺奖委员会,最终以5:4的结果将诺奖授予了分离氟化学的亨利莫瓦桑(死于1907年)。
学界认为,在这次评选中,瑞典皇家科学院重要的成员,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公式的提出者)对阻碍门捷列夫起到了重要影响。
这是因为,阿伦尼乌斯的离子解离理论在当时收到了俄国学界长期尖锐的批评。
因此阿伦尼乌斯以门捷列夫的工作太老为借口否定了他的工作。
随后在1907年,门捷列夫也去世了,再也没有机会获奖了。
二、华莱士·卡莱瑟斯大约在1930年左右,卡莱瑟斯在杜邦工作并发明了缩合聚合。
在1935年之前,他就成功发明了尼龙。
然而由于杜邦公司的原因,尼龙直到1939年才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虽然在1930年之后学界已经广泛认可卡莱瑟斯的工作。
但没有任何人提名他为诺奖的候选人。
在当时高分子界,还有一位与他齐名的施陶丁格(加成聚合的发明者)。
施陶丁格在1931年至1935年间一直被诺贝尔奖提名,但从未获奖。
在1936年,卡莱瑟斯与施陶丁格一起获奖的呼声达到了顶峰。
但当时最有资格来提名他们的朗缪尔(Langmuir,193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界面化学家)并没有提名卡莱瑟斯。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获诺贝尔奖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何为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1968年,在瑞典国家银行成立三百周年之际,该银行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欧美国家成了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为什么?除了我们认为的他们舍得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之大之外:早在2001年度美国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比我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曾经指出:制约我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特别是有的决策者缺乏创新精神。
而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是由我们的现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一切工作重点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考试成绩的追求以达到一种疯狂的境地,死记硬背成为了夺取高分的法宝。
既是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
正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也就极大地制约了汇总过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与创新精神是获得科学成果的重要前提。
即以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为例;虽然沃伦早在1979年就获得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初步发现,但因为有悖于当时医学认识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为人所承认,为了证明致病机理,马歇尔甚至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结果是大病一场。
一个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中国人

精彩虑酱 诿 ≥ 警 _ ' :
一- 。
J t
.j
。
|
' _ l l
0. ? i 一
3 | }
誊
≯ I ; 锄
◎ 《 告语 广 创作 及赏 ◎ 张秀 冯章 等著 聊
:
羹 鹭
岛 瞎 誓每
.
妈. 我还要两块 !糕饼 ) (
纽约购买 了克里斯 和曼 的新著 《 第 二次创生》 看到著者在书 中对豪斯 , 顿和谢玉铭工作的推崇 ,于是想到
13 9 5年 与父亲 、 继母和两位 同父
异母 的弟 弟 一起 留影
其实, 在 2 早 O世纪 3 O年代 , 就
已经有好几个实验组在研 究氢原子
YM.s h也 许 是 当时复 旦 大学校 . Hi e
事, 杨振 宁兴奋地告诉她 《 第二次创 生》 书中所记述 的事情 。 一 “ 知道 不知道 你 父亲 那时 的 你
工作很好 ,比拉姆有名 的工作早 了 十多年 ,而且拉姆 的结果证 明你父 亲的实验是正确的 ?杨振 宁在 电话 ” 中问道。
结果与 当时理论结果 不符合 ,他们
估计这可能是 由于光 子和原子的相
维普资讯
史 一
SHI SHI
D i etO fChi s g s ne eAnd r i Fo egnBoo ks
18 96年 , 在一个 十分 偶 然 的机 会 ,谢希德 获悉 两个 关于父亲谢 玉
获得 者杨振 宁认 为 ,豪斯顿 和谢 玉
・
【 简评 ]诱 惑和双关复合式广
告 标题 。
后刊载在该杂志上 。
18 9 6年初 , 两位研 究物理 学史
2023最新-诺贝尔奖莫言颁奖词【最新8篇】

诺贝尔奖莫言颁奖词【最新8篇】莫言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演讲篇一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xx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xx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xx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xx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xx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现实意义篇二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现实意义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上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
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拿作品《蛙》向诺贝尔奖献媚的说法,至于获奖后的打算,莫言说:“只希望尽快从喧嚣热闹中摆脱出来,大家都该干嘛干嘛去。
”莫言获20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不亚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让国人感到无比的振奋和自豪。
应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个梦想,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
作为拥有经典作品无数的文化大国,不乏经典名着,但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
应该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国人心中的梦想。
多年来,我们一直渴望出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有很多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如林语堂、赛珍珠、巴金、艾青、钱钟书、沈从文、李敖、王蒙等,但是,诺贝尔文学奖一次次与中国作家擦肩而过。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准备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茅盾,但因为茅盾不幸已经逝世,因此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改授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中国作家一次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更加剧了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
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七位中国作家

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七位中国作家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鲁迅婉言谢绝。
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
据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
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
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结果大家都知道: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透露,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
马悦然称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
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美国一文学团体曾提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参加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称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他的巨大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造就了他成为一代文化大家和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着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详解

