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合集下载

南音——厦门流派的形成及其艺术特点

南音——厦门流派的形成及其艺术特点

南音——厦门流派的形成及其艺术特点作者:张金基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如今南音变成具有国际性的民间音乐,在华侨旅居的地方也非常盛行。

本文对南音厦门流派形成的历史原因,在海内外的影响及其艺术特点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南音;流派;特点;历史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98-02一、南音概述福建南音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

南音的发源,没有明确的史料证明。

就目前所能找到的资料,唐代的燕歌曲及五代北宋的“细乐”有一定的关系,应该在宋朝时成型,在明清时发展到鼎盛,在厦门兴起;据史料记载可追述至晋人南渡。

大大促进了商业经济、文化艺术的兴盛。

据史料表明南戏对南音的影响最大,有许多南音至今仍保留的“指套”和散曲有南戏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

南音有许多曲牌冠记“北”字,如“北相思”、“北叠”、“北春阳”、“北地锦”、“寡北”等。

另外南音在宋代又大量吸取宋词填词写作的一些风格,曲牌名相同的有“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

到了明代中期,昆腔、弋阳腔也被南音所吸收。

如南音《鹅毛雪》(郑元和故事)来自昆腔,《举起金杯》(朱弁故事)来自弋阳腔。

清代的时代,南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一些内容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食粮。

在清康熙年间,南音曾被召进宫中演奏被康熙赐以纶音“御前清客”、“五少芳贤”。

充分说明了南音逐渐受到人们的欣赏和推崇,得到官吏的肯定。

对南音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奠定了社会基础。

(一)分布情况明末清初,南音开始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周边的一些地区,在台湾则由郑成功部属传至台湾,在香港、东南亚一带则由华侨逐渐传入,使南音变成具有国际性的民间音乐,当然在华侨旅居的地方则非常盛行。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福建南音的传承阐述了福建南音的价值和意义;分析了该乐种的主要传承形式;探讨了南音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福建南音乐种传承福建南音流传于福建南部及其所属地区,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华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但是南音并非我们博物馆里陈设的古董,它伴随着闽南人的一生。

在各种宗教仪式、生老病死、婚丧喜庆、岁时节气、祭祀礼仪等方面,都留有南音的足迹。

福建南音在发展上,与闽南地方至今尤存的古老民俗、生活风尚,以及闽南人的审美情趣、情感意识密不可分,南音渗透了闽南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改革开放给闽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许多人的富裕使经济生活的丰富发展成为可能。

同时,闽南在近现代已经成为华侨之乡,海外华侨遍及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它们将南音带到了新的地方,使南音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

作为民俗音乐文化的南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也势必会成为闽南海外游子回归故乡、重温乡情的纽带。

这些游子对南音的热情及在经济上的大力资助,为南音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福建南音的主要传承形式南音主要的传承形式有:一是“馆社模式”的传承,二是现代型的学堂式传承。

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一样,南音以民间艺人个体、家庭、馆社中的亲缘、地缘关系为主要的传承渠道,它使这一地方乐种在“地方性”的氛围中成活、繁衍。

所谓“馆社模式”,即以南音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授。

这种传承方式以师傅为核心,父传子、子传孙、孙又传子、子又传孙。

这类传承的好处在于师徒之间在传承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是一对一的关系,徒弟得到师辈们的“真传”,保持着传统的纯正性。

由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的差异,必然呈现风格流派的不同,使南音这一古老乐种,保持着它应有的旺盛生命力。

这种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在南音的发展历程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音精英。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着传播速度慢、人数少、范围窄的局限性。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

泉州南音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吸引了广泛的受众,成为了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南音的演奏器乐包括笙、箫、板、鼓、钹等乐器,而演唱则以女高音为主,男低音为辅。

南音的曲目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古典传统的宫廷乐曲,也有流行曲目和当代新曲,涵盖了人生百态、社会风俗、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

泉州南音的表演形式也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说唱等方式。

南音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要掌握音乐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精湛的口才,以刻画出曲目所描绘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泉州南音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困难和挑战,但是得益于泉州市政府和广大南音爱好者的支持,南音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泉州南音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泉州南音的故事,就是一部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泉州文化的发展史。

