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预习资料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预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预习在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习过程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重要的语文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包括汉字、词语、语法、写作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为大家预习这些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
一、汉字汉字是汉族语言文字的标志,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学习汉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部分。
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将学习到常用的1500多个汉字,包括基本汉字、偏旁部首和一些生僻字。
在学习汉字时,我们需要掌握汉字的结构、读音、意义和用法,通过多次练习和记忆来掌握这些知识。
二、词语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成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将学习到各种各样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掌握词语的词义、搭配、用法和辨析,从而能够更准确、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意思。
三、语法语法是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律的体系。
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将学习到基本语法知识,包括词语的分类和功能、句子的基本成分、简单句和复合句的基本结构、语序和语气等。
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结构和规律,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四、写作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将学习到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包括写作的规范要求、文体特点、文段结构和修辞手法等。
通过学习写作,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总之,在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习中,我们需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阅读课本、做好练习和作业。
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预习05:《世说新语二则》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前预习(统编版2024)

专题三预习新课预习04 《世说新语二则》内容概览:重点积累知识。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内容概览《世说新语二则》基础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介绍1.文体知识古代小说就是相对于非现代小说类而言的小说著作。
它的特点:一是来自民间;二是内容庞杂,包罗万象;三是形式短小;四是雅俗共赏。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将古代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
2.作家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
爱好文学,常招纳文士集于门下。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
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叙魏晋时期的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二、字音字形【课文积累】差可拟(chā)谢道韫(yùn)尊君在不(fǒu)【课文积累】差可拟()谢道韫()尊君在不()三、文本研读(一)《咏雪》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译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俄而雪骤——不久,雪下得紧了公欣然曰——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兄子胡儿曰——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兄女曰:——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即公大兄无奕女——(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探究内容。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营造了和谐、温暖、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预习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预习指导第一部分课文内容咏雪谢太傅②寒雪日内集③,与儿女④讲论文义⑤。
俄而⑥雪骤⑦,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⑧?”兄子胡儿⑨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⑩。
”兄女曰:“未若⑪柳絮因风⑫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⑬,左将军王凝之⑭妻也。
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③〔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④〔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⑤〔文义〕文章的义理。
⑥〔俄而〕不久,一会儿。
⑦〔骤〕急。
⑧〔何所似〕像什么。
⑨〔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⑩〔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⑪〔未若〕不如,不及。
⑫〔因风〕乘风。
因,趁、乘。
⑬〔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⑭〔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陈太丘①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②,期日中③。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④,去后乃⑤至。
元方⑥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⑧。
”元方曰:“君与家君⑨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⑩之。
元方入门不顾⑪。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
曾任太丘长。
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②〔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③〔日中〕正午时分。
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预习资料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预习资料第一部分一、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
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
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
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
“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
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
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
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
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课前预习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前预习资料一、预习提纲(一)熟读课文中的注释。
(二)完成预习练习题1、生字音lún yuè yùn chuán xǐng yú jǔ yòu论说愠传省逾矩有wǎng dài dān hào罔殆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gōng fú fū dǔ zāi肱夫匹夫笃志哉2、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熟读课文(四)分组朗读(女生读1、3、5、7、9章;男生读2、4、6、8、10章),思考、讨论:1、理解本课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找出其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指学习的内容。
亦:也,也是。
译: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②传不习乎?(第二章)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四章)故:旧的知识。
知:得到。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得到新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五章)而:却,表转折。
则:就。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十二章)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译: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联系自身实际,将自己最喜欢、受益最深的句子摘抄下来,写下其理由,与同学讨论交流。
①“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的学习、不断实践。
②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③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预习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预习指导一、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
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作者典故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代表作及名句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称颂作者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作品简介《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背景简介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
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字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遂(suì)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年级上册语文预习《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预习《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四首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字词注音及解释[预习复习必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字词注音及解释[预习复习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9114599558f5f61fb6366654.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字词注音及解释[预习复习必备]1、《春》喉咙hóu lóng风筝fēng zhēng朗润lǎng rùn 明亮滋润。
嗡嗡wēng wēng 形容昆虫飞动的声音。
酝酿yùn niàng 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健壮jiàn zhuàng健康强壮卖弄mài nòng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应和yìng hè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嘹亮liáo liàng 声音圆润而响亮。
抖擞dǒu sǒu 奋发;振作、旺盛的样子。
烘托hōng tuō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jìng mò人不说话,不出声音。
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 招呼朋友,引来伙伴。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 花枝迎风摇摆;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2、《济南的冬天》镶xiāng 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
安适ān shì安闲舒适。
单单dān dān 指仅仅;唯独;从一般中突出个别的人或事物。
肌肤jīfū着落zhuó luò①事情有归宿、有结果②依托;靠头;指靠。
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
慈善cí shàn 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
宽敞kuān chǎng 指宽大、开阔、宽阔。
秀气xiù qì①言谈文雅,举止优美②[器物]小巧灵便。
空灵kōng líng 灵活而无法捉摸。
澄清chéng qīng ①1。
清亮。
②使混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
③弄清楚(认识、问题等)。
地毯dì tǎn 常由羊毛织成的一种重厚的机织或毡合织物,铺于地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3.雨的四季刘湛秋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
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一、作者刘湛秋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
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二、思考: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1)更有韵律美(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春雨:柔情而生机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4.四季的雨有什么特点,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6.“春雨图”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间接描写。
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
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
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7.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
8.春雨图中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9.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①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影响。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
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
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
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三、小结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摘录的句子是: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是: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4.《古代诗歌四首》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左迁:降职。
杨花:柳絮。
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5、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7、艺术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三、《次北固山下》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
既写景又点出时令。
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
“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