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乐器

合集下载

厦门有哪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一看

厦门有哪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一看

厦门有哪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一看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厦门的历史长河中,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和欣赏。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厦门的南音。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之一。

在厦门,南音依然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众多的爱好者。

南音的演奏乐器主要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其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典雅。

当那悠扬的乐声响起,仿佛能将人们带回到古老的岁月,感受到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厦门的一些社区和文化场所,经常可以看到南音的表演,艺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乐器,倾情演绎着这一古老的艺术。

其次,厦门的高甲戏也是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高甲戏以丑角表演最为出名,其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充满了喜剧色彩。

演员们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肢体动作和独特的唱腔,将一个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高甲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如《陈三五娘》《包公断案》等,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还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在厦门的乡村和城镇,每逢节日或庆典,常常会有高甲戏的演出,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再者,厦门的漆线雕工艺堪称一绝。

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以精细的线条和华丽的装饰为特点。

工匠们用柔软的漆线在胚体上盘绕出各种图案和造型,然后贴上金箔或涂上彩漆,使其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

漆线雕作品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是厦门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除了以上这些,厦门的红砖古厝也是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红砖古厝是闽南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以红砖红瓦、燕尾屋脊为主要特征。

这些古厝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装饰精美,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艺。

在厦门的一些古村落,如集美后溪、翔安新圩等地,还保存着许多完好的红砖古厝。

这些古厝见证了厦门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和记忆。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

泉州南音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吸引了广泛的受众,成为了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南音的演奏器乐包括笙、箫、板、鼓、钹等乐器,而演唱则以女高音为主,男低音为辅。

南音的曲目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古典传统的宫廷乐曲,也有流行曲目和当代新曲,涵盖了人生百态、社会风俗、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

泉州南音的表演形式也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说唱等方式。

南音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要掌握音乐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精湛的口才,以刻画出曲目所描绘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泉州南音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困难和挑战,但是得益于泉州市政府和广大南音爱好者的支持,南音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泉州南音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泉州南音的故事,就是一部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泉州文化的发展史。

让我们一起珍惜、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泉州南音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1 -。

南音

南音

箫咬弦,弦入箫。丝竹更相和,执 节者歌 南音演唱时 的位置固定为: 演唱者执拍板 居中;其左边, 上方为洞箫, 下方为二弦; 右边,上方为 琵琶,下方为 三弦。

演奏顺序也 有其规矩,琵 琶是起指挥乐 队的作用;三 弦和之,犹如 “琴瑟和鸣”; 而洞箫与二弦 的关系洞箫为 主,二南乐”、“弦管”、“郎君乐”、 “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 “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如厦 门大多称“南乐”;“弦管”指南 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 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 “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 府郎君为乐神。
泉州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宋,主要 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 居住地区。它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 中保存最丰富和最完整的乐种之一, 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中国民族音乐的根”。2009年9 月30日,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录。

南音简介资料

南音简介资料
• 地方政府加强南音保护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南音在教育与传播方面的推广
南音在教育部门的教学推广
• 教育部门将南音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南音的教学工作
• 教育部门加强对南音教学的研究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 教育部门鼓励学生参与南音的表演和创作,培养南音后备人才
南音在社会各界的传播推广
• 文化部门加强南音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南音的社会影响力
南音在创新与发展中的实践
• 南音艺术家和民间社团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参与南音的创新和发展实践
• 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南音的创新和发展实践,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 南音在创新和发展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推动南音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南音在近现代的演变
• 清朝末年:南音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开始发生变革
• 民国时期:南音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呈现出新的特点
• 新中国成立以后:南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南音作品和
艺术家
南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南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现状
南音的保护措施
• 南音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年轻一代对南音的兴趣逐
• 南音的曲调风格和艺术特点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体现
• 南音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传播
• 南音的表演形式和场合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借鉴
南音与其他地区音乐文化的交融
• 南音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
• 南音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有助于丰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 各地区的南音曲调略有不同,各具特色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一.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二.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南音琵琶的乐器特色与文化意义

南音琵琶的乐器特色与文化意义

南音琵琶的乐器特色与文化意义陈萍【摘要】南音琵琶是乐器中的活化石,堪称古代乐器的标本.南音琵琶在形制、持琴、技法、记谱等方面,保留和继承了曲项琵琶的精华,同时具有闽南独有的特色,一直发展到现在,成为南音的物质文化载体.它虽没有北琶丰富的技巧和多彩的音符,却有着精美的工艺、圆润的音色、传统的持琴姿势和演奏技巧,并融合了福建南音唱腔的特点.通过与其他琵琶的比较,可见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1)002【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南音琵琶;乐器特色;文化价值【作者】陈萍【作者单位】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32.332006年5月20日,福建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遗前后,一直都有专家学者在研究挖掘福建南音,其形制、技法、传承发展等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南音乐器的研究还不多。

