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建南音的传承

合集下载

非遗文化之南音

非遗文化之南音

南音曲词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 人物故事,其中《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因送哥 嫂》等曲目广为流传。 《文姬归汉》
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PART.04
传 统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 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3. 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 ,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习见的“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为南音乐种所独 有。
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PART.03
传 统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 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南音以上述的“指、谱、曲” 和“过支联套曲”、独特的 演奏演唱形式和以泉腔方言 演唱为特征之外,加上自成 体系的“工父谱”以及汉唐 遗制的古乐器,便构成其基 本完整的音乐传统体系。
曲式结构
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组成,既有用于歌唱的声乐 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 现存的曲目尚有二千多首(套),按照民间习惯称谓,分述于下:
1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之一。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3]
2 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
01.
02.
03.
南音演唱形式主要为“丝 竹相和,执拍者歌 ”,在 室内为琵琶、三弦居右, 洞箫、二弦居左,唱者执 拍板居中。 在室外,同样是唱者执拍 板居中,而琵琶、三弦在 左,洞箫、二弦居右。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福建南音的传承阐述了福建南音的价值和意义;分析了该乐种的主要传承形式;探讨了南音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福建南音乐种传承福建南音流传于福建南部及其所属地区,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华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但是南音并非我们博物馆里陈设的古董,它伴随着闽南人的一生。

在各种宗教仪式、生老病死、婚丧喜庆、岁时节气、祭祀礼仪等方面,都留有南音的足迹。

福建南音在发展上,与闽南地方至今尤存的古老民俗、生活风尚,以及闽南人的审美情趣、情感意识密不可分,南音渗透了闽南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改革开放给闽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许多人的富裕使经济生活的丰富发展成为可能。

同时,闽南在近现代已经成为华侨之乡,海外华侨遍及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它们将南音带到了新的地方,使南音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

作为民俗音乐文化的南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也势必会成为闽南海外游子回归故乡、重温乡情的纽带。

这些游子对南音的热情及在经济上的大力资助,为南音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福建南音的主要传承形式南音主要的传承形式有:一是“馆社模式”的传承,二是现代型的学堂式传承。

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一样,南音以民间艺人个体、家庭、馆社中的亲缘、地缘关系为主要的传承渠道,它使这一地方乐种在“地方性”的氛围中成活、繁衍。

所谓“馆社模式”,即以南音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授。

这种传承方式以师傅为核心,父传子、子传孙、孙又传子、子又传孙。

这类传承的好处在于师徒之间在传承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是一对一的关系,徒弟得到师辈们的“真传”,保持着传统的纯正性。

由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的差异,必然呈现风格流派的不同,使南音这一古老乐种,保持着它应有的旺盛生命力。

这种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在南音的发展历程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音精英。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着传播速度慢、人数少、范围窄的局限性。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

泉州南音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吸引了广泛的受众,成为了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南音的演奏器乐包括笙、箫、板、鼓、钹等乐器,而演唱则以女高音为主,男低音为辅。

南音的曲目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古典传统的宫廷乐曲,也有流行曲目和当代新曲,涵盖了人生百态、社会风俗、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

泉州南音的表演形式也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说唱等方式。

南音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要掌握音乐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精湛的口才,以刻画出曲目所描绘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泉州南音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困难和挑战,但是得益于泉州市政府和广大南音爱好者的支持,南音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泉州南音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泉州南音的故事,就是一部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泉州文化的发展史。

让我们一起珍惜、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泉州南音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1 -。

