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高三一轮复习学案.docx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报任安书》《滕王阁序》复习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克”、“类”等实词和“若”、“所”等虚词。
2、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素材进行写作。
一、重点词语解释(10分钟)1、报.任安书2、以推贤进士为务.3、若望.仆不相师4、婴.金铁受辱5、易.服受辱6、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7、曼.辞以自饰 8、权倾.五伯 9、特.以为智穷.罪极10、受械.于陈 11、审.矣,何足怪乎 12、定计于鲜.也13、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14、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15、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16、意气勤勤恳恳......17、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18、下流..多谤议..19、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20、重: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为乡党所笑二、名句默写(5分钟)1、人固有一死, , , .2、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
(09浙江)(06山东)3、默写: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杨意不逢,;钟期既遇,?(09山东)5、,烟光凝而暮山紫。
(08福建)6、,。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08辽宁)三、翻译句子(10分钟)1、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6、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7、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四、120个实词积累(5分钟)“克”、“类”、“怜”五、 18个虚词积累(2分钟)“若”、“所”六、用“/”断句并翻译(3分钟)文德后贺太宗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七、写作提升(二选一)(10分钟)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一段说明。
高三语文:30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渔父》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
2.在阅读中学会探讨与质疑,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培养学生正视人生的苦乐逆顺,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使用说明】本学案复习范围:《报任安书》《渔父》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4、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探究·归纳】
一、文化常识
1.《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二、探究归纳虚词“以”的用法
(一)词性,用法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4.权以示臣下.
5.余船以次俱进.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高三一轮复习《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一、回顾知识日积月累: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 )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 )贤圣发愤..( )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 )来者。
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 )书策..( )以舒其愤,思垂.( )空文以自见( )。
仆窃不逊.(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 )旧闻,考.( )之行事,稽.( )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 )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 )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 )言也。
二、情景默写一网打尽:(请补写出下列句子,注意字形)古者富贵,不可胜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此人皆,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仆,,,考之行事,,上计,,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虽,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报任安书》中描写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献身著述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曩()者阙()然宫阙()兽槛()门槛()警惕()挑剔()剃()刀倜()傥()圜()墙衣()赭()衣()稽()首缧()绁()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1.意气勤勤恳恳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3.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4.灌夫受辱于居室三、指出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1. 曩者..辱赐书 2.若望..仆不相师.. 3.幸.勿为过..4.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5.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6.用之所趋.异也7.婴.金铁受辱8.积威约.之渐.也9.定计于鲜.也10.权倾.五伯11.审.矣,何足怪乎?12.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1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14.恨私心...有所不尽15.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16.仲尼厄.而作《春秋》17.不得通.其道通.古今之变以通.其狂惑18.以舒.其愤19.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20.亦欲以究.天人之际.21.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2.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重为乡党所笑。
23.虽累..百世,垢弥甚...耳!四、积累实词1、殆:(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顾:(1)念父母,顾妻子(2)相如顾召赵御史书(3)大行不顾细谨(4)三顾茅庐(5)顾吾念之(6)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五.找出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解释:1.请略陈固陋2.倡优畜之3.流俗之所轻4.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比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6.且勇者不必死节六.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2.及以.至是3.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4.推而论书策,以.舒其愤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6.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7.仆以.口语遇此祸8.曼辞以.自饰七、翻译下列句子1.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高三复习学案)

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高三复习学案)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学案)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执笔:钱国雷【复习目标】:1、梳理复习本文重点文言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及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
2、掌握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把握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规律,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复习过程】: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一)文言虚词(解释下列各组虚词,并指明词性)1.以(1)及以至是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4)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2.为(1)为十表,本纪十二 (2)季布为朱家钳奴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4)然此可为智者道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6)重为乡党所笑 3.且(1)且勇者不必死节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3)且西伯,伯也(4)且负下未易居 4、于(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2)幽于圜墙之中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5)无益于俗5.乃(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3)然后是非乃定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6.然(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然此可为智者道(3)阙然久不报(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与何字相通,并解释) (1)及以至是(2)其次剔毛发 (3)被垂楚受辱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5)见狱吏则头枪地 (6)其次体受辱(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9)则仆偿前辱之责 (10)及罪至罔加(11)思垂空文以自见2.古今异义词(解释下列划线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所谓强颜耳古义:()今义:勉强装出笑容(2)下流多谤议古义:()今义:下游;卑鄙龌龊 (3)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4)念父母,顾妻子古义:()今义:丈夫的配偶(5)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勤劳而踏实(6)南面称孤古义:()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古义:()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 (8)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指明活用情况,并解释)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梳理①名词的活用。
《报任安书》复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父母,顾妻子 顾:怀念 B.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分:道理 C.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遗憾 D.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表:表扬
)
D(表:显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仆虽怯懦,欲苟活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今虽欲自雕琢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二、词类活用
(1)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 • (1)太史公牛马走 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司马迁再拜言 (2)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 优伶一样 • (2)倡优畜之 (3)辱:动词的使动用法。 • (3)太上不辱先 使 …… 受辱 • (4)何足贵乎 (4)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 (5)且勇者不必死节 (5)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 而死
• 第6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 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 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 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 “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 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 “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 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 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 贤进士的苦衷。