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11期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河北省内丘中学侯建敏1895年11月27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巴黎写下了薄薄的一页纸。
他逝世以后,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页纸,也就是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第一届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占全世界1/5的人口,至今没有一位大陆的科学家获此殊荣。
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不行?不是的。
其实在中国科学史上,单在物理学方面就曾有过三位物理学家作出了达到“诺贝尔物理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最后却失之交臂。
这三位物理学家分别是吴有训、赵忠尧、王淦昌。
1、吴有训的伯乐难求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的前身)。
1922年1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
正好在这两年,康普顿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吴有训就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1923年,他正式成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吴有训也正式成为他的研究生。
所以几乎从一开始,吴有训就和康普顿一起进行 X射线问题的研究。
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量子散射时他发现:当用单色X射线作射线源,对一些较轻的元素(如碳)进行散射实验时,经元素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种异常现象。
康普顿把这种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对异常现象选择了量子论式的解释,这就是他著名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
但这个发现当时并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康普顿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使相当多的物理学家不敢贸然相信,大家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感兴趣的观望态度,都在等待着进一步的实验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中国人
1986年,在—个十分偶然的机会,谢希德获悉两个关于父亲谢玉铭的重要信息——几十年前的一项重要研究,以及父亲在台湾逝世,亲情在隔绝了40年以后依然无法连续,这也注定他们父女之间的误会在他们生前是无法冰释的。
1955年和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颁发给从事重整化概念实验和理论研究的两组科学家。
科学家拉姆和库什在1946年到1947年从事重整化的实验工作,于195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学家朝永、施温格和范曼在1947年到1948年从事重整化的理论工作,于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好几个实验组在研究氢原子光谱,与后来拉姆和库什在1946年、1947年的实验工作属于同—个实
验方向,其中一组就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豪斯顿和谢玉铭。
他们两人在当时做了极为准确的实验,于1933年9月写成长篇科学论文投寄《物理评论》,5个月以后刊载在该杂志上。
1986年初,两位研究物理学史的作家克里斯和曼合著的《第二次创生》出版。
该书论述了20世纪许多重大的基本物理学发展。
全书20章中,有三章专门讨论发现重整化概念的实验和理论经过。
书中对豪斯顿和谢玉铭的上述长篇科学论文极为推崇,说论文中作了一个“从现在看来是惊人的提议”:他们的实验结果与当时理论结果不符合,他们估计这可能是由于光子和原子的相互作用,可惜理论工作者没有正确处理并坚持下去。
后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认为,豪斯顿和谢玉铭的实验结果从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他们的提议也正是后来1947年到1948年关于重整化的理论的主要发展方向。
可惜的是与他们先后同
时另外有几个实验组,得出了和他们不同的结果,产生了混乱的辩论,没有引起当时理论物理学界的广泛注意。
而在十多年以后,拉姆和库什使用新的技术研究氢原子光谱,得到了高度准确的结果,引起大震惊,才导致重整化的发现。
不过,杨振宁对于此事也是在1986年3月才获知的。
那时,他在纽约购买了克里斯和曼的新著《第二次创生》,看到著者在书中对豪斯顿和谢玉铭工作的推崇,于是想到Y。
M。
Hsieh也许是当时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教授,可是一时也不能证实。
世事出机缘,人生多凑巧。
其时谢希德正在美国访问,几天后从西岸打电话给杨振宁,讨论学术交流的事情。
杨振宁趁机问她,谢玉铭教授是否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加州理工学院与豪斯顿合作。
谢希德作出肯定的回答,并问为什么提起此事,杨振宁兴奋地告诉她《第二次创生》一书中所记述的事情。
“你知道不知道你父亲那时的工作很好,比拉姆有名的工作早了十多年,而且拉姆的结果证明你父亲的实验是正确的?”杨振宁在电话中问道。
“我从来不知道,当时他只告诉我在从事很重要的实验。
”谢希德如实地说。
“你们父女都是研究物理的,拉姆1946年到1947年的工作引起震惊时,你已经是物理学工作者了,他怎么没有和你谈起他自己30年代的工作呢?”
电话另一端的谢希德,沉默了—会儿才说,“说来话长。
我们没有机会。
家父建国前去了菲律宾,他写信要我留在美国或英国。
我于1952年回国,回国后曾多次给他老人家写信。
我猜他对我不听他的话很不
高兴,所以我们始终没有机会讨论他早年的工作。
”
杨振宁后来谈起谢玉铭和豪斯顿的实验不胜惋惜,认为当时不是产生了混乱的辩论的话,那么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或者至迟40年代就理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而中国人获得该奖项恐怕也要提前几十年了。
为此,他还专门为此事写了一篇文章《一个真实的故事》,刊登在《物理》杂志上,后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振宁传》也转引了此事。
“生死不相见,阴阳两相隔。
”谢希德不无感慨地说,“就在我1986年访问美国期间,在芝加哥得悉家父于3月20日在台湾孤独离世,享年91岁(1895年至1986年)。
父亲是在此十多年前自菲律宾退休以后搬去台湾的。
我们父女之间40年没有见面了,也没有任何的书信往来,但是我知道他的内心一定惦记着家人,惦记着我,无论时空如何改变也无法改变我们的父女情深……然而这毕竟是我们两代人
之间的最大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