南音生南国,薪火永相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南音的校园传承探究与实践

南音生南国,薪火永相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南音的校园传承探究与实践

南 音 教 育 所 做 的 一 些 工 作 和 经 验 ,与 大 家作 些 分 享 。 设 了 “关 于 泉 州 中 学 生 传 承 南 音 文 化 的 现 状 及 对
一 、 加大投入 ,加强硬件与师资队伍建设
策 ” 的研 究 性 学 习 ,201 1年 承 接 了教 育 部 重 点 课 题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校 园传 承 研 究 ”。 我 们 通 过 开 展 实
音 教 育 基 金 ” 等 ,用 来 表 彰 在 艺 术 比 赛 和 指 导 方 面 彪 参 加 泉 州 曲 艺 家 协 会 南 音 专 业 委 员 会 成 立 ,并 被
有 突 出贡 献 的 学 生 和 教 师 。
推 选 为 荣 誉 主 席 ;2011年 4月 ,培 元 中 学 音 乐 教 研
力 , 我 校 的 南 音 教 育 收 获 了 累 累 硕 果 , 在 国 家 、 乐 团吴 少传 团 长 担 任 学 校 艺 术 教 育 顾 问 ,指 导 学 校 的 省 、 市 各 级 文 艺 活 动 和 比 赛 中 取 得 了 令 人 瞩 目 的 成 艺术 教 育 ,这 为 南 音 师 资 的 发 展 提 供 了有 力保 障 。
校 ” “全 国 特 色 学 校 ” 等 ,学 校 的 南 音 艺 术 团 已 成 的校 级 课 题 研 究 ,2009年 参 与 了 市 级 课 题 “泉 州 南
为 泉 州 市 对 外 交 流 的 一 个 重 要 窗 口 。 本 文 就 我 校 在 音 在 中 小 学 校 园 的 传 承 与 创 新 ” 的 研 究 ,2010年 开
南音生 南国 ,
世 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之
泉 州市培 元 中学 ,蔡 向 阳
南 音 ,又 称 “南 曲 ” “南 乐 ” 等 ,是 闽 南 保 留 能 力 强 的 师 资 队 伍 作 为 南 音 教 育 的 中 心 环 节 来 抓 ,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摘要】福建南音作为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面临着种种困境。

乡村人口外流导致传承困难,城市化进程影响南音表演场所,年轻一代对南音传统失去兴趣,现代传媒边缘化南音,南音传承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综合作用下,南音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保护和传承南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来推广南音,加强南音教育和培训,让更多人认识并热爱这一传统文化。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南音传承才能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延续,为后人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福建南音、困境、传承、乡村人口外流、城市化、年轻一代、传统失去兴趣、现代传媒、边缘化、老龄化、保护、传承、现代科技、传播手段、教育、培训。

1. 引言1.1 社会演变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演变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环境遭遇严峻挑战。

许多原本传统文化传承的乡村地区因为人口外流而导致传承困难,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影响到了南音这样传统表演形式的传播和接受。

年轻一代对南音传统的失去兴趣,导致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被边缘化。

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南音等传统文化形式在媒体上的曝光度不断减少,传承困难。

南音传承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也是一个严重挑战,年轻一代缺乏传承人才,导致南音艺术的世代传承受到威胁。

以上种种困难和挑战,呼唤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1.2 现代化进程对文化传承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南音表演场所逐渐减少。

许多传统南音表演场所被改造成商业建筑或者停止使用,导致南音表演空间的减少。

这使得南音表演的机会变少,传统的南音艺人难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也难以传承给下一代。

年轻一代对南音传统的失去兴趣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改变,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文化,而对于传统的南音演出缺乏兴趣。

这使得南音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传统技艺很可能会失传。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福建南音,是中国南方独特的古老音乐传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

本文将就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一、传承困难福建南音传承困难是当前福建南音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淡薄,导致福建南音的传承面临较大的挑战。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娱乐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更大的困难。

传统的学习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现代的年轻人更加注重效率和便利性,这使得福建南音的传承工作变得更加艰巨。

很多福建南音传承人都是老年人,年轻一代的参与度不高,这对福建南音传承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二、市场需求不足随着现代音乐的崛起,福建南音在市场上的需求也越来越低。

传统的福建南音表演形式和曲艺形态在当下的市场上已经不再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而年长观众的数量也逐渐减少。

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少,福建南音的表演机会也相应减少,导致福建南音艺人的生计问题逐渐凸显。

许多优秀的福建南音艺人因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发挥的空间而选择转行,这也加大了福建南音传统的衰退。

市场需求不足是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的重要困境之一,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缺乏传承人才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南音的传承人才面临着严重的不足问题。