乐器是音乐的基础,音乐中,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重视对乐器的研究。

在福建南音中,起到指挥作用的乐器就是南音琵琶,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南音的形成、流传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综合前人对于南音琵琶的研究,进一步整理归纳与探讨,同时,从中国美学角度出发,凸显它独特的古老东方艺术之魅力,让这项传统艺术在闽南大地上发扬光大。

一、南音琵琶的特色(一)南音琵琶形制的特色1.福建南音,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它那与众不同的琵琶乐器。

南音琵琶的不同,是由于大多数种类的琵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革,最终才发展成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琵琶,而南音琵琶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了它最古老的样子,因此,南音琵琶是当之无愧的“碧玉”。

南音琵琶属于曲项琵琶,但其实,曲项琵琶跟我们最古老的本土秦琵琶还是有区别的。

南音

南音

“南音”是千年古乐,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由于历史悠久、传播面广,因而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就有不同的称谓,但普遍认同的是弦管音乐,同道者彼此称为弦友。

2009年,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由声乐曲与器乐曲构成,分为“指套”、“散曲”和“大谱”三部分,简称为“指、谱、曲”,总共有二千多首。

它是五声音阶,以五个简明的表音汉字“乂工六思一”,来对应先秦的“宫商角征羽”五音。

而且南音历来以泉州方言演唱,泉州方言被语言学界认为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

但古汉语存活在泉州方言中,究竟有多少,是哪一些,很难说得清楚。

幸得弦管戏曲中有个“照古音”的传统,在老艺师的口传身授中,以及在手抄簿或刊本中用“借音字”的形式,把一些古语古音古韵保存下来。

南音的主要乐器为琵琶、洞箫、二弦、拍板等,这些都是唐代的遗制。

而最常见的演唱形式,是由五人组成,“丝竹相和,执拍者歌”,即弹琵琶、三弦者在右,吹洞箫、拉二弦者在左,演唱者执“拍板”居中。

音乐史家认为,这是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形式,在泉州南音中的遗存。

至于演出场所亦灵活随意,弦友们几个人一凑合,在厅堂、闲间、庭院或宫前庙中,都可以吹拉弹唱,乐在其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史家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南音的特点,这四个字是:“古、多、广、强”。

其所谓古,是泉州南音非常古老,有汉相和歌、晋清商乐、唐宋大曲、燕乐的遗响,又有宋元南戏的残曲。

其所谓多,是一个古老的乐种,还能保存二千多首曲目,别的地方很少见。

其所谓广,是这种用方言乡音传唱的曲目,并不局限于本乡本土,而且传播到台、港、澳和东南亚各地闽南人的侨居地。

其所谓强,是指南音生命力很强,经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不但能保留那么多的曲目,又相当一部分仍在海内外弦管界传唱,堪称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音乐与宗教历来有密切关系,南音也不例外。

在泉州,南音与佛教及道教都有一定的关系。

又由于植根在闽南的大地上,南音长期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城乡中的公众节日,如佛诞、普祀等,除了请戏班演戏之外,也常常有弦管班社助兴。

介绍南音的作文

介绍南音的作文

介绍南音的作文你知道南音吗?这可绝对是个超级酷的东西,就像是从古老时光里走来的一位优雅老者,带着一身的故事和绝世的才艺。

南音起源于福建泉州,那可是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

它就像一颗深埋在闽南大地的艺术明珠,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打磨,不仅没蒙尘,反而越发熠熠生辉。

南音啊,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这可不是我瞎吹的,它那悠久的历史,估计比很多国家的历史都长呢!先说说南音的乐器吧。

琵琶、洞箫、二弦、三弦,这几个家伙凑在一起,就像一个超级有默契的乐队组合。

南音琵琶和咱们平常看到的琵琶可有点不一样哦,它的外形更古朴,声音呢,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智者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洞箫就更绝了,修长的身姿,吹出来的声音呜呜咽咽的,那声音仿佛能直接钻进你的心里,让你一下子就安静下来,感觉像是置身于幽静的山林之中,和大自然来了一场亲密对话。

二弦和三弦也不示弱,它们就像两个忠诚的伙伴,配合着琵琶和洞箫,弹奏出那种富有韵律、婉转悠扬的曲调。

南音的演唱也是很有特色的。

那些演唱者啊,一开腔就像是把你带到了古代的闽南庭院里。

他们的唱腔婉转细腻,每个音都像是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

而且他们唱的歌词,很多都是古汉语,那韵味就像是从诗词歌赋里走出来的一样。

虽然有些词咱们可能得琢磨琢磨才能懂,但这反而增添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你听着听着,就仿佛看到了古代闽南人的生活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有街头巷尾的热闹集市,有海边渔民的辛勤劳作,还有文人雅士在庭院里吟诗弄曲的悠闲场景。

不过呢,南音可不像现在那些流行音乐那么容易让人一下子就跟着哼唱起来。

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香茗,初尝可能觉得有点淡,但是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醇厚韵味。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你有时候能看到一些南音社团在表演。