让我们一起珍惜、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泉州南音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1 -。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闻名。

南音起源于福建和台湾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备受赞赏。

南音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戏曲剧目、曲调、唱腔等。

在南音中,戏曲剧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南音剧目种类繁多,有《牡丹亭》、《红楼梦》等经典剧目。

这些剧目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观众。

南音的曲调也是其独特之处。

南音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流畅,富有感染力。

唱腔是南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音调、音色、音量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戏曲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南音的形式也非常独特。

在南音表演中,演员会配合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来展现戏曲剧目的氛围和场景。

南音表演注重细节,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台词的演绎,将观众带入剧情中。

此外,南音表演还注重舞台动作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以增强角色形象的塑造。

南音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也有群唱和合唱,使得南音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其内容和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音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南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南音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他们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掌握南音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要领。

南音的表演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才能够将南音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代表之一,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使得南音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

南音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备受关注。

南音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戏曲剧目、曲调、唱腔等。

南音的形式独特,注重细节和表演技巧的运用。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南音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南音,又称弦管、锦曲、南乐、南管,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

南音是闽南民间乡土音乐,萌生于泉州。

南音乐曲的曲调、风格,有的与南戏音乐相互交融,有的直接吸收南戏选段和大唱段的乐曲,经加工改造,使之减少戏曲味,更符合南音的特点。

至清初,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器乐演奏辩,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音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以泉州话演唱,演奏活动在闽南侨乡十分流行,城镇乡时常可闻丝竹管弦之声。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市、区)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其中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厦门、漳州等地也有专业、业余南音乐团。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南音远播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世代珍视和竞梧传唱的乡音,其演唱、演奏风格保留着故乡泉州的传统特色。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

南音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很高,代表曲有《八骏马》、《梅花操》等。

泉州南音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

泉州高甲戏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1] ,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

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

南音简介资料

南音简介资料
• 地方政府加强南音保护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南音在教育与传播方面的推广
南音在教育部门的教学推广
• 教育部门将南音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南音的教学工作
• 教育部门加强对南音教学的研究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 教育部门鼓励学生参与南音的表演和创作,培养南音后备人才
南音在社会各界的传播推广
• 文化部门加强南音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南音的社会影响力
南音在创新与发展中的实践
• 南音艺术家和民间社团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参与南音的创新和发展实践
• 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南音的创新和发展实践,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 南音在创新和发展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推动南音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南音在近现代的演变
• 清朝末年:南音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开始发生变革
• 民国时期:南音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呈现出新的特点
• 新中国成立以后:南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南音作品和
艺术家
南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南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现状
南音的保护措施
• 南音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年轻一代对南音的兴趣逐
• 南音的曲调风格和艺术特点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体现
• 南音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传播
• 南音的表演形式和场合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借鉴
南音与其他地区音乐文化的交融
• 南音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
• 南音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有助于丰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 各地区的南音曲调略有不同,各具特色

关于南音的介绍

关于南音的介绍

关于南音的介绍
泉州南音又称闽南语“南音”,是福建地方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由古汉语向闽南方言转变的乐种。

是我国目前所知唯一保留完整的古代乐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传承最系统的音乐文化活化石。

南音主要流传于闽南地区,故又称“闽南语音乐”。

2006年5月20日,南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南音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南音北曲”之说。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泉州知州何师道主持编辑出版《乐府雅词》,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乐《柳毅传书》《孔雀东南飞》《黄粱梦》《牡丹亭》等四十多种民间音乐收集起来,编定成一部有五十八首歌曲的集子。

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泉州人陈元光率部北伐到闽北,将中原的乐曲和乐谱带到当地。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泉州人林洪搜集整理了中原乐曲,并按古乐谱配上新词,编成《太平乐府》。

—— 1 —1 —。

关于南音的诗

关于南音的诗

关于南音的诗【原创实用版】目录1.南音的起源和特点2.南音与诗歌的关系3.南音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4.南音诗的影响和传承正文南音,又称南曲、南管,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源于福建、广东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南音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南音与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南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它是在古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南音的特点是旋律优美、音韵悠扬,强调情感的真挚和表达的细腻。