第4-5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 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 可分为两层。第1层,从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 “思垂空文以自见”。列 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 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 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 第2层(5段),介绍 《史记》的体例和宗 旨,说明自己“就极 刑而无愠色”是为了 完成《史记》。
• 第3层(3段),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说明自己受辱不死 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 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 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 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 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 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 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 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 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 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教材梳理学案15报任安书节选礼运节选

(6) 惜其不成
__没__有__完__成__
不行;用在句末,表示 推测或反问的语气
5.特殊句式 序号
(1)
(2) (3) (4) (5)
例句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焉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终不可用 思垂空文以自见
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
__被__动__句__,__“_称__”意__为__“_被__称__道__”_
__从__外__面__ __把__门__带__上__
3.一词多义 序号 词语
例句
①不得通其道
②通古今之变
(1) 通 ③通邑大都
④数通使相窥观(《苏武传》) ⑤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 ⑥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并序)》]
用法和意义 __动__词__,__达__、__实__现_
__动__词__,__通__晓__
专题十二 文言文梳理
学案15 报任安书(节选)* 礼运(节选)*
基础梳理
诵读课文,将下列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报任安书(节选)》见本书附录中“知识十 背诵篇目 一、文言文”第19篇 《礼运(节选)》见本书附录中“知识十 背诵篇目 一、文言文”第20篇
1.通假字
序号
例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序号 (3)
词语 信
例句 ⑤苟余情其信芳[《离骚》(节选)] ⑥自可断来信[《孔雀东南飞(并序)》]
⑦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并序)》]
⑧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续表 用法和意义 __副__词__,__确__实__ __名__词__,__使__者__
副__词__,__随__意__、__随__便_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高三级部语文科《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NO:复习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
2.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一、基础知识复习检测(一)解释加点字词1. 若望.仆不相师. 2.幸勿为过.3. 特.以为智穷罪极4. 人固.有一死5. 用.之所趋.异也6. 婴.金铁受辱7. 积威约之渐.也 8.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9. 恨.私心有所不尽 10. 不可胜.记11.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12.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13.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14. 思垂.空文以自见15.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16. 会.遭此祸,惜其不成17. 以通.其狂惑 18. 请略陈固陋..19.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20. 太上不辱.先21. 夫人情..之人称焉..莫不贪生恶死 22. 唯倜傥非常(二)一词多义1. 胜(1)胜.任(2)不可胜.记(3)百战百胜.(4)引人入胜.(5)十旬休假,胜.友如云(6)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乃(1)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6)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7)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3.厥(1)思厥.先祖父(2)大放厥.词(3)厥.有《国语》4.以(1)教以.慎于接物(2)以.稍陵迟(3)思垂空文以.自见(4)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三)翻译下列句子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四)名句填空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2.所以隐忍苟活,,很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3.,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复习案 2014-11-16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
2、正确翻译句子。
【学习过程】
一、课前优美语段背诵积累。
(5分钟)
二、教材梳理:
(一)检查背诵: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3、《诗》三百篇,。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思来者。
4、,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6、然此可为智者道,。
(二)朗读课文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字
牛马走(
....).再.( )
..拜言意气
..( )
..勤勤恳恳
....( )
..权倾.(.).五伯
若望.( )
..仆不相.( )
..师( ) 幸勿为过.( )
..略陈固陋
.. ( )
阙然
..( )
..久不报特.( )
..以为智穷罪极人固.(
. ).有一死
用.( )
..之所趋.异也婴.( )
..金铁受辱古人所以重(
..).施刑于大夫者.
恨(
..).私心有所不尽积威约之渐.(.).也而世又不与能死.节( )者比
以稍()陵迟()审()矣被()箠楚受辱
而文采
..(.).不表于后也念父母,顾.(.).妻子定计于鲜.(.).也
2重点突破:
乃
(1)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 )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6)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
(7)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
以
(1)教以.慎于接物 ( ) (2)以.稍陵迟( )
(3)思垂空文以.自见( ) (4)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
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4、以其境过.清()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7、今公子故过.之()8、一日,大母过.余曰()
【高考链接】(2008年北京卷)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
..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2009山东卷)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B.会.天疾风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过:经过
(2009安徽卷)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
B. 降跽谢.过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3、翻译重点语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三)朗读课文(4-6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词语:
不可胜.(.).记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草创未就.()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思垂.(.).空文()以自见()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以通(
..(.).之人称焉
...).旧闻唯倜傥非常
..).其狂惑网罗天下放失(
略考(
..)...).其行事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偿前辱之责(
下流
...(.).遇遭此祸
..(.).多谤议仆以口语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以通.其狂惑曼辞
..( )
..以自饰
无乃
..乎今虽欲自雕琢
..(.).
..与仆之私心()剌谬
2、重点突破:
就
1、金就.砺则利()
2、连辟公府不就.()
3、轲自知事不就.()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6、若无罪而就.死地()
7、荆轲遂就.车而去()8、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高考链接】(2008年全国2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但:只是
(2012湖北卷)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评价
(2012浙江卷)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而贽..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辱:辜负。
C.或过称
..其文字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就:跟从。
3、翻译句子: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课堂检测】
1、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太史公牛马走
..
...司马迁再拜言 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
D.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A.倡优
..畜之 B.太上不辱.先
C.衣.赭衣
D.且勇者不必死.节
3.对下面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兄弟之亲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③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④下流多谤议
⑤安在其不辱也?⑥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⑦重为乡党所笑⑧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A.①⑤/②⑦⑧/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C.①⑥/②⑧/③④⑦/⑤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例句: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
A.若望仆不相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或师.焉,或否焉
D.吾从而师.之
(2)例句:比.肩接踵
A.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B.夫知效一方,行比.一官
C.天涯若比.邻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3)例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A.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B.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C.重.为乡党所笑
D.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4)例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A.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5)例句:谈谐终日夕,觞至则倾.杯
A.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
B.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C.对此欲倒东南倾.
D.权倾.五伯
5.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重为.乡党所笑
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地为.牢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业】:《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