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音
非遗文化之南音

南音曲词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 人物故事,其中《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因送哥 嫂》等曲目广为流传。 《文姬归汉》
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PART.04
传 统
音
乐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 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3. 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 ,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习见的“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为南音乐种所独 有。
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PART.03
传 统
音
乐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 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南音以上述的“指、谱、曲” 和“过支联套曲”、独特的 演奏演唱形式和以泉腔方言 演唱为特征之外,加上自成 体系的“工父谱”以及汉唐 遗制的古乐器,便构成其基 本完整的音乐传统体系。
曲式结构
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组成,既有用于歌唱的声乐 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 现存的曲目尚有二千多首(套),按照民间习惯称谓,分述于下:
1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之一。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3]
2 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
01.
02.
03.
南音演唱形式主要为“丝 竹相和,执拍者歌 ”,在 室内为琵琶、三弦居右, 洞箫、二弦居左,唱者执 拍板居中。 在室外,同样是唱者执拍 板居中,而琵琶、三弦在 左,洞箫、二弦居右。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闻名。
南音起源于福建和台湾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备受赞赏。
南音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戏曲剧目、曲调、唱腔等。
在南音中,戏曲剧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南音剧目种类繁多,有《牡丹亭》、《红楼梦》等经典剧目。
这些剧目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观众。
南音的曲调也是其独特之处。
南音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流畅,富有感染力。
唱腔是南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音调、音色、音量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戏曲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南音的形式也非常独特。
在南音表演中,演员会配合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来展现戏曲剧目的氛围和场景。
南音表演注重细节,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台词的演绎,将观众带入剧情中。
此外,南音表演还注重舞台动作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以增强角色形象的塑造。
南音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也有群唱和合唱,使得南音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其内容和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音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南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南音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他们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掌握南音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要领。
南音的表演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才能够将南音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代表之一,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使得南音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
南音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备受关注。
南音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戏曲剧目、曲调、唱腔等。
南音的形式独特,注重细节和表演技巧的运用。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南音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南音简介资料

南音在教育与传播方面的推广
南音在教育部门的教学推广
• 教育部门将南音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南音的教学工作
• 教育部门加强对南音教学的研究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 教育部门鼓励学生参与南音的表演和创作,培养南音后备人才
南音在社会各界的传播推广
• 文化部门加强南音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南音的社会影响力
南音在创新与发展中的实践
• 南音艺术家和民间社团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参与南音的创新和发展实践
• 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南音的创新和发展实践,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 南音在创新和发展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推动南音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南音在近现代的演变
• 清朝末年:南音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开始发生变革
• 民国时期:南音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呈现出新的特点
• 新中国成立以后:南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南音作品和
艺术家
南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南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现状
南音的保护措施
• 南音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年轻一代对南音的兴趣逐
• 南音的曲调风格和艺术特点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体现
• 南音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传播
• 南音的表演形式和场合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借鉴
南音与其他地区音乐文化的交融
• 南音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