南音的演奏主要依靠丝竹乐器,如琵琶、古筝、二胡等,以及打击乐器,如板、鼓等。

南音的演唱则以字正腔圆、韵味浓郁的闽南方言为基础,注重咬字、吐词和行腔。

南音与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音的词曲多取材于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诗意。

南音的歌词也多采用诗歌的形式,押韵、对仗严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南音的演唱往往伴随着诗歌的吟诵,使得诗歌与音乐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南音诗的代表人物有柳永、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被南音传唱,成为南音诗的经典。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这些作品在南音的传唱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南音诗的影响和传承非常深远。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和文学的形式,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音诗对于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江南丝竹等音乐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南音诗的传承也使得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得以延续。

如今,南音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南音诗是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学的瑰宝,它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南音一.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二.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品管——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②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共十种,故又称“十音”。

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三成因南乐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闽南语泉音为主,始于何时,民间有种种传说,未见历史文献记载。

但从南乐的音阶、曲牌、乐器等分析推断,它可能起源于唐代之前。

泉州南音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它是从中原传到闽南来的,与历史上的三次南迁大移民有关。

一是晋•永嘉衣冠南渡。

晋江原名南安江,南渡后晋人沿江而居,生息繁衍,故改称晋江。

几年前,南安丰州庙下晋代古墓葬出土发现部曲印章,可见当年入泉的士大夫连他的部曲都迁来了,也就是说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

二是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

王审知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设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人纷纷南迁。

三是北宋覆亡。

宋都南迁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赵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自临安迁来泉州。

士大夫南迁带来的中原音乐,这些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

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

南乐的五声音阶“工六×乙士”,与古代的“宫商角征羽”相同,而其工尺谱正产生地隋唐。

从南乐曲牌来看,出自唐以前的有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折柳吟、阳关曲、汉宫秋、后庭花等;出自唐宋“大曲”的,有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出自佛曲的有婆罗门、太子游四门等。

这些充分证明了它与隋唐音乐的联系。

四.樂器乐器方面,南乐所用的南琶,腹大颈细。

横抱弹奏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只有从古画和出土的陶俑中才能看到,唐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弹琵琶的姿势就是这样。

琵琶在唐代的乐队中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而南乐的琵琶在南乐中也同样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

唐初洞箫为一尺八寸长,现在其他乐队中洞箫均是二尺多,没有统一规格,而南乐的洞箫却严格规定以一尺八寸为标准,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米,延用唐代洞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

南音的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三弦由秦汉时代的弦乐衍变而成。

雕刻在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大雄宝殿、甘露戒坛的南音古乐器,计有吹、拉、弹、拍的乐器多达37件:拍板、琵琶、尺八、二弦、三弦、唢呐、品箫和双铃、四宝、响盏等上下四管,一应俱全,而且还有较少见的笙及扁鼓等。

人们比较熟知的是大雄宝殿的12尊飞天乐伎,但还不够全面。

在东塔须弥座40幅浮雕中,有图《天人赞鹤》,图中身着飘带的天人,一个吹笛,一个双手按拍着古制六板的南音拍板。

这幅浮雕,与东塔共存至今七百多年。

拍板早就从西域传入中土,唐代列为胡部之乐。

唐宋时的拍板都是六板,也有五板。

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乐工手上的拍板就是六板。

泉州南音现在的拍板普遍为五板,与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木雕的五板拍板一样,而东塔的石雕拍板直承唐制为六板。

开元寺中拥有六板与五板的拍板,正符合拍板历史的发展轨迹。

五乐律乐律方面,南音的管门从隋唐以来的“清商三调”演变而来,音韵学方面,南音的音韵和晋代的音韵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南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块“活化石”,被称为“晋唐遗音”。

音乐界权威人士曾得出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

”南音的基础是唐代“大曲”,在中国音乐史上,唐代的宫廷音乐是我国封建社会贵族音乐发展的最高峰。

随着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贵族、官宦和地主纷纷南迁,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的“大曲”,被带入福建,为南曲起了催生的作用。

后来在广泛流传和演唱过程中,南乐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和地方戏曲的影响,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内涵。