由于传承的困难和市场需求的减少,导致年轻一代不愿意投身到福建南音传承的工作中。

福建南音的传承人才日渐减少,这对福建南音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缺乏传承人才意味着福建南音的未来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亟需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四、缺乏政策支持在当代社会中,福建南音并未得到应有的政策支持。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传统文化在政策上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福建南音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并未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使得福建南音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面临更大的困境。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据传,泉州南音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泉州南音的艺术风格独特,音乐曲调婉转动听,演唱方式细腻准确,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它主要分为“大番”、“小番”、“子母番”三种不同的唱腔,其中大番是它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之宝”。

泉州南音的演唱内容广泛,涉及诗词歌赋、古代小说、历史传说等多种文化元素,其歌词充满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

同时,泉州南音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重唱、合唱等不同形式,还包括曲艺、杂技等节目,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泉州南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曾经经历过昌盛、衰落、复兴等不同阶段,但在当代,它仍然是泉州市民及海内外华人华侨热爱的传统文化艺术。

为了保护和发扬泉州南音这一传统文化,泉州市政府及相关文化机构多年来不断加强保护和宣传工作,同时还积极推广泉州南音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珍贵的艺术遗产。

- 1 -。

关于南音的介绍

关于南音的介绍

关于南音的介绍
泉州南音又称闽南语“南音”,是福建地方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由古汉语向闽南方言转变的乐种。

是我国目前所知唯一保留完整的古代乐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传承最系统的音乐文化活化石。

南音主要流传于闽南地区,故又称“闽南语音乐”。

2006年5月20日,南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南音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南音北曲”之说。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泉州知州何师道主持编辑出版《乐府雅词》,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乐《柳毅传书》《孔雀东南飞》《黄粱梦》《牡丹亭》等四十多种民间音乐收集起来,编定成一部有五十八首歌曲的集子。

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泉州人陈元光率部北伐到闽北,将中原的乐曲和乐谱带到当地。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泉州人林洪搜集整理了中原乐曲,并按古乐谱配上新词,编成《太平乐府》。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 传 承 中的 问题 作为民间音乐 , 南音 的传 承 需 要 广 大 民众 投 入 进 来 只 有 有 足 够 多 的
人来真心喜爱南音 , 这门艺术才有可能得 到真正的发展 、如果没有 青少年