• 南音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有助于丰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 各地区的南音曲调略有不同,各具特色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福建南音是福建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是福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迁,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福建南音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困难。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传统文化走向边缘化,使得 younger 一代对于南音失去了兴趣,导致南音艺术家传承的动力不足。
同时,现代电视、电影、网络等娱乐媒介的普及,让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新潮的音乐艺术形式,从而使得南音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过时而难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其次,票房收益较差成为制约南音发展的另一大因素。
由于缺乏市场营销手段,南音的演出往往难以吸引足够的观众。
同时,由于技能传承和练习的艰难,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南音表演和传承,从而造成了人才的短缺,也加剧了南音行业的危机。
最后,政策保障不足也是制约南音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府对于南音文化的投入和扶持不足,使得南音的表演地点、表演时间、演员薪酬、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也让南音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因此,为了促进福建南音的传承和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该注重南音教育普及工作,加强对年轻人的南音宣传和培养;其次,应该完善市场化营销体系,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投资;第三,应该从政策层面出发,争取政府的更多扶持和投资,保障南音的创作和演出。
总的来说,福建南音艺术的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但南音文化也是福建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南音在当代中的困境,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南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南音文化的独特性,也为福建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戏的体制名词解释

南戏的体制名词解释南戏,又称福建南音、闽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福建省。
南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南方戏曲的瑰宝。
本文将从体制、名词两个方面探讨南戏的特点和内涵。
一、南戏的体制南戏的体制与其他剧种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传承、演出方式、行当划分等方面。
1. 传承体制:南戏以家族传艺为主要方式,通过世袭和师徒相传来保持南戏的纯正传统。
家族成员从小就开始接触南戏,先学唱腔,再学表演,从而形成独特的南戏传承模式。
这种传承方式使南戏得以保存并得以传承至今。
2. 演出方式:南戏的演出方式主要有单工班和全工班两种。
单工班由一人扮演多个角色,需要较高的演技和变脸技巧;全工班由多人组成,每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形成合作演出。
这两种演出方式在南戏中互相补充,使得南戏的演出更加精彩和多样化。
3. 行当划分:南戏的行当划分主要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小生、老生、青衣、丑角和花旦。
这五个行当在南戏中各自担当不同的角色,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形象特点,为南戏注入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二、南戏的名词解释南戏作为一门独特的戏曲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名词术语。
以下是一些南戏中常用且有代表性的词汇解释。
1. 音调:南戏的音调有多个,常见的有泥编、漳州等。
不同的音调代表不同的地域和风格,也为南戏增添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2. 唱腔:南戏的唱腔是南戏的核心,分为诞生腔、凤腔等。
每个唱腔都有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使得南戏角色更加生动和真实。
3. 旦角:南戏中的花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行当,通常是年轻女子。
花旦着装精美,婀娜多姿,是南戏中最具代表性的行当之一。
4. 丑角:南戏中的丑角是扮演喜剧角色的行当,常常担当着让观众发笑的重任。
他们善于夸张表演,通过滑稽搞笑的动作和台词让观众欢笑不已。
5. 行当变脸:南戏的行当变脸是指演员在舞台上快速改变脸谱,通常通过瞬间脸部动作完成。
这种技巧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眼观手动的准确度,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惊喜。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一.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 ),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 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 X (尺字的俗写)、工、六、土、一”。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一一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南音伴随福建春节的欢乐时光

南音伴随福建春节的欢乐时光福建春节,作为传统的中国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
而在这个喜庆的时刻,南音作为福建特色的传统音乐,更是伴随着人们度过快乐的时光。
在南音的独特旋律中,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福建春节期间,南音是不可或缺的节庆元素。
早在秦汉时期,南音便已经在福建地区流传开来。
南音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激昂的音乐节奏,成为了福建地方戏曲的代表。
南音的表演形式多样,有歌唱、说唱、念白和舞蹈等,这些方式使南音得以充分地表达出福建地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南音歌曲的调子婉转动听,歌词中蕴含着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随着南音歌曲的节奏翩翩起舞,共同享受着节日的喜悦。
比如,南音歌曲中的《筵花红·福建舞曲》就以其欢快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在福建春节时期成为了人们快乐和团聚的象征。
除了歌唱和舞蹈,南音的说唱艺术也是南音表演中的重要部分。
说唱是以念白和唱词的方式表达音乐,通常伴随着打击乐器的节奏。
说唱艺术中的台词韵律感强烈,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听众的喜爱。
在福建春节期间,南音的说唱节目往往以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既寓意深远又娱乐性十足。
人们通过欣赏南音的说唱艺术,不仅可以领略到精彩的剧情故事,还能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福建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而南音则将人们的情感和欢快传递给彼此。
在福建的乡村,南音表演团队会到村子里演出,将乡亲们聚集在一起,用节目中的唱词、舞蹈和表演,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人们在观赏南音表演的同时,也可以顺势参与其中,与表演者互动,增添了亲近感和参与感。
此外,南音还在春节期间举办各种比赛和演出活动,以展示南音艺术的魅力。