六.发展与成型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至宋代,泉州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交通的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经济相当发达,文化也蓬勃发展,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

元时泉州刺桐港是我国对外通商大港,泉南滨海,系国内外商船停泊之处,歌馆、酒楼、茶肆林立,拥琵琶而弹唱南乐的歌女比比皆是。

泉州这个特定的地理位臵和历史条件,对泉州南音的发展与成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受到宋代填词、唱词者的影响,泉州南音创作的曲牌有许多与宋词的牌名相同,如“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等,使南乐的词和曲更丰富。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无唱词,有琵琶弹奏法,是专供乐器演奏的带标题的乐曲。

谱是泉州南音的基础,在三大组成部分中,谱的形成最早。

对照泉州南音乐器和现存的谱、指、曲可以肯定,谱是唐大曲遗存,宋朝定型的有12套。

指,是有词、有曲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带有故事情节的声乐套曲。

其词通常不唱,只由乐器演奏。

指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由此可见它形成于宋元杂剧、南戏产生之后。

指较早有36套。

谱还只分管门,指就发展到分“支头”了。

曲,即散曲,也叫草曲,比较简短通俗,数量最多,现有千余首。

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如“指”就有《南海观音赞》和《普庵咒》是源于佛曲的,《弟子坛》则吸取了道情的旋律。

泉州南音还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如《李亚仙》中的《鹅毛雪》、《胭脂记》中的《告大人》、《士九弄》中的《你听咱》等。

泉州南音与泉州地方戏曲特别是梨园戏,更是互相吸纳互相渗透,戏曲吸收南音作为它的唱腔,提高其艺术水平。

王耀华先生对曲目、音乐做了细致的分析,得出了福建地方戏曲是从南音吸取营养的结论。

泉州南音也吸收戏曲的唱段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

例如《春今》指套就是从梨园戏的《雪梅教子》来的。

还有一些歌曲是特定场合专用的,如贺寿唱《画堂彩结》,结婚唱《一对夫妻》,丧事、祭奠唱《三奠酒》,祀郎君则唱《祀郎君》。

明清之际,南乐风靡一时。

传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六十寿典,内阁大学士、泉州安溪人李光地挑选五位精通唱和的南乐高手上京献演,他们是晋江吴志、陈宁、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义,他们在御苑演奏。

康熙帝听到南乐弦管和鸣、抑扬顿挫、逸韵雅致,大悦,要加封五人官职,他们推辞不受,唱《远望乡里》,奏大谱《百鸟归巢》以示思乡之情,终于感悟帝心,赐予“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匾额,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传驿荣归”。

南乐因此获得“御前清曲”的雅号。

在安溪县湖头镇李光地的故乡祖居,有一副对联:“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

此后南乐声名大振,南乐艺术得到很大发展。

闽南的许多音乐形式,如“锦歌”、“笼吹”、“十音”、“莆田十音”、“南平南词”以及许多剧种音乐,如“大梨园”、“高甲戏”、“莆仙戏”、“芗剧”、“闽剧”等,都和南乐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总而言之,泉州南音可上溯至秦汉、晋唐,定型于宋朝到明初。

国际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先生所辑《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可为佐证。

七.规制泉州南音的演唱形制有严格的规定。

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臵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

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

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

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泉州南音有四个管门七个“支头”。

四个管门是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 管和倍思管。

五空管分倍工和中倍两个支头;五空四 管分大倍、小倍和“山坡”(山坡羊、山坡里)三个支头;四空管有二调一支头;倍思管自成一支头。

“指”奏什么管门,煞谱也得奏同一个管门。

在12套谱中,“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走马,后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和《起手板》、《四静板》(四边静)属五空管;《三面》(三台令)、《五面》(五湖游)、《八面》(八展舞)属四空管;《阳关三叠》属倍思管;《三不和》、《四不应》则属五空四管。

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迄明初,泉州南音的谱、指及其演奏形态均已系统化、规范化,业已成熟、定型。

直至解放前夕,再发展也难以逾越它。

近代《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和《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等书籍的编纂、出版,更展示了南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探索不尽的研究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