那些老艺人就坐在那里,一脸的专注,周围围坐着一些听众,有老人带着小孙子的,也有年轻人好奇来围观的。

小孩子们可能一开始还坐不住,但是听着听着,也会被那独特的音乐所吸引,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音乐器
泉州南音乐器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南嗳、拍板、品萧、响盏、木鱼小叫、扁鼓、四宝等。

南音琵琶
泉州南音琵琶简称“南琶”,属弹拨乐器,是曲项琵琶的一种,弹奏时横抱,有别于通常所见的“北琶”,定弦也比北琶高一个纯四度,固定为d、g、a、d。

与三弦同奏乐曲的骨干音,是南音演奏、伴奏的主要乐器,并担负指挥整个乐队的重任。

低音区音色淳厚、沉抑,中音区柔和、明亮,高音区清脆、坚实。

南音尺八(洞箫)
泉州南音尺八(洞箫)属竹管乐器。

尺八之定名源于唐代竖篴的长度,宋代之后尺八在其他乐种中早已绝迹,唯南音保留至今,是一种十分珍贵和罕见的乐器。

南音尺八管身比较粗、短,因此声音圆润优美,音域宽广深厚,音色圆润、柔美,低音区深沉、醇厚,中音区柔和、典雅,高音区响亮、有力。

在南音中,尺八吹奏唱腔旋律,它可以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尺八作为南音的主奏乐器之一,在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芗剧)中均有使用。

南音二弦
泉州南音二弦属弓弦乐器,与古代奚琴有一定的关系,奚琴又名嵇琴,唐时奚琴流行于北方,是我国古代被统称为胡的一只部落—奚人在马上弹奏的乐器,也是二胡、京胡等拉弦乐器的前身。

二弦的音色柔和甜美,与洞箫演奏相辅相成,烘托唱腔。

南音三弦
泉州南音三弦属弹拨乐器,据传是由秦代“弦鼗“演变而成的,又名“弦子”始于元代,于明初流行于我国南方,尤其是闽浙一带。

泉州南音三弦演奏时,以斜式持琴,弦担与上身保持45度角。

南音三弦等弹奏指法与南琶相同。

三弦等音高比琵琶低一个八度,在演奏时担辅助琵琶低角色,其音色深厚沉稳。

南音工X谱
泉州南音有其自成体系的一套完整的记谱法—“工X谱“,这种乐谱不同于北方的工尺谱,它只存在于南音当中,是南音人长期以来演唱(奏)的唯一依据。

南音工X谱的历史悠久、内涵深奥,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南音工X谱由“谱字”(音符)、琵琶弹奏指法和“撩拍”(节拍)等部分组成,采用的是固定调唱名法读谱。

谱面上的符号既记录了唱词、音高、时值及琵琶弹奏法,同时蕴含着无形的运腔旋律,即南音唱腔及其他乐器的演奏均是以工X谱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润腔、行韵,丰满旋律。

作为南音唯一的文字载体,工X 谱记录了多达几千首的南音乐谱供南音人学习。

南音工X谱的书写格式是从左至右竖式排列,每竖列的工X谱包含三部分内容,具体为:左边一行为谱字(即音符),中间一行为琵琶弹奏指法,右边一行为撩拍(即节拍),三行合一,则为音高、奏法、时值的综合标示。

如果有唱词,唱词则排列在谱字、琵琶弹奏指法、撩拍符号之前,相对照而唱歌。

在每一首(章、节)乐曲的标题处通常会标注出该曲所属的“滚门”,“曲牌”、“管门”及“撩拍”类型。

在散曲标题处还需标注出该曲曲名。

以下为有歌词的工X谱谱样和无歌词的工X谱谱样,可清楚地看出南音工X谱的谱式排列。

南音发展历史
南音历史久远,是中国古乐的活化石这已经是学术界不争的共识。

南音的形成和“古鲤城”的建立,“鲤城方言腔“的形成、”移民歌乐“的影响、”御前清客、五少芳
贤“的南音五人编制、“工X谱体系“的形成,有关键性联系。

南音的源流及分期分为五个时期:
形成期,唐(700-755年),古鲤城建立,城内方言腔与民间乐自然融合,形成鲤城方言演唱的“泉州南音”。

发展期,唐、宋、元(756-1367年),唐“安史避乱乐伎”、宋室家班“梨园七子班”、宋元十南戏腔等移民歌乐,融入并发展了“泉州南音”。

旺盛期,明、清初(1368年-1677年),《明刊三种》、《荔镜记》、泉州开元寺飞天乐伎记载“泉州南音”的昔年盛况。

成熟期,清初至“文革”前(1678-1966年),林霁秋《泉南指谱重编》等记载的“御前清客、五少芳贤”说,成为南音传承的精神信仰,南音工X谱体系形成,手抄本、刊印本“谱传师授”传承了“泉州南音”。

现代期,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简谱、五线谱、多媒体、互联网介入泉州南音,国际南音大会唱,论文著作研究泉州南音,搜集整理南音资料,申报“世遗”成功,大中院校培养南音学生及研究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