这些比赛和演出活动不仅增加了人们在春节期间的娱乐选择,也提升了南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南音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综上所述,南音作为福建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特色,成为了福建人民度过欢乐时光的重要伴侣。
南音的传统文化价值及在当今的发展和前景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化园地南音的传统文化价值及在当今的发展和前景连方红(厦门市南乐团,福建厦门361003)摘要:南音又称南乐、南曲、南管、弦管、郎君乐等,是我国四大古乐之一,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2009年9月,南音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源自唐宋,以管弦乐闻名,包括“指、谱、曲”三个方面的内容,乐队组合较为固定,其独特的音乐形式使其发展路径十分独特,包括“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表演形式,还保留了一些唐宋古典的曲牌,具有浓厚的古乐色彩。
为适应现代化的时代需求,南音的表演形式逐渐多元化发展,现代人在南音原有的表演方式基础上加以大胆创新,或是融入流行元素,或是加入现代乐器演奏等等,总之南音的文化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本文从南音的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分析,在回顾其发展历程的同时展望其未来的前景。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价值;南音;戏曲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3-0256-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3.127一、前言南音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其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朝年间,由于宋朝市井文化繁荣,所以南音在宋朝的发展达到顶峰。
南音的文化风格独特,影响十分广泛,其文化积淀深厚,与厦门等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港口贸易使南音的传播范围较广,东南沿海城市尤其是闽南方言地区都可欣赏到南音文化。
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认知逐渐提升,南音作为流传千年的经典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推动南音走出厦门、走出闽南方言地区、走向全国和全世界,需要传承者们对南音这一传统艺术文化进行创新,做好文化保护工作,传承南音的精髓,发扬其文化品格,才能塑造良好的文化影响力,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二、南音的发展现状与相关内容(一)南音发音南音发源于闽南地区、我国台湾地区及南洋群岛等地,主要发音方式是闽南语,与普通话发音方式之间差异较大,体现出浓厚的闽南语地域化语言特征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成
南曲音乐包括三类: 1.“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2.“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原 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 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 、“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 最为著名 3.“曲”即散曲(亦称草曲) ,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历史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是全中国最古 朴的乐种之一。元朝时,文人加入戏曲创作 ,南音一方面吸取元曲的内容,一方面模仿 其风格从事创作。及至五大传奇:《荆钗记 》、《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和《琵琶记》产生后,更丰富南音曲文;此 外各地声腔亦为南音所吸收、融合。至明代 中叶以后,流行于江浙一带昆山腔、弋阳腔 传入闽南,亦为南音所吸收,创作日渐增多 ,到清代,南音已相当成熟。
演唱程序
1.固定是“指头谱尾”(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 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 2.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 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 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 。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 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 ,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2014-2015第二学期
课程《教师综合素养》
│ │ │
福 建 南 音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简介
南音也称“弦管”、“南曲”、“南管”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有“中 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其音乐主要由 「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 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内容
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 主要取材: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 故事。 代表作:《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 》、《因送哥嫂》等
南曲的乐队组合形式
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 : 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 种。 品管——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 弦、拍板五种。 ②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 、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 (铜铃)、扁鼓,共十种,故又称“十音”。在 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乐器 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米,延用 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 琵琶:又称“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抱姿势,泉州 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 分相似。 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 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 三弦
乐器
琵 琶
洞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拍板
三弦
二弦
演唱形式
乐器演奏规矩
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 如“琴瑟和鸣”; 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 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 歌
申遗
2009年9月30日,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时距 2002年5月泉州市正式启动泉州南音申报工作已 有近8年的时间。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 的日子里,泉州南音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公布的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