福 建 南 音 的 主 要传 承形 式

代的喜爱 , 福 建 南 音就 只 好 随 着 老 一 辈 的 去 世 而 消 失 , 即 使 我 们 给 予 它

古老 乐种 , 保持着它应有 的旺盛生命 力。这 种馆社 中的师徒 间的“口传 现代 的快节奏 , 年轻一辈的观众日渐减 少; 南音专业团体 太少、 演 出活动经
心授 ” 的传承形式 , 在 南 音 的 发 展 历 程 中培 育 了 一 代 又 ~ 代 的 南 音 精 英 。 费不 足 都 一 度 使 南 音 的 传 承 面 临 着 困难 。
中是一对一 的关系 , 徒弟得到师辈们 的“ 真传 ” , 保 持着传统 的纯正性。 由 传 ; 很 多有 造 诣 的 南 音 艺 人 已 经 辞 世 而 未 能 留 下 传 人 , 他 们 所 掌 握 的 南 音
于每 个 人 的接 受能 力 和 性 格 的 差 异 , 必 然呈现风格 流派 的不 同。 使 南 音 这 艺术精 华也就随之失传 ; 南音传统的演 奏、 演唱方式和风格特 点 , 很难适应
南 音 主 要 的传 承 形 式 有 : 一是 “ 馆社 模式” 的传承 , 二 是 现代 型 的 学 堂 上 等 的 礼 遇 , 这 门 艺 术也 只 能像 古 董 一 样 , 实 现 装 饰 品 的价 值 式传承 . .与 我 国 其 他 地 区 的 传 统音 乐 一 样 , 南 音 以 民 间艺 人 个体 、 家庭 、 馆
文 棚: 艺 ” 靡
论福建南音的传承
◆ 刘婷婷
( 山 东 省 淄博 : 十六・
【 摘 要l阐述 了福建 南音的价 值和 意义; 分析 了该 乐种的主要 传承形式 ; 探讨 了南音在传承 中存在 的问题 , 并提 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 关键词】福建南音 乐种 传承
福 建 南 音 流 传 于 福 建南 部 及其 所 属 地 区 , 是 一 个 文 化 遗 产 丰 富 的 古 老 器 、 表演等 ) 比较 丰 富完 整 , 也 是 具 有 深 厚群 众 基 础 至 今 存 活 于 闽南 人 民 生 乐种 , 被誉为“ 中 华传 统 音 乐 的活 化 石 ” 。但 是 南 音 并 非 我 们 博 物 馆 里 陈 设 活 中的 传 统 音 乐 品种 。人 们 可 以通 过 博 物 馆 的形 式 进 行 保 护 , 但 对 于 与 物
的古董 , 它伴随着闽南人的一 生。在各种 宗教仪 式、 生老病 死、 婚丧 喜庆 、 质文化传统相伴成长、 以不 同形 态 存 在 的 民族 民 间 音 乐 、 民 俗 习惯 、 民 间 舞
岁时 节 气 、 祭祀礼仪等方面 , 都 留有 南 音 的 足 迹 。 福 建 南 音 在 发 展 上 。 与 闽 蹈 、 民间 口传 文 学 等 非物 质 的文 化 遗 产 , 我们 将如何对其进行保护 与保存 、 南 地 方 至 今 尤 存 的 古 老 民俗 、 生 活风 尚 , 以及闽南人的审美情趣 、 情 感 意 识 继 承 与 发 展 , 如何 让 其真 实 的 继 续 存 活 在 其 生 长 的 文化 空 问 中 , 是 我 们 所 密不 可 分 , 南 音 渗 透 了 闽 南 人 生 活 中 的每 一 个 细 节 。 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因此 , 专 家们认 为, 南 音 具 备 联 合 国 科 教 文 组
改革开放给闽南经济的发展提供 了良好 的条件 , 许多人 的富裕 使经济 织 “ 人 类 口头及 非物 质 遗 产 代 表 作 ” 具有突 出的价值 , 同 时 有 需 要 抢 救 保
生 活 的 丰 富 发 展 成 为 可 能 、同 时 , 闽 南 在 近 现 代 已经 成 为 华侨 之 乡 , 海 外 护 , 符合评审标准 。申请 “ 世遗” 计划~经提 出, 立刻在泉州引起轰动 , 各 大 华 侨 遍 及 东 南 亚 及 欧 美 各地 , 它们将 南音带 到了新 的地方 , 使 南音这 一 中 媒体竞相报导 , 为 申 请宣 传 造 势 , 使 南 音 继 承 发 展 的 道 路 向 着 更 广 泛 的 方 国传 统 艺 术 在 异 国 他 乡 生根 开 花 。作 为 民俗 音 乐 文 化 的 南 音 。 在 改 革 开 放 向前 进 。 的浪 潮 中也 势 必 会 成 为 闽南 海 外 游 子 回 归 故 乡 、 重 温 乡情 的纽 带 。 这 些 游 子 对 南 音 的 热 情 及 在 经 济 上 的 大 力资 助 , 为 南 音 的 保 存 与 发 展 起 到 了 积 极 的作 用 。
福建南音大多应用在民间的红 白喜事等风俗 之中 , 民俗特征 对南音 的
社 中 的亲 缘 、 地缘关系为主要的传承渠道 , 它使这~地 方乐种在 “ 地方性 ” 情 感 决 定 了 这 门艺 术保 存下 来 的社 会 意 义 。世 界 化 及 现 代 化 的迅 速 发 展 , 的氛 围 中成 活 、 繁衍。所谓“ 馆 社 模 式 ”, 即 以 南音 馆 社 中 的师 徒 问 的 “ 口传 使 南 音 在 传 承 上 一 度 面 临绝 种 的危 机 。 由于 南音 所 处 的 环 境 非 常保 守 、 封 心授 ” 方 式 进 行 传 授 。 这 种 传 承 方 式 以师 傅 为 核 心 , 父 传子 、 子 传孙、 孙 又 闭, 而且 它的曲谱基本是以手抄本流传在 世间 , 还有很 多已经遗 失, 这些 为 传子 、 子 又传 孙 . .这 类 传 承 的 好 处 在于 师 徒 之 问 在 传 承 知 识 和技 能 的 过 程 以后 发展 南 音 造 成 了 一 定 的 困难 。 不 少 优 秀 的 南 音 曲 目在 流 传 过 程 中 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